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亞男 記者 嵇尚東
「剛建成投用的輥道輸送系統,是我們實施的智能智造項目之一,可將成熟船型的建造周期縮短約20天。」近日,揚州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工務部經理許寶餘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起了公司最新的科研成果。
坐落於江都經濟開發區的揚州中遠海運,去年開始,主動加壓,比學趕超,對標學習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全面提升精益管理、技術設計、質量管理水平。
一項重大技改 造船周期縮短20天
鋼板是造船的主要材料,由於鋼板較重,通常需要用行車起吊運輸,送到指定工位後,再進行人工分揀理料,工作量大、效率低。去年下半年,揚州中遠海運投資5100萬元,啟動輥道輸送項目建設。
輥道是一種傳送裝置,利用圓筒式輥子的轉動來輸送物件,讓各個工序互相聯結,實現操作機械化,大大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生產效率。據介紹,輥道輸送項目建成後,通過輥道及臺車,將鋼板預處理後的理料工作,前移到材料碼頭進場階段,形成小批量單件流水生產,可將成熟船型的建造周期縮短約20天。
「改成地面流水作業後,減少了理料及配合人員,可分流20人到其他崗位,按當前產能測算,能降低生產成本約1%。」內業科科長助理肖勁仇介紹,更重要的是,該項目為後續實施智能化改造做好了硬體準備。「今年,該項目通過了市級工業重大項目新開工認定。」
一次對標學習 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5月9日,揚州中遠海運為國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第二艘20.8萬載重噸系列散貨船順利籤字交付,交船時間比合同提前20天。交船當天,船東及駐廠監造組發來感謝信:「對貴公司所創造的一次又一次交船紀錄,深表感謝。」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揚州中遠海運工期被耽誤約20天,但交船速度絲毫未受影響,甚至提前完成了「雙過半」。
「今年計劃交船17艘,截至5月9日已交船9艘,後續訂單也已排至後年上半年。」揚州中遠海運總經理翟亞軍表示,成績的取得緣於揚州中遠海運全面學「川崎」,生產管理逐步向精益化轉型。
比學帶來的效果顯而易見:貨艙分段的塗裝周期由原來的平均8天周期,縮短為6天;機艙分段由原來的平均10天,縮短為7天;鋼材切割加工效率由原來8.5小時/張提升至7.3小時/張;吊裝脫鉤時間由原來平均9.26小時減少到7.37小時……
「2017年,我們內業車間月分段加工量只有約一萬噸,通過對生產流程梳理優化工藝,現在的加工量增長了2倍,達到3.05萬噸。」翟亞軍自豪地表示,目前,建造一艘40萬噸貨輪在船塢內搭載周期從原來200多天縮短到了90天。
一家設計研究院 瞄準智能船舶製造再發力
「除了生產管理精益化,我們還將繼續深入學習『川崎』,進一步提升智能造船水平。」翟亞軍介紹,近年來,揚州中遠海運通過不斷強化與國內外知名船舶設計院所的合作,提升自主設計水平,目前已擁有31項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今年初,公司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去年,中遠海運重工設計研究院揚州分院落戶江都,目前已有180多名設計人員進駐,過去,一線生產遇到問題,只能通過遠程視頻會議解決;如今,研究院就設在工廠內,技術人員直接現場公關,為揚州中遠海運轉型智能製造提供了「最強大腦」。
「目前,國際海事組織對船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化物排放量提出新要求,整個行業在向綠色、智能化轉型。公司正在設計新船型,順應行業發展的要求。」翟亞軍介紹,「此外,智能船舶製造也是揚州中遠海運正在研發的課題,通過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提升船舶駕駛的智能化水平,力爭讓船員用工減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