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睡覺時腿會突然蹬一下,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甚至迷糊中還有一腳踩空或者高空墜落感。網上熱傳一個聳人聽聞的說法:睡覺時突然身體抽動,是因為神經系統發覺你已經很久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它以為你死了,所以它就動動,想試試你死了沒有……
這一說法迅速遭到一些網友的駁斥,他們有另一種解釋:睡覺時身體抽動現象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那是骨頭在睡覺時生長造成的。
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讓我們來告訴你科學的解釋——
睡覺時的身體抽動被認為是「肌抽躍」,顧名思義就是肌肉突然抽動了一下。這種現象可以細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被稱為「入睡抽搐」,是指人在即將入睡時全身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抽搐。此過程中,往往還伴隨自由墜落感甚至是模糊的夢境,並很可能導致驚醒。一般入睡抽搐不會影響睡眠,但若過於頻繁則可能導致周期性肢體抽搐障礙,這會讓人陷入失眠的困擾。
關於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人體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時,會出現心跳減慢、體溫下降、呼吸變緩,肌肉也隨之放鬆。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入睡抽搐現象。
另外一種更有趣的解釋認為,人腦是基於爬行動物的大腦進化而來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動物的應激反應模式。肌肉徹底放鬆時,大腦會基於這一應激反應模式以為我們在自由墜落,出於保護自身的需要,大腦指揮全身肌肉馬上行動,試圖在下墜的過程中抓住什麼東西。於是,本已放鬆的肌肉突然收緊,引發入睡抽搐。
「肌抽躍」第二種情況被稱為「肌肉顫搐」,在人體進入淺睡眠時,腦電波會突然出現大幅劇烈震蕩,此時可能伴隨出現身體局部肌肉的突然抽搐。這種腦電波的突然大幅劇烈震蕩,學術上稱為「睡眠錠」。
這種肌肉顫搐在嬰兒身上更常見。研究者認為,這是大腦在學習或鞏固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對應關係,而這一過程在沒有外界刺激幹擾的睡眠時更容易完成。這也是為什麼嬰兒好像成天都在睡覺,原來他們是在刻苦地進行「抽搐睡眠學習」。另有研究發現,睡眠錠的出現的確有助於將新信息與現有知識進行整合,這也為「抽搐睡眠學習」假設提供了一些支持。
據悉,睡眠錠可以幫助我們安睡。丘腦的腦電活動頻率與保持平靜睡眠的能力有關,而產生於丘腦的睡眠錠能夠在外部突然出現聲音刺激時起到屏蔽作用。哈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系的一項研究表明,腦電波中睡眠錠出現的頻率越多,個體抵禦外界幹擾、保持睡眠的能力就越強,相應的睡眠質量也就越好。
那麼我們怎麼區分睡覺時的突然抽動,屬於哪種「肌抽躍」呢?專家說,可以從兩方面來辨識。
第一,抽搐的表現不同。入睡抽搐形成的原因尚無定論,但不管是因為網狀激活系統出現系統漏洞,還是大腦產生墜落的錯覺,相應的「抽搐模式」都是全身性的,入睡抽搐也常常被描述為「像觸電一般的全身顫抖」;而「睡眠錠」造成肌肉顫搐,其目的是學習或鞏固對肌肉的控制,因而局部抽搐更為常見。
第二,抽搐的結果不同。首先,入睡抽搐時,個體並未完全入睡,全身抽搐後往往就抽醒了,當肌肉疲勞或缺乏睡眠時,抽搐情況會更加嚴重。越是需要睡的時候,身體就越不受控制地亂抽抽。不要擔心,你只是在睡眠的第一階段被吵醒了,損失不大,只要平心靜氣繼續努力,10分鐘後又是一尊「睡神」!其次,睡眠錠出現在睡眠過程中,本身就有保護睡眠的作用。所以很可能抽了半天自己沒醒,倒把睡在旁邊的人抽醒了……
如果不太喜歡睡覺抽動的感覺,該怎麼辦呢?P仔告訴你,喝點水、拉肌肉就能緩解。
根據專家的說法,偶爾的入睡抽動沒必要擔心,但如果你討厭那種突然抽醒和「要掉下去摔死」的感覺,以下措施應該有所幫助:
1.伸展肌肉。睡前可以伸展足部肌肉,這有助於預防抽筋。伸展方式與緩解腿抽筋時的方法一樣。
2.飲水。睡前補充水分對健康的好處有很多,只要不過量就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
3.規律作息。生活規律上也要注意及時調節。白天要注意加強體育鍛鍊,晚上即使沒睡好也要按時起床,這樣堅持數日,就會逐漸好轉。
此外還要警惕,不正常的抽搐可能預示著身體的一些疾病。如果睡眠中,突然發生抽搐,甚至輕微全身痙攣。成人大多是因為腦缺氧,造成腦動脈硬化,出現繼發性癲癇的症狀。老年人的話,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腦血管疾病。倘若睡覺時的蹬腿現象時常發作,且出現了抽搐狀況或是嘔吐現象等嚴重的症狀,就有可能是病理性原因造成的後果了。這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做檢查,方能確認病情。
本文來源:「國醫大師健康」微信公眾號、「中國健康網」微信公眾號
原文標題:《睡著睡著身體突然抖一下,這是為什麼?竟不是在長高!》、《正要睡著時就抽動一下怎麼辦》
編輯: 張項楠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海網絡闢謠(ID:piyao021)
編輯郵箱:shwlpy@qq.com
商務合作或諮詢其他事宜請聯繫:
shwlpy@qq.com
點擊閱讀原文,一起來跟謠言較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