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周作人筆下的美食

2022-01-23 藍雯軒

周作人的散文極有韻致,節奏很美,讀來總讓人一種會心感。那些引經據典的「掉書袋」,也顯得拙樸可愛起來。

臘八方過,年節將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組周作人關於「吃」的散文,畢竟,吃,是中國人最最重要的話題嘛~~

小時候在攤上用幾個錢買豬頭肉,白切薄片,放在幹荷葉上,微微灑點鹽,空口吃也好,夾在燒餅裡最是相宜,勝過北方的醬肘子。江浙人民過年必買豬頭祭神,但城裡人家多用長方豬肉,屠家的專名是元寶肉,大概因為新年置辦酒席,需用肉多的緣故,所以在家裡就吃不到豬頭。

北京市上售賣的很多,但是我吃過一回最好的豬頭肉,卻是在一個朋友家裡。他是山東清河縣人氏,善於做詞,大學畢業後在各校教書,有一年他依照鄉風,在新年制辦饅頭豬頭肉請客,山東饅頭之佳是沒有問題的,豬頭有紅白兩樣做法,甘美無可比喻。主人以小詩二首代柬招飲,當時曾依韻和作打油,還記得其一的下兩句云:早起喝茶看報了,出門趕去吃豬頭。

清河名物,據主人說此外還有「臭水滸」,清河人稱武松為鄉親,所以對於《水滸》似乎特別有興趣,喜歡說,無論講哪一段都說得很黃色,因此得了臭名。這本是禁止的,可是三五人在牆根屋角,就說了起來,這是很特殊的一種說法,但若是把《水滸》當作《金瓶梅》前集看時,那麼這也是可以講得過去的吧。

……喝茶以綠茶為正宗,紅茶已經沒有什麼意味,何況又加糖——與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隨筆》(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確是很有趣味的書,但冬之卷裡說及飲茶,以為英國家庭裡下午的紅茶與黃油麵包是一日中最大的樂事,支那飲茶已歷千百年,未必能領略此種樂趣與實益的萬分之一,則我殊不以為然,紅茶帶「土斯」未始不可吃,但這只是當飯,在肚飢時食之而已;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在賞鑑其色與香與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中國古昔曾吃過煎茶及抹茶,現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岡倉覺三在《茶之書》(Book of Tea,1919)裡很巧妙的稱之曰「自然主義的茶」,所以我們所重的即在這自然之妙味。中國人上茶館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剛從沙漠裡回來的樣子,頗合於我的喝茶的意思(聽說閩粵有所謂吃工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來太是洋場化,失了本意,其結果成為飯館子之流,只在鄉村間還保存一點古風,唯是屋宇器具簡陋萬分,或者但可稱為頗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許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至亦斷不可少,中國喝茶時多吃瓜子,我覺得不很適宜,喝茶時所吃的東西應當是輕淡的「茶食」。中國的茶食卻變了「滿漢餑餑」,其性質與「阿阿兜」相差無幾;不是喝茶時所吃的東西了……

上海的朋友看過土產展覽會,「食指大動」,這是很難怪的,就是我只在報上看了記事,也不禁有此感想,特別是見那水果蔬菜館的一批目錄:蜜橘、文旦、荔枝、楊梅、萊陽梨、水蜜桃、大白菜、大蔥、生薑、毛豆、竹筍、榨菜。

這些東西稍為分析,可以看出大抵是果實、莖葉和根這三部分,植物可吃的地方也就是這些,至於花一部分似乎用處很少。拿出鮑山的《野菜博錄》石印本來查看,共計草部三百十六種,花可食者只有六種,木部一百十九種,花可食者十三種。可是仔細檢查,有些山野植物不認識,也難得碰見,有些認識的覺得並不好吃,如蠟梅花、槐花、金銀花、何首烏花等,實際上有人吃的只有鮮花餅裡的藤花,菊花鍋裡的菊花,至於松花實是花粉,所以不能算是正當的花。

奇怪的是我們常吃的金針菜即黃花菜,卻沒有收入,雖然有萱花說是葉可食。植物的花可供食用的,此外似乎沒有第二種了,有的只是作為加味料,重要的有玫瑰花與桂花,前者用於玫瑰醬,幾乎本身成為食料品,後者雖缺少那樣的獨立性,用處也很廣大。有些花朵如珠蘭、茉莉,以及代代花、白菊花之類,可以薰茶或點茶,那是別一種用法,等於荷花瓣泡白酒,因為不是吃而是喝,所以不能並算在一起了。

鄉間制麻花不曰店而曰攤,蓋大抵簡陋,只兩高凳架木板,於其上和面搓條,傍一爐可烙燒餅,一油鍋炸麻花,徒弟用長竹筷翻弄,擇其黃熟者夾置鐵絲籠中,有客來買時便用竹絲穿了打結遞給他。做麻花的手執一小木棍,用以攤餅溼面,卻時時空敲木板,的答有聲調,此為麻花攤的一種特色,可以代呼聲,告訴人家正在開淘有火熱麻花吃也。麻花攤在早晨也兼賣粥,米粒少而汁厚,或謂其加小粉,亦未知真假。平常粥價一碗三文,麻花一股二文,客取麻花折斷放碗內,令盛粥其上,如《板橋家書》所說,

代價一共只要五文錢,名曰麻花粥。又有花十二文買一包蒸羊,用鮮荷葉包了拿來,放在熱粥底下,略加鹽花,別有風味,名曰羊肉粥,然而價增兩倍,已不是尋常百姓的吃法了。

麻花攤兼做燒餅,貼爐內烤之,俗稱洞裡火燒。小時候曾見一種似麻花單股而細,名曰油龍,又以小塊面油炸,任其自成奇形,名曰油老鼠,皆小兒食品,價各一文,辛亥年回鄉便都已不見了。向條交錯作「八結」形者日巧果,二條纏圓木上如藤蔓,炸熟木自脫去,名曰倭纏。其最簡單者兩股稍粗,互扭如繩,長約寸許,一文一個,名油饊子。以上備物《越諺》皆失載,孫伯龍著《南通方言疏證》卷四釋小食中有饊子一項,注云:

又引《丹鉛總錄》等雲寒具今雲曰饊子。寒具是什麼東西,我從前不大清楚,據《庶物異名疏》云:

林洪《清供》雲,寒具捻頭也,以糯米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據此乃油膩粘膠之物,故客有食寒具不濯手而汙桓玄之書畫者。

看這情形豈非是蜜供一類的物事乎?劉禹錫寒具詩乃云:

縴手搓來玉數尋,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無輕重,

壓扁佳人纏臂金。

詩並不佳,取其頗能描寫出寒具的模樣,大抵形如北京西域齋制的奶油鐲子,卻用油煎一下罷了,至於和靖後人所說外面搽糖的或系另一做法,若是那麼粘膠的東西,劉君恐亦未必如此說也。《和名類聚抄》引古字書雲,「糫餅,形如葛藤者也,」則與倭纏頗相像,巧果油饊子又與「結果」及「捻頭」近似,蓋此皆寒具之一,名字因形而異,前詩所詠只是似環的那一種耳。

麻花攤所制各物殆多系寒具之遺,在今日亦是最平民化的食物,因為到處皆有的緣故,不見得會令人引起鄉思,我只感慨為什麼為著述家所捨棄,那樣地不見經傳。劉在園範嘯風二君之記及油炸鬼真可以說是豪傑之士,我還想費些功夫翻閱近代筆記,看看有沒有別的記錄,只怕大家太熱心於載道,無暇做這「玩物喪志」的勾當也。

相關焦點

  • 41篇周作人手稿首度面世!紹興最讓他魂牽夢縈的是什麼?
    紹興魯迅紀念館原館長裘士雄曾接觸過周作人的親友,20年前便見到過周作人的手稿。他拿出稿件的相片,淡藍色豎排格子紙上,毛筆書寫的字跡工整美觀,修改極少,批註更少。在裘士雄眼裡,周作人善於打腹稿。裘士雄記得,周作人不僅通過曹聚仁結識了羅孚,還認識了香港儒商鮑耀明。後者文學修養深厚,也是周作人的忠實粉絲,兩人通信四五百封。
  • 周作人的散文清淡又奔放,他這十句名言,文化底蘊濃厚,值得細品
    周作人是魯迅先生的親弟弟,他的散文與小品的成就被公認為時代大家,備受肯定和讚揚。周作人一生創作三千餘篇散文,風格清純典雅,情感憂患,是那個時代的佳作,直至今日,對後輩作家及學者都產生很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周作人筆下的十句名言,感受文字雋永的一面,讀完你一定會喜歡上他的作品。
  • 周作人的詩有哪些?周作人的詩詞全集12首
    往昔續六首 其四 徐謂 - 近現代·周作人往昔聽鄉談,吾愛徐文長。其人頗促狹,作劇無報償。市井競傳說,終乃似流氓。單褲買豆腐,畢撥入茶湯。喜與婦人戲,嬉笑輒鬨堂。又復殺和尚,流禍到僧坊。浩浩徐夫子,濁世恣佯狂。
  • 亂世書生之是非人物周作人
    而且周作人年少時期還得過天花,大病了一場,所以身子骨一直都不怎麼好,吃不了苦,所以,周作人對物質生活要求比較高。所以從小三兄弟在一起,周作人都不算野,凡事都跟在大哥周樹人身後,由周樹人決定,對大哥極具依賴性。家裡很多事情都是由大哥周樹人承擔,而周作人很少拋頭露面,對於人情冷暖所知不多,而魯迅(周樹人)則對這方面很是敏感。
  • 李長聲:谷崎潤一郎、鮑耀明、周作人的異國友誼
    周作人致信鮑耀明,寫道:「得卅一日手書誦悉,知谷崎君忽歸道山,不勝悼惜。我對於明治時代文學者佩服夏目與森鷗外,大正以外則有谷崎君與永井荷風,今已全變為古人了,至於現代文學因為看不到,所以不知道,其實恐怕看了也不懂得也。谷崎君年紀原來還比我小,這更使我出驚的事了。」周作人比谷崎大一歲,生於一八八五年。谷崎的話幾成讖語,周作人趕上文化大革命,也就非死不可,比谷崎晚兩年。
  • 周作人羽太信子(下)|巨嬰與悍婦的幸福生活
    周作人羽太信子(上)|不般配的婚姻背後,到底有什麼紐帶把他們連接在一起?周作人羽太信子(中)|魯迅兄弟倆反目是因為她?很快地,魯迅帶著妻子和母親離開了八道灣,在別處找到了臨時住處。從這以後,直到母親去世,周作人都沒有負擔過一分贍養費。
  • 周作人「附逆」成就譯者生涯 獄中重新開始翻譯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重新「打撈」周作人  11卷、7000頁的《周作人譯文全集》將作為「譯人」的周作人重新還原。這一次是周作人譯文的原貌與全貌。編者打磨掉當時時代的局限與遮蔽,讓周作人的思想與觀點得以真切呈現  本刊記者/萬佳歡  直到現在,周作人仍是一個毀譽參半的歷史人物。但無論怎樣,他在翻譯領域的成就恐怕要被許多研究者重新評判。11大卷、總計7000餘頁的《周作人譯文全集》將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版。
  • 受虐狂與虐待狂的完美遇見:周作人與羽太信子
    不想為周作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到民族的罪人的墮落再作哀嘆之語,一切自有歷史公論。只從男女情事角度出發,周作人其實是另一種類型的媽寶男,終生尋找一個掌控者,照顧他的生活也掌控他的人生。哪怕遇到的是羽太信子這樣一所專門培養墮落分子的學校,他亦甘之如霖。王八看綠豆,看對了眼,那還有什麼可說?
  • 「半生寫文字,計數近千萬」,周作人散佚作品增補出版 - 新京報...
    其中,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也是如此。由於眾所周知的複雜歷史原因,周作人的作品的出版過程漫長而曲折。  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思想解放和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新審視,周作人其人其文提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日程,周作人的著譯也逐步解禁。1984年4月,許志英編《周作人早期散文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改革開放以後公開出版的第一部周作人著作。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魯迅姓周,原名周樹人,他還有二個弟弟,其中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弟叫周建人。其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也是一位大學者,大散文家、大評論家。而且,周作人和哥哥魯迅一樣,也在新文化運動的陣營裡,一直為新文化運動在搖旗吶喊。那麼,周作人對於魯迅寫出了《阿Q正傳》這樣的名著有什麼反應呢?應該說,哥哥寫了好的作品,弟弟應該一睹為快,然後欣然提筆,給哥哥的小說寫幾篇評論文章的。
  • 周作人|記憶裡的冬天,是炒慄子的味道
    文人中的吃客大有人在,前有梁實秋,後有汪曾祺,各有各的特質,但兼顧飲食之道與學問之內裡的唯有周作人。周作人對於美食的鐘愛,源自故鄉,貫穿南北,在他看來,「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重要,不但是日常飯粥,即點心,以至閒食,亦均有意義」。
  • 日本作家筆下的32個美食故事
    該書是作者村上龍以半自傳的形式,向讀者講述了32個吃遍天下美食的故事。「書中,讓人遠離感傷的普羅旺斯魚湯,充滿情慾觸感的生蠔,變成幸福象徵的參雞湯,創造飢餓感、恐懼和幸福的松露……每一個故事都觸動你的感官神經,引發你對人生的各種況味的體驗:欲望、罪惡、感傷、孤獨和幸福。酸甜苦辣,百味橫陳。」該書責編朱琛瑤推薦,因此,《孤獨美食家》也被稱為一部文字版的《深夜食堂》,是食色俱全的暖心故事集。
  •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十句經典語錄:堅忍精進這四個字是一切的捷訣
    周作人,原名不叫周作人。周作人是他後改的名字。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是周建人的哥哥。周作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和思想家。周作人,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新思潮」主任編輯,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但,據我所知,世人對周作人,大多存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來源於他的部分生平履歷和工作職務問題。但如果我們了解他的文學著作和翻譯貢獻,會知道,周作人的理論和創作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
  • 金一南:周作人怎麼成了骨頭最軟的人,不要當文天祥就要當漢奸嗎
    周作人的功過是非 周作人,1885年生於浙江紹興。 而北京大學也決定撤出北平,彼時的周作人卻選擇了留校。至於其留校的緣由,在北大校長蔣夢璘的回憶錄中,提及乃是他授意,當然是走是留這也本是個人選擇而已,我們無從指摘。 可就在這之後,周作人的做法卻令人大跌眼鏡。在隨後,這個飽讀經綸之士卻在日本人的勸說之下,出任了偽職,充當起了粉飾侵略的馬前卒。
  • 周作人最後22年的小資掙扎
    此時,手中捧著的這本《周作人的最後22年》終於翻到最後一頁,闔上書,思想的車輪卻依然滾滾向前,推動著指尖在鍵盤上敲打,試圖,要為那個時代的他,訴說點什麼。之前對於周先生的了解,僅限於他是魯迅先生的二弟,且稍稍知道的關於他的傳聞,不過是個「大漢奸」,是個在思想上與魯迅先生背道而馳,兄弟間反目成仇的人而已。
  • 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與發展,五四運動是分水嶺,周作人功不可沒
    1911年,周作人從日本回國,開始收集兒歌和童話,並且翻譯介紹安徒生、列夫·託爾斯泰等人的兒童文學作品。五四運動之後,他先後發表了二十多篇關於兒童文學的論文,全面系統地對兒童文學的性質、特徵、作用、創作方法以及各種兒童文學體裁做了研究和論述。
  • 周作人譯文《枕草》單行本面世 最早翻譯始於1923年
    原文標題:20萬字譯文中有6萬為注釋日前,世紀文景從11卷《周作人譯文全集》中推出《枕草子》單行本。「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漸漸發白的山頂,有點亮了起來,紫色雲彩微細橫在那裡,這是很有意思的。」書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令日本平安時期斑駁風俗世相呈現於千年後的讀者眼前。
  • 汪曾祺筆下的高郵美食,每一個都特別的美味
    汪曾祺筆下的高郵飲食菜譜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像這個昂嗤魚、虎頭鯊、蜆子炒韭菜、焦屑、茨菰等,外地人不要說吃過,可能聽都沒聽過。這樣,汪氏寫飲食,自然就和許多地方的風俗、民情連在了一起。可以說,汪曾祺筆下的高郵美食,每一個都特別的美味!乾絲一種特製的豆腐乾,較大而方,用薄刃快刀片成薄片,再切為細絲,這便是乾絲。講究一塊豆腐乾要片十六片,切絲細如馬尾,一根不斷。
  • [日]中裡見敬:冰心手稿藏身日本九州大學 ——《春水》手稿、周作人、濱一衛及其他
    在這個意義上,《春水》先在報紙刊載,繼而出版詩集,一時「洛陽紙貴」,最終成為新文學的經典,而周作人的鼓勵提攜可謂功不可沒。 周作人除了大力支持《春水》詩集出版以外,還極力向日本讀者推薦冰心的作品。對此日本學者飯田吉郎和萩野修二有詳細研究 9 ,可資參考。周作人翻譯 過冰心的兩篇作品,刊登在日文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