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女:不結婚、不生子的人生是怎樣的?

2021-02-13 博物館丨看展覽

近日,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在抖音平臺發布了一條分享生活的視頻,有網友在評論區對楊麗萍的婚育選擇發表了個人看法「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

該條評論目前已經在抖音平臺獲得了上萬的點讚,並且在微博等平臺引起了對於女性婚育問題的大範圍熱議。

近年,「女性獨立」、「女性婚育選擇」等話題已經不算新鮮事,這些討論也逐漸從新聞平臺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但其實早在明代,就有一群女性對於自身的婚姻和生育有了自己的考量和決定,這個群體被稱作是「自梳女」。

自梳女是指因種種原因不願出嫁或因故不能成婚而終生不婚的一群女性,他們自「始笄」的年齡開始,自行為自己舉行「梳髻」儀式,以此象徵成年。自梳女的風俗從19世紀初開始,興起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順德、番禺、中山、南海等地。

番禺縣人鄔慶時記載:「光緒、宣統年間(1875~1911),南村人口多達數千人,一年之中,女子出嫁者不過數人。至1905年甚至無一人出嫁。」

為何「自梳」這個行為可以成為宣示獨立不嫁的象徵呢?《禮記·內則》有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就是簪子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女子到了15歲就要用簪子把頭髮盤起來表示成年。這也就是所謂的「冠笄禮」,一般都是在結婚前舉行,「男子臨娶始冠,女子臨嫁始笄」。

以自梳女為題材創作的油畫

所以,梳髻這個行為就具有了兩層含義:一是表示成年,二是表示完成了娶嫁。出嫁前後,按照婚俗會請人給新娘「上頭」,把辮子盤成髮髻,表示少女時代的結束、為人妻母時代的開始。這樣,人們就可以通過髮型來判斷女性的婚姻狀況。

而自梳女在成年之後,跳過了婚姻這一步驟,經過複雜的儀式自行挽發為髻,相當於通過「自嫁」儀式完成了從少女到獨立成人的轉變。

自梳女的風俗從明代開始興起,盛行於清末民初,直至今天,在珠江三角洲一帶還有不少自梳女健在,均已年過花甲。

▲ 自古就有的「不落夫家」婚俗

「不落夫家」是嶺南地區古越人的傳統婚俗。這種婚俗在壯、侗、水、苗、瑤和黎等少數民族中普遍存在,稱為「坐家」或「不落家」,是指女子婚後仍居住在娘家,不住夫家,等懷孕後才正式到夫家過夫妻生活。

在古越人居住過的漢族地區:珠三角、福建惠東地區、海南儋縣等同樣存在「不落夫家」風俗。這種風俗能夠保存下來的原因,主要是歷史上這一地區遠離政治中心,封建王朝鞭長莫及,自然也就擁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

清初王士禎的《池北偶談》中說:「粵(廣)東人才最盛,正以僻處嶺海,不為中原江左習氣薰染,古尚存古風耳。」


有關珠三角地區「不落夫家」的記載,如乾隆《順德縣誌》云:「舊習女子未嫁與鄰姊妹處,謂之金蘭。嫁則視夫如仇敵,率數日返,歲以時節至,必食母之食,強之則以死誓,非嫁三四年或孕,不守婦道也。父母畏其輕生,貽訟累,亦即聽之。」

但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不落夫家」的現象並不等同於自梳女,前者是有名義上的丈夫,但終生不與丈夫一起生活,而後者就連名義上的丈夫也沒有。只能說,「不落夫家」的習俗為自梳女的產生提供了歷史基礎和社會基礎,但自梳女的興起原因並不僅僅在此。

▲ 珠三角發達的繅絲業為女性提供了養活自己的途徑

 

當時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蠶桑業發達,帶動繅絲廠迅速發展,一度達到全盛時期。而在絲廠做工的幾乎都是未婚女子,年老的女性也能從事採桑、養蠶等工作來獲取收入。

在沒有家庭負擔的情況下,女性可以憑藉自己的辛勤勞動維持個人最低限度的生活,甚至可以略有盈餘。繅絲業為廣大女性認知勞動價值和增強自我生存信心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舞臺劇作品中正在勞作的自梳女

▲ 貞潔觀、排斥婚姻、追求自由

從宋代開始,隨著中原移民大規模南下,儒家文化在珠三角地區傳播更為迅速。

中原士大夫們所推崇的「貞潔烈婦」在這一地區迅速傳播開來,一時間,「貞潔」成為評判婦女的價值標準,那些在丈夫去世後拒絕再嫁、未婚夫死後拒絕再婚配的女性得到了朝廷和社會的大力褒獎,使得女性們把貞潔看得比命都重要。

除此之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養親不字」的孝女,她們乾脆拒絕婚配,終生留在生養自己的家庭侍奉父母。在這種文化環境中,守貞行為為自梳女提供了社會的合法地位,她們的「冰清玉潔」的處女之身使她們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粵語電視劇《縱是有緣/自梳女》截圖

一段婚姻的開始從來都不僅僅是一對伴侶的結合,更是雙方的家庭結合,連帶著兩邊的社會關係、人生義務等各方面的交融。這些交融帶來的不一定只有加倍的利益,還可能是成倍的義務與負擔。

尤其是日常生活方面,妻子所需要的承擔的壓力和責任尤為沉重。再加上過去封建婚姻對於女子的剝削與傷害,許多年輕婦女對涉及男女兩性關係的婚姻生活及其後果存在嚴重的恐懼心理,並最終演變成為族群性的抗婚不嫁行為。

所以,在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來養活自己的前提下,獨身不嫁成為青年婦女追求自由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自由、自食其力的價值觀成為當時最有感染力的價值觀,使她們引以為榮,並成為她們獨居生活的精神支柱,這是促使自梳女興起的最直接的原因。

按照傳統婚俗,女性一旦成年成家,就需要從生養她的家庭搬出去,從此在夫家生活,死後也葬入夫家的家族墓地。那麼,沒有夫家的自梳女在完成「自梳」的成年儀式之後,又該何去何從呢?

不同地區的自梳女與其生養之家的關係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允許自梳女繼續在生養之家居住,只要她們有一定的方式來獲取收入,為生養之家做出貢獻;

有的地方,經濟上的貢獻並不能為自梳女換取在生養之家繼續居住的可能性,只要家人不能接受(不僅僅是父母兄弟,也包括嫂子弟媳等關係),自梳女就必須另尋住處;

也有一些地方,會將自梳女看作是已經出嫁的女兒,平時能夠允許她們住在生養之家,但是逢年過節就不可以在家裡留宿。

隨著自梳女的現象逐漸興盛,越來越多的自梳女開始聚集到一起,她們結伴居住,相互扶持,漸漸形成了一個小有規模的獨特群體。自梳女群居的形式主要有「齋堂梳起」、「姑婆屋」、「買門口」等。

▲ 齋堂梳起

一些自梳女會在齋堂廟宇等地進行自梳儀式,並且在生時為廟堂出錢出力,以此來換得在老年時能夠有一個歇腳受照顧的地方,在死去之後也自然由齋堂為其舉辦後事。

黎姓自梳女回憶:以前自梳女不準在家裡死的,去齋堂梳起就是為了在那裡買一個位,死的時候就去齋堂死。年輕的時候能走能跑,就不去,到了不能走不能跑的時候,就去那裡,那裡也有人做飯,關係好的自梳女也互相幫忙,有錢就請人照顧,沒錢就自己照顧自己。


(徐靖捷.走進西樵自梳女[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27.)

▲ 姑婆屋

看這個稱呼就知道,姑婆屋應該是只給女性提供住處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自梳女聚集到一起之後,通過共同籌資來建造房屋以供群體居住,這樣由自梳女出資建造的、供自梳女居住的群居房屋就被叫作「姑婆屋」。

而那些未能在姑婆屋建造初始就出資的自梳女,也會通過交納一定數目的金錢來「買位」,獲得在姑婆屋居住、生活的權利。

姑婆屋同時還需要兼具日常居住、養老送終、節日祭祀等功能,有的姑婆屋在人口鼎盛時期,同時可以容納數十人甚至上百人。

居住在姑婆屋中的自梳女

▲ 買門口


即使姑婆屋可以保證在年老多病時可以有人照料,還是有一些自梳女擔心自己死後身後無人,成了孤魂野鬼,無人祭祀,所以她們會花錢「買門口」。

所謂的「買門口」,就是與一名已經去世的男子結成夫妻關係,做死者名義上、形式上的妻子,並在自己生前與名義上的「婆家」保持一定的來往聯繫,以便死後能夠作為這一家的一份子擁有一處葬身之地,並能夠在夫家的譜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受到這一家後人子嗣的祭拜。

自梳女不結婚、不生子,難免需要面對「晚年生病由何人照料」、「身後物無人繼承」、「死後無人祭祀」等諸多問題。姑婆屋等地畢竟只是提供一個住處,真正落實到照料之人,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解決方案。

事實上,自梳女中同性相戀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常有「結金蘭」、「契相知」的情況,而結為金蘭的姊妹關係類似於夫妻,她們形影不離、相互照顧,生死與共。

據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等多處報紙文獻記載,金蘭姐妹之間親近甜蜜甚至勝過尋常夫妻,一些記載表明金蘭姐妹之間甚至同樣存在性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蘭姐妹自然承擔起了互相扶持、互相照顧的責任,在一方生病時負責照料,在對方去世之後也要為其處理後事。

以自梳女為題材的油畫作品

除了依靠結契的金蘭姊妹,也有一些自梳女會通過過繼子嗣或者收徒弟來為自己謀求後路。

過繼子嗣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收養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另一種就是過繼生養家庭的親屬的孩子(一般情況下是自己的兄弟之子)。

而收徒弟這種方式又被成為「擇繼」,自梳女會在比自己更年輕的自梳女裡面挑選一位,當作自己的女兒或者是徒弟,前者對後者進行教養,死後財產也歸與後者;而後者則需要承擔起在前者年老生病時照料、死後處理後事的責任。

當自梳女「徒弟」的人,事師必須唯孝唯敬;師傅有疾病,必須躬侍湯藥; 師傅去世後,必須上孝著服,承擔殮葬、立(神)主供奉、春秋祭掃等義務。而師傅遺下的金錢、衣物、房屋等一切資財,亦統由「徒弟」繼承。自梳女之「收徒」,純為解決晚年生活的依靠與身後的祭祀而設,不一定有若何特殊的技藝可傳,故沒有一定財產的自梳女,便沒有「收徒」的資格。


(陳遹曾等.自梳女與不落家[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東風情錄.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35.)

自梳女這個群體自興起以來就受到了一定的關注,與其相關的文藝作品也不止寥寥。不僅有電視劇、電影,也有以此為題材的話劇,更有以自梳女為題材的紀錄片流傳於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觀,也可以了解多重視角下的自梳女群體。

港劇《縱是有緣/自梳女》

舞臺劇《自梳女》

紀錄片《自梳女》


有很多學者在對自梳女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之後,有了自己的看法。或褒或貶,各有在理之處,也正是這些不同的聲音體現了自梳女群體的特殊之處。

香港學者葉漢明將自梳女看作是一種次文化,認為她們「透過對鄉族傳統、民俗、宗教等的獨特詮釋,把貞操觀念轉化為個人自尊之源,以不婚為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爭取自由的途徑及姊妹群體的共同守則」。

李寧利認為自梳女是「群體相約」的獨身者,是具有共同規範和約束的有組織的獨身者。這些規範體系既有利於她們適應主流文化,又有利於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立和完整。

「自梳」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雖然這種抗婚行為客觀上標誌著婦女的解放、自立自強,但壓抑人性的生活,任何時候都不是婦女的世外桃源;而且,無論何種抗婚形式都很難與社會的發展長期相適應。

李淑蘋認為,自梳女的婚姻觀是一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不成熟的新舊雜糅的畸形婚姻觀念。

卲一飛在文章中寫道,自梳女習俗存在心理變異、情感錯位及角色缺失等特徵,並由此產生不良的社會後果,譬如滋生排斥社會的病態心理、導致自殺的偏執行為、損害社會的生育制度等。同時,他認為自梳女群體勤勞和善、心靈手巧、堅強勇敢、樂觀節儉、與世無爭,是一個良善的群體。

參考文獻:

1、番禺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番禺縣誌[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2、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順德同學會編.順德檔案管檔案號21-6-438·順德不落家之習破除已久[J].順潮什志,1924(1).

3、徐靖捷.走進西樵自梳女[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27.

4、陳遹曾等.自梳女與不落家[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東風情錄.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35.

5、柯倩婷.自梳女話語的流變——兼與邵一飛的「自梳是陋俗」論商榷[J].文化遺產,2013(2).

6、方靜文.超越家庭的可能: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互助養老——以太監、自梳女為例[J].思想戰線,2015(4).

7、李淑蘋、龔慧華.淺析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自梳女的婚姻觀[J].貴州社會科學,2009(10).

8、邵一飛.試析自梳女習俗的起源、構成和基本特徵——以廣州地區自梳女習俗為例[J].文化遺產,2012(2).

9、李寧利、周玉蓉.珠江三角洲「自梳女」興起背景探析[J].雲南社會科學,2004(4).

10、李寧利.自梳女的「婚嫁」象徵[J].民族研究,2004(5).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相關焦點

  • 廣東最後一代自梳女即將消失:終身不嫁的人生是怎樣?
    >,這就是中國最後一代「自梳女」。這種老照片再普通不過,家家都有。中間被遮住臉的是一個保姆,她並不是照片裡的主角。 顏姐總說她不喜歡貓,但貓卻很喜歡她。 床頭有給老人用的緊急求助鈴。她喜歡自己的獨居生活,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很是自在。顏姐退休後,喜歡在家看電視,我看她的電視太小太破,就買了一個大彩電送給她,結果她去商店退掉了,把錢還給了我。雖然顏姐生活樸素,但她可不窮。
  • 「自梳女」為何終身不嫁?
    所謂自梳女,也叫媽姐或姑婆,多見於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如南海、東莞、番禺等),是指女性在適婚年齡,把頭髮盤成髻,以示終身不嫁,晚年會搬到「姑婆屋」或者「女仔屋」終老。自梳女為何會選擇終身不嫁?她們有著怎樣的生活軌跡?為何這一群體主要存在於珠江三角洲?《走近西樵自梳女》一書作者徐靖捷,通過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自梳女的走訪,為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
  • 終身不嫁的達人「自梳女」
    所以,舊時看一個女子有沒有結婚,只要看她是梳辮還是梳髻就一目了然了。由梳辮轉變為梳髻這個過程,民間俗稱為「開面上頭」,而這個過程並不只是換個髮型這麼簡單,開面上頭是一個頗為講究的儀式來的。這個儀式通常在女子出嫁當日由大襟姐主持完成的。但是,在二十世紀初,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成年女子出現了一個另類現象,就是有些女子立志終身不嫁人,也將辮仔改梳成髻,當時的人將這些女子統稱為自梳女。
  • 揭秘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 自梳女為什麼終身不嫁?
    過去時代,封建禮法苛嚴,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與女伴相互扶持以終老,約自明代中後期起,相繼產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習俗。由於蠶絲業的興起為女性提供了獨立謀生的機會,這些習俗在封建禮法壓迫下,得以相沿300餘年,在晚清至民國前期達於高潮,直至20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和戰亂的影響而漸趨消歇。2012年12月25日,順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館成立。
  • 百科 自梳女:自行盤起頭髮以示不嫁的女性
    △順德均安冰玉堂▼來歷起源過去廣州與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著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後,結婚時,由母親或女長輩替其把辮子挽成一團緊貼在腦後勺,稱為髻。自梳女就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己將辮子挽成髮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稱「自梳」。「自梳女」平日可繼續居住母家,採桑繅絲,自食其力,閒時常到「姑婆屋」與眾姐妹聚會,在生活上互相扶持,親如家人。自梳女一旦辮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為鄉黨所不容,會遭到酷刑毒打,被裝入豬籠投河溺死。
  • 自梳女,一片冰心在玉堂
    從女孩到自梳女的人生跨越,通常在庵廟中完成。擇吉日,用浸有黃皮葉的開水沐浴淨身後,帶著簇新的衣衫、鞋襪、梳鏡、活公雞、燒豬肉、水果、元寶、香燭,請尼姑念經解難。女孩在觀音前擺開衣物、祭品,然後燃香點燭,三跪九叩,自報姓名住址後,靜對神靈,發誓終身不嫁,盟守不貳。由年長的自梳女為她挽起雲髻。事畢後,年輕的自梳女換上新衣,叩謝神恩,接受姊妹們的祝福。當天晚上,殷實之家還會宴請賓客,擺酒祝賀,形同嫁女,十分熱鬧。不願設宴的家庭,也會由年長的自梳女代送祭品,分派親友,如同喜糖,以作知照。只是婚姻禮儀中的另一位主角永遠缺席,那就是丈夫。
  • 自梳女:一個神秘的女人部落
    自梳女不結婚,也得擇個良辰吉日,在親友面前自己把辮子改梳為新婦髮型,然後在神靈面前喝雞血酒,立下終身不嫁的重誓。"梳起"之後,終生不得翻悔。鄉約規定:如有勾三搭四,鄉黨不容,違者處以酷刑,捆入豬籠投河浸死。形成這一習俗的原因是:一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家庭權柄操持在丈夫和翁姑的手裡。女子若嫁進窮家,養兒育女,挨飢受窮,精神和肉體都會遭受折磨;若嫁到富家,又擔憂丈夫見異思遷,棄妻寵妾。
  • 「自梳女」興起背景探析
    香港學者葉漢明認為:「『自梳』,是女子本身自由、主動和有意識的決定」,它產生於「中國華南社會父權文化與自梳女及姊妹群次文化的互動關係中」,並且,他認為「個人價值(自由、貞潔)和群體文化是自梳女的力量之源」以上研究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第一,如果單從經濟方面解釋自梳女產生的根源,難以讓人信服,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女子群體相約不嫁?
  • 記錄西樵自梳女的神秘世界----「感恩」
    梁姨介紹說,自梳女都很信佛,管自己居住的地方叫齋堂,過世叫「升仙」。自梳女大都擔心老了沒有歸宿,因此早早就在這裡買了位。數下來,至今已有300多名自梳女入了益善堂的「道友冊」。買位後,一些自梳女出外掙錢,以備養老,年紀大了就住進齋堂和眾姐妹們作伴,過著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日子,青燈古屋伴餘生。「這麼多年來,老的去了,新的又來了,齋堂成了自梳女們人生最後一個驛站」。
  • 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是怎樣的存在?一旦反悔,下場很悽慘
    比如武則天,打破了世人守舊觀念,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帝,巴寡婦清,成為中國最早的女企業家等等。甚至,還曾經出現了一種專門反抗這種封建禮教的習俗,那就是「自梳女」。所謂自梳女,就是指古代女性將自己的頭髮盤起來,就像已出嫁的女性一樣,用來表示自己孤獨終老,終身不嫁的決心,她們死後也被稱為淨女。
  • 封建時代的特殊「符號」:自梳女,洞房夜身穿連體衣,手拿大剪刀
    但是隨著束縛的加深,也出現了一批封建時代特有的「符號」:自梳女。自梳女的含義自梳女,意思指的是將頭髮盤起來的女性,這意味著獨立個性,自立自強,代表著她們要終身不婚嫁,不生孩子,孤獨終老。自己是女人又是僕人,有時可能還不如僕人來的輕巧,僕人這家做不了去換一家,而自己被休之後再尋他家恐怕不是那麼容易。自梳女就是要與這一切說不,自己可以養活好自己。
  • 《自梳》:兩個人的微溫靠在一起不怕寒冷
    從古至今,婚嫁就是女子的天生使命,在某些時候,超齡不婚甚至是違法的,比如《宋書·周朗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還有《晉書·武帝紀》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 女人一輩子不談戀愛,不結婚生子,可以嗎?
    很多人覺得一個女人如果一輩子都不想談戀愛,不想結婚生子,在現代的文明社會下,再正常不過了。人類在向前進,思想也是如此,很多人渴望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能過得更輕鬆快樂、肆意自在。畢竟,結婚生子就代表了責任,代表了許許多多的風險,這樣的生活就是一種負擔。
  •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結婚生子,每個人都有資格選擇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都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結婚生子,因為每個人一生都需要結婚生子,結婚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可是人生的意義遠遠不在於此,人生的意義也不僅僅只是結婚生子,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很多事情是等著你自己去做的,而且這些事情也只有你自己能夠完成,有的人一輩子不結婚,有的人到了50歲才真正的遇到真愛,現在的人不願意將就,以前的人總是奉命成婚。
  • 為了還清我爹欠下的債,我去姑婆屋做了一名自梳女……
    陶姑是自梳女,陶姑今晚上帶來的女子都是自梳女。  自梳女,指的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的女性。  自梳女也稱媽姐或姑婆,人們稱呼自梳女都是姓氏加姑字。  自梳女多群居在一起,她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姑婆屋,陶姑是她們那姑婆屋的主事人。  自梳女都是金蘭姐妹,大家相親相愛互相扶持,沒誰敢輕易欺負抱團的自梳女。
  • 楊麗萍不生不育是虛幻清高?女人結婚生子就是婚驢?
    結婚生子的女明星戚薇以及沒有結婚的李若彤,都站隊支持楊麗萍老師。李若彤表示,作為一個未婚的成熟女性,很多網友評論催促結婚,因為沒有結婚,很多人就不解問她為什麼還不結婚?對此,李若彤回答,為什麼自己一定要結婚呢?
  • 金星被問如何評價62歲楊麗萍不結婚生子,態度一目了然,十分中肯
    金星接受專訪中談到楊麗萍被網友嘲無子女是人生失敗,金星直言每個選擇都應值得尊重,不要用自己價值觀定義別人的人生。自己不是別人,也無法替代別人,更無法體會別人的幸福。何況那個出言不遜的網友已經道歉了,還是個女網友,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 44歲不結婚不生子,她的人生全毀了?可為什麼那麼多人羨慕...
    是啥節目,不記得了。裡面出現了一位「沒結婚、沒生娃」的成功女性,看了半天,奶奶邊搖頭邊可惜:嘖嘖嘖,這輩子都毀了,不結婚不生孩子,賺那麼多錢給誰啊。我沒出聲,心裡卻暗暗反駁:女人不應該被結婚和生孩子這些東西所束縛,活出豐盛和美好的自己才是真理。
  • 結婚生子是你的人生選擇,而不是你的人生
    隨著步入社會的開始,每逢各種節日都離不開七大姑八大姨的靈魂拷問「談對象了嗎、結婚了嗎、幾個孩子」等等…是啊,三十歲不到,二十五出頭,談了幾年戀愛,好像面臨著「要麼結婚,要麼分手」的抉擇。縱觀幸福而言,或許如同腳下的鞋,合不合腳,只有你自己知道。蘇更生說:「如果有什麼是女孩要懂的道理,那麼應該是:愛情是你的社交生活,而不是生活;結婚生子是你的人生選擇,而不是你的人生。」
  • 《自梳》| 這部90年代的國產姬片豆瓣評分8.4,不容錯過
    四十年代的廣東順德,女子為了不被婚姻束縛,選擇成為自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