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溫說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自卑不僅是一種不良情緒,也是導致心理障礙的因素。
一般來說,自卑的人不喜歡和別人交流。他們總是對生活持消極態度。情況嚴重的人甚至可能有精神問題,如常見的精神分裂症。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也有一段時間感到自卑。
在一節形體課上,老師讓他們練習芭蕾舞的基本動作。大多數學生都做得很好。只有她跟不上持續了差不多半年的節奏。
她為自己的口才感到驕傲,現在看來她的口才是黯然失色。
甚至老師也說,「你看上去挺修長的,但動作怎麼一點兒都不靈活呢?」
現在回想起來,她激動地說,「難忘啊,自卑的大一!」
知道自己不擅長體育,董卿把注意力轉向了文化教育。事實上,她是文化教育的領導者。
大一結束時,她在文化課上取得了優異成績,並獲得了72元的「獎學金」。
在那之後,董卿也明白無法比較別人的長板和自己的短板。
正如她所說,「我不應該犧牲閱讀的時間去練習臺詞、形體,相反,我應該使我的書本知識更紮實。」
一般來說,人們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有牴觸情緒。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否定自己的價值,這很容易產生自卑感。
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自尊低下的人會有以下三個特點。
膽小害怕與人交流
自卑者在人際關係中往往處於被動地位,不會主動與他人溝通。
因為他們害怕失敗,所以在面對事情時通常會選擇逃避或視而不見。我不敢挑戰自己,也不敢冒險。哪怕是一點點小事都可能對我造成很大的傷害。
結果,他們變得越來越封閉,越來越不自信,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欺弱怕強
事實上,惡霸的自尊心很低。他們不敢在強者面前輕舉妄動,但是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攻擊性,所以他們轉向了弱者。
雖然他們通常看起來是一個非常傲慢的形象,但事實上,他們非常自卑,害怕別人比自己更強大。相反,欺負弱者會讓他們感到成就感。
這種性格不利於今後的發展。一旦他們遇到真正的強者,他們會在瞬間被比較。
缺乏主動性
他們喜歡跟隨別人,因為他們缺乏自信和對自己決定的認知。
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們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總是期待同意別人。
做事前有很多顧慮,怕被別人嘲笑或批評。
因此,他們更願意把選擇權交給別人,也就是說,讓別人幫他們做決定。
對於每個自卑的人來說,最缺乏的是內心的自我價值感。
這種感覺可能來自別人的評價或自我否定,在這個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降低自己的認知。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所有人都有自卑感,都有克服和超越自卑感的能力。年輕時,我們看到別人長大而自卑;年老時,我們發現別人比我們富有;富有時,我們看到別人比我們幸福,這會在我們心中產生自卑。這樣,自卑並不可怕。在某種程度上,自卑也是促進一個人不斷自我完善的動力。但是,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自卑,並且不願要自我突破,那麼自卑對你是非常有害的。
補償性心理學:揚長避短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是指克服自身的生理缺陷或心理自卑,在其他方面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
很多情況下,人們的自卑情結,都是從與他人的比較中衍生出來的。不斷否定自己,肯定他人,會導致自我價值的偏差。
相反,如果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選擇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展,不僅能提高自卑感,而且在這個領域也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面對挫折的樂觀態度
自信的人,即使面對挫折,也能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因為他們相信只要他們找到辦法,就沒有什麼困難可以打敗他們。
這種心態正是自卑者所缺乏的。他們常常低估自己的價值。即使遇到小東西,也會怕頭怕尾。首先,他們在心理上完全否認自己。
因此,要克服自卑情結,首先要學會正視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持之以恆,不輕易說失敗,並及時調整情緒。
正如「失敗乃成功之母」,不要認為挫折是可怕的。把它們看作是生活中的一種體驗。用平常心對待他們。挫折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要太注意別人的眼睛
許多自卑者總是活在自己的想像中。他們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他們能選擇低調,就永遠不會出現在公眾面前。
我們不知道,事實上,我們最關心的是自己。沒有人會整天談論別人的事。即使我們一次犯錯誤,人們很快就會忘記。
生活到處都是。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培養自信,變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隨時準備迎接挑戰。
關於作者
情感作家,心理學研究者,關注個人成長
今生最幸福的事就是遇見你,喜歡它,點一份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