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生活習慣之一。在很久以前,茶便被客家先民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有一句俗語這樣說:「客家人一日無茶不歡,客家人一日無茶不可。」
也許是因為客家人愛喝茶,所以客家地區很多縣市都有茶葉種植,生產的歷史。像梅州地區的「八大歷史名茶」,便涵蓋了梅州五縣一市二區。每一個縣域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代表性茶品。由此也可以佐證客家人喜歡喝茶的事實。
客家人愛喝茶,客家地區產好茶。但客家茶在浩如煙海的茶市中卻默默無聞。不得不說,這是茶迷們的遺憾。
梅州地區山多,自古以來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多山的地方,交通相對不便,所受外界的影響小,汙染少,生態好。所謂:「好山好水出好茶。」擁有如此優越的生態條件,客家茶的品質自然不會差。
梅州「八大名茶」各自擁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並在產區周邊獲得良好的市場口碑。但消費者也經常會困囿於「什麼樣的茶才是客家好綠茶?」這樣的問題。或者面對不同的農家和生產商提供的產品無所適從的感覺。
其實,什麼樣的茶才是好茶?一直以來都是茶界熱議的話題。也一直沒有統一、標準的答案。客家綠茶也一樣,在日常的交往和品飲體驗中,大家經常會討論這個話題,但都是各持己見,難以統一。
客家綠茶全程以柴火炒青,乾燥,其生產過程極為注重茶葉的火功,傳統的客家綠茶要求茶葉在衝泡、品飲體驗中要達到甘,香,順,滑的感覺。這是評判一款客家綠茶品質好壞的傳統標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消費習慣與消費受眾的轉變,客家綠茶的工藝標準與成品茶呈味性,香型等不斷細化。已經形成了多種香型,多種口感的產品組合。
但筆者認為,無論工藝如何變化,產品如何細分,結合區域茶葉消費習慣和茶樹生長環境等綜合考量,一款標準品質的客家綠茶,至少離不開下列幾個特點。下面,我們就以洋西坑綠茶為例,說說客家綠茶通常應具備的四個特點:
其一是:「品清」,洋西坑山高林密,常年雲繚霧繞,茶樹均生長在630米以上海拔的高山茶園。茶菁質量優異,製成的客家綠茶無論是幹茶,還是茶湯都給人乾乾淨淨,無蕪雜,無汙染的感覺。
其二是:「韻正」,高山雲霧出好茶,礫壤,山巖,特殊的生態條件滋養成洋西坑茶獨有的山韻,無可替代。很多茶喝完幾杯之後,令人產生「膩」的感覺,缺乏再喝的習慣。但洋西坑綠茶沒有這種感覺,會讓人越喝越想喝。
其三是:「味釅」,客家綠茶傳統的採摘方式,多是開面採,芽葉內含量極其豐富,其製作與輝白過程均採用柴火或碳火完成,以鍋或滾筒式炒茶機高火炒制,特別注重火功。其火候足,滋味濃釅,品飲過程注重順滑和喉底。
其四是:「甘長」,茶經有云,茶生爛石者為上。生長在巖石,礫壤間的客家綠茶,多以回甘見長。一款上佳的客家綠茶,其回甘強勁,令口舌生津,舌底鳴泉,回甘度強,直達喉底,韻味無窮。次者,亦能回甘生津,消煩止渴,令人飲之愉悅,若飲甘泉。(圖/文:觀心齋-陸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