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相信現代生活中有不少人都被腳氣病所困擾,按照統計概率來說,50%的人在一生中都會得腳氣病。雖然這個病很小,但是它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不愉快。在古代就曾經有一位大人物因為醫治腳氣病而葬送了性命,他就是朱熹。
一、當腳氣遇上庸醫
清朝有位學者叫做陸以湉,他在《冷廬醫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奇怪的案例。病人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為了醫治自己的腳氣病,他找到了醫生張修之。但卻沒想到這個醫生居然活生生的把朱熹給治死了。這放在今天,是從未聽說的事情,但確確實實發生在800年前的大人物朱熹身上。
難道是朱熹的腳氣並不像我們的那樣輕,而是一種不治之症嗎?其實並不是,只是因為朱熹運氣不好,碰上了一位庸醫,下錯了藥而已。因為腳氣並不是大毛病,在隋唐時期的文獻中,中醫認為腳氣是因為飲食所傷,而在宋朝時期,關於腳氣的治療就已經有很多種方法了。朱熹死於腳氣的醫治過程,純粹是因為他碰上了一位庸醫。
二、錯誤的用藥
在今天我們治療腳氣病的時候,會經常用到維生素b1。古代也會用大豆、赤豆等幫助治療腳氣,其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改善患者的飲食結構。在用藥方面,醫生張修之用了中藥黃芪,這一味藥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用在朱熹身上就不對,因為朱熹當時已經是老年時期,身體素質不佳。
張醫生認為要好治療朱熹的腳氣病主要是用以上這味藥,但這味藥給朱熹的腳氣帶來效果的同時,又讓他出現了腹氣不通、便秘的情況。張醫生想對症下藥,既然他便秘就給他開一些溫白丸治他的便秘,結果這一下子卻讓朱熹腹瀉不止,最終死於非命。
三、過量用藥害死朱熹
溫白丸是一味治療效果很好的良藥,問題就出在張醫生使用藥的時候藥劑過猛。從他整個治療過程中就可以發現,他總想著用那些療效很高的藥,當朱熹因為他的治療出現一些併發症的時候,他也想著對症下藥,而不是整體上的進行改良。
並且朱熹那時候已經年歲已高,身體虛弱,對他下這些藥無異於用石板來治駝背,結果只能是壓死人而已。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在陸以湉的書中,他也總結性的說,對這些像朱熹一樣年歲已高的人用藥,切不可用那些藥效很急的。一定要考慮到他們的身體狀況,而且儘量不要出現副作用。
結語:朱熹的一生為宋朝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卻因為一點小毛病碰上一位庸醫就一命嗚呼,這實在讓人惋惜。在看到這個醫生治療過程的時候,史學家都感到無比氣憤。由此可見,醫生需要極高的水平,不然碰上庸醫就是一輩子的不幸。而今天的我們也可以從朱熹的死亡當中得到教訓,在找尋醫生以及治療小病的過程中,都應該抱有謹慎的態度。因為,再小的病都可能發展成喪命的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