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健康走出「舒適圈」

2020-12-17 騰訊網

「健康這個領域做好了,能再造一個京東」劉強東曾對辛利軍說道。至少從市值上來看,京東健康6年從醫藥電商到「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運營模式已經獲得資本的認可。

作者丨君平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踏出舒適區圈。一味地在安樂窩內固步自封,終究會被同齡人、被時代所拋棄,只有不斷踏出舒適圈,尋找新的挑戰,人生才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看似老掉牙的雞湯,其中也蘊含著企業生存、發展的道理。

坊間流傳很廣的一則故事是,2014年,時任泰州領導找到劉強東,希望聯合京東打造醫藥城項目,劉強東先後派了兩批隊伍去泰州考察,得到的結論卻是一致的,「太難」。

實際上,2014年,網際網路醫療在國內還處於起步期,彼時平安好醫生剛剛成立,阿里巴巴也剛進入這一領域沒多久。

彼時的醫療和醫藥行業雖然機會巨大,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貿然進入存在風險。

「要麼做成,要麼換人。」面對劉強東立下的軍令狀,京東健康(6618.HK)CEO辛利軍頻繁帶隊赴泰州考察、調研,故事的最後,京東健康於12月8日登陸港股。

3440億港元,上市首日,京東健康的總市值已經成為了中國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天花板。

對比之下,此前已經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開盤當日市值分別為3121億港元和1056億港元,現在二者市值則為3316億港元和1085億港元。京東健康上市首日便超越了前者。

「健康這個領域做好了,能再造一個京東」劉強東曾對辛利軍說道。至少從市值上來看,京東健康6年從醫藥電商到「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運營模式已經獲得資本的認可。

再造一個京東,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為用戶

提供價值便是企業的價值

京東健康上市首日市值便成為行業龍頭並不奇怪,實際上,在上市前一日京東健康暗盤收漲26.88%,報89.55港元,成交額1.9億港元。

與此同時,根據配售公告顯示京東健康公開發售獲得84.62萬人認購,超過農夫山泉的70.75萬人成為港股認購人數最多的新股。

資本最能看清企業的價值,對於京東健康而言,除了其成長性之外,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用戶價值也是資本青睞的原因之一,畢竟涉及到生命的健康行業從來不止是生意這麼簡單,實際上,京東健康有現在能為用戶提供全面健康服務的能力,也是不斷打破舒適圈的過程。

鰲頭財經了解到,2014年,醫療健康開始作為京東集團的一個獨立業務上線運營。一開始,依託於京東強大的供應鏈基礎加之在零售行業的經驗,京東健康開始布局醫藥零售行業。2016年,京東健康已經逐漸成為業內有影響力在線零售藥品商。

對於京東而言,單純的擴大藥品零售業,順便提供一些健康服務是一條舒適的路,但帶來的想像空間有限,對於社會和用戶,也產生不了太大價值。

究竟是繼續做藥品零售,還是跳脫出京東零售的思路,以健康行業的規律發展,成為擺在京東健康面前的第一個問題。

在劉強東和辛利軍的一次談話中,兩人得出了答案,對於京東健康的規劃,一是剝離出來,按照健康領域的規律發展,二是京東健康在初期可以不計投入。

在這一思路下,2017年,京東健康推出在線問診服務,此後又不斷豐富其健康與醫療服務。

鰲頭財經對比國內主要醫療健康公司業務發現,京東健康涉及預約掛號、線上問診、藥品零售、網際網路醫院共建等多個常見領域,也包含跨境藥品供應鏈、中藥飲片供應鏈,藥品冷鏈等其他企業不具備的優勢,真正做到了為用戶提供全面完整的健康與醫療服務。

實際上,京東健康致力於打造以醫藥及健康產品供應為核心,醫療服務為抓手,數字驅動的用戶全生命周期全場景的健康管理平臺。

京東健康的零售藥房業務及在線醫療服務業務協同的雙輪驅動,構建「醫、藥聯動」的閉環體系,此外,京東健康還通過技術開放賦能給線下醫療行業。

在對用戶提供的價值上,京東健康為用戶提供便捷、易得、可負擔的醫療健康產品和服務。切實幫助用戶解決就醫痛點,降低看病難度,切實提升用戶看病就醫的體驗,幫助用戶提升健康意識。

產業藍海京東揚帆

大健康領域不單單只是一門生意,也不能只以盈利為導向,但盈利終歸是企業的目標之一。

雖然京東健康在初期可以不計投入,但實際上從2017年開始,京東健康就已經實現盈利,並且盈利能力逐步提升。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東健康的淨利潤分別為2.09億元、2.48億元、3.44億元和3.71億元;2019年京東健康的收入達到108億元,成為目前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領域第一家收入突破百億的公司;今年上半年,疫情進一步推動了國內醫療健康行業的數位化需求,京東健康在2020年上半年的線上問診量是去年的近六倍,同期收入同比增長76%。

業績成長的關鍵在於京東健康在業界首創了線上「醫+藥」閉環,這一商業模式不難理解,從流量貢獻上看,購買醫藥健康產品的用戶為京東健康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提供了天然的流量,而使用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用戶則為其醫藥零售業務提供了潛在流量來源。簡單地說,流量在京東健康內部實現了互相轉化。

與此同時,京東健康活躍用戶數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東健康年活躍用戶分別是4390萬、5050萬、5610萬、7250萬。

隨著居民健康意識的逐漸提高,京東健康仍具有巨大成長性。

大健康產業在國內仍屬藍海,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中國大健康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21.8萬億元。

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對健康產業的發展正不斷給予鼓勵和支持。

今年7月份,國家十三部委聯合發文,要求積極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從智慧醫院、線上醫療糾紛處理、醫保支付等方面進行完善;9月份,國務院又印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要積極發展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服務,大力推進分時段預約診療、網際網路診療、電子處方流轉、藥品網絡銷售等服務。」

「政策紅利不斷,健康產業應抓住最佳發展機遇,更加精準地對接和滿足人民群眾全方位、全周期,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毓輝曾對此表示。

回到京東健康,從2014年戰略布局醫療健康業務開始,從京東健康的發展歷程展現公司的歷次戰略迭代,經過六年的積累和深耕,從醫藥電商到「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運營模式逐步獲得市場和行業的認可。

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整體還處於轉型升級的起步階段,未來十年,中國的健康與保健市場的數位化比例將大幅提升,這將為以京東健康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創新模式的企業提供巨大的成長空間。

------- -------

作者系:

36氪特邀作者

微博股評團成員

搜狐優質產業作者

今日頭條優質財經領域創作者

相關焦點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不好嗎?生命周而復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和感受,常常覺得一路走來,那些不如意的事總在腦海浮現,逼迫自己去重新造化。走出舒適圈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無關失敗與成功,只是很容易自信滿滿,因為我們都那樣努力奮鬥過。走出了舒適圈,才覺得生命如此短暫,時間總是不夠去思考,常常覺得上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會忘記。如此緊密的人生,才是我們回憶起來都會發笑的時刻。人生不應該是恍恍惚惚輕輕鬆鬆地度過的。
  • 走出舒適圈的你,如今怎麼樣?
    「舒適圈」網絡詞語,泛指一個環境,周邊都是熟悉的人物、事物,熟練的路線、熟練的工作,一個輕鬆自在的環境。那麼你有嘗試過走出這個圈子或者被迫踏出這個圈子麼?今天想討論下大家如何踏出舒適圈來適應下一個生活工作環境。
  • 走出舒適圈,是為了能再回來?
    近段時間,有很多段子都在告訴人們,我們要跳脫出自己的舒適圈,努力奮鬥,追求更加完美、更加廣闊的人生。很多人進入舒適圈的第一步,就是進入大學。首先要知道如何去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物,找到以後學會如何去深入拓展,我們才能跨出舒適圈。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願意去尋找並堅持,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如果你想走出舒適圈,你先要找到自己的舒適圈。
  •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而走出舒適圈後的結果又是如何
    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雞湯,說我們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要是常呆在自己的舒適圈,人會廢掉之類的,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告訴我們要離開舒適圈,說不離開舒適圈就會如何如何,但很少有人說,離開舒適圈後,我們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 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之後就是上進了嗎?
    網絡上最近興起的熱門話題,你還沒有走出舒適圈嗎?當今社會,我們對舒適圈的定義好像就是小城市穩定的朝九晚五,那些在北上廣努力拼搏賺錢的人,才是真的上進。舒適圈的人就是不努力上進的?事實好像並非如此。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現在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是在小城市安安穩穩當職員,月薪5000周末雙休朝九晚五,人生不會有大的變動;另一份是去大城市努力奮鬥找機會,月薪可能上萬要加班難休假,未來有無限可能。
  • 職場上,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走出去? 我們來看下「舒適圈」的名詞解釋:「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那麼說到這,我想肯定會有朋友要問道,既然這個圈子讓我們輕鬆,自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離開呢?
  •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有多重要
    人們總說,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可我們似乎忘了我們努力奮鬥的終極目標不就是要走入一個令自己舒服的生活狀態嗎。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會發現天壤之別!我們一直對舒適圈沒有過一個清晰的認知,對這三個字背後的那種生活狀態也幾乎是沒有什麼抵抗力。我們做任何事也總是容易把自己引誘到一個舒適圈,它帶給人的安全感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我們無法規避。但這就意味著人的歸宿就是舒適圈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既然我們總會停留在舒適圈,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拼命出逃呢?
  • 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應該怎麼走?
    最近有網友留言問:雞湯上總是說要走出舒適圈,那我們到底該不該走出舒適圈去?雞湯對你大喊:走出舒適圈。你聽完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過得這麼舒服,原來是錯的。隨後覺得自己應該越級而立,應該得挑徹底不會幹的事兒幹?
  • 《海上鋼琴師》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
    於我而言,他是懦夫和勇士的結合,他是當代人是否應該走出/停留在舒適圈的很好的啟發者。辯證 ·思維我認為,電影都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刻單純討論《海上鋼琴師》的男主「1900」已經失去了意義。
  • 為什麼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
    於是乎,「走出舒適圈」這句話,風靡一時。仿佛不管在什麼場景下,不論是大學的開學典禮,還是各種勵志課程的開課儀式,這句話總是會被有意無意地提起。確實,許多成功人士的例子證明了,走出舒適圈,是讓他們從平庸的生活裡解放出來,登上人生巔峰的重要成因。
  • 非逼你走出舒適圈的人,比你活得舒適多了
    人們總喜歡討論些跟自己無關的東西,比如花800萬是買學區房還是環遊世界,石原裡美和新垣結衣選哪個好,以及這兩天的年輕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圈。這一輪爭吵最早可以追溯到月初,知名「段子手」@蔡瀾 重操舊業,打開微博評論跟網友聊天,因為回答了一個「如何走出舒適圈」的問題引起大伙兒圍觀。
  • 王鷗走出舒適圈,滑冰攀冰,挑戰更多可能
    01在《我家那閨女2》中,王鷗表示自己已經有了中年危機,對很多事物沒了新鮮感,也不想認識新的人,交新的朋友,而是只想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覺得這樣就挺好,不想走出去。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之後,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走出舒適圈,做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挑戰更多的可能。
  • 聽說你走出舒適圈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
    曾幾何時,社交媒體上開始流傳著一句話:「走出你的舒適圈」。各大情感博主,知名大V,無一不在宣揚走出舒適圈是我們應對人生困境以及職業困惑的「根本大法」。一時間,走出舒適圈成為了社交媒體上宣揚萬試萬靈的情感妙藥。
  • 走出舒適圈,是你精彩人生的第一步
    最近常聽到一個網絡流行詞——舒適圈。是指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太安逸而變得不想動腦筋。經典電影《肖申克救贖》裡有這麼一句臺詞:「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監獄就是在你身邊的隱形牢籠,或許一開始你充滿了牴觸心理,有著勇敢走出去的決心。可是慢慢的你會放棄抵抗,覺得抵抗太累了,還是得過且過選擇安逸吧。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圈「。
  • 走出舒適圈,獲得更好自己
    因此,只有走出舒適圈我們才能收穫一個目標明確,未來可期的自己。因此,走出寒假宅在家裡的舒適圈,跟隨小密練習瑜伽吧!look1:全身拉伸,進入狀態拉伸全身的每一個關節,沒一塊肌肉,讓身體跟隨著放鬆下來,消除肌肉的緊繃感,感受身體進入運動狀態。雙腿分開與胯部同寬,小腿向後鋪展在瑜伽墊上,腰部向後扭轉,雙手相扣於腦後,肘部向兩側伸展,右腳抬起抵在右肘部前側。
  •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01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雷軍有一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連帶貨主播微婭也在一次的演講中,自嘲她自己就是雷軍口中的那隻豬。現在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隨著電商、自媒體和短視頻的出現,給普通人帶來不少創業的機會。
  • 夜讀| 走出你的舒適圈(有聲)
    最開始接觸「舒適圈」這個詞是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個姐姐加入了「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的組織。它有個很特別的口號,叫做:跳出你的舒適圈。可能你會感到疑惑,忍不住發問道:「什麼是舒適圈?」某智庫是這樣給出解釋的:舒適圈就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遊資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會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人們踏出這個圈子的界限時,就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或許這種解釋太過抽象,我們不妨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溫水煮青蛙。
  • 當今社會最大的謊言——「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
    聽起來好像年輕人必須要放棄小城市裡月薪5000的安穩工作,走出舒適圈,去北上廣努力拼搏才叫上進。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人們將大城市定義為"希望孵化器",而將小城市定義為"社會舒適圈"——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聽起來好像是那麼一回事,畢竟老歌有唱"愛拼才會贏",今語有云"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你有多優秀"。於是許許多多年輕人在鼓舞之下湧進北上廣深,自以為比留在小城市裡"一輩子平平凡凡、碌碌無為"的同齡人更上進。
  • 一個人如何一步步走出職場舒適圈
    如果你也有這樣類似的經歷,其實就在說明一件事情:你正在做一些舒適圈以外的事情。那麼如何面對舒適圈,我們該怎麼做?《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這本書告訴你答案。我會從三個角度來談論舒適圈:01.逃避是舒適圈最大的敵人02.三個原則突破舒適區03.不要相信奇蹟,而是相信你可以01.逃避是舒適圈最大的敵人當我們要做自己不擅長或者有挑戰的工作任務事,本能反應是退縮,逃避,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種本能也能幫助人類生存下來。
  • 職場人要想走出舒適圈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首先,對於有走出舒適圈想法的人來說,要想真正走出舒適圈,需要做好三方面的準備,其一是有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其二是自身的能力特點和資源整體情況能夠支撐自己走得更遠;其三是要有一個能夠支撐自己發展的團隊。對於有勇氣走出舒適圈的人來說,通常既要有一定的能力,同時也要有一定的資源支撐,這其中資源支撐往往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因為能力是可以不斷提升的,而前期的資源整合往往難度比較大。實際上,很多創業者之所以遲遲無法實現創業想法,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