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我這個標題的朋友大多會跟我當初一樣一臉的懵逼。
其緣由是——
去年去了趟上海,在一家綜合體的一個角落位置看到這麼一家招牌為「肉骨茶」的飯店,其門面風格極具南洋風,我絞盡腦汁也沒明白到底是賣的什麼?
這肉跟茶有什麼關係,這究竟是肉還是茶?亦或是茶葉蛋之類的事物?
直到進到店中坐下來點了份招牌龍骨湯,額...這不就是豬肋骨麼!
其實啊,這肉骨茶是新加坡的一道美食,經常去到東南亞一帶的朋友或許都品嘗過。
香港美食家蔡瀾說過:在國外的時候,叫他最思念的是肉骨茶。
肉骨茶的「肉骨」指的是豬肉和豬骨,而「茶」並非我們認為的茶葉,而是指的排骨藥材湯。
簡而言之,就是用排骨和藥材一起燉煮的美食。
整體相對簡潔,只有肉、骨、湯,簡直就是將食材做減法的極佳案例。
也正是由於簡單,才能成為馬來西亞一帶街邊常見的食物。
早在華人初到南洋,不能適應那邊的溼熱氣候,很多人患上了風溼,於是就有人用當歸、枸杞、黨參等藥材來熬煮藥湯。
後來一位錫礦的老闆稍懂藥理,便吩咐廚房在藥湯中放入八角、茴香等香料,又加了肉排、大骨熬製幾個小時,沒想到出鍋後味美可口,還提補元氣,極受大家歡迎。
關於這個說法其實我個人覺得基本上是很難考證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既然和茶沒有半點的關係,那麼這個肉骨茶的「茶」想必是地方語言演變而來。
肉骨茶現今也分成了諸多派系,新加坡的「潮州派」,湯底僅用白胡椒、帶皮蒜瓣與少量五香粉調味,顏色更淺,味道更淡。
想必我在上海吃的肉骨茶就是「潮州派」,因為根據我的觀察,其湯色清亮。
馬來西亞的「福建派」,在前者的基礎上還要加上八角、當歸、桂皮等多種藥材、香料,最後還會佐以豉油增味調色,相對來說藥香更濃,口味更重。
本是平民街頭吃食,如今開在綜合體內,包裝成為華麗的小吃,總覺得少了市井的風味。
哪位朋友如果發現無錫有開的肉骨茶,麻煩第一時間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