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到底怎麼了?原來不是美國經濟的轉折點

2021-01-10 歷史小禾

二戰之後,美國經濟空前繁榮,生活水平節節高升,出現了約翰 ·戈爾布雷斯所說的「豐裕社會」。然而,實際情況是,在這個 「豐裕社會 」裡 ,許多美國人感到中產階級地位難以維持。

此時的社會開始出現了一個奇怪的風暴現象,在60年代,美國是一個「病態的社會 」,一些嬉皮士對於自己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知道得一清二楚,為了做一個明白的人,逃離這個社會 , 掀起了一場嬉皮士所希冀的革命運動,這在歷史上被稱作「嬉皮士運動」。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為什麼這些嬉皮士運動中的嬉皮士在逃離這個社會呢?

嬉皮士風暴期間,雖然美國的經濟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期,美國人對物質的需求和消費的欲望越來越高,但是生活在這個時期的老百姓相互競爭,互相攀比,出現了一個「笑貧不笑娼」的拜金文化,美國的人精神枯竭,理想喪失,使得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時的美國社會和政治氣氛異常壓抑,進步思想受到打擊鎮壓 ,自由言論遭到封殺,個性發展空間越來越小。

嬉皮士為了對抗這種文化,主張到沒有受到現代病態社會汙染和毒化的大自然中去尋找人性的本真和自由,用公社這種集體生活方式來消除人際隔閡。

歷史記載,嬉皮士剛開始留長髮的時候,主流社會對這種現象進行了一個猛烈的抨擊,認為這種追求邋遢、玩世不恭的打扮是對文明社會的挑戰,因而必須堅決制止。

這在當時是怎麼樣的呢?不少公共場所,如餐館、商店、教堂和學校等,不允許「長發嬉皮士」進入 ,一經發現便呼叫」1lO「,讓警察把他們帶走,一時間 ,「長發嬉皮士」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而當搖滾樂橫空出世的時候,也經歷了一個公眾的口水戰,主流社會以各種形式貶低、詆毀和抵制搖滾樂 ,輕者說其傷風敗俗 ,重者視其為洪水猛獸。

可是,嬉皮士運動在當時的影響力大嗎?

這裡有一個數據,「1970年,美國嬉皮士公社共計7千多個 。其中城市和鄉間分別為5千和2千多,嬉皮士公社社員總人數在兩至三百萬之間」。到了60年代末,嬉皮士引導的這一運動被稱為」公社革命「,同其他年輕反叛力量一樣,嬉皮士喊出了反對主流文化的聲音。

作為對正統文化的反動和拒絕,嬉皮士運動既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也帶來了不少消極的結果。

相關焦點

  • 由「嬉皮士」談談美國的正統文化運動
    (Anderson, 1999:135-137)這樣一說,讓嬉皮士顯得有點「非主流」的味道,實際上,穿著喇叭褲,留著波浪頭的嬉皮士和中國玩著鄉村重金屬死亡搖滾,鍾愛洗剪吹的殺馬特們,還真有一些相似。第一代嬉皮士誕生於美國的60年代,隨著二戰的結束,黑人解放、女權興起,無數的年輕人彈著吉他,穿著皮衣皮褲,抽著大麻,開始談論起性解放和同性戀。
  • 嬉皮士——改變了美國改變了世界
    《San Francisco》出版於1967年5月13日,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排行榜熱門單曲,很多年輕人正是因為受到這首歌的誘惑,從美國各地趕往舊金山,(這一幕曾經在電影《阿甘正傳》出現)共同完成了一個名為「愛之夏」(Summer of Love)的大型行為藝術表演,向全世界宣告了嬉皮士運動的誕生。
  • 嬉皮士的繁榮與衰落
    [摘要]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那場轟轟烈烈的反主流文化運動,最終沒有帶來任何有意義的改變。自稱嬉皮士的年輕人沒有推進自己口口聲聲傳頌的博愛與平等,反而過著滿是性、毒品的懶散生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那場轟轟烈烈的反主流文化運動,最終沒有帶來任何有意義的改變。自稱嬉皮士的年輕人被毒品填滿大腦,任由幻覺、非理性和魔鬼理論擺布,他們沒有推進自己口口聲聲傳頌的博愛與平等,反而過著滿是性、毒品以及每日昏昏欲睡的懶散生活。有人說,嬉皮士運動早已死去。儘管如此,嬉皮士仍然對美國乃至世界文化發揮著持久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影響。
  • 魏晉風骨與嬉皮士
    ,現代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Hippies(嬉皮士)。 要理解嬉皮士,就必須要理解當時美國的歷史背景。在許多人想像中,美國民眾是這樣的:所有人都被自由、民主的口號洗腦,認為美國是世界的燈塔,都覺得以人權為由幹涉他國的行為是正義的。 當然了,這類人固然是存在的。然而美國社會在大多數歷史時期中,從未缺少過對政府的批判以及對傳統的反思。在那個年代,嬉皮士就是一支反叛主流的主力軍。
  • 嬉皮士到底是一群什麼人?
    上周停更,在西寧First影展玩的很嗨,但我心裡清楚,每天都快意不是生活的常態,也不健康,久而久之快樂閾值會越來越高。搞節目有時會很累很煩,選題、寫稿、剪輯一大堆事兒,但苦作後的成就感也不可替代。
  • 桌球外交時,美國運動員問周總理對嬉皮士怎麼看?總理妙語化尷尬
    1971年,美國桌球運動員科恩當眾問周總理:「你對嬉皮士有什麼看法?」嬉皮士在中國是受到嚴厲批判的,在場人都愣了,氣氛很尷尬!但周總理略微頓了頓,幾句話就化尷尬為熱烈的掌聲!當時中美還未建交,為了破冰,周總理妙用桌球外交!
  • 嬉皮士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嬉皮士文化幾乎是悄無聲息地進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歷史上那些嬉皮士們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呢?他們又究竟想表達些什麼呢?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嬉皮士運動是美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件大事,歷來被看做叛逆的、反正統的亞文化事件。
  •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世界各國的人都來了,澳洲的、歐洲的、加拿大的,還有美國本土其他地方的,一起聽音樂、跳舞、出去瘋。反戰活動家和反文化運動領袖馬克·路德,他當時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他說:「人們聚會,亞文化(嬉皮士)很有趣,又有很多妞,沒有人想著畢業以後去華爾街工作。」美國人也認為,遊行就是派對。
  • 嬉皮士與他們的黃金時代.
    這是一段對於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描述,當時的美國政局動蕩不安,學生運動、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婦女解放運動互相交織,對美國社會的形成巨大的衝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一幫對美國當局充滿厭惡的年輕人以其獨特的方式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反叛——嬉皮士運動。
  • 袁越VS馬世芳:嬉皮士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嬉皮士文化如何改變世界?1月5日,袁越和馬世芳就「嬉皮流水·嬉皮士文化的精神內核」進行對談。他們從美國民謠切入,剖析嬉皮士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撰文 | 徐悅東「那時披頭四很紅。他們1965年去美國演出。當時鮑勃·迪倫剛有點名氣。列儂特別喜歡他,就把迪倫叫到他的旅館。迪倫就去了。
  • 蘇聯嬉皮士:鐵幕那邊,一群被人遺忘的叛逆青年
    蘇聯「風格獵人」的叛逆舉動,實際上是對戰後短缺經濟的一種想像性解決,也是對蘇聯嚴苛文化管控的一次挑戰,更是蘇聯精英子女們用西方的服裝和音樂,將自己和飽受物資短缺的普通蘇聯群眾區隔開來的標識。《美國反正統文化運動》,作者:王恩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所以,一方面,蘇聯嬉皮士看起來的確跟西方嬉皮士很像。但是,另一方面,在政治領域上,他們存在著明顯的脫節。蘇聯的嬉皮士經常是非政治性的。越南戰爭對於美國嬉皮士來說至關重要,但在蘇聯,越南戰爭就太抽象了。
  • 從哈佛教授到嬉皮士精神導師,他被尼克森稱為「美國最危險的人」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蒂莫西·利裡(Timothy Leary)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可以用這樣幾個關鍵詞來描述:哈佛教授、學術明星、迷幻藥、先鋒藝術家、精神導師、美國中央情報局、嬉皮士、億萬富翁、好萊塢明星、販毒集團、恐怖組織、雙料間諜……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稱他是「美國最危險的人」。
  • 嬉皮士之死 倫敦時裝周的背後,設計大咖們到底在想什麼?
    穿他們願意穿的衣服,特立獨行的前衛和未來感, 這些被唱道的嬉皮士到底是誰?「嬉皮」 本來被用來描寫西方國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他們出生於中產階級, 不用勞動就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他們父輩辛苦一輩子所追求的「美國夢」。
  • 時尚小故事之嬉皮士:實際上是「垮掉的一代」文化的繼續
    50年代的美國繁榮而僵化,服從和民族主義席捲全國,媒體也在強化著傳統的家庭觀念。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是愛國主義教育,他們被教導的是所有人的公平和正義,他們背誦的是美國憲法:「人人生而平等」。進入60年代的美國喜憂參半,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生活變得更加富足和容易,但戰爭的陰影一直籠罩在人們的心中,而且再次爆發的戰爭有可能是毀滅性的核戰爭。美國國內對於共產主義的極端政策促使左派發展出一種新的策略:以一種和平的遊行、抗議和發表自由言論的方式爭取民權,反對戰爭、不平等、極權和資本主義。
  • 嬉皮士50年 | 這些年輕人當年在「鬧騰」什麼?
    2021年剛開頭,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兒:美國印第安納州宣布,廢除頒布了50年的「反嬉皮法令」。這條「反嬉皮法令」,頒布於1971年,彼時正是嬉皮最盛行的70's。70's、嬉皮、波西米亞...在時裝語境裡,一直都是熱門「復刻」元素。但到底嬉皮文化是怎麼起源的,如何影響世界,它的內核又是啥?
  • 曼森家族連環殺人案,震驚好萊塢,美國「嬉皮士運動」何去何從?
    在2019年一部由小李子、布拉德·皮特以及小丑女瑪格特·羅比參演,再加上鬼才導演昆汀主導的電影《好萊塢往事》就此問世,神仙的陣容配置讓很多人都趨之若鶩,最終電影也獲得了美國第77屆電影金球獎。光鮮亮麗的電影背後影藏的卻是一件陰暗的歷史往事,電影的支線我們揭開了這場殘忍的兇殺案的一角,而歷史的真相就如同「平行宇宙」般,更加地殘忍,更加地令人不寒而慄。
  • 漢字叔叔:嬉皮士、宇宙與中國字
    「我在美國就是一個老人,我想我在中國不管怎麼樣,我還是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生活。」「中國的生活怎麼就有意思呢?」「我不是在美國,這個就有意思。」所以,很多嬉皮士最後變得很成功,比如史蒂夫 · 賈伯斯。那些不是嬉皮士的人,最後都是普通人。」比理察小4歲的喬恩過的正是哥哥所說的「普通人」的人生,按部就班地讀大學、工作、退休。他對嬉皮士的理解與哥哥不大一樣。
  • 小約瑟夫·奈:國會暴亂是個轉折點,美國軟實力要恢復了
    Nye Jr.)的文章稱,川普時代對美國的軟實力並不友好,但美國是一個「有恢復和改革能力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美國也遇到了種族暴亂、抗議和越戰泥潭一系列問題,美國隨後通過改革「恢復了軟實力」。作者表示,1月6日的暴亂和「珍珠港事件一樣」,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日子和「轉折點」。
  • 詩人寒山:為何一千年後能成為美國嬉皮士的偶像?
    20世紀50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的文學流派將中國詩人寒山奉為精神領袖,而10年後延續著「垮掉一代」思想的「嬉皮士運動」更是將寒山視作運動的精神來源。可是這樣一個隱藏在中國文學史千年的人,又是如何被美國嬉皮士發現的呢?三、寒山和嬉皮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淵源自從寒山詩歌在康熙年間被官方認可之後,他的名字也沒有被廣泛傳播。到了民國初年,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他倡導白話文,倡導通俗易懂的文學。
  • 速成指南:如何用十步成為一名美式嬉皮士?
    嬉皮士(Hippies)是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反抗世俗和當時政治走向的一個亞文化群體。嬉皮士這個名詞是通過《舊金山紀事》的記者赫柏•凱恩(Herb Caen)普及的。▲嬉皮士一詞的普及者Herb Caen嬉皮士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運動,它沒有宣言或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