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明——德清大師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聖賢喝不喝酒,或是說聖賢愛不愛喝酒,這個還真不好說。孔子是喝酒的,「唯酒無量,不及亂」,可見孔子不但能喝酒,而且酒量了得。但孔子喝酒不誤事,不會撒酒瘋,不會失態甚至當眾嘔吐。可以說孔子不但酒量好,而且頗有酒德,酒風很正。所以說這個聖人他就是不一樣,喝個酒,「憨佩」一下,始終有度!「度」就是君子和小人之間的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君子有度,小人無度。
李白愛喝酒,據說酒量也很大。所謂「李白鬥酒詩百篇」嘛!不但能喝還能吹。喝得暈暈乎乎,吹得天花亂墜,名曰詩仙,實為酒鬼。所以能喝,有才,但當不起「聖賢」的威名。
所以都是識兩字的人,有的人就是聖賢,而有的人就非聖賢了,或流於狂放,或泯於普通。非關造化弄人,實在是和自身的修養有關吶!
什麼是修養?其實就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管控。我們如果情緒失控了,那還有個什麼修養呢?而如果我們連自我情緒都管控不了,那還怎麼有修養呢?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淨土宗師印光大師少年之時,立志仕途,專攻儒業。而且非常喜歡韓愈,歐陽修,朱熹等人的文章。而這老幾位歷史上在「闢佛」方面都特別的賣力氣。所以印光大師初時也極力排斥佛法。後來因為身體有病,且一病綿延數載,才讀誦佛教經典。身體痊癒後發願學佛。所以他不拘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個緣起。印光大師學佛的緣起大抵如此。我們每個人只有在面臨「生老病死」等無常大苦的時候,我們才會想到佛法。我們才會明白只有佛法才能救離我們脫離苦海!可是,一旦吃飽喝足,一旦小日子過的滋潤起來,便沉溺於世間快樂裡了?誰學佛?你舅舅才學佛呢?我先玩耍去吧!
印光大師曰: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並且著重強調說:唯有家裡人,方知家裡事。語於門外漢,遭謗定無疑。這是印光大師在他所著的《念佛三昧摸象記》裡的一段法語。其義明了,就是告訴大家,只有證得念佛三昧,於現在未離娑婆之際而無煩惱,實則早已常預海會。就是在阿彌陀佛的世界裡,已經有了自己位置了。但印光大師同時也預見了,後世眾生根性淺薄,不求上進。故而大師才說:「唯有家裡人,方知家裡事。」由此可見,念佛三昧是淨土宗的最尊最貴,至尊至貴的法寶。同時念佛三昧也是修學淨土,往生西方,且是上品上生的根本保證。大家都聽說過「密法」一詞吧?念佛三昧就是淨土宗的密法。那些倡導帶業往生,或是說但憑信願,不力求實行的人都不是「家裡人」,而是「門外漢」。所以就不要和這些「門外漢」這些殊勝的法要,因為他定然毀謗!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憨山大師一語中的。所以淨土宗學人就多對憨山大師排斥。是啊,不用費力,還能有個好的結果,殊勝的結局誰不願意呢可是,那是喝多了的醉話,當不得真!
魏晉之士,多有隱操。像這個陶淵明啊,竹林七賢吶,有很多!有的是身逢亂世,不願參與世間動蕩而隱;有的是潔身自好,不願於世間同流合汙而隱。還有一種就是避災避禍不得不隱。其實這個世間,你隱到哪裡都白搭。哪裡不是紅塵呢?哪裡不也是得吃飯穿衣大喘氣嗎?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理解了儒家的思想。就會明白聖人的偉大!也會感受到孔子一生的不易!人類遭受的苦難或是不公,孔子通通遭受過,或是遭受得更多。但孔子自始至終沒有選擇歸隱。雖然他也說過「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話,但其實他一生都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隱」,雖然他身處的是一個「禮崩樂壞」的「無道」的天下。但他還是選擇留了下來。哪怕只能是說一說,喊一喊,最不濟哭一鼻子,孔子都沒有放棄對於家國的情懷!
佛教是世出世間法。很多人以為出家就是出世,那是誤解。只要我們在這個世間活一天,我們都是世間人,都是入世!什麼是大菩薩?就是不畏世間塵勞罪苦,毅然決然的入世。所以才有「六度萬行」之法。如果出世了,要這些還有什麼用呢?所以佛教不是消極的,只要是修學菩薩道的,必然心懷慈悲,兼濟天下。他不會「隱」,更不會「避世」。
《法華經》裡曾經講過:內密菩薩行,外現是聲聞。真正佛法的「內密」就是菩薩行,只不過外現一幅「自了漢」的模樣罷了。
某些時候,其實孔子就是一位大菩薩。雖然他喝酒,戒律守的也不是太好,他也沒有受過三皈依。但他身上有大菩薩的情懷。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一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