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商助農不創新就永遠解決不了農業的真問題。
網商君
阿里巴巴將加大和加快在數字農業領域的投入,完善其數字農業倉配體系。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在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透露,阿里將再建幾個數位化產地倉。同時,加大自營模式下的農產品基地直採規模。
「做農業,光有平臺的力量還不夠,需要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投入。」 李少華2年前接手阿里農村業務,現在負責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兩個事業部。
目前阿里已在全國建了5大產地倉,包括雲南昆明、廣西南寧、四川成都、山東淄博、陝西西安,輻射中國最核心的農業主產區。同時,深入原產地直採農產品,目前的採購額是每年數十億元。
重投入自建數位化倉配體系,是阿里做農業跟同行最大的區別。
「農產品上行最難的是最前一公裡,我們希望在這個領域做深、做透。不僅下苦功夫、笨功夫,更下真功夫。」李少華透露,產地倉裡僅一條分選設備的基礎投入就是3000萬元起步。而且,阿里已有上千人的隊伍專職做農業。
除了產地倉,阿里這幾年還投入巨資建設物流中心。目前,菜鳥的鄉村物流共配項目,已覆蓋全國25個省域的600多個縣域。在配送端,菜鳥依託遍布全國的智能倉與物流園區,在全國超過1200個區縣實現了配送當日達或次日達。
如果說產地倉解決的是農產品上行「最前一公裡」難題,物流中心則暢通農產品進社區和城市餐桌的「最後一公裡」,兩者合力形成數字農業倉配體系。產地倉的設立,讓農產品賣得更多;修通農產品上行的「高速公路」,則確保農產品賣得更快。
數字農業50人論壇由阿里巴巴大農業辦公室發起。該辦公室2019年成立,內部簡稱「農辦」,由阿里合伙人戴珊負責,統籌阿里集團涉農業務。農辦成立的同時,阿里成立了數字農業事業部,建設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和5大產地倉。
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的產地倉舉行。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
當天,阿里與農業領域院士和科學家合作的第一個項目「農業科學家基地直選」頻道,在手機淘寶首頁「土貨鮮食」正式上線。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13位科學家帶著各自的農產品首批入駐。
電商助農不創新就永遠解決不了農業的真問題——專訪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
李少華
記者:請簡單介紹下阿里巴巴數字農業事業部?
李少華:這個事業部在阿里很年輕,去年9月底成立。我們希望用數位技術幫助農民從畝產一千斤到畝產一千美元。
今天,在阿里平臺,農產品畝產一千美金已經是常態化。在葡萄、櫻桃、獼猴桃等領域做到了畝產五千美元,下一步是複製推廣到全國。
我們跟中化合作的泉葒草莓品牌,甚至做到了畝產一萬美元。我們一起介入到農產品種植端,實現農產品的數位化、標準化、商品化、品牌化。
記者:你們的核心業務模式是什麼?
李少華:產供銷全鏈路數位化。
產供銷數位化的核心是產地倉。相比以前的「土倉」,數位化產地倉通過智能化分選,讓農產品在90秒內變成農商品,完成清洗、烘乾、拍照、稱重、測果肉、測糖度酸度、包裝、封箱全過程。
記者:農產品全鏈路最難和最重要的分別是什麼?
李少華:最難的是農產品上行的「最前一公裡」,最重要的是農產品進社區的「最後一公裡」。
最前一公裡關乎多賣農產品,賣出好價格,這是政府和農民的核心訴求;最後一公裡關乎消費者的鮮美生活,優質優價的農產品進入城市餐桌的時間必須足夠短。
在這兩個領域,最重要的是敢於「大投入」、勇於「乾重活」,但最關鍵的是要創新。電商助農不創新就永遠解決不了農業的真問題。
記者:怎麼創新?
李少華:我們重點從技術、業務、模式三個方面進行創新。
在技術創新方面,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在業務創新方面,用數位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在模式創新方面,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
記者:在農業升級上你們做了哪些嘗試?
李少華:我們認為,中國農業升級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是賣出去。
這是最基本的。比如最近雲南的冰糖橙滯銷,我們幫著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層是賣得好。
一些同行強調的是賣出去,我們加了一個要求——賣得好。只有賣得好,農民才能多賺錢。縮短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的時間,保障好農產品的品質,才能賣得好。這是我們的一個優勢。我們有線上線下全渠道的營銷矩陣和倉之外的快速配送的物流能力。
第三層是選得好。
好的果子選出來,賣給需要它的消費者,才能賣出好價格。
選得好就要分級。比如,昆明產地倉通過數位化的智能分選,為雲南18種農產品建立了分級標準,為雲南的百香果建立了8個等級。
第四層是種得好。
行內有句話,好水果都是種出來的。
通過產地倉的分揀,把農產品分級,讓農民看到什麼標準的農產品對應什麼價格,引導農民種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
記者:阿里做農業和別人有什麼不同?
李少華:第一,我們是重投入模式,主要是產地倉為核心的數字農業新基建;第二,我們採取了自營模式,到基地去直採農產品;第三,我們選擇進入農業源頭端,這是農業升級的深水區,我們希望把最沒被數位化的「人、地、品、種」全部數位化;第四,戰略定力,這是最大的差別。
我們認為,農業是慢的,是春華秋實的,不是快餐式的。數字農業絕對不是簡單的線上賣農產品,也不是短期能看到效果的領域。阿里不做插一根扁擔就開花的事情。我們有點像熬老鴨煲,是結硬寨,打呆仗。
記者:你們怎麼介入生產端?生產種植端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李少華:現在農民主要是靠天吃飯,是老天爺經濟和老祖宗經濟。據說我們國家的果蔬是吃三分之一、扔三分之一、爛三分之一。
以後要靠數據吃飯。我們通過數位化,讓農民會種、種得好。通過大數據,拉近農戶和消費者的距離。
現在中國農產品還沒有做到優質優價。因為不優價,農民就懶得去投入,科學家的很多好技術,也就落實不了。優質一定是對農業的重投入,意味著技術含量要高,管理要精細。
記者:我們看到農產品的供給端,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問題循環往復,產業就像被施了魔咒。阿里有什麼新解法嗎?
李少華:主要還是農民不知道市場要什麼,跟風種植。同時,政府缺乏數據支撐去做科學決策。政府拿不到數據,或者拿不到別的地方的數據,尤其是需求省域的數據。可以通過大數據,指導農民種植和銷售。實現農產品交易的平滑性、穩定性,避免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
記者:為什麼現在很多農產品都是豐產不豐收?
李少華:我看到過一個數據,目前的農業產業鏈中,農民的投入佔了55%,回報是22%;中間流通商投入了大約24%左右,回報大概60%左右;終端銷售的投入跟回報在20%左右。
所以,要把中間流通扁平化,把壓縮出來的農產品價值反哺給農民,把利益更多地還給農民。
記者:你們不也是中間商嗎?
李少華:我們直接進入產地直採。其實不怕中間商,怕的是中間商太多。
農產品上行的鏈路長,易腐的農產品,到了消費者手裡就不新鮮。農民早採摘,到消費者手裡又還沒熟。這個問題在國產獼猴桃市場表現最為突出,現在即食型獼猴桃基本被國外品牌壟斷。
通過數位技術優化供應鏈,讓農產品抵達銷售終端的時候,正處於最佳可食狀態。最近我們跟一個農業科學家打造的國產即食獼猴桃,就在盒馬熱銷。
我們不賣最便宜的,我們只賣你需要的。
記者:跟院士和科學家打交道,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李少華:上次來到阿里跟我們開研討會的有一位蘋果科學家,是孫建設老師,大家都叫他「孫蘋果」。我聽說孫老師做農業很成功,過去20年都穿國際名牌。他跟學生說,要活成一本教科書,讓搞農業的人都崇拜自己的職業。這點我們很認同,做農業不應該苦大仇深,應該是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