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制度是宗法等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表現。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範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例如稱呼「死」,不同等級的貴族也不一樣:天子——駕崩、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祿、平民、奴隸——去世。
西周春秋時代所講究的「禮」,是貴族根據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制階段的風俗習慣加以發展和改造,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係的一種手段。周公制禮規定了吉禮(祭禮)、兇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徵)、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周公為了鞏固統治,集前朝之大成。從禮鞏固階級分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輿論,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的階級區分。樂則被升華成了一種待遇,對於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待遇,也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鞏固階級統治。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如祀天神,「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祭地示,「乃奏太簇,歌應鐘,舞《鹹池》」。(《周禮·春宮》)兩君相見,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他國使臣則用小雅《鹿鳴》、《四杜》、《皇皇者華》、(《左傳·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關於樂隊和歌舞隊的編制,也有嚴格規定。樂隊的規定是:「王宮縣」,即排列成東西南北四面;「諸侯軒縣」,排列三面;「大夫判縣」,排列兩面;「士特縣」,只排列一面。歌舞隊的規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稱為「八佾」;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稱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稱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稱為「二佾」(《周禮·春宮》及注)。
周公做禮制樂目的之一是為鞏固等級制社會,其次也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反對「淫樂」(《史記·殷本紀》:「紂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採取「節樂」(用禮樂來節制人)措施。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並逐漸趨於僵化。統治階級為了推行「統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煩瑣的禮儀和與之相配合的音樂。
到春秋後期,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這些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按禮,天子的舞用「八佾」,這時季孫氏也用「八佾舞於庭」,孔丘斥責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禮,天子祭祖唱《雍》詩來撤除祭品,這時魯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認為這種事不該出於「三家之堂」。按禮,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於泰山,這時季孫氏「旅於泰山」,孔丘又指責他不懂禮(《論語·八佾篇》)。卿大夫這樣「僭禮」,實質上就是奪取政治權力的一種表現。
總之,所有這些關於禮樂的規定,都是為了加強人們的等級觀念,最後達到鞏固其統治的政治目的。
1.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為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打下了根基。下列關於西周禮樂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禮樂制度規範了人們的身份地位 B.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禮樂制度
C.禮樂制度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 D.郡縣制、宗法制和禮樂制構成了西周的禮樂文明
2.周朝制定各種禮樂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作為各級貴族的生活準則 B.作為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C.作為懲罰違禮貴族的依據 D.作為統治階級的娛樂享受
3.朱元璋認為,「禮樂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藥石」,「刑政二者,不過輔禮樂為治耳」。這表明他( )
A.強調嚴刑峻法的統治方式 B.重視禮樂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揚休養生息的政治主張 D.兼採儒法二家為統治思想
參考答案:1.D 2.B 3.B
如需要了解歷史,學習歷史,參加高考,或喜歡歷史羅,可掃描下列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