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甲骨文,出現於商代晚期,因鐫刻在獸骨與龜甲上而得名。據《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殷商時期,君王在處理事務之前,都會佔卜請示鬼神之意。
在商亡後,相關建築、典籍、文物也隨之銷聲匿跡,因此甲骨文成為了後世研究殷商歷史的寶貴資料。從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契文舉例》開始,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了研究甲骨文及其歷史文化的隊伍,而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前些年,就有一位「甲骨文考生」,在高考的語文作文中,用甲骨文寫了一篇作文,結果只得了6分的成績,卻也因此獲得985名校破格錄取的資格。
01
這名學子就是2009年的一位四川高考考生黃蛉。2009年6月17日,一篇有關高考閱卷的帖子網絡上爆紅。帖子的內容是四川高考閱卷組的專家在批閱高考作文時,意外讀到了一篇奇文,全文竟是以甲骨文寫就。
甲骨文是我國的古老文字,據可靠資料記載,可追溯到3600多年前,主要記錄了商周的文化歷史。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古老的文化開始為人們所淡忘。而甲骨文重新被後世發現,也是在1899年的清末時期。而在不久之後,新中國成立,「二簡字」方案的推行,再一次讓甲骨文與世人失去會晤機會。
所以,在高考學子中,竟有人以罕見的甲骨文寫作,這也是讓閱卷老師們眼前一亮。因為高考的試卷規定中,並沒有禁止以甲骨文寫作的規定。所以,以往的標準已經不適用於評定這篇文章。閱卷老師只好把試卷的狀況反映給了閱卷組組長,上報給質檢組。不過,考慮到閱卷老師不是甲骨文專家,難以評定這篇作文。最後,閱卷組邀請了四川大學的一位古文專家進行評定,眾人這才得知這篇作文的內容。
02
根據專家的鑑定結果,這篇作文之中既包括甲骨文,也包括少數小篆與金文,而本身對這樣的字體運用自如的前提就是有深厚的古文基礎。遺憾的是,這篇作文的內容與高考作文題目不符,所以,結合專家的鑑定結果,只判給了6分。
而寫出這篇奇文的高考生黃蛉,也因此受到了全國人民的關注。根據記者的採訪得知,他之所以寫作甲骨文,是在復讀期間結識了對古文有著同樣愛好的老師蒲體超。跟隨老師的指導,他積累了一定的古文字知識,掌握了七八百個甲骨文字(而當時被解讀的甲骨文不足千數)。考慮到自己是復讀生,加之學習成績平平,想要順利通過千軍萬馬競爭的獨木橋,或許另闢蹊徑的可能性更大。畢竟之前,也有過復旦大學劉釗教授,曾經破格錄取了三輪車夫的前例。
03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總是很骨感,黃蛉的作文只得到了6分的成績,總分只有428分,不僅沒有另闢蹊徑成功,反而弄巧成拙。原本黃蛉以為自己還是下了一步錯棋,卻沒想到,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向黃蛉拋出了橄欖枝。但是黃蛉最終也沒有選擇天府學院,原因是他想繼續研究古文字,而天府學院沒有開設相關專業。
黃蛉所敬仰的復旦大學劉釗教授,也表示了對黃蛉的甲骨文作文的認可。不過因為錄取制度的限制,黃蛉的分數達不到要求,最終還是沒有錄取他,只是勉勵他繼續學習,將來可以考取他的研究生。
最後,四川大學破格錄取了黃蛉。黃蛉也如願選擇了心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錦城學院學習了2年之後, 2011年,黃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四川大學本部;四川大學還為其聘請了何崝教授,專門教授黃蛉的古文。然而何崝教授不久就向學校提交了辭呈,稱黃蛉喜歡誇誇其談,沉不下心,表示不再擔任黃蛉的教師。在這之後,黃蛉也就銷聲匿跡了。
結語
《三字經》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相傳經過此事,黃蛉的學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治學也更加的嚴謹。相信在媒體的關注之外,黃蛉能更加沉下心來,專心治學,在自己的領域有所建樹,真正成為古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者。
參考資料:
《禮記·表記》
《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