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入世擔當的孔子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大菩薩也是!

2020-12-22 我心無礙即菩提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明——德清大師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聖賢喝不喝酒,或是說聖賢愛不愛喝酒,這個還真不好說。孔子是喝酒的,「唯酒無量,不及亂」,可見孔子不但能喝酒,而且酒量了得。但孔子喝酒不誤事,不會撒酒瘋,不會失態甚至當眾嘔吐。可以說孔子不但酒量好,而且頗有酒德,酒風很正。所以說這個聖人他就是不一樣,喝個酒,「憨佩」一下,始終有度!「度」就是君子和小人之間的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君子有度,小人無度。

李白愛喝酒,據說酒量也很大。所謂「李白鬥酒詩百篇」嘛!不但能喝還能吹。喝得暈暈乎乎,吹得天花亂墜,名曰詩仙,實為酒鬼。所以能喝,有才,但當不起「聖賢」的威名。

所以都是識兩字的人,有的人就是聖賢,而有的人就非聖賢了,或流於狂放,或泯於普通。非關造化弄人,實在是和自身的修養有關吶!

什麼是修養?其實就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管控。我們如果情緒失控了,那還有個什麼修養呢?而如果我們連自我情緒都管控不了,那還怎麼有修養呢?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淨土宗師印光大師少年之時,立志仕途,專攻儒業。而且非常喜歡韓愈,歐陽修,朱熹等人的文章。而這老幾位歷史上在「闢佛」方面都特別的賣力氣。所以印光大師初時也極力排斥佛法。後來因為身體有病,且一病綿延數載,才讀誦佛教經典。身體痊癒後發願學佛。所以他不拘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個緣起。印光大師學佛的緣起大抵如此。我們每個人只有在面臨「生老病死」等無常大苦的時候,我們才會想到佛法。我們才會明白只有佛法才能救離我們脫離苦海!可是,一旦吃飽喝足,一旦小日子過的滋潤起來,便沉溺於世間快樂裡了?誰學佛?你舅舅才學佛呢?我先玩耍去吧!

印光大師曰: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並且著重強調說:唯有家裡人,方知家裡事。語於門外漢,遭謗定無疑。這是印光大師在他所著的《念佛三昧摸象記》裡的一段法語。其義明了,就是告訴大家,只有證得念佛三昧,於現在未離娑婆之際而無煩惱,實則早已常預海會。就是在阿彌陀佛的世界裡,已經有了自己位置了。但印光大師同時也預見了,後世眾生根性淺薄,不求上進。故而大師才說:「唯有家裡人,方知家裡事。」由此可見,念佛三昧是淨土宗的最尊最貴,至尊至貴的法寶。同時念佛三昧也是修學淨土,往生西方,且是上品上生的根本保證。大家都聽說過「密法」一詞吧?念佛三昧就是淨土宗的密法。那些倡導帶業往生,或是說但憑信願,不力求實行的人都不是「家裡人」,而是「門外漢」。所以就不要和這些「門外漢」這些殊勝的法要,因為他定然毀謗!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憨山大師一語中的。所以淨土宗學人就多對憨山大師排斥。是啊,不用費力,還能有個好的結果,殊勝的結局誰不願意呢可是,那是喝多了的醉話,當不得真!

魏晉之士,多有隱操。像這個陶淵明啊,竹林七賢吶,有很多!有的是身逢亂世,不願參與世間動蕩而隱;有的是潔身自好,不願於世間同流合汙而隱。還有一種就是避災避禍不得不隱。其實這個世間,你隱到哪裡都白搭。哪裡不是紅塵呢?哪裡不也是得吃飯穿衣大喘氣嗎?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理解了儒家的思想。就會明白聖人的偉大!也會感受到孔子一生的不易!人類遭受的苦難或是不公,孔子通通遭受過,或是遭受得更多。但孔子自始至終沒有選擇歸隱。雖然他也說過「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話,但其實他一生都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隱」,雖然他身處的是一個「禮崩樂壞」的「無道」的天下。但他還是選擇留了下來。哪怕只能是說一說,喊一喊,最不濟哭一鼻子,孔子都沒有放棄對於家國的情懷!

佛教是世出世間法。很多人以為出家就是出世,那是誤解。只要我們在這個世間活一天,我們都是世間人,都是入世!什麼是大菩薩?就是不畏世間塵勞罪苦,毅然決然的入世。所以才有「六度萬行」之法。如果出世了,要這些還有什麼用呢?所以佛教不是消極的,只要是修學菩薩道的,必然心懷慈悲,兼濟天下。他不會「隱」,更不會「避世」。

《法華經》裡曾經講過:內密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真正佛法的「內密」就是菩薩行,只不過外現一幅「自了漢」的模樣罷了。

某些時候,其實孔子就是一位大菩薩。雖然他喝酒,戒律守的也不是太好,他也沒有受過三皈依。但他身上有大菩薩的情懷。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三一

相關焦點

  • 佛教:大乘五乘的三教劃分——人天歸儒,二乘歸道,菩薩歸佛
    ,而學佛的師兄們又認為孔子有什麼資格和佛陀比。至於還有一部分人就更加是無理取鬧了,把本來一個學術討論的問題強行扯到最近的一些時事上,還說討論一個印度人做什麼?這裡先對最後這些人說一句——釋迦摩尼佛只是古印度人,按照現在來說則是尼泊爾人,和印度沒什麼關係,而且佛教也早就從古印度傳出來了,現在印度人主要信奉的是印度教。
  • 精讀 | 出世與入世,其實不矛盾
    濟群法師曾經說過:「作為菩薩行者來說,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積極入世,廣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所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這種境界讓人嚮往。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多數人很難平衡好兩者的關係。有一個佛教故事:一天,無相禪師外出行腳時感到口渴,看到一個青年正在河邊用水車打水,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一般人的意識中大概認為這三者是佛家修煉眾的地位高低。人世間的修者,即和尚。到了羅漢,就有了金身和法術,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銅人一樣,而且各自帶了屬性。比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睡夢羅漢」等等。再高一級別,就是「菩薩」,菩薩貌似中層領導,但是觀世音菩薩幹事情也是經常親力親為,並不見得去差遣羅漢——由此可以看出,這其中並沒有領導關係。而菩薩、羅漢都聽命於佛。其實從佛教義理來說,「滿天神佛」是不對的,「滿天神仙」是正確的,因為道教是多神論。對於佛教來說,和西方基督教一樣,屬於一神論。
  • 黃居士:大乘五乘的三教劃分——人天歸儒,二乘歸道,菩薩歸佛
    聲聞部主要遵循佛教經典,據經斷見思惑,可以修行到羅漢果。緣覺乘。在聲聞乘的基礎上,自己悟道,通過見思習來提高自己的認識,證到闢支佛。證闢支佛即獨覺。菩薩乘。就是可以自行化他,證成佛果,能夠推行六度萬行,普度大乘。
  • 佛教人物第六:地藏王菩薩——和我們這個世界最有緣的大菩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聊佛教人物,今天要介紹的是地藏王菩薩。各位師兄都知道我們漢傳佛法有四大佛教聖地,分別是一位大菩薩的道場——金五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銀普陀大悲觀音菩薩,銅峨眉大行普賢菩薩,以及鐵九華大願地藏王菩薩。
  • 佛教:大隨求菩薩,隨眾生所求而給如願;般若菩薩以智慧渡到彼岸
    佛教的歷史文化如今已經得到全世界推崇,然而很多人在求神拜佛的同時,只知寺廟中的神像,而不知眾位佛菩薩代表的意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大隨求菩薩,隨眾生所求而給如願;般若菩薩以智慧渡到彼岸:大隨求菩薩大隨求菩薩的形象為:身呈深黃色,有八臂,作貢高無畏狀。
  • 佛教 地藏王菩薩
    竟然一直擴大到整片山峰,這時閔公看得目瞪口呆,因有言在先,也只有誠心的布施這一整片山了,而這座山就是中國四大名山,地薩菩薩的根本道場「九華山」了,隨後閔公及自己的兒子道明都皈依了地薩菩薩,並虔誠的修持地藏法門,所以在地藏座下的一長者為閔公,另一為道明尊者。另外一個問題,也是大家心中很納悶的疑惑,那就是地藏菩薩比較大,還是十殿閻王比較大?
  • 佛教「五蓋」及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又名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等。屬於密教胎藏界壇城除蓋障院之主尊,密號為離惱金剛。除蓋障菩薩之名,據《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記載:「除一切蓋障菩薩者,謂障為眾生種種心垢,能翳如來淨眼,不能開明,若以無分別法,滅諸戲論,如雲霧消除日輪顯照,故曰除蓋障。」蓋,是煩惱的別名,因為像有東西對心識進行覆蓋,所以稱之為蓋。五蓋是佛教關於修行次第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指貪慾蓋、嗔恚蓋、昏沉蓋蓋、掉舉惡作蓋、疑心蓋。
  • 農曆十月二十日,又逢佛教文殊菩薩出家日
    農曆十月二十(2020年12月4日)是佛教中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出家日。這一天,佛教信徒紛紛以香花、燈燭、茶果、珍餚供養文殊菩薩像,並用各種香料浸泡文殊菩薩像,以示對文殊菩薩的尊重和敬仰。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又稱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佛教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 同時與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並稱為「佛教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被視為智慧之象徵,形象一般為仗劍騎獅之像,為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坐騎為獅子。
  • 農曆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聖誕!對這尊佛教大菩薩,你了解多少?
    在我國,觀音菩薩大概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佛教菩薩了。自古以來,民間就把祂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萬能之神。不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很多老百姓家中都供有觀音像,希望得到他的加持和護佑。不過,對佛教的這尊大菩薩,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你對祂的認識是不是主要來源於小說和影視劇呢?
  • 觀世音菩薩法力並不是最高,為何卻在漢化佛教中最受歡迎?
    觀世音菩薩,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薩,「觀世音」為梵文的意譯,也有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的。又因在唐代避諱唐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而略稱「觀音」,故「觀世音菩薩」又常常被人簡稱為「觀音菩薩」。菩薩,在佛教中是僅次於佛一等的,據說釋迦牟尼未成佛時,就曾以菩薩為稱號的。
  • 受菩薩戒不是走形式 按菩薩的準則去實踐
    菩薩乘和聲聞乘的不共之處,除了見地方面,關鍵是在於菩提心。這種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己任的發心,也是菩薩道修行的兩大內容之一。此外就是菩薩戒,是對這種願力的踐行和落實。應該說,漢傳佛教還是比較重視菩薩戒的,出家人固然要受,在家人也往往熱衷於此,視之為資深學佛者的身份認證。遺憾的是,這種受戒往往流於形式。須知,菩薩戒的核心不是其他,正是那個我們常常聽到卻又知之不詳的菩提心。
  • 佛教四大菩薩,文殊、普賢、地藏王、觀世音,分別代表了什麼?
    佛教當中有著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四位菩薩,而這四位菩薩又分別代表了什麼?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被譯為: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佛教裡的四大菩薩,象徵著人們理想的四種人格,即:願、行、智、悲。
  • 佛教密宗的信仰中,觀世音菩薩都有什麼樣的形象
    據說觀世音菩薩現身的時候,有種種不同形象,按照《普門品》說有三十三身,也就是說,觀音菩薩會在各種不同的情況和場合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在佛教中,除了正觀音(觀音的形象為結迦跌座,雙手結禪定印,頭戴寶冠,冠上有佛像,身上有瓔珞項釧等裝飾)外,比較流行的還有以下幾種:千手千眼觀音。
  • 佛教:觀世音菩薩,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觀世音菩薩在佛教是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觀世音菩薩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眾生的聲音」的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楊柳淨瓶,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世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他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 佛教:菩薩殺生犯戒,為何還能受到尊敬?這個故事,給你答案
    內心都會有個很大的疑問,為何佛教常常勸大家少造殺業,以免徒增罪孽,但許多的諸佛菩薩卻未以身作則,常常犯殺戒呢?其實,這便是許多人學習佛法容易弄錯思想誤區,佛教常常會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勸導世人向善的同時,也絕對不會對禍害生靈者視若無睹的。今天便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相信大家看完之後,便會明白菩薩殺生犯戒,為何還受到尊敬。
  • 「綠度母」灌頂佛教大師「寂天菩薩」!
    度母豆知識:《入行論》的作者寂天菩薩,也得到過度母的指點。寂天是古印度的一個王子,在登基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兩個夢。首先,夢到文殊菩薩坐在他次日登基的寶座上,對他說:「這是我的座位,我是你的上師,你我二人處在同一個座位上,這是不合理的。」
  • 普陀山佛教協會傳授在家菩薩戒法會圓滿
    普陀山佛教協會舉行傳授在家菩薩戒法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寂戒法師)宏海律師教導眾善信發大誓願(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寂戒法師)傳戒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寂戒法師)2018年12月10日,農曆十一月初四,普陀山佛教協會舉行傳授在家菩薩戒法會,禮請道慈律師為菩薩戒法師,六十六名善信圓受在家菩薩戒。
  • 具足所有功德、善行和智慧的大菩薩,共赴法會,聆聽佛法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維摩詰經》,此經對於歷史上中國佛教影響是巨大的,在當今佛教及學術界已成共識,此經一是倡「唯心淨土」,二是主出世、入世一而不二。這一講是佛國品,述說佛在毗耶離城附近的庵羅樹園與具足威神的大菩薩集會,開起本法會之序幕。
  • 舞劇《孔子》成都收官 瀘州老窖勇擔文化傳承使命
    孔子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詮釋。西方哲學家伏爾泰認為,東方開明的文化離不開孔子。孔子的思想對東方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可謂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孔子》收官 抒聖人凡心10月14日,舞劇《孔子》2019年全國巡演於成都收官。中外觀眾全體站立,掌聲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