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自梳女:自行盤起頭髮以示不嫁的女性

2021-03-03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油畫《自梳女》(林永康/繪)

自梳女指女性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自梳後的女人被稱為自梳女,也稱馬姐或姑婆,死後稱淨女,是古代中國女性文化的一種。

約自明代中後期起,相繼產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習俗。由於蠶絲業的興起為女性提供了獨立謀生的機會,這些習俗在封建禮法壓迫下,得以相沿300餘年,在晚清至民國前期達於高潮,直至20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和戰亂的影響而漸趨消歇。

2012年12月25日,順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館成立。


△順德均安冰玉堂

來歷起源

過去廣州與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著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後,結婚時,由母親或女長輩替其把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後勺,稱為髻。自梳女就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己將辮子挽成髮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稱「自梳」。「自梳女」平日可繼續居住母家,採桑繅絲,自食其力,閒時常到「姑婆屋」與眾姐妹聚會,在生活上互相扶持,親如家人。

自梳女一旦辮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為鄉黨所不容,會遭到酷刑毒打,被裝入豬籠投河溺死。死後,其父母不得收屍葬殮,由自梳女們用草蓆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無自梳女,便被拋入河中隨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後,便自立於社會,可以走出深閨,出外耕作、經商或打工。


△資料圖

▼「不落家」

「不落家」是自梳女子的一種假婚習俗。除了與自梳女有相類似的社會背景外,其中較為多見是少女迫於父母之命,既不能「梳起」又無法逃出家門,只好在舉行婚禮後,利用「三朝回門」的機會長住娘家,以避免與丈夫同居。這種婦女,名曰已婚,實則仍為獨身,俗稱「不落家」。有的女子,因決心要過獨身生活,雖瞞著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終因拗不過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採取婚後「不落家」的辦法來應付父母。

不過,不落家婦女,在夫家仍是主婦名分。夫家如有紅白喜喪之事時,還要派人回去以示關照。若是翁姑或丈夫過世,必須親自回去「上服」盡孝執喪。本人要是病危將逝時,不能留在娘家辦喪,必須回到夫家去待終。彌留期間的飲食、醫藥及身後費用,均由女家來負責。夫家要以主婦之禮儀進行辦喪。遺產留給妾侍或庶出子女。也有不回夫家而死於「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順德歷史博物館之自梳女

歷史發展

到20世紀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衰落,這一帶的年輕女性聽說到南洋打工收入豐厚,遂結伴前往,許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沒有談婚論嫁,五六十歲時,買來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為了自梳女。而她們就是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

自辛亥革命的發生和中華民國的建立,封建制度和習俗徹底破除後,自梳風俗已經式微,到了民國初年,整個中國的絲業崩潰,自梳女無以維生,部分人便去香港當「自梳住家女傭」,即媽姐;今日香港北角東部的七姊妹,也是沿於自梳女。


△古稀自梳女,半世伶仃終歸籍

守墓習俗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親戚家裡,只能抬到村外,死後也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弔祭掃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以便將來可以老死夫家。「守墓清」是守節之意,有「墓白清」和「當屍首」兩種形式。

「墓白清」又稱嫁神主牌:即某家有早已夭折的男性,不論是童子或是成年,只要死者家長同意,自梳女就可出錢買作那一家當媳婦,買成後,要舉行「拍門」,「入門」儀式。所謂「拍門」,就是當自梳女來婆家認作媳婦時,婆家先把門關上,自梳女要「拍門」,阿婆在屋內提出種種難堪的問話,自梳女必須回答得阿婆稱心後才開門,自梳女入了門就算被接納為這家的媳婦,以後,必須經常在經濟上貢納給婆家,翁姑死時,要前往執喪。另一種形式叫「當屍首」:即當男子死而未葬時,自梳女嫁去作死者之「妻」,要披麻戴孝,守靈送葬,以後,如翁姑稍有不滿,可趕出家門不在再認作媳婦。

自梳女「守墓清」買了門口,便可算作男家族中人。可憐自梳女受盡精神和勞累身體的折磨,才換得個死的「門口」。


△林永康油畫《自梳女》

後世評價

有人認為,自梳女用如此極端的方式來反抗命運,可以想見封建社會的女性地位是怎樣的卑微。


原創話劇

《自梳女》

她是一朵纖巧婀娜的素馨花,生命的綻放卻在誓言與愛情中決擇兩難.

如果可以,願未曾與你相遇,就不會陷入那罌粟般的愛戀;如果可以,願來生在鞦韆架下與你重逢。說好了,今生的情緣下輩子了結。

演出時間:2015年3月4日—8日19:30

(周六14:00加演下午場)

演出地點:蘭心大戲院(茂名南路57號)

演出票價:100/180/280元

演出時間:2015年3月13日—14日19:15

演出地點:大寧劇院(平型關路1222號)

演出票價:60/100/150/280元

更多《自梳女》演出信息請回復「自梳女」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

相關焦點

  • 揭秘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 自梳女為什麼終身不嫁?
    早年均安自梳女在冰玉堂的合影指女性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以示終生不嫁
  • 「自梳女」為何終身不嫁?
    所謂自梳女,也叫媽姐或姑婆,多見於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如南海、東莞、番禺等),是指女性在適婚年齡,把頭髮盤成髻,以示終身不嫁,晚年會搬到「姑婆屋」或者「女仔屋」終老。自梳女為何會選擇終身不嫁?她們有著怎樣的生活軌跡?為何這一群體主要存在於珠江三角洲?《走近西樵自梳女》一書作者徐靖捷,通過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自梳女的走訪,為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
  • 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是怎樣的存在?一旦反悔,下場很悽慘
    所謂自梳女,就是指古代女性將自己的頭髮盤起來,就像已出嫁的女性一樣,用來表示自己孤獨終老,終身不嫁的決心,她們死後也被稱為淨女。其實,她們的存在是一種為數不多的古代女性文化的一種,也是一些女性為了衝破這種世俗的枷鎖而下的一種決心,更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反抗。
  • 自梳女:一個神秘的女人部落
    自梳女不結婚,也得擇個良辰吉日,在親友面前自己把辮子改梳為新婦髮型,然後在神靈面前喝雞血酒,立下終身不嫁的重誓。"梳起"之後,終生不得翻悔。鄉約規定:如有勾三搭四,鄉黨不容,違者處以酷刑,捆入豬籠投河浸死。形成這一習俗的原因是:一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家庭權柄操持在丈夫和翁姑的手裡。女子若嫁進窮家,養兒育女,挨飢受窮,精神和肉體都會遭受折磨;若嫁到富家,又擔憂丈夫見異思遷,棄妻寵妾。
  • 廣東最後一代自梳女即將消失:終身不嫁的人生是怎樣?
    她們不用依靠別人,可以自立,因為擔心婚姻會束縛她們的自由,婚後生活會影響到個人前途,她們選擇終身不嫁。這種行為,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非常進步的。>,這就是中國最後一代「自梳女」。她非常渴望能夠識字讀書,就偷偷買書,用自己賺的錢交學費,可被她爸爸發現了,竟跟她說既然她有錢付學費,應該把弟弟們送到學校學習,而不是把錢浪費在自己身上。
  • 自梳女:不結婚、不生子的人生是怎樣的?
    該條評論目前已經在抖音平臺獲得了上萬的點讚,並且在微博等平臺引起了對於女性婚育問題的大範圍熱議。近年,「女性獨立」、「女性婚育選擇」等話題已經不算新鮮事,這些討論也逐漸從新聞平臺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但其實早在明代,就有一群女性對於自身的婚姻和生育有了自己的考量和決定,這個群體被稱作是「自梳女」。
  • 自梳女,一片冰心在玉堂
    來這裡旅遊的人們,通常只知道這裡是李小龍的祖籍所在地,而那些在長達一個多世紀裡,與金蘭姐妹為伴,終生不嫁的奇女子們,早已被人們遺忘。  1949年,漂泊在新加坡的順德自梳女們,為了年邁之時能有一個養老的地方,決定共同集資在老家修建冰玉堂。時逢順德解放前夕,眾自梳女商議後決定暫緩興建,將款項全數支援前線。翌年,政府歸還款項,並協助建設。1951年秋天,冰玉堂落成。
  • 「自梳女」興起背景探析
    》作者:李寧利,周玉蓉19世紀中葉以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興起了一種女子群體相約不嫁的風俗,她們通過一定的儀式,自己把頭髮盤成髮髻,宣布獨身終老,這一群體被稱為「自梳女」。香港學者葉漢明認為:「『自梳』,是女子本身自由、主動和有意識的決定」,它產生於「中國華南社會父權文化與自梳女及姊妹群次文化的互動關係中」,並且,他認為「個人價值(自由、貞潔)和群體文化是自梳女的力量之源」以上研究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第一,如果單從經濟方面解釋自梳女產生的根源,難以讓人信服,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女子群體相約不嫁?
  • 記錄西樵自梳女的神秘世界----「感恩」
    出於對夫家的恐懼,她們勇於「自梳」。舊俗嫁女要有豐厚的嫁妝,貧窮人家負擔不起,無奈「自梳」。舊俗又有兄未娶,妹不能「過頭」出嫁的習俗,不少女子等到兄長結婚後,年歲也大了,嫁人不易,只好「自梳」。她梳起了髮髻,日間採桑,夜間繡針,不苛求富有,也不受人接濟,村中姊妹竟爭相仿效起來。  其實關於自梳女番禺任氏所修《縣誌》(1774年)早有記載:「國朝百年來,番禺一邑,其所稱貞女者志不絕書,而其甚者,相約不嫁,聯袂而死。」自梳女自明朝中後期興起,至20世紀30年代,約莫300餘年。自梳女能夠興起並且延續這麼長時間和珠三角獨特的經濟模式分不開。
  • 封建時代的特殊「符號」:自梳女,洞房夜身穿連體衣,手拿大剪刀
    自梳女的含義自梳女,意思指的是將頭髮盤起來的女性,這意味著獨立個性,自立自強,代表著她們要終身不婚嫁,不生孩子,孤獨終老。有些類似尼姑,又或者現在的單身大女性。自己是女人又是僕人,有時可能還不如僕人來的輕巧,僕人這家做不了去換一家,而自己被休之後再尋他家恐怕不是那麼容易。自梳女就是要與這一切說不,自己可以養活好自己。
  • 《自梳》:兩個人的微溫靠在一起不怕寒冷
    我前後在廣東生活了近十年,我眼裡的廣東女人除了溫柔賢惠之外還有一種硬氣,與嚴歌苓筆下的「跪著原諒世界」的地母們有所不同的是,她們不會跪,多難的命運壓頂而來她們都會站得筆直,天塌下來都能扛。所以,「自梳」這一剛烈決絕的習俗出現在嶺南一點都不奇怪。
  • 「姑婆屋」裡的女人終生不嫁
    其中擺設的形制獨特、小巧精緻的臺椅、茶櫃等家具,反映了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群特殊婦女的生活狀態,她們為了反對家庭包辦婚姻,往往通過把頭髮綰成髻,即「梳起」儀式,立志獨身,終生不嫁,終老一生,死後稱「淨女」。南方民間稱這些婦女為「自梳女」,又稱為「姑婆」或「媽祖」。
  • 為了還清我爹欠下的債,我去姑婆屋做了一名自梳女……
    陶姑是自梳女,陶姑今晚上帶來的女子都是自梳女。  自梳女,指的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的女性。  自梳女也稱媽姐或姑婆,人們稱呼自梳女都是姓氏加姑字。  自梳女多群居在一起,她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姑婆屋,陶姑是她們那姑婆屋的主事人。  自梳女都是金蘭姐妹,大家相親相愛互相扶持,沒誰敢輕易欺負抱團的自梳女。
  • 《自梳》| 這部90年代的國產姬片豆瓣評分8.4,不容錯過
    四十年代的廣東順德,女子為了不被婚姻束縛,選擇成為自梳女。
  • 中國100年前的「不婚族」即將消失:無婚無子,艱苦一生,她們的現狀......
    她們看到當時女子地位卑微,婚姻不幸的悲慘命運,便自願把頭髮像已婚婦女一樣盤起——俗稱「自梳」,以示終身不嫁,獨身終老,成為最早公然宣布終身不婚的群體。「一梳是福,二梳是壽,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堅心,六梳無穿無爛,七梳一帆風順,八梳金蘭姐妹相愛,九梳九九歸一,十梳終身不嫁。」
  • 國產百合電影《自梳》:劉嘉玲23年前演的霸氣花魁真是一絕!
    劉嘉玲演的顧曼璐,不像是一個要扛起一家老小生活而被迫淪落風塵的苦命女子,更像是立志要在風月場所出人頭地的大姐大!《自梳》劇照蔣欣演的顧曼楨,臺詞就更了不得了,她希望能跟姐姐清清白白地站在陽光下。這臺詞不說是不是有抄襲《白夜行》的嫌疑,這根本就不是顧曼楨會說的話。
  • 五部經典女同電影,第一部很經典但看過的人不多
    1、《自梳》《自梳》是片由張之亮執導,劉嘉玲、楊採妮等主演。該片講述年輕的意歡選擇自梳終身不嫁,卻因意外與玉環相愛,在戰火中被迫分離五十年的故事。《自梳》取材自廣東順德婦女自梳不嫁的風俗,沿海繅絲業的發展讓從農村出來的年輕女性得以在經濟上自立,一部分人聚居在姑婆屋內,發誓終生不嫁,她們有的是對男人失望,有的則是因為性取向或者恪守一種人生信仰。影片對亂世中,兩個女性不離不棄的情感描繪讓人動容,而溫軟懷舊的色調和一唱三嘆的節奏在香港電影中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