在20世紀初,為什麼日本和俄國之間會發生日俄戰爭?

2020-12-21 平安讀歷史

日俄戰爭是20世紀初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這場戰爭可謂是極大地決定了當時世界的政治格局形勢。那麼在21世紀初的時候,為什麼這兩個強國之間會爆發這麼一場戰爭呢?這一切都是因為日本和俄國當時都以中國為侵略對象,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他們當時蠶食的地方都是中國的東北,以至於雙方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利益衝突。再加上沙皇俄國到處擴張,也引起了西方其他國家的不滿,所以英美等國就暗地裡支持日本挑起戰爭,最終重創沙俄。

說起這場戰爭之前,不得不說一場19世紀的重要戰爭,克裡米亞戰爭,在那場戰爭中,俄國被英法聯軍再加上土耳其打敗,自拿破崙時代以來向歐洲方面的擴張第一次受阻。而向歐洲方向擴張失敗後,沙俄就開始重新轉向了遠東的滿清,制定了所謂的黃俄羅斯計劃,也就是侵略中國的領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沙俄採用各種威逼恐嚇的手段,從腐朽的滿清政府手中奪得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雖然得到的面積不小,但是那些都是天寒地凍的地方,他們一直想要的旅順大連等不凍港卻沒有得到。

甲午戰爭滿清政府失敗之後,除了賠償2億兩白銀之外,還將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眼看日本要奪取大連這個沙俄一直夢寐以求的地方,這一下子讓沙俄坐不住,他糾集了德國和法國進行了三國幹涉還遼的事件。在三大強國的逼迫下,最終日本被迫吐出了遼東半島,當然又從滿清手中搜颳了3000萬兩白銀。很快沙俄以所謂的贖遼有功為由,強迫滿清將旅順大連租借給俄國。當時日本肯定也是恨得直咬牙,不過實力不如沙俄,所以也只能作罷。

不久又發生了義和團事件,八國聯軍合謀侵華,沙俄除了派遣軍隊參加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之外,又派出13萬大軍直接侵略東北,清軍駐守東北的9萬大軍被俄軍殲滅,東北三省當時全境都被沙俄事實上侵佔。辛丑條約籤訂之後,各國軍隊都從中國撤軍,但是沙俄的軍隊一直賴在東北三省不走。當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躲在西安,沙俄找不著清滿清的中央政府,就強迫東北地方政府籤訂臨時協定,然後打算再逼迫滿清政府籤訂割讓東北的條約。

但是由於這件事情影響太大,遭到了眾多民眾的反對,同時英美等強國也進行幹涉,沙俄迫於壓力,不得不於1902年同中國滿清政府籤訂《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俄軍打算分三期撤出東北。但是沙俄只是第一期撤了兵,後面就不肯再撤了,而且還在為永久霸佔東北三省做準備。日本當時實力不如俄國,所以還不敢跟沙俄叫板,只是希望沙俄能夠承認他在朝鮮的利益,可惜沙俄根本就不理他。而當時其他強國事實上對沙俄也很不滿,因為沙俄侵佔東北三省,確實也改變了世界格局,讓其他國家感受到了不小的威脅,尤其是當時世界的老大英國。

不過即使如此,英國也不會直接出兵去和沙俄幹仗,畢竟英國和沙俄之間在東北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英國在東北並沒有多少利益,他們與俄國之間還沒有到因為東北的地盤到了開戰的程度。不過英國確實非常討厭沙俄,因為沙俄四處擴張令人非常討厭,之前的克裡米亞戰爭,就是英國直接出兵打的,而後來沙俄在中東和阿富汗的擴張,也是被英國所制止。所以這一次沙俄在東北的擴張,英國肯定也會支持其他國家對付沙俄,但是英國並不打算直接出兵。

而日本因為在東北有著很大的利益,與沙俄發生了直接的利益衝突,所以早就看沙俄不爽了。不過因為沙俄的實力比日本強出太多,日本一時之間不敢輕舉妄動。後來有了英美等國家的支持之後,日本膽子就大了起來,開始跟沙俄叫板。不過兩國的實力懸殊實在太大,即使在開戰前,明治天皇還是猶豫不決,不過最終在重臣的勸說下,明治天皇還是打響了這場戰爭。

相關焦點

  • 日俄戰爭啟示:要被尊重只有硬剛,小小日本也能給沙俄重重耳光
    題/日俄戰爭啟示:要被尊重只有硬剛,小小日本也能給沙俄一記耳光文/一恆獨步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日俄戰爭諷刺漫畫)進入20世紀之後的俄國,國土面積2250多萬平方公裡,橫跨歐亞大陸,人口高達1.41億人,陸軍總兵力約105萬人。海軍方面,俄國擁有200餘艘戰艦,其中活動在太平洋沿岸,以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為母港的太平洋艦隊擁有60餘艘作戰艦艇。
  • 英國報紙認為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勝利有利於瓦解俄國對歐洲的影響力
    有關日俄戰爭的報導中,除了評價軍隊的表現外,英國報刊還關注日俄兩國的內部情況。《泰晤士報》等報紙突出了日本國內全民一體,上下一心的形象,民眾具有國家責任感,積極踴躍捐款來支持戰爭,無人藉機謀求推翻政府的行動。
  • 日俄戰爭日本敲詐俄國割地賠款,沙皇霸氣回應:要錢沒有不服再打
    所以日本就有了這麼一個錯覺,那就是發動對外戰爭就是發財的好機會,而普通的國民也將支持戰爭視為一場能贏錢的賭博,所以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日本國內的支持呼聲那是空前的高漲。但日本卻沒想到在日俄戰爭中卻碰上了硬茬。
  • 日俄戰爭:黃俄羅斯計劃與大陸政策的針鋒相對,兩個強盜間的爭奪
    19世紀末20世紀初,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誰都想分一勺羹,各國因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尤其我們的「鄰居」——北邊的沙俄和東邊的日本兩國,將爭奪的焦點同時放在了中國東北,都想在滿洲地區攫取利益,兩國互不相讓,矛盾激化,遂爆發了後來的「日俄戰爭」。
  • 日俄戰爭中,俄國敗給了日本,為何還敢放狠話堅決不賠一分錢
    日俄戰爭是1904年到1905,俄國和日本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以中國東北地區為戰場爆發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俄國敗給了日本,但奇妙的是俄國作為戰敗國依然很牛氣,並狠話堅決不賠一分錢,這是為何?
  • 馮瑋:日本為何能贏得日俄戰爭的勝利,卻放棄割地賠款要求?
    這一結局出乎當時世界輿論的預料,甚至出乎日本決策層的估計。因為,當時雙方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相差懸殊:俄國陸軍常備軍人數是200萬、日本是20萬;俄國年財政收入是20億日元,日本是2.5億日元。負責對俄作戰計劃制定和主要作戰指揮者兒玉源太郎曾經對貴族院議員金子堅太郎表示:「說實話,我不認為日本能夠戰勝俄國。」因此,時至今日,日本仍對日俄戰爭津津樂道。
  • 日俄戰爭前,《泰晤士報》指出俄國不利之處,看好日本獲得勝利
    日俄戰爭爆發前,《泰晤士報》指出了俄國的不利之處:「雖然戰爭會讓雙方都受損,並且俄國在整體上對日本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但是日本可以把她全部的力量都用於滿洲與朝鮮的方向上,但俄國必須顧及歐洲局勢的變化,更致命的是,俄國也必須擔心戰爭會引發國內的社會運動,稍有不慎,彼得堡的政客們就會頭疼不已
  • 20世紀初戰爭和軍事衝突的頻繁發生推動了玩具的設計和生產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歷史主要是以民族衝突和國際戰爭而被人所知。戰爭和軍事衝突的頻繁發生推動了玩具的設計和生產。隨著國際衝突和戰爭的頻頻發生,玩具行業掀起了一股製造軍事玩具的熱潮並推動了各種軍事玩具的開發。
  • 日俄戰爭中,為何歐洲老牌帝國沙俄會敗給亞洲新進崛起的日本?
    日俄戰爭時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那日俄戰爭中,為何歐洲老牌帝國沙俄會敗給亞洲新進崛起的日本?與俄軍極其低下的日語能力相對應的是,日本海軍中每20名軍官中就有1人會說俄語,並可以閱讀俄文報刊。另外由於日俄戰爭前,沙俄的高級軍事諜報人員只能是出身顯貴或者是皇族的近衛軍官才能擔任,這種以身份地位為標準而不是以人的知識能力為標準的選拔方式,導致所遴選出來的諜報人員,軍事素養非常低下、科學知識匱乏。他們沒有能力為俄軍總參謀部提供有任何價值的情報。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之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
  • 歐洲畫報看日俄戰爭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國兩個帝國主義為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在中國東北進行了一場耗時一年多的侵略戰爭。日俄戰爭是東北亞乃至世界近代史上非常關鍵的歷史事件,也是其後日、俄、韓、中各自歷史發展或明或暗的轉折點。
  •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為何戰後很多日本人斷指、自殺來洩憤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為何戰後很多日本人斷指、自殺來洩憤 發生於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滿洲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戰爭以俄國的失敗、日本的慘勝而告終。
  • 日俄戰爭時期,俄羅斯陸軍兵力105萬,為何卻不敵40餘萬的日軍?
    咱們在那期節目中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決定性因素是綜合國力的比拼。咱們在那期節目中分析了二戰中,美國因為在綜合國力上,特別是工業實力上碾壓日本和德國,所以在參戰後很快就擊敗了日本和德國。在那期節目的留言中,有很多朋友表示不贊同,他們給我舉了兩個反例,一個是抗美援朝,另一個就是日俄戰爭。
  • 日俄戰爭日本為何能取得勝利,有很多國家在幫日本,想不勝利都難
    1904年,日本和沙俄之間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對整個世界局勢有重大影響,這是亞洲國家第一次和歐洲國家在海上爆發戰爭。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日本竟然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這是亞洲國家第一次在海上打敗歐洲國家,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重大事件。
  • 日俄戰爭,「黃俄羅斯計劃」遭遇當頭一棒,日本究竟在為誰而戰?
    一戰前的1904-1905年,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一帶海域爆發了一場戰爭。在這場被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的日俄戰爭中,新崛起的日本帝國完勝老朽的俄羅斯帝國,曾經的「蕞爾小邦」至此躋身世界列強。日俄戰爭期間,清廷宣布的「局外中立」被後世痛罵到今天,然而客觀地說,面對這兩個強盜,當時清廷也無力阻止戰火燒到自家。
  • 有關日俄戰爭的報導中,《泰晤士報》認為日軍在各方面都值得稱道
    20世紀初,在有關日俄戰爭過程的報導中,英國媒體的報導基本上反映出了戰爭演變的態勢,日軍的確在付出一定代價的情況下,不斷獲得勝利。英國報刊也在相關報導中體現出親近日本的傾向。在戰爭過程中,英國報刊對雙方的表現進行評價。
  • 晚清時期,日本為何決定要和俄國開戰,而且最終還取得了勝利?
    19世紀中葉以前,沙皇俄國侵略的重點在歐洲和中亞地區,但是19世紀中葉以後,俄國通過與清王朝籤訂《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了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並開始修築遠東鐵路。
  • 1904年日俄戰爭中,兩帝國相較而言,俄國真的是佔盡優勢麼?
    日俄戰爭,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日俄之間矛盾可以說是由來已久。
  •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作為戰敗的一方,為何還敢放狠話拒絕賠款?
    然而日本的這一行為激怒了俄羅斯,在1904年-1905年期間,日本與俄羅斯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展開了一場日俄戰爭,這場戰爭在當時很多西方國家的眼中,日本一定是戰敗國,當時日本的綜合實力根本沒法跟俄羅斯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才進行不久,國力尚不穩定,必然不會取得勝利,單從軍事實力上來看,日本也沒有取勝的可能。
  • 日俄戰爭序章,俄軍司令夢斷水雷陣
    不過水雷的殺傷力和戰略作用巨大,這個毋庸置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一共布置了30多萬枚的水雷,擊沉水面艦艇、潛艇、商船合計上百萬噸。最早的專門掃雷艇出現在1910年後的俄國,日俄戰爭中還未出現。早期的掃雷方式,大體是用軍艦拖著帶剪刀的鋼索去割斷錨雷上的雷索。然後水雷就會浮到水面上(因為水雷上半部分是空的),然後派人搭小艇去拆掉引信就可以讓水雷失效。這種掃雷方式,效果極差。日俄戰爭爆發後,馬卡洛夫出任了俄軍太平洋艦隊的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