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吃,我不收你錢。」
在馬來西亞旅遊,無論你到了哪一個角落,走進哪一家餐館,但凡點了一份叫做「肉骨茶」的,請記住 「不好吃,我不收你的錢。」這句話都適用。真的,比鐵杵還要真,我不收你的錢,老闆會收。
肉骨茶是一道非常尷尬的食物,因為它跟擂茶、茶葉蛋、茶粿不一樣,它跟「茶」一點毛囊關係都沒有。
「肉骨茶」不是茶,只是常常吃它的時候,桌邊必不可少的配備一壺中國茶。有人便以此穿鑿,解釋說因為吃這道都是「肉骨」的菜需要配「茶」喝,所以久而久之就合起來叫「肉骨茶」了。嗯,這是胡說。
曾經有次我對中國旅客說要帶你們去嘗馬來西亞華人原創的中華菜式——肉骨茶的時候,客人乍然問道:「肉骨茶不是新加坡的嗎?」這當時就是在我頭上點了顆炸蛋。
這道菜的出身其實非常貧民窟,基本上是在汗水中熬煮出來的。
吉隆坡以西30公裡外,有個港口叫做巴生(Klang);可以說是吉隆坡的御用港口。這個地方自開闢始便以福建華裔人口居多,在吉隆坡成為馬來半島的行政中心之前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
當時英政府運用中國人在這裡用肉身上下貨櫃,現在回想起來你都能聞到他們腰骨和青筋緊繃到天荒的味道,我們俗稱「苦力」,雅稱「碼頭搬運工」。
在那個翻找不出泛黃照片,不確切的年代,就有這麼一批體格堅韌的碼頭搬運工,光著臂膀頂著日曬,雨淋如常的揮灑汗水。因為體能消耗大,所以上班前,每個搬運工都會在碼頭附近的早餐攤位上點一份「肉骨」。
肉骨用清淡的開水煟熟,碼頭上的工人往往連肉帶湯全乾了。多一分的補給,多一分的力氣啊。
這時候有個叫「李文地」的廚師菩薩附體慈悲心腸,想說這麼樣的熱曬雨淋,哪怕是鐵打的身軀,也有從裡面瓦解的危機。於是靈臺一亮,在煟煮肉骨的湯裡扔了把綻放智慧光芒的藥材,也不知道扔了幾把。
從此賣肉骨的,僅此這一家獨大。那前所未有的香味遠飄萬裡,肉骨界的師傅紛紛效仿。於是大家給這個特調的肉骨,哦不,大家給這個偉大的廚師別外取了個名字,都不叫李文地了,叫「肉骨地」。
「肉骨地做的肉骨最好吃。」
在閩南話(福建話)語裡,「地」跟「茶」的發音非常相近,基本上是音同調不同。所以如今我們口中的閩南語的「肉骨茶」,其實叫喚的真相是一個逝去的人名。
「肉骨地」百年之後,人喚其名,卻已不知有其人,「肉骨地」也將指稱完全讓渡給了「肉骨茶」。
事實上,在馬來西亞,大多的人是處於根本沒意識到「肉骨茶不是茶」的狀態,或曾經疑惑過,但似乎不到不能自圓其說的困境。因為茶無非清醇回甘,而肉骨茶本身的濃鬱香醇足以讓它混身茶列。
所以為什麼吃肉骨茶必配中國茶呢? 因為主角都是肉,喝茶有助分解消化,這是養身啦。
來,這一杯茶幹了,敬當時的碼頭搬運工。
也敬肉骨地。
說了這麼多跟「食」物本身沒有半點關係的廢話,到底肉骨茶味道怎麼樣呢?好不好吃?
這其實我非常有心得,畢竟這是我從小到大最喜歡的美食之一,所以它的味道和好吃的程度如下圖
喜歡我就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