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應對加速到來的老齡化,緩解諸多家庭面臨的養老難題,我國龐大的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群體,激發了各地對「家庭照護床位」(或稱「家庭養老床位」)這種新型服務模式的探索。家庭照護床位是在養老服務實踐中被倒逼出來的符合基層實際的創新舉措,有效做到了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的協調。
家庭照護床位是指以養老機構為依託,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支點,把養老機構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延伸到家庭,對有失能老人的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提供專業護理、遠程監測等養老服務,使老年人家中的床位成為具備「類機構」照護功能的床位。
家庭照護床位的出現具有非常顯著的意義:
迅速增長的老年人口,導致我國城市中現有養老資源緊張、養老床位供不應求,此外,新增養老機構和床位成本高、難度大,而相比之下老人更傾向於選擇原居安養。家庭照護床位剛好緩解了這一難題,可以讓老人在家中享受專業的養老服務。
家庭照護床位是專業化養老服務在家庭的延伸。家庭照護床位項目對老年人家庭居室的環境設施進行「類機構」改造,可使養老服務行業的專業人才和服務資源能夠有效利用。
新建一張護理型養老床位,疊加土地、建設、運營、融資、人力等成本,每張床位需投入數萬元以上。而家庭照護床位以家庭環境改造和服務延伸為基礎,建設成本大大降低,對於降低老年人養老支出、緩解城市養老服務設施不足具有積極作用。
通過政府不斷加強政策引導,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從而帶動相關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同時,家庭養老床位在擴大養老服務領域勞動力需求、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市場競爭、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即將成為「銀髮經濟」重要增長極。
全國各地區家庭照護床位從試點區起步,均有一定數量的床位建設,服務模式各具特點。
地區
發展進程
政策支持
服務內容
2019年開始試點,8個區(普陀、長寧、靜安、黃浦、虹口、楊浦、徐匯、浦東新區)的部分街道已經開展試點。根據老年人照護需求和居住空間條件,對老年人家居環境進行必要的適老性改造,並以照護床位為中心,配置照護服務所需的護理床、康復器具、移動輔具等設施設備;安裝離床感應、體徵監測、緊急呼叫等基本智能設備;根據套餐提供不同頻次的家政衛生、代配藥、陪同就醫、陪同購物等服務。2019年10月西城、朝陽、海澱(8500床)開始第一批家庭床位試點,12月開展第二批試點;2021年城六區將全面建設家庭養老照護床位2000張。《關於開展家庭照護床位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市級文件)養老服務機構根據協議明確的服務內容、服務時間、服務頻次、服務收費等內容,為服務對象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健康管理、輔具支持、心理服務、居家安全協助等服務,並為家庭照護者提供護理技能提升培訓。截止到2020年年底,參與行動計劃的街道家庭養老床位籤約數達到8000張。青島市民政局關於印發《青島市家庭養老床位服務規範》的通知(青民字〔2020〕32號)青島市文件指出,只要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屬或監護人與街(鎮)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籤署服務期1年以上的三方協議,並從醫療服務、護理服務、康復服務、生活照料、助餐送餐、精神慰藉、助潔助浴等項目中選擇三個以上的內容,即可視為「家庭養老床位」;此外,青島西海岸新區民政推廣「三入戶」(適老化改造入戶、智能監測設備入戶和專業護理服務入戶)家庭養老床位。2020年12月31日出臺政策,2021年2月開始試點;截止2020年底,上城、西湖兩區建成300張床位;2021年3月拱墅區將新建500張床位。服務機構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情況,對老年人居家環境進行必要的適老化改造,配置照護服務所需的康復器具、輔助設備,安裝離床感應、體徵監測、緊急呼叫等基本智能設備。在完成硬體建設後,開展生活照料、體徵監測、康復訓練、呼叫響應等服務,對老年人實行每天24小時動態管理和遠程監護。2017年開始試點,截止2021年3月,共建有5701張床位,2021年將計劃新增1000多張。有兩種模式,一是「適老化改造+定製服務」,為老人提供硬體服務,比如安裝24小時監控攝像頭、一鍵呼叫系統等設備,軟體服務包括提供居家醫療照顧和生活照料;二是「搭建數位化平臺智能監測」,以數位化平臺實現對老年人健康管理,採用智能床的方式對老年人體徵進行監測,並配合紅外人體感應探測器、門磁感應器等實現數據共享與醫療服務。2020年新吳區開始試點,建設200張床位;2021年新建800張床位。《無錫市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1+3+N」模式,「1」是指1張護理型床位,「3」是指融合智慧養老、適老化改造和長期照護保險,「N」是指以老年人需求為前提的多種醫護服務,包括上門巡診、血壓血糖監測、康復治療、康復指導、臥床護理指導等。2020年5月發文,側重於養老夜間照護床位建設,10個區縣相繼開始試點,截止2020年10月已經建有1726張床位。關於印發《蘇州市家庭養老夜間照護床位建設運營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為年滿6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起居照料、精神陪護、應急處理的基礎服務和個人衛生、飲食照料、家庭保潔、代買代購、臨床護理的個性服務,2020年7月發文開始試點,周期為2年,已經有13個區開始。對老年人居家環境進行適老化改造,通過設置護理床、康復器具、呼叫器等必要的設施設備,為開展生活照料、體徵監測、呼叫響應等服務提供硬體與技術支持;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個人護理、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越秀、海珠、荔灣三個中心城區率先試點;截止2020年底建成家庭養老床位677張床位,有24家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參與服務。《廣州市民政局 廣州市財政局關於全面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服務工作的通知》「三合一」入戶服務模式:一是適老化改造入戶,為老人的居住空間進行地面防滑、安全扶手加裝等改造;二是智能監測設備入戶,機構通過安裝智能設備24小時監測老人在家生活的安全狀態;三是養老服務入戶,老人可根據需求選擇健康管理、助餐配餐、康復護理等個性化服務。綜上,在地區分布上,目前開展家庭照護床位的地區集中在南方城市,尤其是江蘇省,目前江蘇省已有8個城市開展了家床項目,而北方城市較為薄弱。在服務內容上,部分地區提供三類服務大項,指居家上門護理(包含生活照護、醫療護理)、智能化設施改造與適老化設施改造,主要目的是對服務對象的身體狀況進行日常護理、監測、信息共享;部分地區提供兩類服務大項,即智能化設施改造與適老化設施改造,突出「床位」概念,「重」設施「輕」服務,本質上是設施建設;部分地區則重點突出醫療護理服務,側重於家庭護理床位(或家庭病床)概念,並融入「安寧療護」,服務生命周期末端的老年人。
去年6月,安康通作為首批具有資質的服務機構正式開展蘇州市家庭養老夜間照護服務,為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打包」起居照料、精神陪護、應急處置、個人衛生、飲食照料、家庭保潔、代辦代購、臨床護理等夜間養老服務內容,並送「貨」上門,使老年人家中的床位成為具備「類機構」照護功能的床位,以解決老年人夜間照護問題。今年,安康通家庭養老床位項目在廣州海珠區和番禺區落地,將覆蓋29個街道5個鎮逾50萬長者家庭。安康通家庭養老床位建床「15分鐘」服務圈,因地制宜,向周邊的老年人和失能的、高齡的老年人提供家庭養老照護服務。把養老院護理型床位「搬」到老年人家裡,對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配備相應的輔具、安裝相關信息監測等設施設備,24小時智能化動態監測預警和專業化上門照料服務,讓老年人在家享受全天候、全方位、全人長期照顧服務。
從宏觀層面來看,家庭照護床位的發展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據目前各地情況來看,家庭照護床位仍處於探索發展階段,與之相關的內涵、標準、規範、考評等尚不明確,各地根據自身情況設置的各類服務、設施和補貼規範等存在較大差距,服務質量層次不齊。
目前各地區對於家庭照護床位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大,引起市場的重視,並吸引了大量企業湧入。但相關優惠政策以一次性建設補貼為主,在運營補貼與其他優惠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家庭照護床位處於試點階段,對於服務權責分配、服務質量、服務標準、服務監管和服務評估等環節,各項監督機制尚不健全,老人的信息安全監管、對服務的評價機制,以及專業服務人員的考核等均有待完善。
從中觀(執行)層面來看,家庭照護床位的發展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家庭養老床位還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導致上門服務的成本偏高,並且就目前家床的服務模式來看,需要對傳統居家上門養老服務與信息化服務、適老化改造服務進行統籌,集成難度較大,對於單一服務商來說加重了運營成本,更對資源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地推出的家庭養老床位都有政府的財政補貼,除一次性建設補貼外,運營補貼則基本上都是參照養老機構的補貼標準,該補貼標準是否符合家床運營的實際情況還存在疑問。目前家床的快速增長態勢是依靠政府補貼資金的「拉動」,但是籤約之後,考慮到家床設施無法像機構那樣循環使用,以及老年人普遍偏低的自費消費水平,運營的持續性可能無法預計。
跟養老機構集中照護相比,家庭養老床位的服務模式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養老護理員,而原本就供不應求的護理員短缺問題也會凸顯,對家床的後續發展產生制約影響。
針對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建議國家層面出臺家庭養老床位設置運營的指導性規範,儘快研究出臺家庭照護床位建設和管理以及服務相關標準,從服務供給側和需求供給側對床位的各項指標進行規範,將家庭養老床位管理納入養老服務監管範圍。
現有的家庭照護床位建設成本仍十分高昂,亟需政策的大力扶持,應該儘快完善政策扶持體系,還可探索整合分散特困供養、高齡津貼、養老服務護理補貼、長期護理保險等政策,形成支持家庭養老床位發展的制度合力。
建立健全家庭照護床位的籤約履責機制、問題追溯和滿意度評價機制,暢通老人的服務反饋渠道,堵塞漏洞。此外,將養老床位機構和人員列入養老服務監管賦權清單,強化信用監管水平。發揮「網際網路+監管」的作用,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多地區在開展家庭養老床位的同時也在開展家庭病床(或家庭護理床位),可推進「兩床合一」,從牽頭政府部門的角度,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準入門檻,具有一定醫養結合服務能力或醫療資源統籌能力的養老服務企業進入到供應商隊伍,也可以將正在發展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對接進來,解決支付問題,項目的執行、管理、監管可以條線統一,更加清晰。
從供應商的角度,可進一步精準業務方向。基於目前的服務模式,信息化與適老化建設缺一不可,但是信息化與適老化建設與居家服務的簡單結合不利於成本控制(傳統居家服務項目分類較多、人力需求大),應更加針對剛需,將服務對象劃分為高齡獨居並輕度失能(或基本自理)、術後康復或特殊身體狀況時期、中度及重度失能,術後康復或特殊身體狀況時期加入康復輔具租賃服務,對於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加入家庭照護者培訓支持,提供多樣的服務套餐,更具有針對性的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良好的收益。
在各地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穩步推進的基礎上,家庭照護床位的服務內容可向醫療專科護理方向傾斜,藉助目前長護險的推進優化支付方式,服務項目屬於長期護理保險服務清單的,可通過長護險進行結算,減輕老年人支付負擔,同時也可為服務企業提供保障。信息化系統的建設與智能終端設備的配置可在服務中挖掘持續性使用的內容,使信息化改造與適老化改造非一次性收益,探索將家庭照護床位作為切入點,比如連結家床服務之外的智能服務場景(認知障礙老人防走失場景、老年慢性病用藥場景等)。
參與到家庭照護床位中的崗位主要為養老護理員、護士,護理人員隊伍可優先考慮「提質」,後考慮「增量」,提高用人效率,如需專業醫師配合,可邀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有相關資質的醫生、康復治療師提供有償的補充式服務(如病情診斷、配藥開藥、輔具適配等);鼓勵志願者參與到家庭照護床位中來,為老人提供心理慰藉、陪伴、基本的生活支持,如服務對象具有家政服務的需求,可考慮養老服務與家政服務相結合,提供服務的相互推介,做好服務切割,有利於推進各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