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官方《紅塵說禪》系列第241篇
之前我寫了一篇以佛法的角度來分析判斷儒教教主孔夫子在不同年紀的修為的文章,結果引來了許多非議,學儒的朋友認為我用佛教來打壓儒教,而學佛的師兄們又認為孔子有什麼資格和佛陀比。
至於還有一部分人就更加是無理取鬧了,把本來一個學術討論的問題強行扯到最近的一些時事上,還說討論一個印度人做什麼?
這裡先對最後這些人說一句——釋迦摩尼佛只是古印度人,按照現在來說則是尼泊爾人,和印度沒什麼關係,而且佛教也早就從古印度傳出來了,現在印度人主要信奉的是印度教。
其實佛道儒這三家,都是我們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三方面互相之間也沒少排擠和打壓,但同時也在相互包容和吸收,這才都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最後共同組成了我們璀璨的華夏文化。
所以這三家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就像是問一個人他的胳膊重要還是腿重要或者眼睛重要一樣——這些都很重要,缺了哪樣都不是個完整的人。
而且這三家的思想其實有很多的共通之處,只是到了最高點稍微有些差別,但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討論那些最高處的東西其實並沒多少必要,有這個時間和精力還不如多多提升自己。
而佛法從開始修行道最終成佛,中間又分為了五個次第,也被稱作佛法五乘——分別是人,天,聲聞,緣覺和菩薩。
巧的是,佛道儒這三家各有側重,正和包含了這五乘——儒家側重人天兩乘,道家側重聲聞緣覺,而大乘佛法本來就被稱為是菩薩道。
這裡多說一句,不要認為這三家有明顯的高低上下,打個比喻來說,這佛法五乘就像是我們世俗間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和博士,而這三家就是對應學校和老師,你並不能說一個優秀的博士生導師就一定比優秀的的小學老師更重要,所謂術業有專攻,比如讓一個博導去教小學生,絕對沒有人家小學老師教得好。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聊聊,不過這個話題太大,哪怕十幾萬字也說不清楚,咱們只能點到為止。
希望大家能夠記住結論——第一,這三家都很重要,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第二,三家也是各有側重,各位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適合的選擇。
02儒家:敬人成聖,人天福報
說到儒家,自然就不能不提孔夫子,畢竟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對於孔夫子的理解,主流觀念大概分為了四個層次:
①大部分都是不識幾個字的人,由於上個世紀某個特殊時期的影響,他們動輒開口閉口就是孔老二,但實際上連孔子的名字可能都不知道,完全就是為了罵而罵。
②把孔子當做是一個封建時代的老師,覺得他的思想就是為了封建帝王統治,乃是統治階級的代言人。
③看過《論語》《中庸》等四書,知道孔子是一個大學問家,但又認為他的學識只限於世俗層面,對於出世法完全不知道。
④真正了解孔子的人,肯定是看過《易經》和《春秋》的,他們明白孔子並非不懂「神鬼」這些形而上的出世法,只是他更看重入世,覺得「上智下愚」是當時最合理的統治方式,絕大部分百姓只要明白「仁義禮智信」等五常就夠了,神神鬼鬼這些最好不要碰。
而只有最後一種理解,才是真正的孔子,否則他怎麼會成為萬世師表,一言而成天下法,又讓後世孟子,荀子,太史公司馬遷,王陽明等心高氣傲的大儒們都心服口服呢?因為他們是能明白孔子的偉大之處的。
而後世儒家越來越看重入世的部分,儒家也變成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官方思想,它比較少提及世外之法,而是教導世人如何做個好人和君子,從佛法角度來說就是人間道和天人的福報。
03道家:天人合一逍遙遊,羅漢闢支佛
道家的主要思想基礎是老子的《道德經》,再輔助以莊子的思想。
這兩家的思想都是以出世為主,不過他們更看重個人的解脫,強調「天人合一」,要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比如說莊子,他曾經形容得道之人的境界是「心如死灰」或者「心如槁木」,這兩個在後世已經變成了貶義詞,但其實真實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已經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幹擾,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外息諸緣,六塵不染」。
因此莊子的妻子去世之後,莊子不僅沒有哭還「鼓盆而歌」,這倒不是說他如此冷漠無情,而是在他看來「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每個人最終都要回歸自然的,他妻子只是早走一步而已,又何悲之有呢?
而關於治國的思想,道家的代表觀念就是老子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並不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機器來統治,這個後世被批為消極保守,但其實只能說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物質和道德水平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之後的自然體現,比如一些北歐國家現在就是如此,人民鬆散自由而不亂,國家組織反而形同虛設。
綜合來說,道家的思想和佛法的小乘觀念極為相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羅漢和闢支佛這二乘人,也正因為本土的道家的存在,當時的小乘佛法進入我國之後一直不為大家接受。
相反沒有自己傳統文化的東南亞等國比如泰國寮國,他們一接受到小乘佛法就覺得太精妙了,奉若至寶,只是後來反而覺得傳入我國的大乘佛法是假的,是偽經,這就比較尷尬和可笑了。
04紅塵說禪
上面就是儒家和道家的介紹,至於佛家的內容,咱們之前已經聊過兩百多篇了,相信大家已經非常熟悉和了解,這裡我們就簡單的說明一下和儒道兩家的不同之處好了。
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和入世度人的精神,而這點正是同為出世的小乘和道家所欠缺的,而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次第的儒家倒是具備,只不過是以入世為主,所以大乘佛法的加入,正好彌補了兩教的這塊空白。
而在後續的發展中,三家互相吸收,都達到了更高的高度,而且劃分領域也很分明——儒家注重入世的人天境界,道家注重先求自己解脫的聲聞緣覺,而佛家注重的是究竟涅槃這個大自在。
這裡無所謂哪家更好,比如說從高處看最為圓滿的佛家,但是由於對於入世法的天然缺陷,並不能構建一個階層清晰的社會框架出來,單靠每個人的自覺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古印度因此就破滅了,相反儒家的思想讓我們在封建時代都很強大,咱們國家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斷滅過的一個。
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其實也有次第之分,一開始最好從儒家開始,打好做人的基礎;然而在修行道家,斷見思二惑,身輕體快,羽化飛仙;最後才能學佛法求大解脫,就事半功倍了。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