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兒歌童謠快要失傳了,這事你先不要犟,看沽酒客怎麼說?

2020-12-13 江陽沽酒客

關於童謠也可以說是兒歌,全國各地都有,多數來自民間編撰,口耳相傳,根據各地的民風民俗,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

其實早在周朝尹吉甫時代,他開始編撰《詩經》開始就已經在採集民間詩歌了,其實這裡也有很多童謠。

古代童謠跟今天比起來有很多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性,就是古人有時候會把這個當初改朝換代的由頭,用來做政治籌碼,用小兒的口來造輿論,就是這個比較討厭。但是大多數時候,是最天真無邪的表現。

沽酒客的家鄉瀘州,地方童謠一直以來豐富多少,都是隔代傳,但是代代不散,為什麼隔代傳呢?因為一般瀘州人的習慣是小時候十歲之前,孩子公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帶得多,今天八零後的父母基本文化水平高一些,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的祖輩就差一點,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給我們啟蒙,而最好的啟蒙就是各種兒歌童謠的普及,朗朗上口還非常有趣。

可是我發覺到了今天,童謠已經不吃香了,很多我們八零後和九零後當父母以後,反而今天的小孩子會說地方特色的童謠越來越少。

為什麼,你想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民俗文化都不關注了,因為土和毫無意義,根本不重視,這些民謠,早被各種早教,什麼英語、舞蹈、各種超齡開放的東西給替代,我不評價它的好壞,不說童謠或者不會兒歌既不犯法也不影響長大和吃飯,但是總覺得根沒有了,你說家鄉記憶,你說熱愛家鄉,家鄉的概念越來越虛化,怎麼愛呢?從哪裡去愛呢?恐怕還值得我們反思。

還有童謠兒歌就真的很土,很沒有意義嗎?難道不能與時俱進嗎?我倒是不認為如此。

其實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謠的記錄。比如中國的《三字經》,更像是童謠集大成者,而西方的《一閃一閃小星星》等。也在他們的國度經久不衰。

2008年6月7日,北京童謠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這種一度被認為幼稚的,哄哄孩子的玩意,原來具有如此寶貴的價值。

韋昭注的《國語·晉語》有云:「童,童子。徒歌『曰語』。」又與瀘州關係深厚的明代巴蜀大才子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裡道:「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它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見證,也是地方特色的展現,見微知著,從一個個有趣上口的童謠,你可以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甚至也是瀘州人文的一張不可多得名片,不信,今天我們就來回憶一下記憶裡的一些童謠,當然這裡主要寫八零後的,也歡迎大家補充,一起來重溫我們美好的歲月吧。

1. 點子眉堂,眉貴花堂,睛官下水,牙官推堂。

有朋友問沽酒客,這個童謠倒是記得,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其實好簡單啊,這就是一個對牙牙學語五官認知和祝福的兒歌,聽沽酒客給你聊一聊。

點子眉堂,就是用手抓著小孩子,基本在一兩歲的最合適,牙牙學語的那種,抓著他的小手指去感受他自己的眉毛和額頭,這個讓孩子聽兒歌的同時,感受自己的五官,點子就是點孩子的意思,眉堂,眉毛和額頭,其實很多人把眉堂以為成玫糖,眉貴花堂,以為是玫瑰花糖,並不是吃的東西,而是通過點眉毛和額頭,希望孩子的眉毛長得好看,額頭飽滿。

而睛官就是眼睛,睛官下水就是眼睛流淚的意思,小孩子好哭鬧,眼睛經常流淚未必是悲傷,不能說話的時候,表達很多訴求,比如餓了,身體不舒服,給眼睛封個官,代表它管理孩子的喜怒哀樂,但是更希望孩子一生開心快樂,讓淚水少流,而牙官退堂,就更好解釋了,孩子換牙就是退堂的意思。這就是這個簡單兒歌的豐富含義,當然也許有人不認可我的說法,不認可你來解釋你的,我也保留我的就好。

2. 螢火蟲,屁股亮,打著燈籠到江陽(瀘州),瀘州又好耍,頓頓吃嘎嘎(肉)或者亮火蟲,綠油油,打起燈籠下瀘州,瀘州又好耍,頓頓吃嘎嘎,瓢根(兒)舀湯湯,筷子捻嘎嘎

這個相信大家不陌生,以前瀘州雖然管理的地方不少,但是瀘州老城區不大,進城還是比農村好些,但是瀘州是不是當年頓頓吃嘎嘎就不知道,只曉得「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餘」,怕改成頓頓喝單碗又要不得,娃兒就搞得酒麻口的樣子,不像話,瀘州也不能除了酒啥子都沒得撒,你說是不是。

3. 在一個黃昏的早晨,一個年輕的老人,拿著一把鋒利的鈍刀,殺了一個活生生的死人。

4. 這個順口溜最有意思,就是每一句話都矛盾的,但是又可以自圓其說的樣子,你們聽過沒有。

5. 雲南有個雞爪山,離天還有三尺三,瀘州有個鐘鼓樓,半截焊在天以頭。

這個老一輩的人應該不陌生,有人說是敘永的猴爪山,不知道具體,只曉得當年傳說是雲南人跟瀘州人相互吹牛,吹自己家鄉有好不得了,雲南人說家鄉的山高得很,結果瀘州人說鐘鼓樓的高度,直接把雲南人整懵逼了,導致今天一些人來瀘州發覺鐘鼓樓也不高,大失所望哈哈。

6. 唐僧騎馬當那個當,後面跟著個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後面跟了個豬八戒。豬八戒,鼻子長,後面跟了個沙和尚。沙和尚,挑著籮,後面跟了個老妖婆。

這個兒歌好像全國好多地方都有,不算瀘州獨有。

7. 么舅么舅,打屁乓臭,聽到碗響,屁股接扭(要讀六)這個兒歌導致么舅被黑了很多年。

8. 大拇婆(大拇指),二指拇(食指),中三娘(中指),菜小姐(無名指),么姨娘(小指),中坑壙(手心),牽牛洞(手腕),轉牛彎(手臂彎),青蛙眼(手臂肌),挑擔子(耳朵),聽聲音(耳),看四方(眼),聞香氣(鼻),吃糖糖(嘴)。

這是教認身體的方式,也用各種詼諧有趣的比喻,雖然都沒有提到具體的學名,但是這種方式,在唱的時候就刻意指到說的部位,還是做了形象的比喻和功能說明,讓孩子覺得更加有趣,也更容易記憶和領悟。

9. 《望著老師哭一場》:花臉唄,花臉堂,(指小孩子之間貪玩弄髒了臉),背起書包上學堂,書包擱(柯,放)在桌子上,望著老師哭一場,老師問我哭啥子,我要吃砣花生糖。

10. 《看到看到要過年》:紅蘿蔔,咪咪兒甜,看到看到要過年,過年倒好耍,蘿蔔煮嘎嘎(肉),敲鑼鼓,吹花號,又耍龍燈,又放炮。描繪了舊時候川南瀘州過年的場景,短短幾句話,一副民俗風景被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來。

以上十個只是瀘州童謠兒歌的鳳毛麟角,其實還有很多,也沒有人專門總結收納,可惜啊,之所以說它快失傳了,是我們不重視傳承了,而且不是刻意而是自然傳承那種,不知道你還有哪些記憶深刻的兒歌呢?一起來補充吧。

相關焦點

  • 以前我以為瀘州嗷卵犟多,現在發覺錯了,是瞧不起家鄉的自卑
    關於沽酒客自己的家鄉的問題。或許未必引起共鳴,但是這還真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問題。1983年之前,瀘州還是縣級市,這個時間有多長呢?得從1960年說起,到1983年劃為省轄市時,所謂「瀘州縣」23年沒有怎麼動過。
  • 【兒歌童謠】鵝媽媽童謠Rain on the green grass
    學習童謠有利於我們有意識的培養韻律感。因為童謠中每兩個重讀音節間包含的內容「大致相等」。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掌握句子節奏。                          根據說話人表達的語義及適用場合的不同,同一句話可以有著不同的節奏。
  • 泰和:「紅領巾」編唱兒歌童謠抗疫情
    泰和縣第三實驗小學四(1)班少先隊員楊欣林正在讀唱防疫兒歌。吉安新聞網泰和訊(司馬天民)「小朋友們要記牢,肺炎疫情不小瞧;提前預防很重要,出門必須戴口罩;勤洗手來多通風,冠狀病毒去無蹤;防範措施做得好,病毒早晚被打跑。」
  • 你知道清張問陶,《瀘州》詩裡「給客橙」,正確讀音和來歷嗎?
    說到這裡,沽酒客想先給各位道個歉,之前曾經學著做自己不擅長的視頻,想通過多種渠道把我們瀘州的文化呈現給大家,於是特意錄了張問陶先生《瀘州》詩第一首,也就是「城下人家水上城」的詩句,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也側面證明了,具備文化內涵的東西,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更,而無人問津,只是我們沒有去傳播,自然沒有太多人知道。
  • 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傳統麻將在瀘州消失,從此缺乏技術含量
    關於麻將,是中國棋牌遊戲裡最廣為家喻戶曉的,雖然江陽沽酒客不打牌,也不提倡賭博,但是作為傳統的博弈遊戲,麻將其實是一種漢族發明的益智遊戲,它暗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甚至在麻將牌裡能找到天文地理的一些縮影。沽酒客無意拔高它,不過今天在瀘州的麻將,確實不如原來的魅力,雖然它更加普及。
  • 這句瀘州川江黑話,暗含兩個曾經頗具影響的行業,老瀘州也未必懂
    而這一些歷史當中,曾經有兩個行業的經歷最多,也磨難最多,他們就是川江上的船工,水上人家,戲臺上的戲子,舞臺人家。一個行業天天與風浪搏擊,去險灘角力,一個行業表面光鮮,五彩斑斕,甚至眾星拱月,但是都算社會的最底層。而恰恰是這些社會最底層,演繹了多少年瀘州的悲歡離合。
  • 今天幾乎絕跡的瀘州戳牌,才是四川長牌裡的王者 - 江陽沽酒客
    首先沽酒客並不推崇賭博,但是關於紙牌遊戲在中國確實歷史悠久,從王族到民俗它已經成為中國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當中除了今天風靡全國的麻將,還有好幾種是我們原創的老牌。在瀘州長牌中,有大貳相信很多人也不陌生,但是另外一種長牌恐怕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在瀘州一些地方老人的口中稱為「戳牌」。
  • 六一兒童節 ,這些童謠和兒歌讀給孩子聽
    六一兒童節 ,這些童謠和兒歌讀給孩子聽 2020-06-02 0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段稻穀烹飪的升級史,還原瀘州白糕的真實原貌,不只是香
    你知道瀘州白糕的全名嗎?這個地方小吃,才是瀘州的糕點公主。——江陽沽酒客題記有時候江陽沽酒客想給大家聊聊瀘州民俗文化裡關於飲食文化,又不知道該從哪個話題聊起,關於瀘州的飲食,今天顯然很多傳統的都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樣貌,被外來的很多快餐式食材所吞噬,倒是也有一些小吃還保留下來,不管正宗與否,它還是用著它的名字,比如瀘州黃粑、瀘州豬兒粑、瀘州白糕。
  • 日本104歲童謠詩人去世 曾創作「蠟筆小新兒歌」
    還記得「蠟筆小新」唱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嗎?這首兒歌的歌詞作者是日本童謠詩人窗道雄(原名:石田道雄),據日本共同社2月28日消息,窗道雄2月28日上午9點09分因衰老在東京都稲城市醫院去世,享年104歲。窗道雄1909年11月出生在日本山口縣德山市。
  • 寶寶兒歌童謠,寶寶們去海灘戲水堆沙堡
    寶寶兒歌童謠,寶寶們去海灘戲水堆沙堡 2020-10-04 23:26 來源:寶媽早知道
  • 你知道瀘州說「日白」是啥意思嗎?來聊聊關於「日白」的事
    然而沽酒客不認為「日白」是一嘴髒話,日白,屬於多地,方言口語用詞,有滑稽的搞笑、聊天、吹牛、撒謊、厲害、不誠實、沒有什麼意義等意思。根據說話的場景會有不同的表達意思。比如我們說趙本山,郭德綱,李伯清這幾個人很日白,就是比較幽默搞笑的意思,但是這裡面沒有太多尊重,或者把他們捧得高高在上的樣子,你別看四川這個地方外人看著不怎麼樣,四川人大多數是誰也瞧不上,當然並不是四川人自大,而是骨子裡面規矩和尊重上沒有北方那麼多講究。
  • 一段應該知道的老瀘州掌故
    這裡不必談尊卑,只說人類文明進行依然看城市的發展,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在宋朝之前,瀘州有沒有城市,其實已經很難考證了,至少即便算城市,也無法跟古都相提並論。恐怕更多是城寨,土城比之後來的木頭,石頭要更早的被當時的瀘州人所利用。直到了宋朝瀘州才真正凸顯城市規模,起碼從那個時候開始,瀘州才開始不知不覺的進步了。
  • 瀘州百家姓尋宗:明末清初建川公瀘州劉氏一脈
    江陽沽酒客按語:四川瀘州劉姓明末清初建川公一脈之第十三世孫劉守富找到沽酒客,說自己多年一直致力於瀘州劉姓他們這一脈的尋宗問祖,希望通過沽酒客在平臺為其整理髮布相關劉氏一脈的信息,廣結劉氏善緣之前羅文鶴老師整理的瀘州羅氏發表會後得到很多關注和留言,足以證明,傳統的東西還是有很多朋友關注的。劉姓是一個大姓,因為漢朝的緣故這個姓氏全國分布很廣,而且支脈很多,當然大多數奉劉邦為起始之源頭,畢竟他是皇帝。當然也有比如某些羅姓跟劉姓混合的。這可以參考瀘州羅氏的文章。
  • 在瀘州這個姓氏才是地道老瀘州,曾擁有半個瀘州城
    關於老瀘州,現在大多數還是湖廣填川過來的多,不信你回去問問,比如江陽沽酒客,聽祖父談,也是康熙年間廣東過來了八兄弟在整個四川開枝散葉,才有了後來的局面。但是因為幾百年下來在瀘州生根發芽,也可稱為地道的瀘州人,但是說到祖籍,恐怕還有個追溯。所以現在要強求明朝時期就在瀘州的沒有斷代的,難上加難,目前沽酒客這方面研究不深,但是有一個姓,不敢說全部,但是如果是在瀘州三山九廟不出城其中的韓家山出來的,那就真是地道的老瀘州,當然還包括朱家山和蒲家山。他們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當然名氣較大的是韓家。
  • 【兒歌】聽兒歌精選:禮貌歌
    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別看細節小 禮貌很重要
  • 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兒歌、童謠、順口溜來啦(組圖)
    > 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兒歌、童謠、順口溜來啦(組圖)
  • 天下好米出五常,瀘州羅沙可比美,多少人還記得這個貢米
    雖然這今年,沽酒客基本沒有講到羅沙米在瀘州市面市面上出現,或許我孤陋寡聞,又或許如今市面上米的品類繁多,也或許羅沙米價格可能不在大眾消費範疇及產量不高,如同高端的合江荔枝,我們聽聞而難以吃到一樣吧。總之這個米曾經在瀘州紅極一時,突然就好像退出了大眾視野一樣。
  • 看清末瀘州王逗腳,如何用半斤肉做出了七道菜
    瀘州清朝末年的石橋鄉下,有個守財奴,姓王,有個人叫「王半斤」。其實,他不叫這個名字,這是後來給他取的外號。他原來是一個逗腳兒,這個逗腳也不是真名,在瀘州方言裡逗腳就是摳門的意思。今天沽酒客就來擺一個老輩子給我講過的一段,說的是什麼呢?據說是他有次請客,總共割了半斤豬肉,做出了好像三斤肉的七道菜來。你不信,沽酒客現在就擺給你聽。有一天輪都輪到王逗腳請客了,但是他怎麼會說請就請,平時出名不撿錢都當時賠錢一樣,要他請客,還不是肋巴骨裡扯肉,痛的要命。但是不請客又下不了臺,怎麼辦?這次客人還要請了一大桌。
  • 來之不易的瀘州歷史文化名城,告訴你為什麼要重視本土文化
    因為有一天我聽到有人說這個世界上都是「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又不能當飯吃。有文化不一定有飯吃,沒文化你這碗飯肯定吃不好,吃不香,不信你放眼望去,歷朝歷代那個地方,最終的繁榮不是因為重視文化,才能綜合維度提高。鼠目寸光沒有問題,但是不要因此而錯誤地認為這些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