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編纂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2020-12-26 海外網

民法典編纂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重要環節

訪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法學院院長尹飛

民法典是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最基本的法律表達,它不僅是構建市場經濟秩序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圍繞如何看待民法典在促進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法學院院長尹飛近日接受了《法制日報》記者採訪。

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銜接確立規則

記者: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經濟體制改革,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一個重大課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樣要求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民法典草案是如何進一步釐清政府和市場之間關係的呢?

尹飛:作為市場經濟中的基本法,民法典草案通過對各類民事主體的規定規範了各類市場主體、通過對各種民事權益及其歸屬的規定明確了各種能夠進入市場交易的客體、通過對合同的規定確立了交易的基本法律形式,從而為市場經濟確立了基本的法律規則。雖然民法典主要是對市場主體之間交易關係的規範,但在為數不多的涉及公權力行使的規範中,也進一步釐清了國家對於市場幹預的基本邏輯。

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草案在基本原則中,不僅規定了平等、自願、公平、誠信等市場交易的基本要求,還突出強調了公序良俗原則和綠色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國家幹預市場活動或者私人生活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規定上,草案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無效民事法律行為的情形時,有意調整了合同法第五十二條對合同無效事由規定的順序,將違背公序良俗置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之後,其目的就是要突出違背公序良俗對於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判斷的基礎性意義以及違背公序良俗的情形作為合同無效事由的兜底條款性質。這就意味著只有在違背公序良俗的情況下,才能對合同效力進行否定性評價。

草案還刪除了登記作為生效要件的規定,對依法應當批准但未經批准的合同也規定了更加合理的救濟手段。這些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尤其是為國家更好地管理市場、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銜接,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為各類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提供法律保障

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進行重新描述,明確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構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民法典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為這種基本經濟制度提供了哪些法律保障呢?

尹飛:民法典的一個重要作用,即為各類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通過市場予以定價,確立了充分的制度空間。

首先,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製度,客觀上要求各類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通過市場評價貢獻、按照貢獻決定報酬。而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率先需要解決其權益性質和歸屬。為此,民法典草案在總則中繼承和發揚了民法通則「中國的權利宣言」的立法經驗,在第五章專章規定了「民事權利」,列舉了包括人格權、親屬權、物權、債權、智慧財產權、繼承權、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尤其是結合資訊時代的來臨和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求,民法典草案還明確宣示了對個人信息、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等合法權益的保護態度。通過對上述各類民事權利尤其是財產權益的列舉,以及各分編對於各類民事權利的具體規定,民法典為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鋪平了道路。

其次,市場是無數交易的總和,合同是交易的法律形式。民法典合同編草案把社會生活中最為典型的各類交易形式作為典型合同規定下來,這就在將各類生產要素權利化,從而確定交易的前提的基礎上,通過對各類典型合同的列舉、例示,為各類生產要素的交易確定了基本的交易規則。

民法典是產權平等保護的基礎規則

記者:平等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典草案中是如何體現這一基本原則的呢?

尹飛: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形態,根本上要求產權的平等保護。民法典草案開宗明義強調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同時明確強調「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此外,在平等原則的基礎上,還明確宣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從其具體表述來看,沒有按照不同的所有制類型對各類民事主體加以區分,這就體現了對各類民事主體的平等保護。

民法典物權編草案對平等原則體現得更為突出。比如,在專章分別規定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的基礎上,又明確宣示「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突出強調「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特別要求「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這就是說,在分別規定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承認我國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強調了對各類所有權一視同仁、受法律平等保護,更加凸現了對產權平等保護的基本原則。

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奠定堅實法律基礎

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多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此次民法典編纂是如何體現和落實以人民為中心這種發展理念的?

尹飛:注重保障民生是此次民法典編纂的一個鮮明特點。民法典草案在調整平等民事主體關係的基礎上,直面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切實維護實質平等、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以合同編草案為例,為積極回應人民需求專門規定了物業服務合同,其中不少具體規則都體現了對作為弱勢群體的業主的保護。還規定了房屋承租人的優先承租權、優先購買權和買賣不破租賃等制度,切實保護承租人利益。此外,明確禁止高利貸也寫進了草案。

需要指出的是,民法典中的以人民為中心,是在憲法基礎上作出了進一步具體確認,保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從而實現真正維護和保障人的尊嚴和自由的目的。這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切實體現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保障人格權的要求。二是民法典總則編草案第五章專章規定了「民事權利」,對公民依法享有的各類民事權利進行了集中宣示。此外,民法典總則編草案還將平等、自願作為基本原則加以規定,並在分編各項制度中進行了全面體現,包括民事主體制度中對營業自由的體現、合同編對契約自由的體現、物權編對業主權利和業主自治的規定等等。(記者 朱寧寧)


責編:俞鏡淇

31796430,.民法典編纂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環節,.2020-05-22 16:58:53,.204466,.俞鏡淇

相關焦點

  • 崔智友:檢察機關要把維護民法典的正確適用作為重要任務
    本網訊(記者 湯瑜)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崔智友表示,國家治理體系是以法治為基礎而建立的規範體系和權力運行機制,我國的民法典將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制度保障,並將發揮基礎性作用,完全贊成和擁護制定民法典。
  • 論我國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與路徑——以民法典編纂為參照
    [摘 要]        民法典編纂對行政法法典化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推進行政法法典化,對於實現行政法規範體系化、彰顯行政法治基本價值、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等,具有重要意義。推進行政法法典化的路徑,有制定行政程序法、制定行政法通則(行政基本法)、制定完整的行政法典以及制定行政法總則等不同主張。
  • 郭曄:中國民法典的法理定位
    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只有從國家治理的戰略方位看待民法典,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民法典的制度功能和治理意義,才能更深刻地認識民法典的良法性質和善治靈魂。正如維亞克爾所說:「法典化不在於匯集、彙編、提高或改進現存的科學性法律,而是藉助於新的系統性和創造性法律建構一種更好的社會制度。」
  • 從民法到民法典,「一字之差」背後有何不同?
    28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新中國首部民法典正式出爐,中國的民法體系經歷從「法律」到「法典」的歷史轉換。這一轉換如何完成?用兩個詞或可概括:「化零為整」「更新換代」。中國編纂民法典,並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而隨著民法典的施行,其中各分編相對應的婚姻法、物權法等民事法律也將同時被廢止。
  • 杜萬華 | 《民法典》 總則編重點問題解讀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而實施法律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法律的適用,即法官、檢察官,特別是法官適用 《民法典》來處理民事案件、解決民事糾 紛,而脫離法律適用環節就可能成為紙上的法律。《民法典》 將於2021 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所以正確實施和合理適用《民法典》的緊迫性將越來越強。全國人民尤其法官、檢察官都要認真學習、領會《民法典》的精神。
  • 民法典的社會意義解讀
    從宏觀上看,民法典具有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社會規範和法律適用科學化等一系列重要意義;在微觀層面,民法典則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調整一切民事主體的人身和財產關係的基本依據。
  • 「法」潤人心,「典」亮生活——江西中醫藥高專舉辦《民法典》專題...
    為大力宣傳推廣普法教育,豐富學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內涵,12月8日下午,由江西中醫藥高專宣傳統戰部和學工聯聯合主辦的以《民法典》為主題的「三三四工程」四大講堂活動在新校區舉行,講座由該校合作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張燕飛主講,全校300餘名學生聆聽了講座。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制定民法典,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的標誌。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的期盼。從上世紀50年代首次起草至今,歷經60餘年不懈努力,五次編纂終成法典。
  •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 民法典這樣彰顯「人民至上」的立法精神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草案對於完善我國法律體系、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義深遠。市民生活的大百科全國人大代表車捷:編纂一部真正屬於我們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
  • 加快構建我國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深入理解民法典這「三個特色」,是貫徹實施民法典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我國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從中國特色來看,我國民法典是一部紮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精神的民法典。民法典編纂工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民法典編纂工作相關匯報。
  •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直面社會熱點、回應百姓關切|關注民法...
    開創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在全國人大代表、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陳晶瑩看來,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民法典草案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
  • 充分認識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
    深刻認識和把握民法典的中國特色與理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法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法典第一條就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法典中全面貫徹落實的規範統帥作用。民法典的平等、公平、自治、誠信、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凝聚的價值觀念高度契合。
  • 環保科普 | 知否知否,《民法典》生態環境保護條款在手~
    環保科普 | 知否知否,《民法典》生態環境保護條款在手~ 2020-06-30 0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學匯」民法典人格權保護體系與四大檢察職能作用發揮
    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編纂的亮點和創新之一。民法典人格權編為具體人格權和一般人格權保障提供了制度依據和發展空間。人格權編怎樣實現對於人格尊嚴的保護、與憲法人格尊嚴條款的關係如何、對於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何種規制等,均需深入研究。同時,在重塑性改革背景下,檢察機關如何將民法典人格權保護規定有效落實到四大檢察工作中,也是當前檢察職能作用發揮的重點內容。
  • 清華大學教授龍俊:要關注民法典的「變」與「不變」
    6月16日晚8點,一場「陣容豪華」的直播開始,「清華民法典系列講座」首場活動暨啟動儀式準時上線。首場講座中出席的專家有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著名刑法專家、全國人大代表周光權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龍俊副教授、國家侵權法領域的專家程嘯教授、民法學專家崔建遠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劉晗副教授等。
  • 劃重點,民法典這六組熱詞與你相關!
    劃重點,民法典這六組熱詞與你相關!6月1日,民法典全文正式公布。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據了解,去年底,首個「完整版」民法典草案提請審議,今年兩會期間,又作了100餘處修改,其中實質性修改40餘處,如明確物業不得用停電、停水、停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對隱私和個人信息的保密義務的主體範圍擴大等等。
  • 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兩會·看典)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對此,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給出正面回應。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予以「特別關注」。該編含6章、51條、近5000字,詳細規定了一系列人格權保護制度,成為中國民法典編纂中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係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2018年8月,人格權編草案首次亮相。
  • 民法典編纂:凸顯融資租賃價值 條款仍有完善空間
    「民法典草案」編纂工作對融資租賃行業產生何種影響?張稚萍:融資租賃行業尚無專門的行業立法。長期以來,融資租賃行業主要的法律依據為合同法、物權法、相關主管部門頒布的管理辦法以及國家稅務部門頒布的相關規定。
  • 赤城縣發改局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專題學習宣傳培訓會
    赤城縣發改局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專題學習宣傳培訓會 2020-07-0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