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中,你是情緒勒索者還是受害者?

2021-02-18 梔心情感


媽媽對孩子說:「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女兒!」

婆婆對兒媳婦說:「你真的很自私,怎麼都只想到你自己?」

老公對妻子說:「叫你幫我做這麼一點點事而已,你也要叫叫叫,我真是看錯你了,當初結婚我還以為你是個體貼的女人⋯⋯」

那些對你重要的人,往往只要一句話,就能夠左右你的情緒。

人類的情緒氛圍很多種,不同的情緒會讓人變得很不一樣,當你有非常開心的事情和朋友分享了之後,你的朋友也可能會開心,而當你傷心難過的時候,你的朋友會耐心善意的安慰你。但是有時候一些人卻是會利用情緒勒索別人,去綁架別人的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情緒勒索似乎是一種天賦技能,生下來好像就會了,它的好處是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壞處是,我們在遺失了與家人、朋友、情人之間的界線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

在親子關係中,有些家長很喜歡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或者說不愛你了」,這實際上就是情緒勒索,就是利用孩子的恐懼心理來讓他聽話,完成自己的控制權;

在親密關係中,面對一些問題,有很多人很喜歡使用冷暴力,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情緒勒索,他們是想讓對方感到難受,這樣就好像實現了自己報復的快感。

喜歡在人際關係中使用情緒勒索來控制別人的人,通常來說,心智都不太成熟。他們在面對衝突或者自己的情緒的時候,自己處理不了,就試圖通過讓別人就範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喜歡說「日子不過了就離婚」這句話的妻子,實際上面對的問題是對老公的控制無能為力,她沒有辦法處理自己這種的無力感,然後就通過恐嚇老公來處理自己的感受。

情緒勒索(Emotinal Blackmail)的概念早於90年代,由一位美國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提出,情緒勒索的主角必定有「勒索者」及「被勒索者」,缺一不可。

當情緒勒索出現時,情緒勒索者會有意識及不擇手段地,利用自憐、責怪、貶低、貼標籤、威脅、甚至是憤怒或眼淚等手段,來引發被情緒勒索者的罪疚感及不安,被情緒勒索者為了生存、減低焦慮,會「聽話」,即所謂的「願者上釣」,最後情緒勒索者便達到最終目的,然後不斷地重演。

 

情緒勒索之所以殺傷力巨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很難被識別:承認我們最愛的、最重視的人在「勒索」我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施加勒索的人本身也是無意識的。蘇珊·佛沃就說,處於這種關係模式的人,雙方都像處於一團濃霧之中。

為什麼很多「被勒索者」沒有辦法拒絕別人呢?

因為我們重視這段關係大於自己,因為我們把焦點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情緒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緒。當你使用「不拒絕」這個技能的時候,為了減低傷害,連帶啟動「合理化機制」來告訴自己:

我就應該聽婆婆的話,我就應該是一個善解人意、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妻子。

什麼樣的人會變成勒索者呢?

其實,他們也是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或者在這段關係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只是,勒索者比起被勒索者還有一個厲害的技能,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 到對方的身上,很巧妙地讓被勒索者認為「對啊,好像都是我害的」。

他們因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怕會失去這段關係,所以用一些威脅的方式,想要綁住兩個人。

歸根結底,情緒勒索就是一種情緒過度反應。

我們之所以會反應過度,是因為有事情勾起了我們不好的回憶,把小時候我們經歷的批評、排斥、控制、妒忌等記憶都帶動了起來,這些經歷只屬於過去,不屬於當下,因此當不好的情緒發生的時候,首先要深呼吸,提醒自己不要過度擔心。

我們被情緒掌控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錯誤的決策。比如可能明明很想和對方合作,但因為情緒一來,就說不幹了,這就是情緒失控導致的決策失誤。因此,想要管好情緒,要牢記自己的目標,這樣就不太容易失控。

其實我們要關注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對當前的局面可能造成什麼損害性的結果,這樣比較利於我們恢復冷靜。


我們處在消極情緒之中的時候,實際上是很缺乏安全感的,這時候如果你能找到真正關心的你的人,說一下你的擔心,對方給予你一些鼓勵和肯定,也能幫助你消除負面情緒。

因為害怕而持續讓步,換到的只是暫時的焦慮解除,與往後更多的害怕。

兩個人的關係,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個人的聲音。如果你一直以來都讓愛情/親情/工作等等人際關係綁架你的人生,或許你該思考的並不是為什麼自己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而是你內心有什麼樣的恐懼,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委屈,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縱使知而行難,要改變也非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從今天開始不會再被蒙在鼓裡,看清情緒勒索的前因後果,繼而慢慢重新看到自己,認識自己,重視自己的感受,開始為自己說「不」,向情緒勒索說「不」,捍衛自己,深信已經是重獲自由、擺脫枷鎖,重掌人生的重要一步。

當你自己無力應對婚姻出現問題的狀態,請及時尋找婚姻情感心理諮詢師的幫助,梔心情感諮詢師則能夠在這場戰役中:

● 做女人最穩定的支持者與陪伴者,幫助女人在情緒的激流中保持穩定;

● 做最可靠的軍師和陪練,帶領女人透過迷霧看清現狀,在最恰當的時機,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 做最佳的教練,指導女人成為親密關係的掌舵者,成為男人心尖上的女神。

「情緒」是這場婚姻戰爭中最強大的敵人,諮詢師即時的陪護與溝通,能有效幫助女人處理情緒,排除幹擾,心無旁騖的做該做的事。

在策略上,諮詢師能根據雙方的性格特徵,為每一次的交鋒定製方案,必要時以「陪練」的身份,提前進行溝通演練,提升女人的魅力和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諮詢師會通過深度諮詢,帶領女人了解男人、了解自己,看懂關係的固有模式,找出導致對方出軌的「不平衡點」,幫助女人從根本上解決婚姻情感的隱患。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中的暴力,遠遠不止身體虐待
    《人物》: 如果意識到自己被情緒勒索了,應該如何應對?周慕姿: 我會先建議進行行為療法,就是先不給。可能對於有一些被勒索者來說他很難不給,那你就拖嘛。如果看到那個可怕的奪命連環call,或者微信信息等等,全部先不看。
  • 擺脫親朋、同事的情感陷阱,改善「相愛相殺」的親密關係
    作者通過生活中常有的案例,詳細剖析了勒索者的心理狀態、行為模式、性格特點,一步一步引導和教會我們,如何擺脫這些情感勒索,如何改善我們和親朋好友或者上司同事「相愛相殺」的親密關係。1 什麼是情感勒索? 以愛為名的情感操控。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待在這樣一段關係裡,對我們來說是「安全」的,因為這段關係從表面上看非常穩定,有著精心構建的規則,不會出現不可預測的危機。我們在這段關係中將會得到的情緒反應都是在自己控制中的、可以完全預測的。假性親密關係使我們從真正的親密關係帶來的複雜性中得以解脫。
  • 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
  • 《情感勒索》:幫你走出「相愛相殺」的怪圈,活出完整的自己
    01模糊邊界——情感勒索的特徵「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親密關係,一旦有情感勒索發生,那麼就意味著權力遊戲開始了,關係隨之也會失衡。」在我們談論「情感勒索」這個話題前,這裡有一個清單,請你不妨先對照看看,你周邊的關係中是否出現過以下現象?
  • 「我想分手,男友卻威脅我要自殺」:小心身邊的情緒勒索
    看著男友委屈生氣的樣子,她想偶爾一次不戴應該也沒關係,卻沒想到不戴套的性行為就這樣發生了一次、兩次、三次…… 以上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兩性親密關係中,也可能會發生在朋友之間: 朋友第一次有求於你,你答應了,卻沒想到對方之後三番兩次地麻煩你。當你終於鼓起勇氣拒絕一次時,朋友卻說:「你太讓我失望了,沒想到你是這麼不重感情的人。」
  • 該走還是該留?告別職場的『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包含職場、親子、夫妻、朋友…,情緒勒索者會使用要求、威脅、施壓等,讓被勒索者產生恐懼感與罪惡感,因而順服對方的要求,長久下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被情緒勒索者開始會懷疑自我價值,也會因情緒界限不清、扛下對方太多指責,因而出現越來越多的情緒困擾。
  • 瞳愛教育:提交離婚訴訟遭丈夫暴打:情緒的背後是什麼?
    01.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勒索」你是否聽過或者說過以下這些話:「你要是不刪了那個異性好友,我不會讓你日子好過!」「不這樣做,那就離婚!」愛本身是美好的,但當親密關係中有了情緒勒索,你會感覺沒有妥協和變通的空間, 彼此的力量沒有均衡可言,你所希冀的一切也無法達成。 愛與尊重逐漸消失......
  • 親密關係裡的情緒卡點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親密關係裡的情緒卡點吧。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自己的情緒卡點,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親密關係。是珍惜不離不棄的緣分,還是目送相安天涯的背影呢……   閨蜜花兒這幾天心裡很難過。我了解花兒:『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是老蜜對她靈魂深度共鳴的誘惑,二人意趣相投,憧憬著琴瑟和弦的美好未來。
  • 人性的隱喻——劊子手與受害者的親密關係
    垂死的聖彼得,沒有痛苦腳心的鋼釘卡拉瓦喬的使徒畫,在形式與氣氛上有著緊密的聯繫關係。在《聖彼得殉難》中,卡拉瓦喬再一次利用光線,將這些重要的角色從一個上演在幽禁狹窄的空間中的劇情中隔離出來。年老的聖彼得環顧著四周,在黑暗中尋求協助;甚至抬著十字架的助手,看起來都不像是殘酷的屠夫,而是被描繪成並非自願執行這個需要體力及專注力工作的普通人。這是卡拉瓦喬典型的模稜兩可的作畫風格,在描繪人性時,隱喻劊子手和無辜受害者之間存在某種親密的關係。
  • 親密關係中的四種恐懼
    而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一定要先尊重自己,才有可能獲得對方尊重。但是,當我們的舊傷被挑動的時候,應該如何面對呢? 照顧自己的內心、試著打開自己的心、願意向對方顯示自己的脆弱,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去做的。同時,我們要勇敢的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知道這些傷痛被挑起,是為了讓我們學會生命中該學會的種種功課。
  • 假性親密關係:你們關係真的親密嗎 性知
    待在這樣一段關係裡,對我們來說是「安全」的,因為這段關係從表面上看非常穩定,有著精心構建的規則,不會出現不可預測的危機。我們在這段關係中將會得到的情緒反應都是在自己控制中的、可以完全預測的。假性親密關係使我們從真正的親密關係帶來的複雜性中得以解脫。
  • 你是否也陷入了假性親密關係中?
    親密關係是需要不斷成長,最重要的就是處在關係中的人成長。如果心理一直在停滯不前的狀態,那麼就會失去親密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開始很熱情,後來就變得冷淡的原因。那麼該如何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呢?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先要問自己,為什麼要戀愛,結婚?是因為同齡人都這麼做了?還是因為自己感到孤獨?
  • 親密關係遇到肢體暴力、情緒無常或言語攻擊等情況,需儘快解決
    親密關係中,對方一旦出現肢體暴力,尤其不止一次,比如2、3次的情況,必須要儘快停止交往。不能讓被傷害次數再增加。比如,對方情緒喜怒無常,今天好好的,明天就變臉。 或者和你說話時,總是貶損忽視,甚至不搭理你。並且試圖控制你的財產等,對你的家人也不尊重。 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數條時,就會埋藏肢體暴力的隱患。這時需要雙方溝通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 把自己從對於親密關係的束縛中來
    時而渴望親密關係,在擁有親密關係時又對親密關係又對於親密關係極度的抗拒,我應該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如果與伴侶太過親密會讓你感到不適,並且你會將獨立和自由看得高於親密關係(也就是高迴避程度),不僅如此,你也不會過度理會伴侶的感受以及對你的評價(也就是低焦慮程度),那你或許屬於迴避型。
  • 鹿鹿:不做一個情緒勒索者
    可是會哄你的他,總是在外面給你惹事情;老公不想和你說話,回家就玩手機如同陌生人;你雖然事業上弄的風生水起,情感上大不如人意的狀況,常常夜深人靜的時候,讓你感到自卑和害怕; 生了娃後怨氣越來越大,覺得老公不關心自己,婆婆不幫襯自己。
  • 在假性親密關係中毀掉真實感情:你以為很近,其實你們很遠
    在感情中,若想執意解決假性親密關係的狀態,往往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這便是我們要講的另一種病態關係Codependency(依賴共生;拖累症)。在心理學上,很多人會把假性親密關係和拖累症放到一起來說,但又區別兩者。雖然沒錯,但我認為,兩者固然有區別,但其關係卻十分緊密。
  • 你是怎麼處理親密關係的?來看看真正成熟男人是怎麼做的
    親密關係中最基本的心態便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今天過得好嗎?等你了解自己,愛自己,才會懂得他人,愛他人,給他人自由,真正成熟的人是怎麼處理親密關係的?進入成人社會最重要的首先是拋棄受害者心態,充分對自己的遭遇負責,要懂得愛自己,接納自己,親密關係中最基本的心態便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嗯,在親密關係中,真正的情感獨立就是意識到你的伴侶不應該是。
  • [智悲翻譯]戀愛中的傻瓜:禪與親密關係
    他的佛法融入心理治療的先驅方法曾在《紐約時報》以專欄刊登。博士的網站是drjeffreyrubin.com,E-mail:jeffreyrubin@optonline.net。    每個人都想擁有親密關係,但親密關係並不依賴於他人,而是始於自身。  我的禪宗老師曾對我說:「關於禪和愛,我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因為在愛情裡,我一直是個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