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乘五乘的三教劃分——人天歸儒,二乘歸道,菩薩歸佛

2020-12-22 紅塵若鏡

01官方《紅塵說禪》系列第241篇

之前我寫了一篇以佛法的角度來分析判斷儒教教主孔夫子在不同年紀的修為的文章,結果引來了許多非議,學儒的朋友認為我用佛教來打壓儒教,而學佛的師兄們又認為孔子有什麼資格和佛陀比。

至於還有一部分人就更加是無理取鬧了,把本來一個學術討論的問題強行扯到最近的一些時事上,還說討論一個印度人做什麼?

這裡先對最後這些人說一句——釋迦摩尼佛只是古印度人,按照現在來說則是尼泊爾人,和印度沒什麼關係,而且佛教也早就從古印度傳出來了,現在印度人主要信奉的是印度教。

其實佛道儒這三家,都是我們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三方面互相之間也沒少排擠和打壓,但同時也在相互包容和吸收,這才都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最後共同組成了我們璀璨的華夏文化。

所以這三家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就像是問一個人他的胳膊重要還是腿重要或者眼睛重要一樣——這些都很重要,缺了哪樣都不是個完整的人。

而且這三家的思想其實有很多的共通之處,只是到了最高點稍微有些差別,但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討論那些最高處的東西其實並沒多少必要,有這個時間和精力還不如多多提升自己。

而佛法從開始修行道最終成佛,中間又分為了五個次第,也被稱作佛法五乘——分別是人,天,聲聞,緣覺和菩薩。

巧的是,佛道儒這三家各有側重,正和包含了這五乘——儒家側重人天兩乘,道家側重聲聞緣覺,而大乘佛法本來就被稱為是菩薩道

這裡多說一句,不要認為這三家有明顯的高低上下,打個比喻來說,這佛法五乘就像是我們世俗間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和博士,而這三家就是對應學校和老師,你並不能說一個優秀的博士生導師就一定比優秀的的小學老師更重要,所謂術業有專攻,比如讓一個博導去教小學生,絕對沒有人家小學老師教得好。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聊聊,不過這個話題太大,哪怕十幾萬字也說不清楚,咱們只能點到為止。

希望大家能夠記住結論——第一,這三家都很重要,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第二,三家也是各有側重,各位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適合的選擇

02儒家:敬人成聖,人天福報

說到儒家,自然就不能不提孔夫子,畢竟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對於孔夫子的理解,主流觀念大概分為了四個層次:

①大部分都是不識幾個字的人,由於上個世紀某個特殊時期的影響,他們動輒開口閉口就是孔老二,但實際上連孔子的名字可能都不知道,完全就是為了罵而罵。

②把孔子當做是一個封建時代的老師,覺得他的思想就是為了封建帝王統治,乃是統治階級的代言人。

③看過《論語》《中庸》等四書,知道孔子是一個大學問家,但又認為他的學識只限於世俗層面,對於出世法完全不知道。

④真正了解孔子的人,肯定是看過《易經》和《春秋》的,他們明白孔子並非不懂「神鬼」這些形而上的出世法,只是他更看重入世,覺得「上智下愚」是當時最合理的統治方式,絕大部分百姓只要明白「仁義禮智信」等五常就夠了,神神鬼鬼這些最好不要碰。

而只有最後一種理解,才是真正的孔子,否則他怎麼會成為萬世師表,一言而成天下法,又讓後世孟子,荀子,太史公司馬遷,王陽明等心高氣傲的大儒們都心服口服呢?因為他們是能明白孔子的偉大之處的。

而後世儒家越來越看重入世的部分,儒家也變成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官方思想,它比較少提及世外之法,而是教導世人如何做個好人和君子,從佛法角度來說就是人間道和天人的福報。

03道家:天人合一逍遙遊,羅漢闢支佛

道家的主要思想基礎是老子的《道德經》,再輔助以莊子的思想。

這兩家的思想都是以出世為主,不過他們更看重個人的解脫,強調「天人合一」,要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比如說莊子,他曾經形容得道之人的境界是「心如死灰」或者「心如槁木」,這兩個在後世已經變成了貶義詞,但其實真實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已經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幹擾,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外息諸緣,六塵不染」。

因此莊子的妻子去世之後,莊子不僅沒有哭還「鼓盆而歌」,這倒不是說他如此冷漠無情,而是在他看來「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每個人最終都要回歸自然的,他妻子只是早走一步而已,又何悲之有呢?

而關於治國的思想,道家的代表觀念就是老子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並不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機器來統治,這個後世被批為消極保守,但其實只能說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物質和道德水平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之後的自然體現,比如一些北歐國家現在就是如此,人民鬆散自由而不亂,國家組織反而形同虛設。

綜合來說,道家的思想和佛法的小乘觀念極為相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羅漢和闢支佛這二乘人,也正因為本土的道家的存在,當時的小乘佛法進入我國之後一直不為大家接受。

相反沒有自己傳統文化的東南亞等國比如泰國寮國,他們一接受到小乘佛法就覺得太精妙了,奉若至寶,只是後來反而覺得傳入我國的大乘佛法是假的,是偽經,這就比較尷尬和可笑了。

04紅塵說禪

上面就是儒家和道家的介紹,至於佛家的內容,咱們之前已經聊過兩百多篇了,相信大家已經非常熟悉和了解,這裡我們就簡單的說明一下和儒道兩家的不同之處好了。

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和入世度人的精神,而這點正是同為出世的小乘和道家所欠缺的,而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次第的儒家倒是具備,只不過是以入世為主,所以大乘佛法的加入,正好彌補了兩教的這塊空白。

而在後續的發展中,三家互相吸收,都達到了更高的高度,而且劃分領域也很分明——儒家注重入世的人天境界,道家注重先求自己解脫的聲聞緣覺,而佛家注重的是究竟涅槃這個大自在

這裡無所謂哪家更好,比如說從高處看最為圓滿的佛家,但是由於對於入世法的天然缺陷,並不能構建一個階層清晰的社會框架出來,單靠每個人的自覺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古印度因此就破滅了,相反儒家的思想讓我們在封建時代都很強大,咱們國家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斷滅過的一個。

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其實也有次第之分,一開始最好從儒家開始,打好做人的基礎;然而在修行道家,斷見思二惑,身輕體快,羽化飛仙;最後才能學佛法求大解脫,就事半功倍了。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相關焦點

  • 黃居士:大乘五乘的三教劃分——人天歸儒,二乘歸道,菩薩歸佛
    而佛法從開始修行道最終成佛,中間又分為了五個次第,也被稱作佛法五乘——分別是人,天,聲聞,緣覺和菩薩。人乘。主要修習三皈依和五戒十善,心思昏昧的人就讓他學人乘。天乘。能夠達到少欲知足的境界,在充滿誘惑的人世間保持淡定從容。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什麼是「佛說」?所謂佛說,特指釋迦本師「從得道夜至涅槃夜」一代時教中所有的聲教,亦即佛陀語業「正教輪」;同時,凡經佛陀親加印可的弟子說、仙人說、諸天說、化人說等,亦可視為「佛說」。除此之外,古今一切符合三法印標準的微妙善語,統歸「佛法」範疇,非屬「佛說」之列。故不得混亂於廣義的佛說。
  • 小乘與大乘佛教的不共
    佛教的南傳上座部與北傳大眾部兩派,在向不同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小乘和大乘佛教,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一是上座部小乘只承認前兩次集結所形成的原始佛經,主要是用釋迦傳教所用的巴利文寫成阿含經等,大乘佛教承認小乘經典,但認為那是佛對於小根系人講的不了義經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經中還以智慧為言,講到大乘佛法有大智慧,以度世間眾生而涅槃己身以成就佛果。而小乘佛法則少有智慧,雖可度己身,卻不知眾生疾苦,更不知世間紅塵之真義。在對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反面,亦是大有不同,小乘佛教視佛陀為導師,是一個徹底覺悟之人;反觀大乘佛教則視佛陀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金身佛,並且其還認為在十方與三世中存在無數的佛。
  •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
    大乘佛教最初從部派中脫出,並不徹底:由於律法共用「聲聞戒」,所以布薩並不「獨立」。聲聞三學究竟圓滿於聲聞菩提,菩薩三學究竟圓滿於佛果菩提:其根、其源、其道、其果決然不同。所以,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看,都極為尷尬。大家迫切需要一部能夠符合大乘教義的戒法出現。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再高一級別,就是「菩薩」,菩薩貌似中層領導,但是觀世音菩薩幹事情也是經常親力親為,並不見得去差遣羅漢——由此可以看出,這其中並沒有領導關係。而菩薩、羅漢都聽命於佛。其實從佛教義理來說,「滿天神佛」是不對的,「滿天神仙」是正確的,因為道教是多神論。對於佛教來說,和西方基督教一樣,屬於一神論。
  • 圓覺三代祖師:釋迦牟尼佛、文殊師利菩薩、蓮華生大士
    此世界之佛教各宗各派所有佛法,皆由釋尊傳出,遂共尊為佛教教主。 一切諸佛,皆發願於淨土成佛,以淨土眾生純善,易受化度故。唯獨釋迦世尊,發願於穢土成佛,度惡性剛強難化眾生。其悲心之深切,實是不可思議,於一切諸佛中最尊最勝。乃緣於其過去因地,尚未發菩提心時,遇古佛,號釋迦牟尼,其國土、族姓、弟子等,皆一如現今之釋迦牟尼佛。
  • 佛、菩薩、羅漢、天神
    佛教諸神有著龐大的體系,在五臺山的寺院中常見的有佛、菩薩、羅漢、天神。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好境界。覺有三層含義,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羅漢和天神卻最後兩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是三項俱全。
  • 內外道修習佛教密法的差異
    )內外道修習密法的差異佛教歷史上,一直有「大乘是不是佛所說」的爭議。對此,龍樹菩薩提出了諸多理由說大乘是佛說。清辨論師—龍樹菩薩的弟子—於其著作的《中觀心要論》及自釋《思擇焰論》中,也詳細說明了大乘是佛說。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有簡略說到大乘是佛說。
  • 何謂「佛」?大乘佛教興起之初,下了這十六條「定義」!
    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是當今世界範圍內主要的兩大佛教部派。其中,信奉大乘佛教的國家主要是:中國、日本和韓國等。一直以來,很多人習慣把南傳佛教稱為小乘佛教,這不僅很不嚴謹,「小乘」之稱還有矮化、貶低之嫌;因此,根據南傳佛教的規定,應統一稱之為「上座部佛教」。
  • 靜思妙蓮華 | 五乘六法正遍等覺-第618集(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 ⊙「佛教眾生應機,五乘六法;入五道順根宜,施三乘法;乘大菩提,悲心行菩薩道;發無上大乘心,正遍等覺。」《法華經譬喻品第三》⊙「有五百人,止住其中。」《法華經譬喻品第三》⊙三乘根性,為五道所攝,兼得入住出。⊙菩薩階位十地中,每地皆分為三位,發心入其地位,歡喜住居其地位,法雲出其地位。當出其地位後,又再進入於後一地之中。⊙五百人喻五乘。使令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
  • 菩提心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
    文殊菩薩頂禮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菩提心三個字的含義,有的人認為很簡單,其實真正論述菩提心,十年也講不完,很多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了正確發菩提心,單單就如何正確發菩提心,用了20幾年的時間。這些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什麼要用20幾年時間修持如何正確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想修持憤怒尊的頂峰--文殊菩薩化現的憤怒尊大威德金剛。
  • 佛教「五蓋」及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又名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等。屬於密教胎藏界壇城除蓋障院之主尊,密號為離惱金剛。除蓋障菩薩之名,據《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記載:「除一切蓋障菩薩者,謂障為眾生種種心垢,能翳如來淨眼,不能開明,若以無分別法,滅諸戲論,如雲霧消除日輪顯照,故曰除蓋障。」蓋,是煩惱的別名,因為像有東西對心識進行覆蓋,所以稱之為蓋。五蓋是佛教關於修行次第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指貪慾蓋、嗔恚蓋、昏沉蓋蓋、掉舉惡作蓋、疑心蓋。
  • 經典闡釋 ‖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001) - 宣化上人原聲講解
    還有「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是「化儀四教」。合起來叫「八教」,這八教,是佛在五個不同的時期分別宣說的。在這五個時期,又有「五時、五味」的譬喻,來分別說明佛所教的法和所化的機。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地」;而照平地之日光,又分出來「食時」、「禺中時」、「正中」三個時候,這叫「五時」。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4.阿羅漢果,也稱為殺賊,應供,不生,一切思惑斷盡,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由於斷盡三界的一切見,思二惑,所以稱為殺賊(煩惱賊),應受人天的供養,所以,也稱應供,一世的果報盡,就永入涅槃,不再來三界投生,所以稱為不生。獲得阿羅漢果位,雖然脫離六道輪迴的束縛,但是,並不是究竟的成就,以後,還要發菩提心進入大乘的修持軌道。
  • 佛教中「卍」字是什麼意思?
    在《十地經論》第十二卷說,釋迦菩薩在未成佛時,胸臆間即有功德莊嚴金剛卍字相。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廣大莊嚴經》卷三,說佛的頭髮也有五個卍字相。在《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卍字相。『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 佛教 地藏王菩薩
    其實佛菩薩是不會跟您比大小的,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總共分為二十八層天,而道教的玉皇大帝統領第二層天,彌勒菩薩所教化的兜率天是第四層天,道教玉皇大帝其實就是《佛說阿彌陀經》裡提及的「釋提桓因」,也是大菩薩,是佛教最得力的大護法之一。而關聖帝君也已皈依佛教,佛學典故中有專頁記載,現在是佛教的伽藍護法,習慣稱之為伽藍菩薩。十殿閻王也是最護持佛教正法的,都是大護法。
  • 什麼是菩薩?你能不能成為菩薩?
    在佛教信仰中,人們接觸最多的不是佛,而是菩薩。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梵文的本意是幫助眾生覺悟。是的,菩薩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普渡眾生,而不是獨善其身,如果是獨善其身,那就不是菩薩,而是阿羅漢。南傳於緬甸泰國等國的小乘佛教在小乘佛教裡,佛教徒只求自我解脫,這種修行的最高境界是阿羅漢。阿羅漢成不了佛,菩薩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 佛教歷史之佛教密宗的由來及其特點
    大乘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分為三個不同階段,即初期大乘(約一世紀中葉至五世紀)、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後期大乘(約六世紀至七世紀)。  密宗則是印度後期佛教的一大特色。密宗,又稱密教,現在又有許多一般的通稱,諸如「怛特羅佛教」「秘密佛教」「真言0乘」「金剛乘」「持明乘」「密乘」「果乘」等。佛教密宗的興起和發展與當時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繫。
  • 三乘佛法修持,何謂法身成佛、報身成佛、化身成佛?
    大乘佛法初期提出「二乘」說,也就是大乘(Mahayama)與小乘(Hinayama)。上述的聲聞與緣覺被歸到了小乘:因為小乘的重點在於自身不受後有,解脫輪迴,利他方面,僅指接受他人布施與為他人說法;而大乘則更採取積極利他的思想與行為,不以解脫輪迴為主要致志。是故,此二乘區分點為追求自利抑或無邊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