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男尊女卑,男權至上,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的主流思想。自董仲舒推崇儒學以後,三綱五常的思想開始走進千家萬戶,隨著儒家思想的推陳出新,對於女性的束縛也在加深,除了男子可以娶好幾名女子,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外,我們所熟知的便是那三寸金蓮,這是那個時代女性的不幸,也是那個時代的特有甚至畸形產物。但是隨著束縛的加深,也出現了一批封建時代特有的「符號」:自梳女。
自梳女的含義
自梳女,意思指的是將頭髮盤起來的女性,這意味著獨立個性,自立自強,代表著她們要終身不婚嫁,不生孩子,孤獨終老。有些類似尼姑,又或者現在的單身大女性。但是自梳女所面臨的壓力非二者可比的,她們是與那個時代所有對女性的壓迫和束縛作鬥爭。並且如果做出這個決定是不能夠反悔的,反悔還會受到各種各樣嚴厲的懲罰。
自梳女的由來
主要還是來自封建時期對於女性的束縛,長久的辛勞得不到應有的看重,產生對於婚姻的恐懼。《孔雀東南飛》的這篇古文除了讓我們了解了焦仲卿夫妻二人的悽美故事外,還了解了作為家庭主婦的無奈與辛酸。古時很多女性都是如此,操勞半生,謹慎半生,換來的是婆婆要給丈夫納小妾,妻子還必須贊同,不能夠有任何怨言。
被家庭的各種條條框框所束縛,被各種瑣事所纏繞,自己的命運卻始終由不得自己做主,時刻擔心丈夫的一紙休書,自己成為那個時代被遺棄的女人,回到家中讓老父親臉上無光。自己是女人又是僕人,有時可能還不如僕人來的輕巧,僕人這家做不了去換一家,而自己被休之後再尋他家恐怕不是那麼容易。自梳女就是要與這一切說不,自己可以養活好自己。
不落家和買門口
古時候婚姻大事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不是你一人當了自梳女而家人就會同意你不再出嫁,依然會有一部分父母強迫作為自梳女的女兒出嫁。這時通常她們會穿上連體衣,將身體裹著嚴嚴實實,而且為了防止受到侵害,還會手拿著大剪刀,只為堅持自己的信仰。而且大部分自梳女也會團結起來,在某一個出嫁後她們都會在旁協助,一旦對方的丈夫不同意,她們就會衝進去解救同伴。
等到三天後回門,便留在娘家不再回夫家,這稱為不落家。也有的直接回到自梳女的集體住所姑婆屋,一直孤獨終老。而也有的自梳女為了防止家庭催婚,也為了去世後可以有墓地安葬,選擇買一戶男人已經去世的人家的名頭,當那位有名無實的妻子,這叫買門口。
自梳女的發展
為了獨立生活,大部分自梳女都會去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雖然那個時候女性找工作極為不易,但是她們還是選擇相互幫襯,不藉助家裡或者夫家。甚至去世之後的事情,都是姐妹們安排,當然也是非常潦草的,草蓆一裹扔進坑裡便罷了。這種特殊群體大概有300多年的歷史,尤其在清朝比較盛行,並且以沿海地區比較多見,也是因為她們接受到的外來文化比較多。近代時期也有,當屬1948年順德地區的冰玉堂。到了現代社會,對於自梳女的統計,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對於東莞的記錄,只有15人。
總結
封建時代的特殊「符號」自梳女,她們是獨屬於那個封建時代的特殊符號,雖然現在的社會也出現一大批不願意結婚,靠著自己生活的女性,但是她們與自梳女不同,二者處於不同的社會,所接受的思想,所面對的壓力都是不同的。現在女性不結婚可以被理解,但是封建社會女性敢在重重壓力之下做出這樣的決定十分不易。她們是一群自由,獨立,個性,勇敢的女性,是在那種對於女性束縛之下所產生的。
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為何會出現這樣一批特殊的群體自梳女?沒有壓迫何來反抗,敬佩這些女性的同時,在封建社會對於女權的不保護,甚至踐踏也格外讓人醒目,這群人寧可自力更生,受人歧視,也不願嫁入夫家,因為她們恐懼,恐懼日夜操勞,成為萬千不幸女性中的一個,所以選擇換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