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小假,過得異常簡單,疫情影響都願禁足避險。
朋友閒聊之餘,決定出去稍微舒展一下,出門嘗嘗美食,活動活動還是需要的。
來到商場,稍微轉悠一會,尋覓了一家西餐廳,稍顯昏暗而不失去氛圍的環境,倍感安靜和休閒。翻看片刻的菜譜之後,點了一份咖喱雞,一杯果汁,東西不多,主要圖個新鮮
我小時候不知道咖喱粉是什麼東西做得,以為像是咖啡豆一樣磨成的。後來吃過很多次咖喱飯之後,才曉得咖喱粉乃是幾種香料調味混制而成
咖喱是curry的譯音,最初盛行於印度南部錫蘭,字源是印度南部坦米爾語的kari,意為調味醬。咖喱的成分不一,有多至十種八種者,主要是小茴香,胡荽和鬱金根,呈黃色就是來自鬱金根。配料成分比例不一致,有的很辣,油的很黃,有的很香
這家的咖喱雞還算不錯,當我們開始評價時,店主也很熱情的介紹,詢問到咖喱雞的一些做法時,店主便請來主廚,跟我們講述咖喱雞的烹飪方法
廚師告訴我們,咖喱雞最簡單的做法其實就是白水煮雞,湯裡加些芡粉使其黏稠,再加上咖喱粉,成為黃澄澄辣兮兮的湯汁而已。如果些考究的做,那雞要先下油鍋略炸,然後在煮,湯裡要有馬鈴薯的碎塊,煮的半蘭成泥,雞湯自然稠和,不需勾芡。不用馬鈴薯的話,也可以用幹蠶豆,效果一樣好。
在高級西餐廳,除了幾塊雞和一小撮白飯之外,照例有一大盤各色配料,如肉鬆,魚鬆,乾酪屑,炸麵包丁,葡萄乾之類,任由取用。也有加一勺馬鈴薯泥做陪襯的。聽其講述,大體也習得咖喱雞的製作之法。我個人並不喜歡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雜料太多,徒亂如意。
聽說印度如吃咖喱雞飯,和吃別的東西一樣,都是用手抓,初聞駭然。繼而一想,我們古人也不免用手抓飯。據《禮曲禮》記載:「共飯不澤手」,「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意思手說,飯前要把手洗乾淨,不可臨時搓搓手就去抓飯。不曉得此種習俗是否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