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黃俄羅斯計劃」遭遇當頭一棒,日本究竟在為誰而戰?

2020-12-21 田瑞安

一戰前的1904-1905年,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一帶海域爆發了一場戰爭。在這場被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的日俄戰爭中,新崛起的日本帝國完勝老朽的俄羅斯帝國,曾經的「蕞爾小邦」至此躋身世界列強。

日俄戰爭期間,清廷宣布的「局外中立」被後世痛罵到今天,然而客觀地說,面對這兩個強盜,當時清廷也無力阻止戰火燒到自家。雖說中立,基於對俄國人很深的了解,清廷還是暗中採取了「聯日拒俄」策略。

應該說,清朝的「聯日拒俄」在當時實屬無奈之舉,時任貴州巡撫李經羲的話就很具代表性:」俄勝勢必吞併,而日勝無非索酬,兩害相形則取其輕。」

也就是說,反正帝國主義要在這裡狗咬狗,清廷就寄希望於日本取勝。因為,相比日本所謂的大陸政策,當時沙俄試圖推行的「黃俄羅斯計劃」更加惡毒。無論是在遠東的海參崴還是後來在歐洲的加裡寧格勒,俄國人「改變當地人口結構」的伎倆屢試不爽,其手段實在令人生畏。

日俄戰爭前,沙俄總人口達1.41億,陸軍總兵力超過100萬,後備役兵力近400萬,海軍共有200餘艘戰艦,其中的太平洋分艦隊就擁有60餘艘作戰艦艇。而日本總人口4400萬,陸軍總兵力約37萬,可動員後備兵員約110萬,作為重點建設的海軍也僅有戰艦約80艘。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當時的日本敢於挑戰沙俄就令世人刮目相看了,而最終結果還是黃種人首次戰勝了白種人。拋開戰爭性質不談,日本這次確實令亞洲人揚眉吐氣了一把。據此,日本人在戰後以「幫助趕走俄國人」為由狠狠敲詐大清。

日俄戰爭前,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給英國朋友的信中寫道:「俄國人的胃口太大,它實際上要兼併中國東北和朝鮮,而且要逐步支配整個中國。我們應毫無保留地支持日本抵制這一野蠻擴張,因為日本人是在為我們而戰。」

日本在為英美而戰,羅斯福此話從何說起?日本不僅幫助中國抵禦俄國侵略,還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為英美而戰,這個亞洲暴發戶有如此高覺悟?

彼時,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被列強瓜分得差不多了,歐洲的局勢也趨於穩定,英法美俄的目光不約而同投向遠東。在向遠東尤其是「中國西瓜」的擴張中,沙俄表現得尤為賣力,這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當年8月,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沙俄徵調10餘萬軍隊以鎮壓義和團為名大舉入侵中國東北,獨吞東北的野心昭然若揭。此後,清廷與列強相繼籤約,各國軍隊陸續撤出北京,而在東北的俄軍仍賴著不走。對此,日本的反應最為激烈,隨即聯合英美向沙俄提出抗議。

列強共同施壓,沙俄才不得不承諾分期撤兵。然而,僅履行了一期撤兵,俄國人就出爾反爾了。到了1903年,俄軍重佔奉天並設立「遠東總督區」,擺出一副不惜一戰的架勢,沙俄獨霸中國東北的野心暴露無遺。

至此,沙俄的「黃俄羅斯計劃」和日本的「大陸政策」不可避免地碰撞了。

彼時的列強也是各懷鬼胎,勾心鬥角,基於自身利益分成了英美日和俄法德兩大陣營。日本雖有與沙俄拼死一戰的決心,但也清楚需要仰仗英美的支持。

英國歷來把俄國視為在遠東的對手,借日本之手遏制俄國擴張,英國人當然很樂意。1902年,英日達成同盟。此後,英國給予日本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不斷為小盟友挑戰俄國大熊輸血打氣。

而作為列強的後起之秀,美國則堅持其一貫的「門戶開放,利益均沾」,沙俄企圖獨霸東北自然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

如同十年前在甲午戰爭中支持日本,英美在這場日俄戰爭中也不遺餘力支持日本,在共同對付俄國的威脅方面,日本與英美度過了一段難得的蜜月期。而作為當時世界的另兩個強國,法國和德國又是什麼態度?

彼時, 針對英日同盟,法國與沙俄締結了俄法同盟,對俄國出兵遠東,法國的心理卻很矛盾。

一方面,法國希望將法俄軍事同盟推廣到遠東,另一方面,法國又不希望俄國削弱在歐洲的軍事力量,因為,日益強大的德國太需要俄國的牽制了。

與美國和日本相似,德國也是在19世紀後半期強勢崛起的。在德國看來,西邊的法國和東邊的俄國都是其稱霸歐洲的障礙。對俄國,德國一直以來執行推動俄國「東進」的政策,現在俄國要到遠東與日本幹,德國當然表示支持,況且這樣還能減輕俄法同盟對自己的壓力。

看起來,沙俄和日本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各自身後都有強大的盟友支持。然而當戰爭打起來,俄國的「人緣」之差就暴露出來了。日俄戰爭期間,相比英美對日本無論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的支持,沙俄幾乎沒有得到德法的支持

陸地戰慘敗後,沙皇尼古拉二世把俄波羅的海艦隊派往遠東支援海戰。1904年10月出發後,波羅的海艦隊歷經艱難,在英國的層層幹擾下兵分兩路,一路取道地中海穿越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作為主力的另一路則繞道非洲南段好望角,兩路艦隊在馬達加斯加回合後一起奔赴遠東。

英國提出「按照國際法,交戰國軍艦不得在中立國港口停泊」。這一招讓沒有什麼殖民地的俄國苦不堪言,俄艦隊繞大半個地球行駛3萬公裡,中途沒有基地補給而靠運輸攜帶,這仗怎能打贏?

之前,德國倒是表示願在途中為俄艦加煤,可當時德國在西太平洋的幾個島嶼都不在途中。法國盟友的表現也令俄國人心寒,當俄艦隊抵達法屬印度支那進入金蘭灣修整時,日本剛一提出抗議,法國立即「勒令俄艦駛離」。

對馬海戰,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不出所料大敗俄波羅的海艦隊,日本至此取得陸戰海戰的雙贏。看日本人跟俄國人拼得差不多了,老羅斯福欣然出面斡旋,在美國樸茨茅斯港,雙方經過激烈討價還價最後籤訂了樸茨茅斯條約。

條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半島之「利益」,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以及有關其他特權移交日本。將長春至旅順之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此外還規定將庫頁島南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遠讓與日本。

在英美看來,自己沒出一兵一卒僅花點錢,日俄戰爭就起到遏制沙俄在遠東擴張的效果。不僅如此,這場戰爭還為沙俄十幾年後的最終崩潰埋下了伏筆,這大概是老羅斯福那句「日本是為我們而戰」的來歷吧。然而,美國人還是想多了,日本人才不會為別國而戰,他們根本就是在為自己的「大陸政策」而戰。

此後的日本逐漸膨脹,大有獨霸遠東將歐美勢力逐出西太平洋的架勢。美國人慌了,趕快收緊枷鎖試圖控制這個親手培植的野小子,然而來不及了。二戰爆發後的1941年,曾「為我們而戰」的日本與英美徹底決裂,一手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相關焦點

  • 日俄戰爭:黃俄羅斯計劃與大陸政策的針鋒相對,兩個強盜間的爭奪
    19世紀末20世紀初,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誰都想分一勺羹,各國因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尤其我們的「鄰居」——北邊的沙俄和東邊的日本兩國,將爭奪的焦點同時放在了中國東北,都想在滿洲地區攫取利益,兩國互不相讓,矛盾激化,遂爆發了後來的「日俄戰爭」。
  • 沙俄的東方戰略:在沙皇尼古拉二世野心中破產的「黃俄羅斯計劃」
    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皇尼古拉二世針對中國策劃了一個「黃俄羅斯計劃」,意圖通過政治、軍事、文化等手段將長城以北的土地納入沙俄統治,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在1904年被日俄戰爭打斷,最終隨著沙皇統治被推翻而徹底破產。
  • 日本惹惱一世界強國,強國正面非常和氣,背地卻在謀劃消滅日本
    中國最恨日本的理由毋須多說,唐朝時期日本就開始覬覦中國,並爆發中日第一場戰爭"白江口戰役",此戰雖讓日本暫時打消野心,但日本一直在尋找機會,直到清末日本才找到機會,並開始大舉入侵。 為什麼說俄國非常憎恨日本呢?
  • 在20世紀初,為什麼日本和俄國之間會發生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是20世紀初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這場戰爭可謂是極大地決定了當時世界的政治格局形勢。那麼在21世紀初的時候,為什麼這兩個強國之間會爆發這麼一場戰爭呢?這一切都是因為日本和俄國當時都以中國為侵略對象,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他們當時蠶食的地方都是中國的東北,以至於雙方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利益衝突。再加上沙皇俄國到處擴張,也引起了西方其他國家的不滿,所以英美等國就暗地裡支持日本挑起戰爭,最終重創沙俄。
  • 歐洲畫報看日俄戰爭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國兩個帝國主義為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在中國東北進行了一場耗時一年多的侵略戰爭。日俄戰爭是東北亞乃至世界近代史上非常關鍵的歷史事件,也是其後日、俄、韓、中各自歷史發展或明或暗的轉折點。
  • 馮瑋:日本為何能贏得日俄戰爭的勝利,卻放棄割地賠款要求?
    這一結局出乎當時世界輿論的預料,甚至出乎日本決策層的估計。因為,當時雙方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相差懸殊:俄國陸軍常備軍人數是200萬、日本是20萬;俄國年財政收入是20億日元,日本是2.5億日元。負責對俄作戰計劃制定和主要作戰指揮者兒玉源太郎曾經對貴族院議員金子堅太郎表示:「說實話,我不認為日本能夠戰勝俄國。」因此,時至今日,日本仍對日俄戰爭津津樂道。
  • 日俄戰爭啟示:要被尊重只有硬剛,小小日本也能給沙俄重重耳光
    題/日俄戰爭啟示:要被尊重只有硬剛,小小日本也能給沙俄一記耳光文/一恆獨步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摘要:日俄之戰日本的勝利,表明戰爭的勝利需要軍人的血性,以及必須擁有先進的軍事理論的極端重要性,還要有一種敢打敢戰的硬剛態度,日本戰勝俄國就是極好的說明。1904年2月8日夜,在滿清統治之下的東北遼寧省,日本和俄國,圍繞如何獨自佔領東北,獨享東北的全部利益之戰打響了。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據統計,1893年日本政府的財政總收入為8500萬日元,而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當中,日本的總預算為2.5億日元。當然日本是存不下這麼多錢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短期高利率國債。通過這些國債,日本才擁有了充足的軍費打這一仗。
  •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為何戰後很多日本人斷指、自殺來洩憤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為何戰後很多日本人斷指、自殺來洩憤 發生於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滿洲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戰爭以俄國的失敗、日本的慘勝而告終。
  • 日俄戰爭中,為何歐洲老牌帝國沙俄會敗給亞洲新進崛起的日本?
    第一,日俄戰爭前後,俄國對日本情報工作做的相當不到位,做不到「知己知彼」,而日本恰恰相反。俄軍的日語能力極其低下,掌握對象國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的必備能力。但是日俄戰爭前,沙俄沒有一所日文學校。與俄軍極其低下的日語能力相對應的是,日本海軍中每20名軍官中就有1人會說俄語,並可以閱讀俄文報刊。另外由於日俄戰爭前,沙俄的高級軍事諜報人員只能是出身顯貴或者是皇族的近衛軍官才能擔任,這種以身份地位為標準而不是以人的知識能力為標準的選拔方式,導致所遴選出來的諜報人員,軍事素養非常低下、科學知識匱乏。他們沒有能力為俄軍總參謀部提供有任何價值的情報。
  • 日俄戰爭日本敲詐俄國割地賠款,沙皇霸氣回應:要錢沒有不服再打
    而日本在戰前傾盡全國之力與中國開戰,為了支持日本軍隊侵略中國,日本大量國民大量捐錢或者購買戰爭債券,甚至日本的明治天皇不惜拿皇室的資金投入。而日本人的付出在馬關條約後得到了大量的回報。
  • 試圖把長城以北變成「黃俄羅斯」
    整個過程極其野蠻、血腥,悽慘之情無法形容,一幅人間地獄景象。究竟有多少中國人被殺已不可考,中國居民從此在江東六十四屯絕跡。 4、黃俄羅斯計劃:因列強相爭而中途夭折的侵略計劃 經營東北: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了一項鯨吞中國北方領土的計劃,並積極付諸行動,意圖把長城以北變成所謂「黃俄羅斯」。沙俄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強佔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之後,對富饒的東北更加垂涎,意欲吞併。
  • 英國報紙認為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勝利有利於瓦解俄國對歐洲的影響力
    有關日俄戰爭的報導中,除了評價軍隊的表現外,英國報刊還關注日俄兩國的內部情況。《泰晤士報》等報紙突出了日本國內全民一體,上下一心的形象,民眾具有國家責任感,積極踴躍捐款來支持戰爭,無人藉機謀求推翻政府的行動。
  • 日俄戰爭中,俄國敗給了日本,為何還敢放狠話堅決不賠一分錢
    日俄戰爭是1904年到1905,俄國和日本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以中國東北地區為戰場爆發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俄國敗給了日本,但奇妙的是俄國作為戰敗國依然很牛氣,並狠話堅決不賠一分錢,這是為何?
  • 日俄戰爭迫在眉睫,日本海軍戰略如何考量?東鄉平八郎這樣想的
    日俄戰爭的爆發已是迫在眉睫,海上作戰計劃就必須確定下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圍繞對俄作戰問題,軍令部總長伊東子爵在12月15日向東鄉中將提出了一些他自己的看法。
  • 日俄戰爭在我國領土上進行,日本勝利後,清朝為何卻很高興
    1904年,日本襲擊俄羅斯駐紮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日俄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日本和俄國兩國爭奪在東北亞地區的霸權。兩國為了這場戰爭都投入了很多,不過這兩國打仗,受傷的卻是清朝。因為這場戰爭陸地戰場是在我國東北進行的,海上戰爭也都是在我國領海。我國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
  • 日俄戰爭中,明明是日本取得勝利,為何俄羅斯拒絕賠款還放狠話?
    引言自古以來的戰爭數不勝數,許多實力強盛的國家都會通過戰爭來為了擴張自己國家的領土,戰爭會給人民帶來苦難,然而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日俄戰爭就是其中一個,比較特別的就是日俄戰爭爭取的並不是對方的領土,而是另一個國家中國的土地。
  • 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和海軍各有一「軍神」,其中一個常打敗仗
    日俄戰爭時期,日本政府為了鼓舞軍隊及民眾的士氣,特意向外界宣傳塑造了「四大軍神」,其中授予給了兩個「死人」,(在封鎖旅順港戰役中陣亡的中級軍官),而活著的另外兩名「軍神」則分別隸屬於日本陸軍和海軍的最高級別將領,其中一人常打敗仗卻能上榜,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 日俄戰爭序章,俄軍司令夢斷水雷陣
    最早的專門掃雷艇出現在1910年後的俄國,日俄戰爭中還未出現。早期的掃雷方式,大體是用軍艦拖著帶剪刀的鋼索去割斷錨雷上的雷索。然後水雷就會浮到水面上(因為水雷上半部分是空的),然後派人搭小艇去拆掉引信就可以讓水雷失效。這種掃雷方式,效果極差。日俄戰爭爆發後,馬卡洛夫出任了俄軍太平洋艦隊的司令。
  • 日俄戰爭日本為何能取得勝利,有很多國家在幫日本,想不勝利都難
    很多人覺得日本能取得勝利非常厲害,對黃種人來說都驕傲。事實上,如果我們知道日本背後有多少國家在幫助他,就知道日本取得勝利並不是這麼難。日俄戰爭表面上是日本和俄國之間的戰爭,但事實上並不是這麼簡單。當時已經是全球化了,各國之間利益錯綜複雜。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場這麼大的戰爭其他國家不可能袖手旁觀。很多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背後支持其中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