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布楞溝,東鄉族語義「懸崖邊」。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這個懸崖邊的村莊,老人們曾經總在嘴邊掛著這樣一句話——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布楞溝村所在的東鄉縣,年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490毫米。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住房難,增收難,成了世代居住於此的鄉民身上的「六座大山」。也正是因此,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流傳出了這樣一句話——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東鄉。
今年11月,甘肅宣布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東鄉縣也在其中。這意味著曾經「吃水難」「行路難」的布楞溝村告別了絕對貧困。受訪者供圖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翻山越嶺,沿著崎嶇陡峭、塵土飛揚的山路來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溝村,殷殷囑託——「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儘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
7年多時間過去,如今的布楞溝怎樣了?
我們這些扶貧一線上的戰士們
在東鄉打贏了一場脫貧攻堅仗
「今年11月21日,甘肅宣布最後8個貧困縣如期脫貧摘帽,東鄉也在其中。這意味著我們這些扶貧一線上的『戰士們』 ,在東鄉這片熱土上打贏了一場脫貧攻堅仗。」
12月初,布楞溝村已經下過幾場雪,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視頻採訪時,「80後」的第一書記楊成特意將地點選在一片山坡上。他的身後,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會處隴中大地,覆蓋在皚皚白雪之中——對於年降水量僅290毫米的東鄉縣來說,這意味著來年的好收成。
楊成是中國石化派駐東鄉縣的扶貧幹部,也是2013年中國石化承擔東鄉縣定點扶貧之後的第6位派駐扶貧幹部。關於布楞溝的過去,楊成從村中的老人們身上找到了一段段苦痛的記憶——吃水難,要么喝雨水要么喝河溝裡的鹽鹼水,要麼往返20公裡到洮河去取水;行路難,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晴天一身土,下雨出不去;住房難,八成以上群眾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學難,村裡只有一個三年制教學點……
中國石化派駐甘肅東鄉縣布楞溝村第一書記楊成。受訪者供圖
而寫入公開報導的一組數據,也佐證著布楞溝村曾經的「難」——2012年年底,村人均純收入1624元,貧困發生率96%。2019年年底,人均純收入增長到7218元。2020年底,布楞溝村常住62戶、315名(其中建檔立卡戶25戶,125人)群眾實現脫貧。
自來水爬上了懸崖,硬化路通到了門口,在布楞溝村兩年的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中,楊成見證著這座懸崖村的改變,也經歷著諸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學習東鄉語,第一次開村民大會,第一次講黨課,第一次直播帶貨,等等。」
作為扶貧戰線上的「新青年」,楊成說,自己用愛心、耐力和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跑完了布楞溝村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他也向青年人呼籲,「如果你想發揮和尋找自己的才華,如果你想錘鍊和鍛造自己堅定的信念,有機會去農村看看。因為那裡有很多很多的百姓需要你,有很多很多的產業創造你,有很多很多的機會適合你。」
我喜歡「藜麥書記」這個稱呼
藜麥給百姓們增加了很大收入
「『藜麥書記』,我很喜歡這個稱呼。藜麥給東鄉老百姓增加了很大的收入,我記得去年收購藜麥現場,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大娘看到手裡12000多元的收入,用東鄉語說,種了一輩子土豆,也沒有見過這麼多的收入。」
臨近年底,楊成特別忙碌。「今年藜麥普遍豐收,產量高於2019年,收購工作正在進行中。」 與此同時,作為甘肅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東鄉已經退出貧困縣序列,楊成正在為國家驗收緊張準備。
在接受封面新聞採訪時,這名被布楞溝村民喊作「藜麥書記」的「80後」信心十足,「由中石化收購,確保種植戶每畝收益達到3000元以上,今年種植5畝以上的農戶,純收入能達到15000元以上。」
中國石化在布楞溝村援建了扶貧車間。圖為楊成展示扶貧車間裡加工的食品。受訪者供圖
楊成介紹,當地傳統種植作物多是土豆和玉米,而且老百姓的習慣是4、5月份耕種,出遠門打工至10月以後返回收莊稼。「要脫貧,首先要打破傳統農業種植結構,找到因地制宜的產業。」2018年,中國石化聯合甘肅省農科院,「發現藜麥適合於在東鄉環境種植,也基本符合老百姓的勞作時間。」
藜麥抗寒、抗旱、耐鹽鹼、富含營養物質、市場前景廣闊。然而,剛開始推廣時,在當地百姓心中,對這種長得像灰條菜一樣的「洋玩意」還是打了個問號。楊成回憶,「我們組織了專家技術指導,現場培訓,可因為語言、習慣等原因,沒有按照要求種植和田間管理,開始都不出苗。還有的老百姓覺得藜麥就是餵牲口的雜草,賣不了錢,不配合種植等問題,都發生過。」
他很快熟悉藜麥種植、加工、銷售等方面的信息情況,請教農科院專家,到其他村了解老鄉種植意願,開展補種。為了解決藜麥銷售的顧慮,中石化還投建藜麥加工廠打通產業鏈條,把從老鄉手中收購來的藜麥通過加工再銷售到全國的2.7萬座易捷便利店。
歷經3年,如今「東鄉藜麥種植產業鏈」新模式初步建成。楊成不僅僅是一名駐村「第一書記」,還成了產業發展新模式的「參與者」,「今年老鄉們種植藜麥的積極性尤其高,目前東鄉藜麥種植畝數已達到全省第二,畝產量全省第一了。」
我們在這裡建了學校
請北師大的教授輔導
2018年的最後一天,楊成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堡子壩鎮排坊村「發放完村裡的雞苗」,結束了自己在當地的第一書記任期。2019年元旦一過,他便輾轉火車、汽車來到了東鄉縣布楞溝村,踏上扶貧路上的第二段徵程。
「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東鄉。」從2013年開始,中國石化先後派出4批6名掛職幹部,成立東鄉縣幫扶工作組,推進以布楞溝流域為重點的精準幫扶,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5億元,實施扶貧項目74個,幫助2815戶、15523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2019年年初,當楊成走進這個全國唯一一個以東鄉族為人口主體的縣城時,他看到的是「整齊的新農村,乾淨的石化路,亮麗的布楞溝小學和村兩委辦公樓,穿村而過的二級公路正在施工,公路邊還有服務區,晚上沿路的太陽能路燈像玉帶般蜿蜒在山間和村落。」
可是到了大隊部和村幹部一見面,「我就有點懵,他們都是東鄉族,說的都是東鄉語,我完全聽不懂。」楊成回憶,「第一次入戶,我用普通話和他們交談,老鄉們全程都在點頭,離開時卻說了一句東鄉語。我問隨行的人才得知,老鄉說的是』剛才他說了什麼』。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東鄉語。」
中國石化聯合甘肅省農科院在布楞溝流域建立東鄉藜麥種植產業鏈新模式。中國石化派駐東鄉縣布楞溝村第一書記楊成(中)在當地推廣藜麥,被稱作「藜麥書記」。圖片來源:中國石化
語言關、環境關都好說,「我是西北人,對這裡的飲食、宗教、文化都還熟悉。」楊成感觸最深的,是思想關,「這裡長期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婦女受教育程度低,沒有收入,家庭地位低,連正常的見面詢問、打招呼,她們都很羞澀,或者乾脆拒絕。」
為了從源頭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2013年至今,東鄉縣新建教學點2個、改擴建中小學5所、新建石化中學1所,著力解決上學遠、上學難問題。在縣民族中學設立助學金,開辦中國石化希望班、勵志班等,向313名學生發放獎學金。出資174萬元援助「關愛女童希望工程」,為在臨夏中學就讀的515名女童提供夥食、住宿、交通和生活用品等補助。通過中國石化援建7座扶貧車間,數百戶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得以解決,過去從不拋頭露面的東鄉族婦女在家門口變身為產業工人。
楊成對記者反覆提及,脫貧攻堅工作中,教育脫貧是最為本質的,「不僅僅是教育孩子。我們在這裡建了學校,帶孩子們去夏令營,請北師大的教授長期教育輔導。在家門口建立了扶貧車間,不僅讓婦女們學會了認字,而且還有了收入。現在她們可以用手機給自己和家人買東西,看到這樣的改變,很是欣慰。」
要有一顆「為農民服務」的愛心
才能跑好扶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2020年,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如果說脫貧攻堅是一場接力賽,楊成就是這場接力賽中跑「最後一棒」的選手之一。在他看來,「最後一棒」是脫貧攻堅各類政策的執行與落實者,是國家和農民群眾之間信息的傳遞者,更是連接大山之外與小山村的探路者,「對於我們扶貧工作來說,沒有持之以恆的耐力,沒有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說實話很難辦到。」 他說,最基本的,還要有一顆「為農民服務」的愛心,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碰撞,才能跑好扶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兩年彈指一揮間,楊成將在2020年年底完成布楞溝村第一書記的任期。這名兩赴扶貧一線的「80後」幹部對記者說,「與其說我來到最艱苦的地方幫扶,不如說是他們用這裡的風土人情造就了我們這樣一批掛職幹部,這是一種相互影響、支持和改變。」
作為脫貧攻堅戰線上的「新青年」,楊成向青年人呼籲,「如果你想發揮和尋找自己的才華,有機會去農村看看;如果你想錘鍊和鍛造自己堅定的信念,有機會去農村看看;如果你想攀登和打破自己溫暖的屏障,有機會去農村看看。因為那裡有很多很多的百姓需要你,有很多很多的產業創造你,有很多很多的機會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