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人的許多智慧,其實都隱藏在一些俗語或成語之中。
也就是說,這些俗語或成語,本質上其實就是古人經驗智慧的再現,如「本性難移」這一成語,就是其中之一。
那麼,「本性難移」這一成語,到底詮釋著怎樣的一種智慧呢?
其實「本性難移」這一說法,出自《柳毅傳書》,即:
「想他每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裡」
也就是說,「本性難移」所強調的是積習難改,毫無恩義可言,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即一個人本身所帶有的習氣很難改變,就算是表面上有所改變,也不過暫時的屈從,若是有機會或者條件成熟,一樣會重新回歸,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習氣,很難從根子上徹底的斷除,這就是「本性難移」所詮釋的真義。
無獨有偶,作為明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也是心學創始人的王陽明,自然深知這個道理,如他儘管發現自己的弟子有許多錯誤,但是,他卻並沒有直接指出錯誤的所在,而是讓他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是從根子上認識到習氣的難以改變之處,即:
曾有弟問王陽明:「老師既然知道我犯的錯誤,為什麼不提醒我?」
王陽明告訴他:「我若是沒有提醒你,你怎麼知道自己犯了錯誤?」
「我犯過之後才知道」
王陽明繼續說道:「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教導你們學習之法」
「那你為什麼不直接教為改正錯誤,不讓錯誤發生呢?」
王陽明笑道:「人的習氣就是如此,自己犯的錯誤,他人又怎麼可以幫人改正得了?也就是說,自己犯的錯誤,唯有自己,才有可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換句話說,王陽明的這些話,正是道出了「本性」之所以難移的本質。
更何況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唯有自己才會徹底地認識自己,也只有自己才有可能改變自己,一切外力,只不過是起到暫時的緩解作用而已,正所謂「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渡無緣之人」,也是詮釋這個道理,即你自己都不願改變自己,就算是佛,也無法把你渡到彼岸。
而這也是為什麼講人的「本性難移」的真正原因。
當然,這一道理在其它的經典中,也有所體現,如老子的《道德經》,就曾講「自是者不彰」,言外之意,不自是者,則彰之意。
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可以擺脫自身習氣的幹擾與影響,那就意味著可以做到「彰明」了。
因此,古人講「本性難移」,所詮釋是自身的習氣難以改變之意。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柳毅傳書》《道德經》《王陽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