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得知黃蛉的高考作文是用甲骨文寫成的時候,我氣血噴張,雖不至於以頭搶地,但用「痛心疾首捶胸頓足」八字來形容我當時的心情是不為過的。作為黃蛉的語文老師,我知道這個孩子是一個謙和而低調的學生,他怎麼會在高考作文的刀鋒上狂舞?」——綿陽南山中學的蒲體超老師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隨著時代的變遷,甲骨文慢慢退出文字的舞臺,發展到現在的簡體字。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在隨便寫幾個甲骨文出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不認識。但是在2009年高考的時候,四川男孩黃蛉,卻冒險使用「甲骨文」寫了一篇作文《熟悉》,因為被閱卷老師認為嚴重的偏題,只得了6分。
最終,他的高考成績只有428分,曾一度陷入了讀大學無門的境地,因偏才難得,後經過四川大學的測試,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
當時,教他的語文老師蒲體超得知自己的學生黃蛉用甲骨文寫作文,被氣得慌。「因為他如果就按平時那樣去寫的話,他的作文應該有50分左右,等上了大學以後再去展示不行嗎?」蒲體超說。
黃蛉的回答是:高考閱卷場工作量很大,基本上是幾十秒就對一篇作文判下分數。他不想自己的作文就這樣被閱卷老師輕判、誤判,所以他就是用甲骨文寫下《熟悉》這篇作文,希望以此引起閱卷老師的注意。
不過,雖然這篇甲骨文作文只得了6分,但是黃蛉卻因此而出名了,他被網友稱之為「古文字達人」。復旦大學教授劉釗也對他作了評價,並且讚不絕口地說:「有一定天賦,我很欣賞。雖然從研究的角度還很初步,但高中生有此愛好,值得肯定。現在有志研究甲骨文的人才非常少,研究國學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那麼,11年過去了,黃蛉的現狀如何?
憑藉甲骨文,黃蛉當年被川大破格錄取之後,用兩年內又實現了從三本到一本的「兩級跳」,並在四川大學得到了一對一的教學待遇,就讀的專業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川大的領導為了他,特地返聘了一位退休的古漢語專家何崝當導師。
只可惜,2011年11月4日,導師何崝稱其浮誇靠不住,在接受採訪時,他信口開河,不願意再教他,已向學校提交辭呈。
導師離去,黃蛉不得不放棄甲骨文學習,最終轉到了川大歷史文化學院。學校也對他要求,不許再對外接受採訪,希望他潛心學習。
其實黃蛉在高考作文中使用「非規範文字」並非先例,早在2001年,江蘇考生蔣昕捷,敢為天下先,以一篇文言文《赤兔之死》獲高考作文滿分而一舉成名,後被南京師範大學破格錄取,就讀於廣播電視新聞系。
雖然後來教育部在高考作文規定不允許使用「非規範文字」,但是每年依然有考生想通過標新立異的作文考上名校。
今年的高考,浙江考生的一篇《生活在樹上》因引用了大量哲學、文學名言而獲得滿分,後因「晦澀難懂」在網上引發爭議,但總體上也體現了作者的文字功力。關於該考生去向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而我們也希望黃蛉能夠在導師離去之後,以此鞭策自己,在川大歷史學院能夠用心學習。
對於黃蛉因甲骨文被川大錄取之事,有人贊成,說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給予了一個培養的機會,這是一個積極的探索;有人反對,說比他優秀的學生有很多,「兩級跳」對他人不公平。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面留言!(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