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央行宣布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後,今日又有消息傳出,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12月10日,據媒體報導,監管此前與部門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早在2018年4月,央行聯合多部門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按照既定計劃,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由於受上半年的新冠疫情影響,今年7月31日,央行宣布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資管產品中,證券和保險資管產品存量化解難度不大,銀行理財整改難度相對更大。自資管新規發布後,近兩年來,銀行理財積極探索新產品發行,非標投資逐步壓降,期限錯配、多層嵌套等情況也已明顯改善。但是,越到後期,面臨的存量整改壓力越大,剩下的都是周期較長、最難處理的老資產。
根據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課題組發布的報告,這些難啃的「硬骨頭」主要包括非上市股權資產、信用債、不良資產以及資本補充工具四類。
其中,非上市股權資產主要指投資標的為PPP項目、產業基金的資管產品,此類資產一般投資期限都在10年以上,在現有客戶風險偏好前提下,銀行機構很難發行相應期限的新產品來承接;信用債同樣由於期限較長,短期內僅靠銀行體系化解存在一定難度。另外,難以壓降的資產還有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具,主要指向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
據悉,有部分大行的老產品超過萬億規模,約佔產品總規模的五分之一,今年底之後,難以消化的存量資產還有3000億元-4000億元的規模。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難以消化的老資產可以按照「一行一策」的整改原則,時間最晚放寬到2025年的話,老資產整改的壓力將明顯得到減輕。
不過,資管新規延期並不代表資管業務改革方向變化,也不意味著金融機構可以不積極整改。正如在央行原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在7月份所言,「各界對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的建議比較多,但是無論是延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的,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製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的。」
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當時也表示,將密切跟蹤監測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情況,按照實事求是原則做好相關工作,穩妥有序推進資管行業的整改與轉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日前,由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和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組成的課題組在《金融監管研究》雜誌公眾號上發布了針對影子銀行的首份官方報告《中國影子銀行報告》。《報告》披露,經過三年專項治理,目前我國影子銀行野蠻生長的態勢已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19年末,廣義影子銀行規模降至84.80萬億元,較2017年初100.4萬億元的歷史峰值縮減近16萬億元。
銀保監會在《報告》中表示,對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設立「禁區」,嚴禁多層嵌套投資、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結構複雜產品和業務死灰復燃,以及假創新和偽創新行為等。此外,還要建立風險隔離,建立相應的防火牆。完善監管制度,慎重開展綜合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