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副總裁李少華:對農產品上行的「最前一公裡」進行重投入

2020-12-26 天下網商

摘要:電商助農不創新就永遠解決不了農業的真問題。

網商君

阿里巴巴將加大和加快在數字農業領域的投入,完善其數字農業倉配體系。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在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透露,阿里將再建幾個數位化產地倉。同時,加大自營模式下的農產品基地直採規模。

「做農業,光有平臺的力量還不夠,需要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投入。」 李少華2年前接手阿里農村業務,現在負責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兩個事業部。

目前阿里已在全國建了5大產地倉,包括雲南昆明、廣西南寧、四川成都、山東淄博、陝西西安,輻射中國最核心的農業主產區。同時,深入原產地直採農產品,目前的採購額是每年數十億元。

重投入自建數位化倉配體系,是阿里做農業跟同行最大的區別。

「農產品上行最難的是最前一公裡,我們希望在這個領域做深、做透。不僅下苦功夫、笨功夫,更下真功夫。」李少華透露,產地倉裡僅一條分選設備的基礎投入就是3000萬元起步。而且,阿里已有上千人的隊伍專職做農業。

除了產地倉,阿里這幾年還投入巨資建設物流中心。目前,菜鳥的鄉村物流共配項目,已覆蓋全國25個省域的600多個縣域。在配送端,菜鳥依託遍布全國的智能倉與物流園區,在全國超過1200個區縣實現了配送當日達或次日達。

如果說產地倉解決的是農產品上行「最前一公裡」難題,物流中心則暢通農產品進社區和城市餐桌的「最後一公裡」,兩者合力形成數字農業倉配體系。產地倉的設立,讓農產品賣得更多;修通農產品上行的「高速公路」,則確保農產品賣得更快。

數字農業50人論壇由阿里巴巴大農業辦公室發起。該辦公室2019年成立,內部簡稱「農辦」,由阿里合伙人戴珊負責,統籌阿里集團涉農業務。農辦成立的同時,阿里成立了數字農業事業部,建設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和5大產地倉。

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的產地倉舉行。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

當天,阿里與農業領域院士和科學家合作的第一個項目「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在手機淘寶首頁「土貨鮮食」正式上線。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3位科學家帶著各自的農產品首批入駐。

電商助農不創新就永遠解決不了農業的真問題——專訪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

李少華

記者:請簡單介紹下阿里巴巴數字農業事業部?

李少華:這個事業部在阿里很年輕,去年9月底成立。我們希望用數位技術幫助農民從畝產一千斤到畝產一千美元。

今天,在阿里平臺,農產品畝產一千美金已經是常態化。在葡萄、櫻桃、獼猴桃等領域做到了畝產五千美元,下一步是複製推廣到全國。

我們跟中化合作的泉葒草莓品牌,甚至做到了畝產一萬美元。我們一起介入到農產品種植端,實現農產品的數位化、標準化、商品化、品牌化。

記者:你們的核心業務模式是什麼?

李少華:產供銷全鏈路數位化。

產供銷數位化的核心是產地倉。相比以前的「土倉」,數位化產地倉通過智能化分選,讓農產品在90秒內變成農商品,完成清洗、烘乾、拍照、稱重、測果肉、測糖度酸度、包裝、封箱全過程。

記者:農產品全鏈路最難和最重要的分別是什麼?

李少華:最難的是農產品上行的「最前一公裡」,最重要的是農產品進社區的「最後一公裡」。

最前一公裡關乎多賣農產品,賣出好價格,這是政府和農民的核心訴求;最後一公裡關乎消費者的鮮美生活,優質優價的農產品進入城市餐桌的時間必須足夠短。

在這兩個領域,最重要的是敢於「大投入」、勇於「乾重活」,但最關鍵的是要創新。電商助農不創新就永遠解決不了農業的真問題。

記者:怎麼創新?

李少華:我們重點從技術、業務、模式三個方面進行創新。

在技術創新方面,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在業務創新方面,用數位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在模式創新方面,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

記者:在農業升級上你們做了哪些嘗試?

李少華:我們認為,中國農業升級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是賣出去。

這是最基本的。比如最近雲南的冰糖橙滯銷,我們幫著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層是賣得好。

一些同行強調的是賣出去,我們加了一個要求——賣得好。只有賣得好,農民才能多賺錢。縮短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的時間,保障好農產品的品質,才能賣得好。這是我們的一個優勢。我們有線上線下全渠道的營銷矩陣和倉之外的快速配送的物流能力。

第三層是選得好。

好的果子選出來,賣給需要它的消費者,才能賣出好價格。

選得好就要分級。比如,昆明產地倉通過數位化的智能分選,為雲南18種農產品建立了分級標準,為雲南的百香果建立了8個等級。

第四層是種得好。

行內有句話,好水果都是種出來的。

通過產地倉的分揀,把農產品分級,讓農民看到什麼標準的農產品對應什麼價格,引導農民種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

記者:阿里做農業和別人有什麼不同?

李少華:第一,我們是重投入模式,主要是產地倉為核心的數字農業新基建;第二,我們採取了自營模式,到基地去直採農產品;第三,我們選擇進入農業源頭端,這是農業升級的深水區,我們希望把最沒被數位化的「人、地、品、種」全部數位化;第四,戰略定力,這是最大的差別。

我們認為,農業是慢的,是春華秋實的,不是快餐式的。數字農業絕對不是簡單的線上賣農產品,也不是短期能看到效果的領域。阿里不做插一根扁擔就開花的事情。我們有點像熬老鴨煲,是結硬寨,打呆仗。

記者:你們怎麼介入生產端?生產種植端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李少華:現在農民主要是靠天吃飯,是老天爺經濟和老祖宗經濟。據說我們國家的果蔬是吃三分之一、扔三分之一、爛三分之一。

以後要靠數據吃飯。我們通過數位化,讓農民會種、種得好。通過大數據,拉近農戶和消費者的距離。

現在中國農產品還沒有做到優質優價。因為不優價,農民就懶得去投入,科學家的很多好技術,也就落實不了。優質一定是對農業的重投入,意味著技術含量要高,管理要精細。

記者:我們看到農產品的供給端,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問題循環往復,產業就像被施了魔咒。阿里有什麼新解法嗎?

李少華:主要還是農民不知道市場要什麼,跟風種植。同時,政府缺乏數據支撐去做科學決策。政府拿不到數據,或者拿不到別的地方的數據,尤其是需求省域的數據。可以通過大數據,指導農民種植和銷售。實現農產品交易的平滑性、穩定性,避免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

記者:為什麼現在很多農產品都是豐產不豐收?

李少華:我看到過一個數據,目前的農業產業鏈中,農民的投入佔了55%,回報是22%;中間流通商投入了大約24%左右,回報大概60%左右;終端銷售的投入跟回報在20%左右。

所以,要把中間流通扁平化,把壓縮出來的農產品價值反哺給農民,把利益更多地還給農民。

記者:你們不也是中間商嗎?

李少華:我們直接進入產地直採。其實不怕中間商,怕的是中間商太多。

農產品上行的鏈路長,易腐的農產品,到了消費者手裡就不新鮮。農民早採摘,到消費者手裡又還沒熟。這個問題在國產獼猴桃市場表現最為突出,現在即食型獼猴桃基本被國外品牌壟斷。

通過數位技術優化供應鏈,讓農產品抵達銷售終端的時候,正處於最佳可食狀態。最近我們跟一個農業科學家打造的國產即食獼猴桃,就在盒馬熱銷。

我們不賣最便宜的,我們只賣你需要的。

記者:跟院士和科學家打交道,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李少華:上次來到阿里跟我們開研討會的有一位蘋果科學家,是孫建設老師,大家都叫他「孫蘋果」。我聽說孫老師做農業很成功,過去20年都穿國際名牌。他跟學生說,要活成一本教科書,讓搞農業的人都崇拜自己的職業。這點我們很認同,做農業不應該苦大仇深,應該是快樂的事。

相關焦點

  • 阿里副總裁李少華:用數位技術實現農產品價值升級
    原標題:阿里副總裁李少華:用數位技術實現農產品價值升級   數字鄉村的故事對於
  • 阿里公布助農成績單:三年助銷農產品5400億元,穩居全國最大農產品...
    9月17日,來自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過去三年阿里巴巴平臺農產品交易額超5400億元。這一數據遠超同行。阿里多年來一直穩居中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此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2018年天貓、淘寶佔全國縣域農產品市場份額約75%,是中國農產品上行主渠道。
  • 實地探訪阿里數字農業首個產地倉:阿里數字農業的「新基建
    通過數位化智能分選,雲南的沃柑、百香果、糯玉米、冰糖橙、雪蓮果等18種特色農產品有了分級標準。   阿里介紹稱,在雙通道分揀線,熟練工一天最多能分揀出450公斤水果,而分揀線一小時就能將7噸水果「分門別類」,效率是前者的124倍,並且提供了100人-150人的就業崗位。   目前,該生產線較為簡單,且還需要部分工人進行裝箱、貼單。
  • 阿里李少華:明年希望服務四五百個縣城,幫忙農產品進社區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我的KPI是不要去追求數字,而是去了某個縣,能不能把這個縣的產業發展起來。如果真的要做到『一縣一業』,我認為這背後不是KPI,而是一種情懷、價值觀的要求和約束。」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數字鄉村與區域經濟發展事業部(以下簡稱數字鄉村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花名:忽必烈)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6月,阿里推出的數字鄉村解決方案,數字興業是核心,數字鄉村事業部內部則用網際網路化的語言稱其為「一縣一業」。
  • 從「菜園」直通「菜籃」 ——聊城郵政探索農產品上行新模式
    近年來,受政策影響,農產品上行迎來風口,聊城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通過網際網路走向了全國各地。在此背景下,為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聊城郵政探索實施了貫穿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的配套服務,將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  「綠色土壤」催開金銀花  「今天摘了多少?」記者問道。
  • 拼多多推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加大投入完善產地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陳蕾)新電商平臺拼多多今天宣布推出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將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直播扶持、人才培育、供應鏈優化等綜合舉措,進一步加大對優質水果、蔬菜、肉蛋等生鮮產品的補貼力度,不斷完善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上行模式,助力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強化數據應用和人才支撐,助推鄉村振興。
  • 拼多多副總裁狄拉克:農產品上行是拼多多長期堅持的核心戰略
    下附演講全文:非常高興在2020這一不平凡的年尾,在搜狐的組織下,大家來到北京,和各位企業家進行交流。今天的主題是「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重振」。拼多多在消費網際網路方面的創新,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經濟復甦。例如大家以前很少在網上買農產品,因為農產品本身的特點制約了農產品電商化,那麼拼多多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通過農產品上行,把農產品賣出去,又如何深刻的改變了農業,下面我給大家做一次匯報。在今年3月份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拼多多每天的日均在途包裹數是5000萬個,5月份的時候達到6500萬個,增加了30%。
  • 阿里系多家公司換將:涉大潤發、飛豬、菜鳥、阿里大文娛
    其中,大潤發交由阿里零售通總經理林小海管理,飛豬多位高管職責調整,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大文娛CTO兼優酷COO莊卓然調離阿里大文娛,前往飛豬擔任總裁,原本兼任飛豬總裁與螞蟻金服國際事業群總裁的趙穎將只負責螞蟻金服國際業務,飛豬海外業務負責人印井調任螞蟻國際。菜鳥網絡副總裁、菜鳥聯盟秘書長史苗和菜鳥網絡CTO谷雪梅已離職。
  • 【HR高管動態】阿里系多個板塊調整:前亞信人力副總裁李捷任阿里影...
    最早捷總在亞信科技是大銷售出身,後來曾接手一段時間亞信人力副總裁,離開亞信後加盟優酷土豆任副總裁,阿里併購優酷土豆後擔任阿里大文娛高管。 阿里巴巴日前進行了新一輪的排兵布陣,旗下大潤發、飛豬、阿里大文娛、菜鳥等多個業務高層均發生副總裁以上級別高管變動。
  • 「投入空前,成交看淡」,阿里這屆雙11如何了?
    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家洛的話說,這會是「史上平臺出資力度最大的雙11」,也將是「商業史上最大規模購物狂歡季」。 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補貼是今年雙11的一大特色。「40億現金紅包、100億品類補貼、200億品牌大額券」,促銷規模達到去年的2倍;據阿里預測,今年將有超8億消費者參與,較去年的人數多出了近3億。 除了補貼促銷,今年雙11有了一些全新的變化。
  • 重塑農產品流通價值鏈,蘇寧開闢農產品上行「新航路」
    以往,對這些地區來說,在農產品"豐收"和農民持續"增收"、"加薪"之間,幾乎隔著一道天塹——精簡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提高產品品質和品質溢價。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我國優質的農產品產業帶多如繁星。農產品走出田間地頭,到全國各地的餐桌,關鍵在於完善的流通體系。流通體系如何打通,考驗的是供應鏈能力。
  • 多多推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加大投入完善產地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12月14日,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宣布推出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將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直播扶持、人才培育、供應鏈優化等綜合舉措,進一步加大對優質水果、蔬菜、肉蛋等生鮮產品的補貼力度,不斷完善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上行模式,助力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強化數據應用和人才支撐,助推鄉村振興。
  • 加大投入完善產地建設 拼多多推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助力鄉村振興
    12月14日,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宣布推出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將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直播扶持、人才培育、供應鏈優化等綜合舉措,進一步加大對優質水果、蔬菜、肉蛋等生鮮產品的補貼力度,不斷完善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上行模式,助力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強化數據應用和人才支撐,助推鄉村振興。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表示,拼多多「原產地直發」將致力於破解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層層加價問題。
  • 電商如何幫助農產品上行?來看看蘇寧的這份「作業」
    (原標題:電商如何幫助農產品上行?零售老大哥蘇寧顯然深諳此道,縱觀國內零售業,蘇寧在供應鏈方面的投入有目共睹。2018年,蘇寧創新性地啟動"上山下海"行動,派出直採團隊深入全國農產品產地和工業品產業帶,尋求與生產者的直接合作。通過這種方式,極大壓縮了成本,加快了物流速度,可謂一舉多得。截止目前,蘇寧拼購旗下已包含120座拼購村、71家拼工廠、68個產業帶。
  • 拼多多推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加大投入完善產地建設
    12月14日,拼多多宣布推出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將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直播扶持、人才培育、供應鏈優化等綜合舉措,進一步加大對優質水果、蔬菜、肉蛋等生鮮產品的補貼力度,完善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上行模式,助力區域公用品牌建設。
  • 拼多多推出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加大投入完善產地建設
    12月14日消息,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宣布推出農產品「原產地直發」,將通過加大資金投入、直播扶持、人才培育、供應鏈優化等綜合舉措,進一步加大對優質水果、蔬菜、肉蛋等生鮮產品的補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