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重要典禮中,帝後所享用的「中和韶樂」,用龍紋與鳳紋區分開

2021-01-10 紫禁城

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清乾隆紅漆描金龍鳳雲紋木櫝竹管排簫 故宮博物院藏

帝後典禮的樂器之別

朝會、宴饗典禮中皇帝與皇后所享用中和韶樂同種樂器上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龍紋與鳳紋的區別。但禮書文獻詳外朝而疏內廷,記載皇太后、皇后儀駕又不及於她們所用的樂器。

清銅雲鑼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雲鑼架座雕鳳首

《大婚典禮全圖》冊因關注典禮的大場面,難以準確描繪中和韶樂樂器的細節,更將皇后朝拜皇太后、皇后接受公主命婦慶賀場景付諸闕如。

幸而有乾隆三十三年的檔案記載,皇后所用「交泰殿樂器系鳳形」,用於皇帝宴饗外臣顯然於禮不妥。

清紅漆彩畫雲龍紋壎 故宮博物院藏

從現存樂器實物看,中和韶樂革之屬的建鼓、搏拊鼓,丹陛大樂所用大鼓、杖鼓,鼓面上有雲龍紋和鳳戲牡丹紋兩種彩繪紋樣,且雲龍紋的要比鳳戲牡丹紋的在尺寸上大出一圈;

清紅漆彩畫鳳戲牡丹紋壎 故宮博物院藏

土之屬的壎,表面紅漆描金紋樣也有雲龍紋和鳳戲牡丹紋之別;竹之屬的笛子,有笛身兩端分別插有龍首尾和鳳首尾的龍笛和鳳笛之分;丹陛大樂所用雲鑼、方響的架座,也有雕龍首和鳳首之別。

清銅雲鑼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雲鑼架座雕龍首

顯然,飾以雲龍紋的建鼓、龍笛、壎等樂器為皇帝所用,既用於外朝也用於內廷皇帝御乾清宮舉行典禮;飾以鳳戲牡丹紋的建鼓、鳳笛等樂器則作為皇后身份的象徵,僅用於後宮。

皇后與皇太后典禮的樂器之別

皇后與皇太后使用的中和韶樂樂器應也有所區別。依據清宮典制,通常以鳳紋象徵皇后,以龍鳳紋並用象徵皇太后。

清黑漆描金龍鳳紋鬥笙 故宮博物院藏

例如《大清會典圖》記載和典制器物,皇后的儀駕飾以鳳戲牡丹紋,皇太后的儀駕則飾以龍鳳紋。

現存樂器實物中所見,有紅漆描金龍鳳紋的排簫,有黑漆描金龍鳳紋的笙,這些樂器當為皇太后所專用。

清銅角(三件)故宮博物院藏

當然,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樂器並不都是嚴格用鳳紋和龍鳳紋來區分的。如編鐘,皇帝、皇太后、皇后所用無一例外都是雲龍紋,或與鑄造工藝有關。

再如乾隆年間為各處中和韶樂添置鎛鍾、特磬,其中壽康宮、交泰殿均為「南呂律,鍍金鎛鍾一圜,青玉特磬一面,靈璧石特磬一面」。

清銅雲鑼 故宮博物院藏 此雲鑼架座雕鳳首

現存南呂律鎛鍾實物,都是同一種紋飾,並沒有做出祭祀、皇帝朝會和皇太后皇后朝會所用之別。

而在南呂律特磬上,雲龍紋之外就有兩塊鳳戲牡丹紋青玉特磬,卻無一龍鳳紋並用的。這兩塊鳳戲牡丹紋南呂律青玉特磬,一為皇太后所用,一為皇后所用,當屬確定無疑。

清銅雲鑼 故宮博物院藏 此雲鑼架座雕龍首

顯然,即使是嚴禮制名分之大防的乾隆皇帝,也未從特磬上嚴格區分皇太后和皇后所用之別。

原文作者:曹連明(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研究館員)原文來源:《紫禁城》2019年4月刊《八音克諧 清代皇帝大婚中的皇家禮樂》(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刪減)

相關焦點

  • 評論: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中和韶樂彰顯禮樂文化生命力    萬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發表了《清代編鐘與中和韶樂》,從那時起他便與中和韶樂結下不解之緣。  他舉例說,中和韶樂演奏用的八音樂器,使用了以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五聲、七聲音階,舒暢明亮、大氣典雅。直到今日,中國作曲家們在創作時還會用到這樣的方法。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其鋼創作的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這首歌就是運用五聲音階創作的。
  • 百年天壇中和韶樂,是這樣復活的
    鑽研古籍二十餘年復活古樂今年的新春專場音樂會上,「玉振金聲——中和韶樂祭祀專場展示」和「神樂之旅——清代宮廷音樂專場展示」選取的展演曲目,都是近年來依據史料記載進行研究恢復的,是天壇祭祀音樂和清代宮廷音樂的代表,其中包括伴隨儀仗出行時所使用的滷簿樂《導迎樂》,古代宴會過程中大臣向皇帝進茶、進酒時所使用的丹畢清樂《海宇昇平日》,為騎駕滷簿所使用的鐃歌清樂《皇都無外》等等。
  • 雅樂源自上古 明代起被命名為"中和韶樂"(圖)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天壇公園便開始著手發掘、整理、研究皇家祭祀禮樂——中和韶樂。  黃海濤主要參與了這項工作,首先是發掘古樂譜。「這還得感謝乾隆爺!」年近七旬的他幽默地說。  原來,關於明清帝王祭天樂舞的古籍、資料,特別是曲譜,明代文獻資料記載甚少,而清代乾隆時期則有較為詳細的記錄,比如《律呂正義後編》等,黃海濤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古代樂譜「翻譯」成五線譜、簡譜。
  • 歐洲最美廣場奏響天壇中和韶樂
    (圖片由協辦方比利時ATLAS國際文化公司提供)    中青在線布魯塞爾2月2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駐歐盟記者 鞠輝)當地時間2月24日,被譽為「歐洲最美廣場」的布魯塞爾大廣場人頭攢動、古韻悠揚。美輪美奐的自貢彩燈與廣場周邊歷史悠久的哥德式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折射出中歐文化和諧共存、交流互見的深刻內涵。
  • 天壇管理人員談中和韶樂:現在的人已經欣賞不了
    天壇裡傳出「華夏正聲」  ——北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  「它應該是那個時候最好聽的音樂,在那個時候,能湊齊這麼多人的樂隊演奏,只有皇家了!」天壇管理處的武裁軍科長如是說。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是古代皇家祭祀時的音樂,也代表了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從中和韶樂中,我們能聽到黃帝命令伶倫創造的音樂是怎樣的。
  • 迎建壇600年天壇推出「賀歲禮」,中和韶樂八音盒亮相
    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通過中和韶樂八音盒、天香香水、天壇祈福白茶等「天壇禮物」,送出祈年賀歲祝福。12月17日,天壇公園發布「建壇600年」敬天祈福賀歲系列文創產品。圖為「中和韶樂八音盒」。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北京天壇建成於1420年(明永樂18年),經歷600年風雨和時代變遷。
  • 清代服飾| 皇帝禮服
    禮服是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服裝,規格等級為最高。凡宮廷朝會、內外祭祀等重要場合,如皇帝登基、祭拜天、地、日、月,以及在元旦、萬壽、冬至三大節日時皇帝都要身著禮服參與。朝服有時也可單件使用,如清代皇帝朝服像所示。下面就來說一說袞服。清代皇帝袞服,是皇帝禮服中重要的一種,重大典禮時套在朝服或吉服外。皇帝袞服其形制為圓領、對襟、平袖、左右及後開裾,長與坐齊(晚清衣長至膝以下),袖與肘齊,綴銅鎏金鏨花扣五。石青色面,兩肩及前胸後背飾團正龍紋各一,共四團。團紋內除飾以服制中的日、月二章外,實物還有飾日、月、星、山四章或不飾章紋(清早期至乾隆中期)。
  • 揚須探抓,追雲趕珠:元代至清代瓷器上龍紋的演變過程
    龍紋是我國最最常見陶瓷裝飾紋樣之一,被頻繁的運用於歷代陶瓷器上並貫穿我國陶瓷發展史的始終,在我國陶瓷裝飾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元代至清代的641年中,隨著社會環境、工藝技術、審美情趣的不斷改變,龍紋一直在隨之發生變化。元代龍紋特徵元代的龍紋給人寫實、非常兇猛的感覺,龍頭、龍身、龍爪以及鱗片以及肘部繪畫的非常寫實。
  • 131年前,紫禁城中的那場世紀婚禮
    從《大婚典禮全圖冊》第二冊《納採禮筵宴圖》中可以看到,桂祥家張燈結彩的喜棚裡,擺滿了宴桌,朝中官員全部依次而坐,享用納採宴。酒過三巡,以桂祥為首的眾官員面向皇宮的方向跪拜,以表示對皇帝所賜酒席的感謝。
  • 淺談歷代瓷器上龍紋的演變
    龍紋作為瓷器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瓷器產生起就出現了,不同時期的龍紋形象大不相同。下面大御瓷器的燕子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歷代瓷器上的龍紋演變。龍紋的雛形最早見於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遺物中發現了繪有類似龍形的彩陶壺,其體態像魚,有兩爪,披鱗,這種龍的形象通常是氏族與部落的標誌。
  • 清代鼻煙壺成為清代藝術的重要代表!
    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自明末清初,鼻煙從歐洲傳入中國後,就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發展出獨具匠心的各式鼻煙壺,在清代工藝美術史上大放異彩,成為清代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鼻煙壺從材質上分為金屬、玉石、翡翠、水晶、有機物、陶瓷、料器(玻璃)、珊瑚、瑪瑙、琥珀、木、竹、漆器、葫蘆、果核等。
  • 清代服飾制度與實物
    這是清代正式場合穿在外面的服裝,所規定的紋樣,作用和現在的肩章、胸章雷同,用來證明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是從服裝上反映官職大小的重要部分,所以每個級別在紋樣上都有變化。皇帝袞服是四團正龍,兩肩左日右月兩個章紋。皇子、皇太子也是四團正龍,但沒有章紋,叫做龍褂。以下各級命官都叫補服。為了較清楚的理解清代的官職服裝機構,分為皇族、王公和品官兩個部分解釋。
  • 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9,惠英紅大熱視後,TVB視帝花落誰家?
    跳躍生命線》獲得視帝。2020年1月12日晚,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9》在大家的千呼萬喚中終於在將軍澳電視城舉行,在頒獎典禮中,憑著《鐵探》,最佳女主角惠英被封為視後。這是意料之中,而TVB視帝花落誰家?卻是備受關注。《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是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辦的頒獎典禮。
  • 清代皇帝吉服(上)
    清代帝王服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裝之一,其紋樣等級森嚴,圖案繁縟華麗,不但是帝王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徵,更是皇權思想在服飾中的濃縮。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突然都不穿龍紋了
    然而隨著《清平樂》的熱播,很多人好奇宋仁宗無論生活還是上朝,都沒有龍袍加身,而是穿的類似於宋朝官員所穿的紅色官服,在看宋朝皇帝的朝服像,也都是紅色的官服,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突然都不穿龍紋了?首先,咱們看到歷代皇帝穿的龍袍,不是什麼時候都穿的。只有參加慶典的時候,皇帝才穿龍袍。
  • 元明清龍紋,御用瓷展!
    本次所展出的150餘件龍紋御用瓷器時代跨度元明清三朝,展品之時代跨度之久、數量之大、類型之專、等級之高乃近年罕有,且元明清各階段的展品皆有堪稱國寶之重器,並可逐一串聯講述元明清龍紋御用瓷器之變化脈絡,歷代器物皆不乏點睛之筆。
  • 清代玉器的紋飾特點
    陰紋是用釘子砣所刻的由下凹的線段組成的圖案;陽紋是由凸起的線段組成的圖案,它是在紋飾底稿定位後,用磨鉈將線紋以外的部分磨低成為地子,使紋飾高出地子,因此又稱「減地陽紋」、「壓地陽紋」或「剔地陽紋」(圖6-8);浮雕紋飾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淺浮雕紋飾的製法與陽紋基本相同,區別在於凸起的面積較大,而不僅僅是線;高浮雕紋飾與淺浮雕紋飾的區別是高低的落差相對較大;鏤空又稱透雕,是按照設計的需要去掉玉器上一部分玉料的工藝技法
  • 清代玉器的紋飾特點(詳解)
    陰紋是用釘子砣所刻的由下凹的線段組成的圖案;陽紋是由凸起的線段組成的圖案,它是在紋飾底稿定位後,用磨鉈將線紋以外的部分磨低成為地子,使紋飾高出地子,因此又稱「減地陽紋」、「壓地陽紋」或「剔地陽紋」(圖6-8);浮雕紋飾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淺浮雕紋飾的製法與陽紋基本相同,區別在於凸起的面積較大,而不僅僅是線;高浮雕紋飾與淺浮雕紋飾的區別是高低的落差相對較大;鏤空又稱透雕,是按照設計的需要去掉玉器上一部分玉料的工藝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