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養羊要餵淨腸草,吃上一頓三頓飽」。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認真思考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思考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諮詢,通過諮詢,我才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所謂的「淨腸草」,其學名叫薺菜,又名護生草、地菜、地米菜、菱閘菜等,為十字花科、薺菜屬的一至二年生草本植物。
淨腸草最早由歐洲人發現其營養價值,並最先由歐洲人所食用。儘管淨腸草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都有生長,然而,在歐洲人沒有食用淨腸草之前,其他地區(包括我國)的人們都不知道淨腸草是能夠食用的,而且,也因害怕其有毒,也不讓牲畜所食用。
淨腸草一般株高30~40釐米,主根比較瘦長,呈白色,獨根上有分枝。其莖呈直立狀,單一或基部有分枝。基生葉叢生,挨地生長。
淨腸草的蒴果形狀像牧人的錢包,因此,歐洲人稱淨腸草為「牧人的錢包」,在歐洲是一種非常受人歡迎的蔬菜。
淨腸草的營養價值很高,每100克淨腸草中含有蛋白質5.2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6克,鈣420毫克,磷73毫克,鐵6.3毫克,核黃素0.19毫克,維生素55毫克,尼克酸0.7毫克。是一種具有較高食用或牧用價值的野菜或牧草,被歐洲人稱為「草中的糧食」。
據一些老羊倌介紹,羊只非常喜歡食用淨腸草,而且,食用淨腸草後容易「飽腹」。如果對羊只飼餵了一頓淨腸草,接下來的兩頓就不用再飼餵草料了,羊只就能夠「飽腹」一天,因此,便有了「養羊要餵淨腸草,吃上一頓三頓飽」的說法。
當然,農村羊倌的這種說法僅僅是羊倌自己的說法,在科學理論上還沒有得到過證實,因此,僅僅具有參考意義,養羊人不能過於相信。
不過,淨腸草確實是一種「功效卓著」的野草或野菜。《本草綱目》中稱:淨腸草具有「明目,益胃。」的作用。中醫實踐證明:
淨腸草對痢疾、水腫、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經過多、目赤腫疼等有一定療效。用於治療痢疾、水腫、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經過多、目赤腫疼等。
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南方地區的一些人們特別喜歡利用淨腸草煮雞蛋。據稱,用淨腸草煮雞蛋食用,可補益脾胃,對於肝虛有熱,眩暈頭痛或目昏眼乾等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淨腸草也是南方部分地區人們的最愛。
如果淨腸草真的是一味中藥材,想必羊只吃了以後是會有好處的。因此,即便是「養羊要餵淨腸草,吃上一頓三頓飽」的說法有些誇張,多給羊只飼餵一些淨腸草也不會存在什麼壞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有人說「淨腸草是養羊人的最愛」的說法似乎也不過分。所以,養羊人就能夠放心地給羊只飼餵淨腸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