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上封面丨布楞溝「藜麥書記」楊成:用愛心耐心決心跑完脫貧...

2020-12-21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布楞溝,東鄉族語義「懸崖邊」。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這個懸崖邊的村莊,老人們曾經總在嘴邊掛著這樣一句話——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布楞溝村所在的東鄉縣,年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490毫米。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住房難,增收難,成了世代居住於此的鄉民身上的「六座大山」。也正是因此,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流傳出了這樣一句話——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東鄉。

今年11月,甘肅宣布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東鄉縣也在其中。這意味著曾經「吃水難」「行路難」的布楞溝村告別了絕對貧困。受訪者供圖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翻山越嶺,沿著崎嶇陡峭、塵土飛揚的山路來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溝村,殷殷囑託——「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儘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

7年多時間過去,如今的布楞溝怎樣了?

我們這些扶貧一線上的戰士們

在東鄉打贏了一場脫貧攻堅仗

「今年11月21日,甘肅宣布最後8個貧困縣如期脫貧摘帽,東鄉也在其中。這意味著我們這些扶貧一線上的『戰士們』 ,在東鄉這片熱土上打贏了一場脫貧攻堅仗。」

12月初,布楞溝村已經下過幾場雪,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視頻採訪時,「80後」的第一書記楊成特意將地點選在一片山坡上。他的身後,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會處隴中大地,覆蓋在皚皚白雪之中——對於年降水量僅290毫米的東鄉縣來說,這意味著來年的好收成。

楊成是中國石化派駐東鄉縣的扶貧幹部,也是2013年中國石化承擔東鄉縣定點扶貧之後的第6位派駐扶貧幹部。關於布楞溝的過去,楊成從村中的老人們身上找到了一段段苦痛的記憶——吃水難,要么喝雨水要么喝河溝裡的鹽鹼水,要麼往返20公裡到洮河去取水;行路難,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晴天一身土,下雨出不去;住房難,八成以上群眾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學難,村裡只有一個三年制教學點……

中國石化派駐甘肅東鄉縣布楞溝村第一書記楊成。受訪者供圖

而寫入公開報導的一組數據,也佐證著布楞溝村曾經的「難」——2012年年底,村人均純收入1624元,貧困發生率96%。2019年年底,人均純收入增長到7218元。2020年底,布楞溝村常住62戶、315名(其中建檔立卡戶25戶,125人)群眾實現脫貧。

自來水爬上了懸崖,硬化路通到了門口,在布楞溝村兩年的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中,楊成見證著這座懸崖村的改變,也經歷著諸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學習東鄉語,第一次開村民大會,第一次講黨課,第一次直播帶貨,等等。」

作為扶貧戰線上的「新青年」,楊成說,自己用愛心、耐力和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跑完了布楞溝村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他也向青年人呼籲,「如果你想發揮和尋找自己的才華,如果你想錘鍊和鍛造自己堅定的信念,有機會去農村看看。因為那裡有很多很多的百姓需要你,有很多很多的產業創造你,有很多很多的機會適合你。」

我喜歡「藜麥書記」這個稱呼

藜麥給百姓們增加了很大收入

「『藜麥書記』,我很喜歡這個稱呼。藜麥給東鄉老百姓增加了很大的收入,我記得去年收購藜麥現場,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大娘看到手裡12000多元的收入,用東鄉語說,種了一輩子土豆,也沒有見過這麼多的收入。」

臨近年底,楊成特別忙碌。「今年藜麥普遍豐收,產量高於2019年,收購工作正在進行中。」 與此同時,作為甘肅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東鄉已經退出貧困縣序列,楊成正在為國家驗收緊張準備。

在接受封面新聞採訪時,這名被布楞溝村民喊作「藜麥書記」的「80後」信心十足,「由中石化收購,確保種植戶每畝收益達到3000元以上,今年種植5畝以上的農戶,純收入能達到15000元以上。」

中國石化在布楞溝村援建了扶貧車間。圖為楊成展示扶貧車間裡加工的食品。受訪者供圖

楊成介紹,當地傳統種植作物多是土豆和玉米,而且老百姓的習慣是4、5月份耕種,出遠門打工至10月以後返回收莊稼。「要脫貧,首先要打破傳統農業種植結構,找到因地制宜的產業。」2018年,中國石化聯合甘肅省農科院,「發現藜麥適合於在東鄉環境種植,也基本符合老百姓的勞作時間。」

藜麥抗寒、抗旱、耐鹽鹼、富含營養物質、市場前景廣闊。然而,剛開始推廣時,在當地百姓心中,對這種長得像灰條菜一樣的「洋玩意」還是打了個問號。楊成回憶,「我們組織了專家技術指導,現場培訓,可因為語言、習慣等原因,沒有按照要求種植和田間管理,開始都不出苗。還有的老百姓覺得藜麥就是餵牲口的雜草,賣不了錢,不配合種植等問題,都發生過。」

他很快熟悉藜麥種植、加工、銷售等方面的信息情況,請教農科院專家,到其他村了解老鄉種植意願,開展補種。為了解決藜麥銷售的顧慮,中石化還投建藜麥加工廠打通產業鏈條,把從老鄉手中收購來的藜麥通過加工再銷售到全國的2.7萬座易捷便利店。

歷經3年,如今「東鄉藜麥種植產業鏈」新模式初步建成。楊成不僅僅是一名駐村「第一書記」,還成了產業發展新模式的「參與者」,「今年老鄉們種植藜麥的積極性尤其高,目前東鄉藜麥種植畝數已達到全省第二,畝產量全省第一了。」

我們在這裡建了學校

請北師大的教授輔導

2018年的最後一天,楊成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堡子壩鎮排坊村「發放完村裡的雞苗」,結束了自己在當地的第一書記任期。2019年元旦一過,他便輾轉火車、汽車來到了東鄉縣布楞溝村,踏上扶貧路上的第二段徵程。

「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東鄉。」從2013年開始,中國石化先後派出4批6名掛職幹部,成立東鄉縣幫扶工作組,推進以布楞溝流域為重點的精準幫扶,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5億元,實施扶貧項目74個,幫助2815戶、15523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2019年年初,當楊成走進這個全國唯一一個以東鄉族為人口主體的縣城時,他看到的是「整齊的新農村,乾淨的石化路,亮麗的布楞溝小學和村兩委辦公樓,穿村而過的二級公路正在施工,公路邊還有服務區,晚上沿路的太陽能路燈像玉帶般蜿蜒在山間和村落。」

可是到了大隊部和村幹部一見面,「我就有點懵,他們都是東鄉族,說的都是東鄉語,我完全聽不懂。」楊成回憶,「第一次入戶,我用普通話和他們交談,老鄉們全程都在點頭,離開時卻說了一句東鄉語。我問隨行的人才得知,老鄉說的是』剛才他說了什麼』。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東鄉語。」

中國石化聯合甘肅省農科院在布楞溝流域建立東鄉藜麥種植產業鏈新模式。中國石化派駐東鄉縣布楞溝村第一書記楊成(中)在當地推廣藜麥,被稱作「藜麥書記」。圖片來源:中國石化

語言關、環境關都好說,「我是西北人,對這裡的飲食、宗教、文化都還熟悉。」楊成感觸最深的,是思想關,「這裡長期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婦女受教育程度低,沒有收入,家庭地位低,連正常的見面詢問、打招呼,她們都很羞澀,或者乾脆拒絕。」

為了從源頭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2013年至今,東鄉縣新建教學點2個、改擴建中小學5所、新建石化中學1所,著力解決上學遠、上學難問題。在縣民族中學設立助學金,開辦中國石化希望班、勵志班等,向313名學生發放獎學金。出資174萬元援助「關愛女童希望工程」,為在臨夏中學就讀的515名女童提供夥食、住宿、交通和生活用品等補助。通過中國石化援建7座扶貧車間,數百戶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得以解決,過去從不拋頭露面的東鄉族婦女在家門口變身為產業工人。

楊成對記者反覆提及,脫貧攻堅工作中,教育脫貧是最為本質的,「不僅僅是教育孩子。我們在這裡建了學校,帶孩子們去夏令營,請北師大的教授長期教育輔導。在家門口建立了扶貧車間,不僅讓婦女們學會了認字,而且還有了收入。現在她們可以用手機給自己和家人買東西,看到這樣的改變,很是欣慰。」

要有一顆「為農民服務」的愛心

才能跑好扶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2020年,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如果說脫貧攻堅是一場接力賽,楊成就是這場接力賽中跑「最後一棒」的選手之一。在他看來,「最後一棒」是脫貧攻堅各類政策的執行與落實者,是國家和農民群眾之間信息的傳遞者,更是連接大山之外與小山村的探路者,「對於我們扶貧工作來說,沒有持之以恆的耐力,沒有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說實話很難辦到。」 他說,最基本的,還要有一顆「為農民服務」的愛心,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碰撞,才能跑好扶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兩年彈指一揮間,楊成將在2020年年底完成布楞溝村第一書記的任期。這名兩赴扶貧一線的「80後」幹部對記者說,「與其說我來到最艱苦的地方幫扶,不如說是他們用這裡的風土人情造就了我們這樣一批掛職幹部,這是一種相互影響、支持和改變。」

作為脫貧攻堅戰線上的「新青年」,楊成向青年人呼籲,「如果你想發揮和尋找自己的才華,有機會去農村看看;如果你想錘鍊和鍛造自己堅定的信念,有機會去農村看看;如果你想攀登和打破自己溫暖的屏障,有機會去農村看看。因為那裡有很多很多的百姓需要你,有很多很多的產業創造你,有很多很多的機會適合你。」

相關焦點

  • 懷揣「為農民服務」的愛心 跑完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翻山越嶺,沿著崎嶇陡峭、塵土飛揚的山路來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溝村,殷殷囑託——「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儘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  7年多時間過去了,如今的布楞溝怎樣了?
  • 除了賣咖啡,中石化又種藜麥了?藜麥是個啥東東?
    截至2017年,中國石化累計投入資金5466萬元,完成了布楞溝流域人飲入戶工程,新建蓄水池117座,埋設供水管網327公裡,受益群眾超過1萬人。如今,6年過去了,曾經老百姓口中「不適宜居住」的布楞溝路通了,水來了,新農村院落建好了,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中國石化易捷「易享節」助力持久脫貧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在積極踐行產業扶貧的基礎上,中石化易捷將消費扶貧與產業扶貧相結合,培育出了一大批高品質的扶貧產品。在消費扶貧的基礎上,中石化易捷還持續發力,變「輸血」為「造血」,發揮技術和管理優勢,以派駐專業管理團隊、加印公益標識等方式輸出管理和品牌,提升扶貧產品質量,加大產業扶貧力度。位於甘肅省中部的東鄉縣是重點貧困縣。這裡十年九旱,四季缺水。而布楞溝村則是全縣最閉塞、最落後的地方。
  • 脫貧攻堅在東鄉
    日前,採訪團隊深入東鄉,走訪了這裡三大主要產業——東鄉羊、東鄉土豆和東鄉刺繡,深切體會到了東鄉縣政府、東鄉群眾和企業聯合一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與決心。「懸崖邊」上的致富羊東鄉縣布楞溝村,東鄉語意為「懸崖邊」。村如其名,村子處於山崖的深處。在過去,進出村子全靠一條時有時無的土路,這裡乾旱缺水,產業匱乏。
  • 「改革開放40年」布楞溝村民馬麥志:我家又蓋了5間新房子
    站在布楞溝村對面的山頭上,黃褐相間的梁峁溝壑與整齊的新村都盡收眼底。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走進布楞溝村,漂亮的新農村院落整潔有序,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了農家院落,村小學新建的兩層教學樓成了村裡最亮麗的風景。
  • 新青年·上封面(二十一)| 85後第一書記讓長江邊的少數民族貧困村...
    在新徵程的洗禮中彰顯青春價值接下來快跟團團一起來了解2020年度宜賓新青年·上封面封面人物展示吧! 羅雲菊是白塔村一組的貧困群眾,丈夫常年患病,家裡缺少勞動力,申煜經常上門談心鼓勵,並在政策上、資金上給予幫扶,如今,羅雲菊也種植了十多畝塔羅科血橙,對增收致富充滿了信心。 「申書記對我們的幫助很大。」
  • 承德豐寧櫻桃溝村第一書記慄偉:鄉村美 產業旺 做精準扶貧「帶路人」
    長城網承德訊(記者黃雲霞 通訊員韓春明)穀雨時節,沿著光潔的水泥路走進豐寧滿族自治縣櫻桃溝村,剛剛播種完的藜麥基地,在雪白的杏花、粉紅的杜鵑等各色山花的掩映下,煥發出勃勃生機。「今年肯定能有個好收成,百姓的錢袋子又要鼓起來了。」看著眼前的景象,河北省人社廳駐豐寧櫻桃溝村第一書記慄偉情不自禁的說道。
  • 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
    原標題: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6月的壩上綠意蔥蘢,位於接壩地區的豐寧滿族自治縣土城鎮葦子溝村更顯得生機勃勃:一排排紅牆紅瓦的小葦子溝新村鑲嵌在綠色原野中,村民徹底告別了泥土房,笑意盈盈;西瓜大棚內,瓜秧已經竄到兩尺來長,布滿花苞;非遺「北京絹人」項目工廠內,村裡的婦女用精巧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生活……短短幾年內,葦子溝村民和「無基礎無產業無信心
  • 脫貧戰場的青春之歌⑥︱鄉村夜校:青年志願者用知識照亮村民脫貧路
    「七一村自開辦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以來,始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遞到老百姓心中,激發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七一村第一書記劉明剛介紹。   助力脫貧攻堅,彰顯青年力量。
  •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10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扶貧日】丨第一書記與山棗潭村的故事
    為解決西南組、甘家組電力不穩、頻繁跳閘問題,劉書記協調電力公司三次來村現場調研,安裝了4臺變壓器,讓燈火照亮每個村落。草坪完小就建在村部周邊,駐村期間劉書記每天都會到學校溜達一圈,看著破舊的食堂與教師宿舍,決心一定要徹底解決這個難題,讓學生吃得放心,教師住得舒心。在劉書記不懈努力下,協調教育局及多方籌措完成了草坪完小食堂和教師宿舍建設,老師和同學們歡快的笑聲迴響在每個角落。
  • 萊西市日莊鎮溝東村高維玉:打造脫貧攻堅齊魯樣板村的好支部書記
    54歲的高維玉有著30年的黨齡,2011年2月當選溝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2019年4月任萊西市日莊鎮溝東新村黨支部書記。在溝東村,從脫貧攻堅戰場到疫情防控阻擊戰場,到處都有高維玉忙碌工作的身影……  近年以來,高維玉把一個經濟弱、環境差的貧困村,轉變成一個組織強、民心聚、產業興、治理好、環境美的示範村莊。
  • 巾幗脫貧奔小康(十八)丨廣西鳳山:90後「女書記」身患骨瘤卻在脫貧...
    「大學期間,我享受了助學貸款、一等助學金等國家政策,可以說是國家供我上的大學。」林丹丹說,如果能在熱血沸騰的年紀,投身脫貧攻堅這場新時代的偉大戰役,人生是不是更有意義呢?「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林丹丹選擇了回報家鄉,毅然考取選調生。
  • 【脫貧一線黨員風採】「女娃娃」書記
    「多虧阿書記幫我們過上好日子,我們都很感動。」熱合麥提不好意思地說。熱合麥提口中的阿書記是新疆克州黨委組織部駐巴仁村「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阿依帕爾·艾斯卡爾。2017年3月,第一次走進巴仁村時,她被村裡的貧窮和落後嚇了一跳:「到處灰塵漫天、破破爛爛的,一片荒涼的感覺。」
  • 俺家住在黃河邊兒:梭欏溝舊枝發新芽 新農村脫貧變化大
    再去地裡瞧瞧,轉又喜笑顏開,新種的石榴樹解渴嘍。當孟津縣小浪底鎮上梭欏溝村黨支部書記4年了,老王只覺著,每天有幹不完的事兒。村民們也沒閒著,他們都有了各自的新營生。孟津縣委書記楊劭春分包上梭欏溝村,頭一回登謝潤夏家門時,這位獨居老人正耷拉著腦袋,怏怏地在地裡刨食兒。誰知第二天,縣委書記就送來了一沓宣紙,其義自明。村裡農家書屋建罷,楊書記點名叫謝大爺去當文化管理員,每月縣文化站給發260元。
  • 第一書記尚新周:用畫筆描繪廣西大山深處的歲月靜好和脫貧致富路
    第一書記尚新周:用畫筆描繪廣西大山深處的歲月靜好和脫貧致富路 2020-11-27 17:3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打贏脫貧攻堅戰 致敬太行新愚公丨劉俊亮的「三哭」「三笑」
    此後,阜平縣委縣政府確定了「三年大見成效、五年穩定脫貧、八年建成小康」的「三五八」發展目標。從2013年到2016年,4年時間出臺了126項脫貧與發展規劃。「我們選配一批40歲左右、農村基層工作經驗豐富、能力強的中青年幹部充實到鄉鎮黨委書記崗位。」時任阜平縣委書記郝國赤說。
  • 脫貧攻堅丨造VR、養鬥魚……小村莊闖出新天地
    2016年,惠州市委政法委定點幫扶塘尾村,拉開了塘尾村新農村建設的序幕。那時的塘尾村,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惠州市委政法委駐塘尾村第一書記陳職勇說,剛到塘尾村的時候,儘管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是困難還是比他想像的大:這裡的村民脫貧意願不夠強,勤勞致富氛圍不濃厚,存在「幹部在幹,群眾在看」的現象。
  • ...保小康•第一書記扶貧記②】毛紅領:用釘釘子精神抓扶貧,一錘...
    毛書記讓我們調整種植結構,改種高附加值的藜麥。有了毛書記,我們才不愁銷路。」提起毛紅領,霍俊清不時豎起大拇哥。  在毛紅領的跑辦下,2018年村裡建起了扶貧藜麥加工廠,購置了加工設備,申請了註冊商標「藜合富」,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辦理了年度有機認證,2018年、2019年加工業分別增收7.6萬元、17萬元。「我們正在申請電商店鋪,今後藜麥的銷售還可以走電商渠道。」毛紅領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