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肉串、心管、板筋、烤韭菜、烤蘑菇……當這些食材的名字出現時,每個人心底對燒烤的渴望就被喚醒了。你以為你只是擼了頓串,不,那還是一種文化的「味道」——
燒烤裡的禮樂精神
為什麼燒烤會這麼火爆?燒烤為什麼能成為夜生活的「C位擔當」?詩歌裡的燒烤,是什麼「味道」?歷史上的山東人,又是怎麼擼串的?燒烤文化還能彰顯出千古禮樂歸東魯?大俗即大雅,請看記者的文化解讀。
反映了濟南文化的包容性
夏日的晚上,人聲鼎沸的燒烤店裡,三五好友馬紮上一坐,擼串的生活就在泉城濟南的夜幕下「上演」。
濟南的露天燒烤被取締前,都是以地攤兒為主的經營模式,在接地氣的地角開店:胡同口、街兩邊、馬路牙子上,全都是鐵桌板凳配馬扎,燒烤扎啤配龍蝦。一到春夏季節,夜幕降臨,馬路邊深吸一口氣,都是燒烤的味道。近幾年來,出於環保需要,濟南燒烤搬進了室內,但坐馬扎練攤的習慣沒有變。
燒烤多在夜間。實際上,濟南的夜市由來已久。「津浦膠濟鐵路參錯,汽動鳴雷,揮汗成雨,燈輝不夜,道灑無塵,是以五方雜處,萬貨雲集。經營伊始,發達如此,將來狀況如何其恢擴更當如何耶」形象描述了開埠僅十年後濟南的「夜經濟」之繁盛。
20世紀80年代,燒烤便在濟南火了起來。作家魏新在《烤的串》中曾提到,濟南第一批燒烤集中出現在經一緯九路附近,因此那裡的燒烤多以「一九」命名。彼時的燒烤,價格低廉,卻奠定了濟南燒烤文化的一大靈魂——市井。
「90年代人們的經濟收入低,路邊的燒烤給市民一種安全的消費感受。」濟南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徵說,而且濟南悠久的商業傳統和交通樞紐的位置,集聚了省內甚至北方的大量人流物流。市井的就是大眾的。燒烤迅速徵服了濟南人的味蕾和錢包,成為了濟南人夜晚的一大活動。
十幾年來,「濟南的羊肉串好吃」「去濟南必吃羊肉串」的類似說法在網絡、旅遊攻略、外省人來濟見聞中廣為流傳。時間久了,濟南一度有了「串兒都」之稱。
「串兒都」就是說濟南人愛擼串、吃燒烤。曾當選過「金牌導遊」的山東人寶哥告訴記者,很多外地遊客來濟南的目的地之一就是濟南的燒烤店,在逛完了大明湖趵突泉等知名景點後,一定要喝一杯扎啤、吃一頓濟南的燒烤。
在年輕人云集的B站,外地人來濟南吃燒烤的「探店」視頻非常火爆,甚至還總結出一道在濟南吃燒烤的基本流程:進門找桌坐下,先點基本菜:花生毛豆拍黃瓜,豆腐皮土豆絲加啤酒,加上一盤「嘎啦油子」,各種小串送上來,最後來盤紅豔豔的小龍蝦。
青島人大翔曾來濟南出差,去朋友推薦的一家燒烤店「探店」。「在濟南吃燒烤,根本不需要點菜。就是過去那種吃夜攤兒、大排檔的感覺,很爽!」
燒烤為什麼這麼受歡迎?老金燒烤泉城路店店長武峰認為,客觀上說,夏季來臨,人們喜歡在外面擼串、喝啤酒消夏。當下受疫情影響,電影院、KTV、桑拿、遊樂場,很多沒復工開業,擼串釋放,吃頓燒烤,便一躍成為舒緩壓力的最佳方式。
濟南燒烤為什麼這麼火?魏新在《烤的串》中說,「濟南的小串品種多,味道足,細嫩口感恰到好處。」內蒙古的烤全羊雖然很好吃,但吃幾口就容易飽,濟南的小串可以吃很多,聊很久。
「濟南燒烤的紅火還跟山東人的豪爽義氣有關。」王徵說,燒烤文化反映了濟南文化的包容性。「濟南大雅大俗,雅過許多城市,也俗過許多城市。」
升騰的煙火氣,最撫慰人心
這幾年,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火爆,卻在一些濟南人中引起議論。「市面上那麼多美食紀錄片竟然都沒提過濟南,濟南的燒烤文化必須擁有姓名。」武峰戲謔說。
即便如此,《人生一串》中對於中國人愛吃燒烤的挖掘,也讓人深深感到燒烤這種烹飪方式背後的那些「嬉笑怒罵,柴米油鹽,人間戲夢,滾滾紅塵」。
濟南有多少家燒烤店?記者沒查到確切數字。但熱愛擼串的濟南人張慶鐳說,每個濟南人都有自己的「私房」燒烤店。除了知名的品牌燒烤店,很多濟南人都能說出街角不起眼的燒烤店。有的店面很小不起眼,但推門一看,裡面坐滿了人。
濟南人對烤串的熱愛,讓很多飯店起死回生。採訪中,一位餐飲界人士提到一個故事:多年前,玉函路北口有家做牛尾和牛排的飯店,生意一般,後來轉變經營思路,改賣烤串,做成了知名品牌,成為很多外地人來濟的必去之地。
在濟南,一起吃過飯,可能只是泛泛之交,而一起擼過串,則顯得關係親密。寶哥告訴記者,最喜歡燒烤攤的煙火氣、愜意、放鬆和暢快的體驗。燒烤攤上沒有什麼高消費,點菜時不用反覆掂量,花生、毛豆、拍黃瓜,上點烤串和啤酒,大家平起平坐,誰也不用矯情。
「當你坐在馬紮上擼起串喝起啤酒,你已經卸下了種種身份和生活壓力,人生種種都在串裡、酒裡。」寶哥和朋友最愛去的,是家門口的燒烤店,夏日的傍晚,穿著拖鞋走過去,尋個座兒坐下,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看個球賽,工作、家庭都聊聊,訴苦談心,十分愜意。
燒烤文化曾瀰漫禮樂精神
燒烤,可能是人類最原始的烹調方式了。濟南大學文旅烹飪學院教授朱海濤說,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烹飪方法,如果從人類使用火開始計算,燒烤已經有170萬年的歷史了。燒烤最初是在火上將食物烹調至可食用,在人類學會用火之後到陶器發明之前這段漫長的時間裡,我們的祖先一直沿用著這種烹飪方式。
漢代的《白虎通義》一書就總結過「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直到「禽獸不足」。晉代的《帝王世紀》中記述先秦史時說「庖犧『取犧牲以供庖廚,食天下。』」庖犧就是我們的華夏先祖伏羲,是制服野獸的意思。在《易·繫辭》中又說伏羲「結繩而為網罟」,即織漁網捕魚。
燒制熟的食物,無論從味道還是營養健康的角度,顯然更符合人類的身體需求。燒烤,也很有可能是人類能夠成功鑽木取火的本能驅使所致。
古代沒有「烤」字,只有「炙」字,《說文解字》中提到,「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這個漢字形象表達出燒烤的美味:就是把肉放在火上烤。成語「膾炙人口」中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
《詩經·小雅》中對燒烤多有記載。如《小雅·楚茨》中記載:「執爨踖踖,為俎孔碩,或燔或炙。」說的是貴族們祭祀祖先時,必須要用烤肉。《小雅·瓠葉》中記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說明當時的人們就已經知道:烤肉必須要配上酒才夠味。
與時下我們眼中有著濃濃煙火氣息和市井味道的燒烤不同,最初,烤肉、酒都是「稀缺」物品,為貴族們祭祀或食用。《禮記·曲禮上》記載的「毋嘬炙」這三個字,說的是:吃烤肉不要一口吞下,要注意形象、細細品味。這和我們如今用牙齒撕扯肉、大口擼串喝扎啤的燒烤文化相去甚遠。
的確,先秦時代的「燒烤文化」瀰漫著濃濃的禮樂精神。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山在《百家講壇》「漫話《詩經》」時也曾提到,在《詩經·小雅》中以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主要內容的宴饗詩,是對當時禮樂文化的一種文學表現。宴飲中的儀式,體現了禮的規則和人的內在道德風範。宴饗不是單純為了享樂,還有政治目的。周之國君、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親,周統治者十分重視血緣親族關係,利用這種宗法關係來加強統治。在這些宴飲中,發揮的是親親之道,宗法之義。
歷史上,山東人這樣「擼串」
漢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畫像石、畫像磚上,都曾留下過古人燒烤的情景:偌大的廚房裡,有人宰羊切肉、有人穿串、有人燒烤、有人端盤子……場面很是熱鬧。馬王堆一號漢墓就出土過烤肉用的扇子。而張騫出使西域,讓各種香辛料也開始風靡起來,極大地豐富了烤肉的味覺層次。
在臨沂的五裡堡村,考古學家還發現過兩幅東漢晚期的石殘墓畫像,上面都刻有烤肉串的景象。兩幅畫中的人物用兩根叉的工具來串肉,然後放在鼎上燒烤,並且用扇子扇火,就像現代人烤羊肉串一樣。其中一幅畫中,「烤肉師傅」的身後,還有圓形案板,上面還有切好的肉塊;另一幅畫中,「烤肉師傅」身後懸掛著動物的腿、羊牛的頭等。
這兩幅畫堪稱是古代古人朋友圈裡的「相冊」,再現了一千八百多年前山東人的烤串、擼串風貌。滄海桑田沒能損壞這些畫面,栩栩如生的程度幾乎能讓人看到古人嘴角流下的口水。
魏晉南北朝時期,燒烤這種飲食方式從貴族開始向民間普及。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還專門列有《炙法》篇,記載了21種烤肉的方式。
歷史上的山東人或許帶著「燒烤」的基因。朱海濤幽默地說。賈思勰出生於山東益都,也就是今天的壽光。他在《齊民要術》中介紹其他烹飪法時,只是著墨於講解製作過程,唯獨對於「炙」這種烹飪法,既有製作過程亦附加有諸多精闢的讚譽。
比如,「炙豚法」就有「色如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削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如「棒炙」就有「迥轉急炙,色白熱食,含漿滑美」,如「牛肱炙」就有「逼火急炙,令上劈裂,然後割之,則脆而甚美」,如「灌腸法」就有「兩條夾而炙之,割食甚香美」等等,不一而足。
「宋代山東人更是極品『吃貨』,經常圍爐而坐飲酒烤肉。」朱海濤說,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中,「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說的就是在戰場上烤肉,分給部下。其中提到的「八百裡」是一種珍貴的牛。《世說新語·汰侈》記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裡駁』」,後世詩詞多以「八百裡」指牛,「八百裡炙」就是烤牛肉。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日用之首。華夏大地上,各類烹飪方式、烹飪器皿演變的背後,是古人科技和人文進步的直接體現。而最早出現的「燒烤」文化,也綿延幾千年,從人類的本能發展成一種現代人必不可少、充滿濃濃人情味的消遣方式。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