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是個體知識獲得的歷程,其中包含知覺、記憶、想像、辨認、思考、推理、判斷、創造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大致指一個人學習、思考、應付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種適應生活的能力。
一般兒童的認知發展會隨著年齡而增長,並遵循一定的模式發展。在學習上,自閉症兒童受個人特殊條件限制,往往會出現發展不平均的表現,但發展順序與一般兒童的發展模式大致相同。
下面就「認知」這個主題闡釋兒童進行學習的前提條件、先後順序,兒童在認知發展上遇到的困難,以及常用的訓練策略給大家總結一下。
一、 學習的前提條件
一般兒童進行認知學習,除需要有健全的感覺和知覺系統,也需要有觀察及模仿能力、注意力、記憶力,以及理解力等,有了這些前提條件,兒童的認知發展會較理想。
二、 學習的先後順序
智力發展需要通過感覺刺激的接受傳到腦中的信息處理系統、再經過處理、組織、記憶及提取使用而逐步由具體思維發展至抽象的邏輯推理。但自閉症兒童學習上往往因異常的感覺接收及理解上的困難而受到限制,故需一套循序漸進及有系統的學習模式。
兒童的學習可先由基本的知覺、配對及分類等開始,這些都是培養抽象思維的基本元素。
當兒童掌握一定的學習能力,建立穩定的基礎後,才學習其他較深層次的次範疇,如空間、序列、對比、因果及數字等。但需要留意,因為兒童的專長及特點各有差異。例如:某些兒童可能很快知道如何「排序」,但仍未掌握「分類」,所以要按兒童的個體情況來決定適合的學習順序。
三、兒童認知上的困難
1、注意力欠佳或選擇性注意
兒童在學習或思考時,經常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維持長時間的專注。例如:視覺刺激、聽覺刺激或內在引發的刺激常常令他們對訓練內容分心,兒童也難以將注意力從那些刺激上轉移,從而影響他們學習新事物。
2、難以處理感覺信息
當出現不同的感覺信息時,兒童可能會感覺到難以處理。例如:在一個雜亂的環境進行學習,因四周有過多的刺激,兒童感到困擾而難以同時處理;也可能會只注意局部或片段的信息,未能整合及有效地運用從過去經驗中所獲得的知識。
3、不恰當地著重事物的細節
雖然兒童的視覺辨認能力較強,在顏色和形狀配對、分類、排列及拼圖等方面的表現較佳,但有時會只著重於事物的某些部分或細節。例如:學習「交通工具」時,可能會只留意「車輪」而忽略其他重要的部分和整體的概念。
4、狹隘的興趣及固執行為
兒童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很強烈的學習動機,因而會忽略其他不感興趣的事物,令學習動機難以維持;也會因過度沉迷於喜愛的對象或話題而不理會需要學習的其他內容。
5、難以理解「意義」
學習時,兒童傾向於使用操練和記憶的方法,對知識未必真正理解,因此不能有效地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例如學會配對某種餐具後,如果換成其他餐具,又不知道怎樣做了。
6、難以理解抽象概念
兒童以具體思考方式思考,較難明白抽象的邏輯及推理概念。例如:兒童知道1加1等於什麼,卻不懂1加多少等於2。
四、訓練兒童認知常用策略
1、明白兒童個體的特點
成人要明白每個兒童的發展各不相同,需以該兒童的現有能力計劃教學內容,切勿操之過急,需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並把握兒童學習的專長及興趣。例如:視覺專注較強的兒童可以多用視覺的策略協助學習;偏好觸覺刺激的兒童可從材質方面加強學習興趣;對文字有偏好的兒童可以協助文字理解要求;喜愛體能活動的兒童可在運動遊戲中加入數字或其他概念。
2、實用性教學內容
計劃教學內容時,可採取由具體至抽象、單一至多元化、已知到未知等教學原則;同時也要生活化及功能化,協助兒童由淺入深地理解學習內容,重要的是能讓兒童面對生活上的問題。
3、親身體驗學習
教導自閉症兒童學習概念,必須給予充分時間,讓他們親身體驗學習,通過不斷操控物件,成人從旁邊用語言說明或指導,協助他們進行比較、分析及綜合,學習將不同的事情聯繫起來,歸納成有意義的概念。
4、適當的教導方式
要針對不同能力的兒童,使用適當的教導方式。例如對於能力較弱的兒童,有時一些很簡單的事項都需要刻意教導,成人可通過示範、協助等直接教導方式,讓他們容易理解內容;當兒童掌握後,便要逐步減少協助;對於能力較強的兒童,成人可利用提問和一起討論的方式逐步引導他們思考。
5、多元化教學形式
採用不同的媒介,增加兒童多感官的學習經驗。例如利用實物、計算機及投影儀等來認識顏色,而材料的展示方式需要清晰明了,讓兒童更了解學習的項目。
6、調節教學方法
成人需要針對兒童的情況,調節教學方法。例如對於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進行教學時,必須要先取得兒童的注意再開始;對於固執的兒童,學習的材料及施教的過程便要做出適當的變化,減少兒童的固執行為;對於計劃及組織能力弱的兒童,安排結構化的學習環境,減少幹擾,能幫助他們集中在自己學習內容上並學會有系統的學習。
認知發展順序
1.顏色視覺訓練
黃—紅—綠—藍—紫—橙,混合色一定要給予明確命名。正確認識顏色的指標有三個:配對—指認—命名。
2.整體知覺和部分知覺訓練
先訓練認識客體的個別部分,然後訓練認識客體的整體部分,最後訓練既認識客體的個別部分又認識客體的整體。
3.色、形兩維的感知訓練
先訓練形狀抽象,然後訓練顏色抽象,最後訓練同一抽象。
4.形狀和知覺訓練
先訓練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然後訓練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三角形,把兩個半圓拼成一個圓形,接著訓練認識橢圓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圓柱形,再訓練把長方形紙片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紙片折成三角形,最後訓練對字的認識。
5.大小知覺訓練
先訓練判斷圓形、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的大小,再訓練判斷橢圓形、菱形、五角形。
6.方位和知覺訓練
先訓練辨別上下,再訓練辨別前後,最後訓練辨別自己身體部位的左右。
7.記憶訓練
短時記憶的容量是5~9個項目,為了誇大短時記憶的容量,可採用組塊的方法,即將小的記憶單位組合為大的記憶單位(如將單個的漢字變成雙字的詞來記,記憶的容量便擴大了一倍)。然後把短時記憶的信息經過複述,轉入長時記憶系統。訓練要把熟識的內容和生疏的內容混在一起,並且要重複(每次訓練開始都要把先前的內容重溫一遍),直到轉入長時記憶系統。卡片(事物)記憶訓練和生活事件記憶訓練都是一樣。
8.生活記憶訓練
先訓練前幾天的事,接著訓練前幾個星期的事,再訓練前幾個月的事,最後訓練一年前的事。
9.思維訓練
首先訓練直覺行動思維,接著訓練具體形象思維,最後訓練抽象概念思維。思維訓練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理解、分類等。很多訓練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概念思維是聯繫在一起的,訓練時要按部就班進行。如概念中的數的概念首先訓練能口說10以下的數詞,能點數5以下的實物,但說不出實物的總數;再訓練點數後能說出總數;能進行少量實物加減運算;能按數取物(5~15個);能認識第幾和前後順序;藉助實物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最後訓練20以內的加減法(直覺行動思維:是與對物體的感知,跟孩子自身的行動分不開。思維在動作中進行,只能在動作中思考感受自己所接觸的事物,只是一種行動的思維)。
10.認知理解通常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具體的、客觀的內容,可以分解成動詞、名詞、形容詞、狀語、定語,這是聽懂指令、執行指令、對付日常生活的必需。
第二層次是邏輯思維能力,最主要的是因果關係,「今天為什麼不能出去玩了?因為今天天氣不好。」
第三層次是情感方面的,從易到難,是高興、生氣、難過、傷心、惱怒、後悔、尷尬、害羞...
選取故事的時候,難易程度可以大概根據這個層次劃分來。最簡單的故事是單純描述性的,再是有邏輯關係的,難的是情感體現。除了生活中貫徹隨時教的原則之外,講解動畫片、講故事繪本、看卡片等等,都是提高認知理解的辦法。
申明:
稿件來源於平臺原創或網絡轉載,用於志願者交流學習使用,若涉及版權,或版權人不願意在本平臺刊載,請與小編聯繫,小編收到信息後會在24小時內處理。
賽鷗公益.
感統訓練志願者服務中心
Saiouv
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杭州市下城區賽鷗青少年感統訓練公益服務中心是由杭州市下城區衛健局,共青團杭州市下城區委員會、杭州市下城區殘聯、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聯合成立,致力於關心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公益組織。指定杭州復旦兒童醫院作為杭州市下城區賽鷗青少年感統訓練公益服務中心唯一訓練機構,通過招募社會愛心人士,組建志願者隊伍。開展師資培訓,培訓志願者感覺統合訓練教學技能,志願者們走進社區、走進校園進行感覺統合訓練培訓健康講座,普及感統訓練知識方法,開展青少年感統訓練公益服務項目,"賽鷗復旦兒童關愛基金」公益援助活動正在孩子們提供精準幫扶。
by 賽鷗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