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2014-06-12 09:13:18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萬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發表了《清代編鐘與中和韶樂》,從那時起他便與中和韶樂結下不解之緣。作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在天壇公園發掘、恢復、傳承中和韶樂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萬依看來,天壇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寶貴的古代建築遺存,更在於它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雄偉壯觀的古建築背後,深藏著天文律歷、物理數學、禮儀制度、倫理道德、政治哲學以及音樂舞蹈等極其豐富的文化元素。神樂署的中和韶樂是其中之一,它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雅樂,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存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體系,也充分說明中華民族特有的禮樂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

  「中和韶樂的樂器、樂譜、歌詞,完整地保留至今,成為中國音樂史上珍貴的物質及文獻資料。」萬依說,「當然,宮廷音樂畢竟是封建社會產生和使用的文化,那個時代政治性的色彩必然要被歷史進步所拋棄。但是,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卻不會消失。」

  他舉例說,中和韶樂演奏用的八音樂器,使用了以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五聲、七聲音階,舒暢明亮、大氣典雅。直到今日,中國作曲家們在創作時還會用到這樣的方法。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其鋼創作的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這首歌就是運用五聲音階創作的。「這體現了有數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可以說,中和韶樂保存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對音樂藝術的開創和運用,它所反映出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想像力、創造力,都是值得珍惜的寶貴遺產,應該加以保護和傳承。」

  小知識

  雅樂溯源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代的宮廷中就已經有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大司樂,樂師達1463人之多(《隋書·音樂志》)。所奏六朝大樂——黃帝之《大卷》、堯帝之《大鹹》、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huò)》、周代之《大武》,融歌、舞、樂為一體。六朝大樂經過不斷發展,遂成漢、唐、宋、元代的雅樂。至明代初期形成了完整的祭祀音樂體系——中和韶樂。清代承襲了明代中和韶樂的精華,使祭天樂舞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峰。

  樂署往事

  被世人喻為中國古代「最高音樂學府」的神樂署,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當時稱神樂觀),是明清兩代專司皇家祭天大典樂舞的機構。

  神樂署最盛時擁有樂舞生3000多人,北京各壇廟祭祀的樂舞生都是由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而當國家舉行大典時,所有參加典禮的人員都在事前到神樂署接受培訓和演練。

  神樂署位於北京天壇西門內稍南側,坐西向東,是天壇五組主要建築(祈谷殿、圜丘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之一,也是祭天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署門、凝禧殿、顯佑殿、朵殿、側門等建築組成。

相關焦點

  • 歐洲最美廣場奏響天壇中和韶樂
    來自中國天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和韶樂,更為這中歐共創的瑰麗景象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慶祝中國傳統春節和2018中歐旅遊年,天壇神樂署雅樂團專程將傳承千年的中國皇家禮樂搬上「歐洲心臟」的舞臺,為中歐人文交流帶來不同凡響的精彩。
  • 百年天壇中和韶樂,是這樣復活的
    2006年正月初一,由神樂署的年輕人組成的表演隊,正式在凝禧殿向遊客進行中和韶樂展示,有著三千年歷史的「華夏正聲」,在沉寂百餘年之後又在天壇奏響。將古籍資料變成可觀可感的音樂和舞蹈,並開展定期展演,活動受到觀眾好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當年,天壇公園中和韶樂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韶樂不僅僅是音樂談起中和韶樂,「傳承」是署粉口中的高頻詞。
  • 雅樂源自上古 明代起被命名為"中和韶樂"(圖)
    1998年12月,天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2年2月,神樂署的修繕工作啟動。  雅樂清音,孕育新生。  2 資料堆裡「翻譯」古樂譜  相比於「硬體」修繕,神樂署「軟體」的復原,啟動得更早。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天壇公園便開始著手發掘、整理、研究皇家祭祀禮樂——中和韶樂。  黃海濤主要參與了這項工作,首先是發掘古樂譜。
  • 迎建壇600年天壇推出「賀歲禮」,中和韶樂八音盒亮相
    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通過中和韶樂八音盒、天香香水、天壇祈福白茶等「天壇禮物」,送出祈年賀歲祝福。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圖為「中和韶樂八音盒」。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北京天壇建成於1420年(明永樂18年),經歷600年風雨和時代變遷。
  • 清代重要典禮中,帝後所享用的「中和韶樂」,用龍紋與鳳紋區分開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清乾隆紅漆描金龍鳳雲紋木櫝竹管排簫 故宮博物院藏帝後典禮的樂器之別朝會、宴饗典禮中皇帝與皇后所享用中和韶樂同種樂器上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龍紋與鳳紋的區別。但禮書文獻詳外朝而疏內廷,記載皇太后、皇后儀駕又不及於她們所用的樂器。
  • 天壇管理人員談中和韶樂:現在的人已經欣賞不了
    天壇裡傳出「華夏正聲」  ——北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  「它應該是那個時候最好聽的音樂,在那個時候,能湊齊這麼多人的樂隊演奏,只有皇家了!」天壇管理處的武裁軍科長如是說。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是古代皇家祭祀時的音樂,也代表了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從中和韶樂中,我們能聽到黃帝命令伶倫創造的音樂是怎樣的。
  • 彰顯禮樂文化的時代價值
    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國之大典」,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氣勢恢弘、大度雍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的高度評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可以說是中華禮樂文化展現出的獨特的時代力量。被稱為「中國文化之心」的禮樂文化興於三代,經周公旦「制禮作樂」和孔子「以仁釋禮」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和樂為兩翼,以社會建構、文化建構和人格建構為目標的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文化。以現代性視域審視,禮樂文化在以文化人的時代文化任務中仍蘊含著豐富價值。
  • 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北京中軸線作為首都北京的空間規劃之軸和文化之軸,體現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風貌,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和思想的清風古韻。北京中軸線申遺離不開對中軸線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精準表述,這就需要梳理中和文脈,講好中和故事。
  • 抗「疫」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與比較優勢
    這次抗疫鬥爭的實踐,不僅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隱藏在中華民族身上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基因與密碼,而且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了其深厚的底蘊與當代價值,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與比較優勢。,但是,以「民本」為核心的民本主義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以貫之的理念。
  • 《清平樂》|宋代宮廷禮樂:重興雅樂,禮樂醇儒,慶祉綿綿
    禮樂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一項禮儀制度,興起於周代,並在後代各王朝的統治階層源遠流長,是古代封建王朝統治者治理天下萬民的重要思想文化工具。面對戰國時期頻繁的混戰紛爭導致禮崩樂壞,聖賢孔子積極倡導傳統禮樂。漢朝及以後,伴隨著儒家思想成為古代官方思想主流,禮樂制度愈加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 「一帶一路」彰顯蓬勃生命力
    疫情下,眾多建設項目不僅沒有停工,反而加速推進—— 「一帶一路」彰顯蓬勃生命力 新冠疫情在歐洲多地持續蔓延,嚴重衝擊當地社會經濟,也給正在建設中的「一帶一路」項目帶來很多現實困難除保證現有項目正常運轉、造福當地民眾之外,疫情期間更有新項目協議敲定,彰顯「一帶一路」倡議蓬勃的生命力。疫情期間,中國葛洲壩集團與波赫方面籤署達巴爾水電站項目合同;中國電建旗下電建國際公司、電建市政公司和波蘭合作方組成聯營體,籤署波蘭鐵路修複合同;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與塞爾維亞政府籤署「諾維薩德-魯馬」快速路項目設計和建設商務合同。
  •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推薦)
    禮樂因世損益,後進與禮樂,俱得時之中,斯君子矣;先進有古風,斯野人也。邢疏:此章孔子評其弟子之中仕進先後之輩也。「先進於禮樂野人也」者,先進,謂先輩仕進之人,準於禮樂,不能因世損益,而有古風,故曰樸野之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者,後進,謂後輩仕進之人也,準於禮樂,能因時損益,與禮樂俱得時之中,故曰君子之人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者,言如其用之以為治,則吾從先輩樸野之人。
  • 燒烤裡的「禮樂」精神
    你以為你只是擼了頓串,不,那還是一種文化的「味道」——燒烤裡的禮樂精神為什麼燒烤會這麼火爆?燒烤為什麼能成為夜生活的「C位擔當」?詩歌裡的燒烤,是什麼「味道」?歷史上的山東人,又是怎麼擼串的?燒烤文化還能彰顯出千古禮樂歸東魯?大俗即大雅,請看記者的文化解讀。
  •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西周禮樂為何?
    禮樂從部落族群到奴隸制度的轉換過程中,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不完善往往會給王朝帶來動亂,周公從維護西周統治的角度出發,從上至下,制定了一整套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等,全面規範了貴族《周禮》我們都知道周公之禮是夫妻同房的意思,那這個典故是如何來的呢?
  • 名詞釋義: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是宗法等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表現。
  • 玖漠文化創始人裘彩娟:讓傳統絲綢文化找到新的生命力
    傳統並非不可煥新,器物的傳承歸根結底便是文化的承續。器物的舊,色彩的新,元素的今,意境的古,新舊與古今似離而合。《長物志》中就有不少古為今用的例子,這種思維彼時就已是明末江南風尚,如今看來已經接近二十世紀的設計理念。
  • 貫徹「文化微治理」模式,激發農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優秀農耕文化擁有強大生命力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傳統的農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以傳統耕作方式作為載體的農耕文明中,所蘊含著的文化基因仍需要我們傳承和繼承。
  • 「環境整潔了,買菜更開心」 禮樂農貿市場環境大提升!
    「環境整潔了,買菜更開心」 禮樂農貿市場環境大提升!01禮樂中心市場 衛生狀況顯著改善邁入禮樂中心市場,在門口牆壁以及入口通道內,一眼就能看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宣傳語以及公益廣告。
  • 19年前韓國申遺成功,拿中國禮樂做文章,將其佔為己有
    韓國,這個國家給人一直以來的形象都是,盛產帥哥美女的國家,這是一個以整容出名,當然這個國家有就是我國古代所稱的高麗國,曾經他們被我國多次徵服,這也就代表著他們的很多文化與我們的文化相同,雖然說在語言方面有著細微的差異,但是通過如今的綜藝節目以及種種渠道,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們所過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