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不嫁的達人「自梳女」

2021-12-18 陳平印象


舊時,廣東的女子有個很傳統的習俗就是大凡年已及笄又未出嫁的女子是清一色梳辮子的,如果已出嫁的則統一梳起髻。所以,舊時看一個女子有沒有結婚,只要看她是梳辮還是梳髻就一目了然了。由梳辮轉變為梳髻這個過程,民間俗稱為「開面上頭」,而這個過程並不只是換個髮型這麼簡單,開面上頭是一個頗為講究的儀式來的。這個儀式通常在女子出嫁當日由大襟姐主持完成的。但是,在二十世紀初,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成年女子出現了一個另類現象,就是有些女子立志終身不嫁人,也將辮仔改梳成髻,當時的人將這些女子統稱為自梳女。

自梳女的出現,既是 當時有些女子表示對傳統的「媒灼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俗例的反抗,也是當時珠江三角洲,特別是南番順地區的特產。和待嫁女開面上頭的儀式一樣,自梳女將辮子改梳成髻的過程也是一個頗為講究的儀式來的,俗稱「梳起」。與開面上頭有所不同的是,自梳女梳起前還要在神前明志,表決心,終身不嫁,斷無二心。梳起後,不管是什麼人,哪怕是父母親也絕對不能再強迫女兒嫁人,但當時的鄉規民約對自梳女的規定也頗為嚴格,特別是如果自梳女心志不堅,搞出些「偷食」 之類的桃色事件的話,是要被活生生裝入豬籠連人帶籠沉入河底淹死,這也就是所謂的「浸豬籠」。 

梳起後的自梳女最大的特點是自食其力。舊時,順德、南海的蠶絲業很旺盛,所以這兩個地區的自梳女多以繅絲為業,而番禺中山等地的自梳女則多以織布、織毛巾、刺繡等為生。也有些自梳女憑自己的手藝自己養活自己,好似這張舊照片中的自梳女僅靠兩張小凳、一碗水、一條線就可以為人梳頭打扮、彈面毛從中掙些錢。

在自梳女人群中有兩類人最具代表性。一類叫「媽姐」,另一類俗稱為「不落家」。那麼何謂「媽姐」,何謂「不落家」呢?媽姐簡單些說其實就是富戶人家中的女傭。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由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很多行業,包括蠶絲業逐漸衰落,很多以這些行業為生的自梳女不得不另謀生計,他們中不少人遠離家鄉到省城廣州或香港,甚至漂泊海外找工作。因為自梳女平時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動手煮飯炒菜的,所以大部分自梳女都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尤其是順德的自梳女更是技高一籌。他們繼承了順德傳統的烹調技巧,事實上,現在仍馳名中外的大良炒牛奶、野雞卷、炆風蟮等很多都是出自當年的順德自梳女之手。加上順德的自梳女做事小心、謹慎、體貼入微,所以,當時的大戶人家要找女傭的話,順德的自梳女自然成為首選。於是,順德媽姐成為名符其實的生招牌。以前的媽姐很多是終身只服侍一戶人家,用現在的話來形容,即是很有職業道德的。而且,這些媽姐又無家庭負擔,長年累月下來,都薄有積蓄。據說,有位名叫蓮姑的順德媽姐幾十年如一日服侍廣州一梁姓富豪的一家人,到她自己老的時候,積蓄頗豐,還可以在廣州東華東路自己置屋娛老。

如果講到自梳女中的另一類「不落家」,相對就真是另類些了。舊時的自梳女按俗例,一旦梳起之後,就沒了名分和歸屬,不可以入族譜,死了之後不可以葬入祖宗墳地。於是,有些自梳女為了死後有個名分和歸屬,選擇了一種另類的變通方式,什麼變通方式呢,通俗些講就是拿錢買名分。即是自梳女找一男子名義上結為夫妻,但只行結婚之禮,而無夫妻之實,自梳女更不會住在所謂的夫家。這個就是「不落家」的大致含意。而且,自梳女還要給男方一筆錢讓他另行娶妾,不過,對於男方娶的妾侍而言,自梳女有大婆的身份,妾侍所生的兒女同樣叫自梳女為阿媽。到了自梳女臨終前一刻可以回到男方家中,而男方家以及自梳女名義上的兒女會為她送終,並埋葬在男方家的墳地上,不過,自梳女的送終、出殯、下葬等一切費用均由自梳女在生前全部自己支付清。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當年這些所謂「不落家」的自梳女,真可以稱得上是真夠前衛的珠三角達人。 

紐約留學生家庭服務中心廣州辦事處

New York Home Servi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ents

廣州東風中路363號國信大廈6樓

E-mail:ny2017@yeah.net

諮詢熱線:13682219255

歡迎各團隊或個人全方位與我們進行資源整合!素材分享、撰稿投稿、聯合製作、商務合作!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陳平印象》

陳平微信號ID:chenping492380

相關焦點

  • 「自梳女」為何終身不嫁?
    所謂自梳女,也叫媽姐或姑婆,多見於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如南海、東莞、番禺等),是指女性在適婚年齡,把頭髮盤成髻,以示終身不嫁,晚年會搬到「姑婆屋」或者「女仔屋」終老。自梳女為何會選擇終身不嫁?她們有著怎樣的生活軌跡?為何這一群體主要存在於珠江三角洲?《走近西樵自梳女》一書作者徐靖捷,通過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自梳女的走訪,為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
  • 揭秘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 自梳女為什麼終身不嫁?
    過去時代,封建禮法苛嚴,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與女伴相互扶持以終老,約自明代中後期起,相繼產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習俗。由於蠶絲業的興起為女性提供了獨立謀生的機會,這些習俗在封建禮法壓迫下,得以相沿300餘年,在晚清至民國前期達於高潮,直至20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和戰亂的影響而漸趨消歇。2012年12月25日,順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館成立。
  • 廣東最後一代自梳女即將消失:終身不嫁的人生是怎樣?
    >,這就是中國最後一代「自梳女」。自梳女,是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顏姐總說她不喜歡貓,但貓卻很喜歡她。 床頭有給老人用的緊急求助鈴。她喜歡自己的獨居生活,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很是自在。顏姐退休後,喜歡在家看電視,我看她的電視太小太破,就買了一個大彩電送給她,結果她去商店退掉了,把錢還給了我。雖然顏姐生活樸素,但她可不窮。
  • 自梳女:一個神秘的女人部落
    自梳女就是已屆婚齡的女子,自己把髮辮盤在頭上梳成髻子,表示終身不嫁的意思,又稱"梳起"。
  • 百科 自梳女:自行盤起頭髮以示不嫁的女性
    自梳女就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己將辮子挽成髮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稱「自梳」。「自梳女」平日可繼續居住母家,採桑繅絲,自食其力,閒時常到「姑婆屋」與眾姐妹聚會,在生活上互相扶持,親如家人。自梳女一旦辮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後如有不軌行為,就會為鄉黨所不容,會遭到酷刑毒打,被裝入豬籠投河溺死。
  • 自梳女,一片冰心在玉堂
    來這裡旅遊的人們,通常只知道這裡是李小龍的祖籍所在地,而那些在長達一個多世紀裡,與金蘭姐妹為伴,終生不嫁的奇女子們,早已被人們遺忘。  1949年,漂泊在新加坡的順德自梳女們,為了年邁之時能有一個養老的地方,決定共同集資在老家修建冰玉堂。時逢順德解放前夕,眾自梳女商議後決定暫緩興建,將款項全數支援前線。翌年,政府歸還款項,並協助建設。1951年秋天,冰玉堂落成。
  • 封建制度下的「自梳女」是怎樣的存在?一旦反悔,下場很悽慘
    比如武則天,打破了世人守舊觀念,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帝,巴寡婦清,成為中國最早的女企業家等等。甚至,還曾經出現了一種專門反抗這種封建禮教的習俗,那就是「自梳女」。所謂自梳女,就是指古代女性將自己的頭髮盤起來,就像已出嫁的女性一樣,用來表示自己孤獨終老,終身不嫁的決心,她們死後也被稱為淨女。
  • 自梳女:不結婚、不生子的人生是怎樣的?
    為何「自梳」這個行為可以成為宣示獨立不嫁的象徵呢?《禮記·內則》有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就是簪子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女子到了15歲就要用簪子把頭髮盤起來表示成年。這也就是所謂的「冠笄禮」,一般都是在結婚前舉行,「男子臨娶始冠,女子臨嫁始笄」。
  • 「自梳女」興起背景探析
    香港學者葉漢明認為:「『自梳』,是女子本身自由、主動和有意識的決定」,它產生於「中國華南社會父權文化與自梳女及姊妹群次文化的互動關係中」,並且,他認為「個人價值(自由、貞潔)和群體文化是自梳女的力量之源」以上研究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第一,如果單從經濟方面解釋自梳女產生的根源,難以讓人信服,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女子群體相約不嫁?
  • 記錄西樵自梳女的神秘世界----「感恩」
    說起來,這個四姑不嫁的原因也是因為兄弟姐妹多。她母親一共生育了15個子女,排行第四的她擔當起了照顧弟妹和幫助母親做家務的重任,生活的重擔讓她看透了舊社會婚姻家庭生活中婦女的辛酸,為求自由,於是也挽了髮髻做起自梳女。「當時,不少親戚朋友勸我父母親,叫他們找一戶人家,把我嫁出去。但父母親很尊重我的選擇」。雖然過了幾十年,對於這些往事,四姑仍然歷歷在目。  梁姨說,大部分自梳女都衣食無憂。
  • 封建時代的特殊「符號」:自梳女,洞房夜身穿連體衣,手拿大剪刀
    但是隨著束縛的加深,也出現了一批封建時代特有的「符號」:自梳女。自梳女的含義自梳女,意思指的是將頭髮盤起來的女性,這意味著獨立個性,自立自強,代表著她們要終身不婚嫁,不生孩子,孤獨終老。自己是女人又是僕人,有時可能還不如僕人來的輕巧,僕人這家做不了去換一家,而自己被休之後再尋他家恐怕不是那麼容易。自梳女就是要與這一切說不,自己可以養活好自己。
  • 《自梳》:兩個人的微溫靠在一起不怕寒冷
    我前後在廣東生活了近十年,我眼裡的廣東女人除了溫柔賢惠之外還有一種硬氣,與嚴歌苓筆下的「跪著原諒世界」的地母們有所不同的是,她們不會跪,多難的命運壓頂而來她們都會站得筆直,天塌下來都能扛。所以,「自梳」這一剛烈決絕的習俗出現在嶺南一點都不奇怪。
  • 「姑婆屋」裡的女人終生不嫁
    其中擺設的形制獨特、小巧精緻的臺椅、茶櫃等家具,反映了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群特殊婦女的生活狀態,她們為了反對家庭包辦婚姻,往往通過把頭髮綰成髻,即「梳起」儀式,立志獨身,終生不嫁,終老一生,死後稱「淨女」。南方民間稱這些婦女為「自梳女」,又稱為「姑婆」或「媽祖」。
  • 日本歷史上女天皇終身不嫁,如果愛子內親王登基,也終身不嫁嗎?
    小編提醒:「文章千萬條,真誠第一條;資訊不真實,讀者兩行淚」。根據歷史的史料記錄,在其歷史上共計出現過8次由女性擔任天皇的記錄。在這8次記錄中,有一人在「退休」後,為力挽狂瀾再度出山擔任天皇。而到了現代,為什麼見不到女天皇了呢?根據歷史記錄,女天皇的出現都是因為天皇家內部爭鬥造成的結果,為了平衡各方利益,而讓皇女登上天皇位。而這些女天皇有的政治能力突出,但大多能力平庸。
  • 為了還清我爹欠下的債,我去姑婆屋做了一名自梳女……
    陶姑是自梳女,陶姑今晚上帶來的女子都是自梳女。  自梳女,指的把頭髮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的女性。  自梳女也稱媽姐或姑婆,人們稱呼自梳女都是姓氏加姑字。  自梳女多群居在一起,她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姑婆屋,陶姑是她們那姑婆屋的主事人。  自梳女都是金蘭姐妹,大家相親相愛互相扶持,沒誰敢輕易欺負抱團的自梳女。
  • 中國100年前的「不婚族」即將消失:無婚無子,艱苦一生,她們的現狀......
    她們看到當時女子地位卑微,婚姻不幸的悲慘命運,便自願把頭髮像已婚婦女一樣盤起——俗稱「自梳」,以示終身不嫁,獨身終老,成為最早公然宣布終身不婚的群體。「一梳是福,二梳是壽,三梳自在,四梳清白,五梳堅心,六梳無穿無爛,七梳一帆風順,八梳金蘭姐妹相愛,九梳九九歸一,十梳終身不嫁。」
  • 《自梳》| 這部90年代的國產姬片豆瓣評分8.4,不容錯過
    四十年代的廣東順德,女子為了不被婚姻束縛,選擇成為自梳女。
  • 五部經典女同電影,第一部很經典但看過的人不多
    1、《自梳》《自梳》是片由張之亮執導,劉嘉玲、楊採妮等主演。該片講述年輕的意歡選擇自梳終身不嫁,卻因意外與玉環相愛,在戰火中被迫分離五十年的故事。《自梳》取材自廣東順德婦女自梳不嫁的風俗,沿海繅絲業的發展讓從農村出來的年輕女性得以在經濟上自立,一部分人聚居在姑婆屋內,發誓終生不嫁,她們有的是對男人失望,有的則是因為性取向或者恪守一種人生信仰。影片對亂世中,兩個女性不離不棄的情感描繪讓人動容,而溫軟懷舊的色調和一唱三嘆的節奏在香港電影中並不多見。
  • 《火影忍者》終身不嫁的美女,可惜了
    火影忍者中有很多的美女,雖然最後火影大結局的時候很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就連女神雛田也實現了和自己心愛之人鳴人在一起了,但也有一些非常可惜的美女,這些美女估計是終身不嫁了。1、綱手初代火影的孫女,木葉三忍之一,醫療忍術非常高超,更是能永葆青春,但因為自來也的死去,最終她也是獨自一人,終身不嫁了。
  •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為何終身不嫁
    但是她終身未嫁,被稱為「童貞女王」。那麼伊莉莎白為何終身未嫁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早年生活伊莉莎白伊莉莎白出身英國王室,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與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之女,1533年出生於格林尼治的普拉森舍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