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從來不是我的「責任」-談親密關係界線重要性】

2021-02-08 內在關愛

「我男友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吵架。問題是,他好像很容易心情不好。很多時候,我可能只是問個問題,或是對他說一個無關緊要的話,甚至只是關心他怎麼了,他就很容易暴走,說我很煩、不體諒他、他很累.然後跟我說他頭很痛、身體哪裡不舒服,而他會這樣都是我的錯!搞得我很戰戰兢兢,只要一看到他心情不好,就不太敢說話,但就算這樣,他還是可以挑我毛病.」

想像一下:當你的另一半情緒不佳時,你的心情會不會受到影響呢?
    
實際上,親密伴侶最大的困難,就是:因為關係親密,使得情緒界限很容易模糊;雙方也因而很容易被對方的情緒給影響,甚至內心在面對對方的負面情緒時,會出現一種焦慮感。
    
那種焦慮感,就好像是覺得:「自己好像應該做些什麼,讓對方的情緒好起來。」如果對方情緒不好,自己還做一些讓自己覺得開心或好玩的事情,似乎是很沒同理心、或是很自私的。
    
也因此,當對方情緒不好時,我們很容易會受到影響,甚至覺得「好像應該讓對方好起來」,因此我們可能會戰戰兢兢、或是去做些什麼而增加跟對方的互動。這也可能使得,對方很容易把他們的「情緒責任」丟到我們身上,最後變成「我會這樣,都是你的錯!」

即使,其實是原本他就因為「別的事情」而不高興。
  
為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能怎麼做呢?

1. 練習告訴自己:「他的情緒,是他的責任,不是我的」
    
有些時候,面對另一半無原因的情緒低潮或是臭臉,可能你已經有過經驗:「問了反而更容易吵起來」。

如果是這樣,那麼,練習「冷處理」吧!

練習告訴自己,「他的情緒是他的責任」,我仍然可以開心做我自己的事情,保持心的平靜。我不用一直擔心「我需不需要做什麼讓他開心點?」、甚至擔心「他心情不好是不是因為我?」。我需要提醒自己:「他會這樣,跟我沒有關係,不是我的責任。」

因為,如果他的壞情緒是因為你,那他需要練習跟你說清楚,而不是臭一張臉等你猜或等你問。
    
2. 當他來挑剔你時,清楚辨別「他的情緒不是因為我」
    
有的時候,當對方情緒不好時,並不是你不去問他,他就不會跑來找你,很可能他會跑來挑剔你的一些行為。

如果是這樣,提醒自己:「是因為他情緒不好,所以他說這些話,而不是真的挑剔我、討厭我或是是我的錯。」

這個思考非常重要,原因是因為,當對方情緒不好,而跟你關係又夠深時,有些人會出現「找親密的人發脾氣」的狀況。

請記得:這是他的「發脾氣情緒腳本」,但不是你的,你並不需要跟著他安排的角色演出。

因此,如果他的挑剔責難讓你覺得不舒服,甚至也讓你有情緒產生,你可以讓他知道:「我知道你情緒不好,但你這樣讓我很不舒服,所以我需要離開。」先離開現場,讓自己有機會平復覺得委屈的情緒,並且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用留在現場,隨著對方的情緒起舞。

你必須讓對方知道:你並沒有「義務」去承擔他的情緒責任,即使你們是很親密的伴侶,他也不能隨意地將自己的情緒往你身上丟。
    
3. 練習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了解對方的需求
    
當雙方比較平靜時,練習跟對方說,「自己當時的感受」。在表達感受時,可以試著多說一句理解對方的話:「我知道你今天似乎情緒不好,我也很關心你」然後,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對方了解他這麼對待你時,其實是讓你很不舒服的。

有的時候,有些人對著親密伴侶生氣、挑剔,其實是一種「撒嬌」的表示。有時我們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與脆弱時,反而會用「生氣」的方式表達我們的需求。


當然,你可以試著了解這點,但並不因此鼓勵你的另一半用這種方式「討拍拍」。在表達你的感受同時,你也可以建議另一半,如果他想要「討拍拍」時,他可以怎麼要,而你也可以問他:「我怎麼做,會讓你感覺好一些?」



建立情緒界限,並不是自私、冷血或不在乎重要他人的感受與需求。事實上,情緒界限的建立,會讓我們不去承擔太多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不再因此而情緒不好、甚至感覺被控制、很耗能.清楚的情緒界限,反而能讓我們更有力量,更有能力為對方做些什麼、更有能力選擇。
    
當我有情緒界限時,我知道:當我決定要關心你、響應你需求,並不是因為我害怕你的情緒,而是因為,我真的想要關心你、在乎你的需求,而那當然是因為,我對你的愛。
  
而就算我決定先不回應你需求時,那也是我尊重我自己,不因為害怕與責任去勉強自己一定要做些什麼。當然,我也才能尊重別人,不因此勉強別人一定要響應我需求,甚至以此作為別人愛不愛我的證明。

當我去除被迫負擔的情緒責任、壓力與我的害怕、焦慮時,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那純粹的愛,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我自己。

    
所以,前面提到的三點建議,並不是「非得要做到不可」,尤其是第三點,你可以視自己的狀況,決定能做或不能做。

    
記得,你有選擇,而這選擇並非自私,而是因為你尊重自己。唯有你尊重自己,別人才知道怎麼尊重你,而你也更能尊重別人。





相關焦點

  • 丁寧:「維護孝的界線 才能好好愛!」
    她說:「你的孝,如果變成愚孝,就是好事變壞事,你的人生就笑不出來了。」維護「孝」的界線,是孩子對父母最大的愛什麼是孝的界線呢?丁寧舉例有次她想跟先生帶孩子去臺東住一陣子。母親便向她說教,要她省錢,去臺東玩那麼久,還不如把小孩帶回彰化就好。丁寧便回她:「媽媽,妳想過馬修的感覺嗎?
  • 其實「假性親密關係」比單身還可怕
    小林跟初戀在一起,剛開始完全不是因為喜歡。只不過是自己剛來到一個新的城市,對一切都很陌生,沒有朋友和家人,需要一個人陪著。再加上從來沒談過男朋友,當下對戀愛關係有著強烈的需求和渴望。可是戀愛談了快兩年,回憶起來卻沒有太多心動的感覺。
  • 賽斯學院大專欄 | 許添盛醫師談「親密關係」
    誰不想擁有「親密的關係」?你是否想要——完美的伴侶(父母),希望對方永遠成為你期待的樣子!你是否覺得——吵架、分離、疾病、外遇、不負責任、不良嗜好、負面情緒都是「壞事兒」!你是否一直——逃避、排斥、拒絕、反對、厭惡、怨恨「一個人」(還有你自己)!你是否、早就,受夠了!!!
  • 『拒絕』——為自己『設立界線』
    ●「拒絕」是為自己建立一道健康的界線,就像你家的庭院有一道籬笆圍住,區分了內與外。籬笆內是屬於自己的地盤,你可以決定甚麼人可以進來,不速之客就擋在門外。 ●這道籬笆宣示了你的「所有權」。●我們需要仔細評估這件事是否屬於我的責任範圍。若不是,那我自己的心意如何?這東西是我想要的嗎?回到自己的內心去思考很重要,這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開始。●在建築這個攔沙網過程中,有時我們可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從小就沒有建立明白自己有所有權的觀念,也會使得你在面對別人的要求時,較難拒絕。
  • 如今要的不是親密關係,談的不是愛情,談的是錢!
    如今的社會,如今的人,如今的女人,可以不要和伴侶擁有親密關係,談的不是愛情,談的是錢!《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告訴說;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想遇見真愛,但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實現,想要經營一段親密的關係,不必花重金求助『大師』『高人』指教,不管是親密愛人還是知心朋友,與這些人關係最為緊密的就是自己。
  • 開放式關係:「我很開放,但我不隨便.」
    「開放」 的意思就是打開一對一的 「專屬」關係。平衡伴侶間的關係,確保給予每個人適當的關注,同時保持誠實和尊重。但其實,開放後關係該進行如何,關鍵不是多出來的人,而是關係參與者對於 TA 帶給已有關係的動態變化是否適應。開放關係可能帶給你更多,但規矩也更多。同時,它仍然會面對「不忠」,當參與者「故意違反」兩個人設下的規則時,「不忠」就出現了。
  • 親密關係中,你是情緒勒索者還是受害者?
    老公對妻子說:「叫你幫我做這麼一點點事而已,你也要叫叫叫,我真是看錯你了,當初結婚我還以為你是個體貼的女人⋯⋯」那些對你重要的人,往往只要一句話,就能夠左右你的情緒。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情緒勒索似乎是一種天賦技能,生下來好像就會了,它的好處是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壞處是,我們在遺失了與家人、朋友、情人之間的界線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
  • 我是「性單戀」.
    許久未聯繫的網友小菲,也突然給我發微信:「原來我是性單戀。「最近,她看到很多關於性單戀的文章,裡面有性單戀的定義是: 對某人產生愛戀,卻不希望獲得來自對方的情感回應的人。這類人的戀愛情結,可能會因對方的情感回應而消失。簡單來說,就是「我喜歡不喜歡我的你,你如果喜歡我的話我就不喜歡你了」。
  • 「愛是一種自由的選擇」 | 親密關係中的心理界限
    上一次我們談到了心理界線的重要性。在人際關係上,許多人會因為同情心泛濫而讓自己深陷其中,特別是牽扯到感情的話題,就更是剪不斷,理還亂。恨他不爭氣,卻又甘願被拖累小A和男友在一起五年,去年男友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便辭了職,之後就一直頹廢在家打遊戲,小A勸過他很多次也沒有用。
  • 不是不愛你,而是我有親密關係恐懼症啊!
    ,是會跟試圖跟自己見你親切關係的人刻意劃清界線,自己可以主動,但是對於別人的主動往往表示排斥。 親密關係恐懼症,並不是一種疾病,它的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中刻意保持距離,拒絕過度親密,很難融入某個圈子。有這種恐懼症的人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卻又擔心自己的感情付出得不到回應,導致焦慮,慢慢地迴避親密的關係,與每個人都難以交心。
  • 親密關係:沒有人能以你想要的方式愛你,除了你自己
    親密關係也同樣,最基本的心態便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成熟關係的基礎是喜悅、自在和靈感互動的結合。你們之間有著明顯的輕鬆和友善,你不試圖去改變對方,你接受其獨特性。你們之間可能也存在意見不同或溝通不暢,但這不會從本質上破壞你們的關係。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1 在親密關係中,正確的情緒和感受表達最重要 在有效溝通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真實地表達情緒,而這一點很多人都難以做到。 比如,我們習慣了用嘮叨表達關愛; 通過「作」來強調忠誠; 用批評來表達「我是為你好。」 諸如以上這類情緒的錯誤表達都是我們在建立親密關係路上的絆腳石。
  • 【新科金曲歌王溫情喊話:媽媽不要情緒勒索】 專家:親子都應「轉向」傾聽彼此 非讓對方聽命就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樣,在華人文化中,普遍存在孩子成年之前,所做的生涯規畫,若與父母的期待相違背時,父母多半會軟硬兼施地要孩子「聽話就範」。 那麼如何避免親子之間出現「情緒勒索」呢?詹老師引用「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拉基書四章6節)提醒,父(母)親和兒女都要「轉向」的重要性,這有賴親子都要彼此同理和傾聽。
  • 羅志祥和媽媽接吻,出軌成性:沒有界線的親密感到底有多可怕!
    有些表達親密的方式,並不適合親子之間。沒有界限感的親密,可能會對家庭關係和人格發展產生永久的負面影響。 不懂事的父母,打破了「親密紅線」還記得那個「高鐵上父親猥褻女兒」的新聞嗎?我相信他只是藉此表達熱烈的愛,但即便是在相對開放的歐美,大多數人也接受不了這種欠缺分寸的親熱方式。兒童性教育學家胡萍說:有一種會給孩子性心理帶來巨大傷害的「隱性性侵害」,它來自於家庭,來自於父母,來自於很多不恰當的養育方式。逾越界限的親密,是害不是愛。
  • 尊重自己的界線能預防怨恨和自憐
    界線是我到哪裡停止,你從哪裡開始的邊界。阿什利·摩根·傑克遜(Ashley Morgan Jackson)說:「界線是一個明確的位置,在那裡你的責任就結束了,而對方開始承擔自己的責任。界線讓你停止為對方做他/她應該自己做的事情。
  • 專家解釋何謂假性親密關係你可能是:愛無能
    你是「愛無能」者嗎?夫妻是最親密的人,但貌合神離的夫妻比比皆是,人前人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心底卻不斷迴避對方,兩人之間的關係只能用「這麼近,那麼遠」來形容。而這些深陷假性親密關係的人,就是所謂的愛無能者。
  • 有界線,更健康
    《有界線,更健康》朋友晚安,今天的你,忙碌嗎? 最近,平常上下班時會經過的一塊空地,突然間被圍了起來、不讓行人穿越,本來我還覺得不太習慣,因為穿過這塊空地,可以少走一分鐘的路。過了兩天,那一塊地全被鋪上了水泥,我在心裡想著:「好險!」如果這裡沒有圍起來,搞不好,下班後的天色昏暗,不小心依照慣例踩上去,不僅危險、也破壞已經鋪好的水泥。圍上籬笆,雖然一時之間讓人不習慣,卻是為了「保護」,保護路人,也保護地主的權益。
  • 請 遠 離「情緒勒索」的 人 !
    」哦~點擊上方「戀習Community」→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即可作者:我走路帶風首發於公眾號:我走路帶風之前出國玩,幫多多帶了一隻新款馬鞍包,約飯的時候我帶給她,結果她拿到手第一件事兒就是扯了吊牌扔了防塵袋,用自己的帆布包裝了起來
  • 親密關係中,為什麼有那麼多「詞不達意」的誤解?
    突然發現裡面的邏輯關係不是理得特別清楚,然後我又重新思考,重新去捋順這個念頭的內在關係。當我深度思考完了之後,我會發現思考出來的結果,與最開始的那個念頭,有點背道而馳。通過這個體驗,我發現,其實在親密關係中,大家也是一樣,往往說出來的話,都是起源於那個突然出現的念頭,而不是經過深度思考的結果。
  • 恐懼給我們的禮物:聆聽恐懼,發現親密關係對我們的重要性
    恐懼告訴我們:親密關係對我們的重要性我們很容易自戀,常以為自己一個人就OK了,我們不需要別人。結果,因為人際關係的欠缺,我們常會有一些輕微的恐慌。這些恐慌也都在提示我們,關係的重要性,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能細心地聆聽自己的內心,那麼你會發現有很多輕微的恐慌,都在提示你關係的意義。過去和現在,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結論是,好的關係給人心裡一種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不是物理上的防範,而是心理意義上的安全感。就是說,當你在家裡時,你知道家裡還有另一個人在,僅僅這一點,就可以讓你安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