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聽說過男人會腎虛,那么女人會不會也出現腎虛?
答案是:會的!其實女性腎虛也不少見,但是大多數人會忽視腎虛的症狀。
女人也會腎虛!
腎虛不單只是男性有,女性也會有腎虛的情況!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孫愛軍12月1日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女性腎虛多有容顏早衰、脫髮、白髮、月經失調、白帶異常、不孕等情況,需要及時調理,避免對身體造成更大影響。
女性腎虛主要分為腎精不足、腎陰虛、腎陽虛、腎氣不固以及腎不納氣。①
1. 手腳發熱——腎陰虛!
腎陰虛主要表現為手腳容易發熱,中午和晚上很容易出汗,腰部經常發酸,有時出現頭暈耳鳴、容易掉發、記憶力減退以及失眠多夢等症狀。可以用中成藥調理,包括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
2. 腰部發涼——腎陽虛!
腎陽虛主要表現為腰部經常發涼,性慾減退,晚上夜尿多,小便次數增加,在半夜的時候會失眠,尤其是在接近早上六點的時候,由於腹痛、腹瀉而醒來,日常生活也比較容易腹瀉。常用的中成藥有金匱腎氣丸、艾附暖宮丸等,孕婦忌服或慎用。
3. 性慾減退——腎精不足!
腎精不足主要表現為性慾減退、生育能力下降、月經推遲、月經量少,甚至導致閉經或不孕等等,平時記憶力差,容易忘事,頭髮乾枯並且無光澤,還容易脫落。牙齒鬆動,腰部經常發酸,有時還會出現頭暈耳鳴等症狀。常用的中成藥有清宮長春膠囊等藥物。
4. 憋不住尿——腎氣不固!
腎氣不固主要表現為經常憋不住尿,月經時間長並且淋漓不盡,而且自身白帶清稀且量多等。常用的藥物包括大補元煎丸、固腎定喘丸等。
5. 喘不上氣 ——腎不納氣!
腎不納氣主要表現為稍微活動就咳喘、上氣不接下氣,呼吸深度比較淺,說話聲音比較小等。有時還會伴隨頭暈、頭痛以及記憶力不集中等症狀,需要及時調理,避免嚴重影響生活。
養腎試試4個「三」
進入冬季,補腎正當時。應該如何養腎?看看專家們推薦的「補腎招」。
三個護腎膳食
湖北省中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金勁松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推薦了護腎食療方:②
1. 百合木耳炒肉片
準備鮮百合(白色)、木耳(黑色)、雞肉(黃色)、西芹(綠色)、枸杞(紅色)適量。
2. 慄子芝麻粥
慄子(去皮)50克,大米50克,鹽少許。將生慄子用高壓鍋(少放水)煮熟,去皮,搗碎,放入洗好的大米中,加水煮成粥,再加食鹽調味。
3. 黑豆北芪燉烏雞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2015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黑豆北芪燉烏雞有滋陰補腎,益氣固表的功效,特別適合常坐辦公室,工作緊張,工作壓力大的上班一族,長期飲用,可以滋陰固腎,益氣養精,增強人體免疫力。
烏雞1隻、黑豆50克、北芪25克、黨參25克、桂圓肉25克、生薑1片,精鹽適量。先將各材料洗淨。烏雞宰洗淨,去內臟切塊,汆水。再將所有材料放進燉盅,加入冷開水1500毫升(約6碗量),加蓋隔水燉2小時,放入精鹽調味。③
三杯護腎茶飲
同時,金勁松醫生推薦可以喝些生薑紫蘇紅茶補腎。
1. 生薑紫蘇紅茶
取生薑、紫蘇、紅茶各適量。用溫熱水衝泡即可。②
北京中醫醫院腎病科主任趙文景2017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補腎可以喝點桑葚茶和百合蓮子羹。
2. 桑葚烏梅茶
桑葚15克、烏梅9克、冰糖少量,清水煎煮,取湯飲用,可養陰、生津、止渴。④
3. 百合蓮子羹
鮮百合30克、蓮子30克、枸杞子15克,冰糖少許,文火慢燉至熟爛,有補腎養陰、養心安神的作用。④
三大護腎食物
1. 慄子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陳燕清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中醫認為,慄子性平、味甘,有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功效,又被奉為「腎之果」。除了常見的糖炒慄子和水煮慄子,也可以搭配其他材料製成餐桌上的佳餚。⑤
2. 枸杞
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馮時茵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枸杞子歸肝、腎經,立冬後吃點能補腎氣、平補陽氣,益精明目,養血,延緩衰老。⑥
3. 山藥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丁洪明建議2015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補腎食材中,推薦鐵棍山藥,鐵棍山藥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和多種胺基酸與礦物質,既適合補腎陽虛,也補腎陰虛。山藥最好蒸著吃。放鍋中蒸煮20分鐘左右,每天吃半根,男女老少都適宜。⑦
三個護腎動作
1. 按摩腰部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祝勇2014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護腰就是養腎。腰部是不可以受寒的。人們可以經常把兩手搓熱,捂在腰眼上,這對保護腰部健康非常有益。對於女性來說呢,更要注意腰部保暖,少穿低腰的衣服。⑧
2. 每天走路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學博士彭鑫2014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冬季補腎氣也很簡單,每天走路一小時就好。因為走路無形中就是在活動腎經和膀胱經,尤其是走太極步,對這兩條經絡的鍛鍊效果非常好。⑨
3. 按太溪穴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病科副主任醫師雷洋洋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平時按揉太溪穴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對治療女性朋友手腳冰涼也非常有效。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每次按壓5分鐘左右便可。⑩
本文參考資料:
①2020-12-01健康時報《女人也會腎虛》
②2019-11-29健康時報《三款養腎食療方》
③2015-12-07健康時報《滋陰固腎黑豆北芪燉烏雞》
④2017-03-14健康時報《中醫護腎招兒很多》
⑤2019-01-11健康時報《熟吃慄子 健脾胃》
⑥2016-11-29健康時報《初冬吃枸杞子補腎氣》
⑦2015-12-28健康時報《補腎鐵棍山藥每天吃半根》
⑧2014-10-27健康時報《護腰就是養腎》
⑨2014-11-17健康時報《補腎每天散步一小時》
⑩2017-09-15健康時報《太溪穴是匯聚腎氣的長江》
(來源:健康時報)
本文編輯:王楠 審稿主任:楊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