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定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不少國家的心臟協會和運動專家都鼎力推薦,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流行的一種保健運動。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刊登的一項新研究更是發現,多走路可降低死亡風險。
但是,只盲目追求步數並不一定能夠達到健身的預期效果。這件邁開雙腿就能完成的「簡單事」,我們往往都做錯了。
到底每天走多少步更有效?走路時有什麼注意事項?《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為你解答,並推薦一套科學的「走路法」。
受訪專家
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社會學教授 盧元鎮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教授 苟波
多走路可降低死亡風險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花費了十幾年時間,對走路的步數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每天走8000步可將全因死亡率降低51%;而每天走12000步時,可以降低65%。
該研究共納入了6355名40歲以上的成年人,有4840名獲得了有效數據。他們平均佩戴加速度計(可記錄身體活動的設備)5.7天,每天14.4小時;94%的參與者每天至少佩戴10小時(即有效佩戴),至少佩戴3天;14%的參與者輸入了步長數據。
參與者平均每天走9124步。在平均10.1年的隨訪(加權)中,有1165人死亡,其中406人死於心血管疾病,283人死於癌症。
在未對數據進行其他因素的校正時,655例每天步數少於4000步的參與者中,全因死亡情況為每年每1000人有76.7人死亡;步數在4000-7999的1727名參與者中,全因死亡情況為每年每1000人有21.4人死亡;
步數在8000-11999的1539名參與者中,全因死亡情況為每年每1000人有6.9人死亡;在步數大於12000步的參與者中,全因死亡情況為每年每1000人有4.8人死亡。
與每天步行4000步相比,每天步行8000步與全因死亡率顯著降低51%,每天步行12000步則可降低65%。即使在排除了一些困難與死亡率相關的因素(如教育程度、是否吸菸、飲食習慣等)之後,步數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依舊沒有改變。
當然,該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該研究是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之間的因果關係;其次,雖然作者排除了很多因素,但是研究人員也可能會漏掉一些關鍵性因素;另外,加速度計測量的步數可能是由於行走以外的體力活動(例如,跳舞、園藝、家務),並且該設備不檢測非移動活動(例如,遊泳、騎自行車)。
但研究結果整體表明,步數與死亡率之間確實有所關聯,而走路快慢與死亡率高低並不相關。
刷步數,不如追求「有效步數」
現代人在運動上,存在很嚴重的兩極化問題。很多中青年上班族,習慣了開車出行,運動量大幅下降,以至於體力虛弱、體重上升;還有一些人熱衷於每天曬步數、拼名次,每天走上萬步,導致運動過量,反而會給關節、肌肉等帶來損傷。那麼到底每天走多少步最科學有效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版)》指出,成年人每天應累計進行相當於步行6000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但步行時,需要注意區分是專門鍛鍊走的步數還是僅僅是日常生活中走的步數。
因為慢速的散步是無法達到中等強度運動需求的,就算是走上幾個小時,可能也無法滿足人體的運動所需。平時上下班、在室內小範圍行走所產生的步數是無效的,並不能說明我們提高了身體活躍程度。
因此,計步器上顯示的1萬步數字並不代表人體完成了實際所需的運動量。
真正有效的步數,應當來自於有效運動,要達到中等強度以上。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是運動心率:
健康且體質較好的年輕人,心跳可以控制在 120~180 次 / 每分鐘;
中老年或慢病人群,心跳大致控制在(170 - 年齡)~(180 - 年齡)次 / 每分鐘。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科學學院教授苟波認為,年輕人為保證鍛鍊效果,可根據身體情況,每天專門健走40分鐘~60分鐘。不少國家提出每天要走「6000步」或「10000步」的口號,其實就是對鍛鍊時間的量化處理。
按每秒走約兩步的頻率計算,「6000步」大概就是快走40分鐘,而「10000步」則需要一個多小時。剛開始鍛鍊的人可逐漸增加時長,從快走半小時開始。
建議中老年人在身體允許、走姿正確的情況下,選擇適宜自己的運動強度進行鍛鍊。偏胖的、關節有問題的、沒有運動基礎、體能較差、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就不要盲目花費時間去刷步數。
一套專家推薦的健康「走路法」
正確健走,需要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走路這件事上,時刻留意自己的走姿、擺臂、呼吸,這樣才能獲得健身的效果。
姿勢:大腿帶動小腿
抬頭挺胸:正確的走路姿勢應該是抬頭挺胸收腹,抬起下巴,眼睛平視前方;
腳跟先著地:走路時,輕輕抬腿邁出腳,然後按照腳跟→腳掌→腳趾的順序「滾動」著地,踩實以後再抬另一隻腳。邁步時,要用大腿帶動小腿;腳離地時,要做到用力蹬地;
小幅擺臂:擺臂的正確姿勢是,上臂自然下垂,走起來後,在身體兩側自然擺動,擺臂幅度在30~45度之間為宜。
時間:下午或傍晚效果更好
健步走的最佳時間為晚上的5點至8點,上班族時間受限,可利用下班回家路上的時間多走走。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也可選擇工作間隙,分兩三次去完成,一樣可以達到健身的效果。
強度:參照心率水平
健康的運動強度可參照心率水平判斷:對於沒有鍛鍊基礎的人來說,運動後,用170減去年齡,得出的數字就是恰當強度;而對有鍛鍊基礎的人而言,則用180減去年齡。
比如,一個40歲的人,最健康的運動就是心率在走路中達到130次/分鐘,並在鍛鍊後有微微出汗、腳部輕微酸脹及說話喘氣的現象。
方法:老少各異
小孩心肺功能活躍,可選擇強度相對較大的短跑、球類運動進行鍛鍊,但有先天疾病的人除外;
青少年可通過強度高的運動來提高身體素質;
中老年人應選擇強度相對較小的健步走,運動前可先做些伸展活動,保持動作協調規範,這樣可減少腦損的發生;
此外,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骨關節病等患者參加鍛鍊應諮詢醫生。
其他:考慮自身及外部環境
走路前最好做些熱身活動,選擇空氣新鮮、道路平整的地方,穿戴合適運動的鞋襪;
運動過程中會大量出汗,應適時適量補水,以白開水為宜;
鍛鍊者要學會「看天」,根據天氣情況,調整當天的活動項目及活動量。如遇霧霾天,應儘量在室內進行,如做保健操、原地跑步等。
走路後往往會食慾大增,此時不要放縱自己大吃大喝,可以適當吃一些低脂肪的食品或新鮮水果,多喝水也可以緩解飢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