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延期的背後,ppp項目、永續債成理財子公司攔路虎?

2020-12-13 環球老虎財經

2018年4月,資管新規的出臺打破了剛兌的痼疾,銀行理財被迫向淨值化轉型,與此同時,背負著銀行理財業務整改、淨值化轉型重任的理財子公司陸續獲批籌建。然而理財子公司「受限」久期匹配無法順利「承接」久期長的PPP項目、永續債等老產品,而大部分這些老產品的持有者為四大行,或正因此,監管部分才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將轉型期限最晚放寬到2025年。

12月10日,據媒體報導,監管此前與部門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而早在2018年4月,央行宣布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7月31日,央行宣布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事實上,一再延期的背後主要是部分久期較長老產品短期難以處理。而專為資管新規設立的理財子公司因面臨期限匹配的規定也致使其去「無力」去承接這些老產品。

久期長的PPP項目、永續債等成為資管新規「攔路虎」

2018年4月,央行聯合多部門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按照既定計劃,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

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大力開展理財業務整改,其中各家銀行積極籌備設立理財子公司,加速產品淨值化轉型。但因疫情滋擾,部分企業經營受影響,產品轉型也面臨較大壓力。

因此央行在7月31日宣布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不過12月10日,有媒體披露,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據悉,這些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銀行的永續債。

永續債是銀行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重要渠道。央行在日前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中表示,下一階段,要繼續推動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一級資本,特別是支持經營穩健的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

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截至11月末,銀行已發行38隻永續債,發行規模達5985億元,發行主體涵蓋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等各類商業銀行。

由於發行規模大、流動性低、久期長等缺點,永續債的認購方多為政策性銀行、大中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而銀行則是動用表內資金和表外理財去認購。

報導中顯示,部分大行的老產品超過萬億規模,約佔產品總規模的五分之一,今年底之後,難以消化的存量資產還有3000億元-4000億元的規模。

這些久期長的老產品,即便銀行有理財子公司,但也因久期匹配「受限」不能順利承接。

理財子公司承接老產品「受限」資管新規

2018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成為去槓桿的標誌性事件。截至2019年末,中國影子銀行規模三年累計壓縮了16萬億元,信託業的同業通道業務較歷史峰值累計下降近5萬億元。

資管新規的重點在於打破剛性兌付、推動產品淨值化轉型以及壓降非標資產,對於不符合監管要求的「老產品」,要求金融機構有序壓縮遞減。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壓降違規理財產品的思路主要有兩種:一是對不符合要求的存量資產進行替換,包括非標轉標、表外資產回表;二是提前終止產品或使其自然到期。

此前,已有多家銀行強行終止已發理財產品。自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432隻產品提前終止,其中有1348隻於新規發布後終止。

不過對於久期長的非標、PPP項目、永續債卻成為理財子公司跨不過去的門檻。

資管新規允許理財子公司的公募理財可以投資非標資產,但有如下規定:一是期限匹配,除另有規定外,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或開放式理財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

而公募理財的資金來源期限一般都很短,幾天或幾個月不等。但是非標債權資產的期限一般在1年期以上。

此外,部分銀行此前持有大量永續債也成為難點,因為永續債沒有明顯贖回安排,也不會有投資人的回售安排,所以無法做到期限匹配。這也意味著,理財子公司想要發行新產品去承接老產品面臨一定的限制。

股份行淨值化率高,四大行墊底

資管新規後,商業銀行紛紛設立理財子公司。2019年2月15日,工商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獲批籌建,僅用3個多月就率先開業,在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中拔得頭籌。

根據工商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6月末,工銀理財總資產168.24億元,淨資產165.94億元,上半年實現淨利潤2.56億元,在已披露業績的理財子公司中排名第六。截至2020年6月末,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2.49萬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3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獲批,包括2家中外合資機構,其中有21家已開業。在全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等6家股份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已陸續開業;廣發銀行、浦發銀行2家旗下的理財子公司也相繼獲批籌建。

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原本就是為了滿足理財產品的淨值化,在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後,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根據2019年理財年報披露的數據,截止到2019年末,非保本理財規模為23.4萬億元,其中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淨值型產品規模為10.13萬億元。也就是說2020年-2021年兩年時間內,仍有13.27萬億元的理財產品面臨著淨值化轉型和整改。

據統計,今年以來主要的20家銀行理財淨值化佔比大幅度提升。其中招商銀行、和北京銀行基本已經完成了淨值化轉型。徽商銀行,交通銀行,北京銀行上半年的淨值化比例大幅度提升,提升比例都是20個百分點。此外中信銀行、江蘇銀行、興業銀行、杭州銀行上半年的理財淨值化比例提升也都有10個百分點。

環球老虎財經製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銀行8月以來的淨值化率提升稍微放緩,目前進度較慢主要集中在4大行和郵儲。

而老產品的持有者絕大部分為四大行,這也能解釋四大行的淨值化率較低。據悉,資管新規實施以來,截至7月31日,工行存量理財產品共計持有非標資產約5000多億元,比高點時壓降了46%。

顯然,短期難以消化的老產品按照「一行一策」的整改原則,時間最晚放寬到2025年,持有這些久期長的老產品銀行整改的壓力將明顯得到減輕。

相關焦點

  • 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延長!銀行理財老產品最晚2025年消化完
    這確實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比如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一些問題資產,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銀行的永續債。」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坦言。銀行發行的永續債一部分由銀行理財這類表外資金來認購,因為市場價格低、流動性較低、市場主體的認購意願不足、投資熱情較弱,有些大行的永續債發行又動輒超過500億,各家銀行的表內資金和表外理財都會「互抬轎子」去大規模認購,「你來我往」,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 大行資管產品清理將再獲延期 或為防範信用債風險進一步加劇
    今日,有消息稱,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該消息屬實。」一位國有大行資管部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這主要是為了防範銀行老資管產品壓降過猛,導致明年信用債風險進一步上升。
  • 資管新規過渡期又延長?網傳銀行理財「硬骨頭」最晚放寬至2025年
    在今年7月,央行宣布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後,今日又有消息傳出,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 金融機構獲「喘息」空間 整改壓力猶存
    資管新規影響100萬億大資管。按2018年4月份推出的資管新規,資管新規將在2020年年末完成過渡期,期滿後一些產品將退出市場,其中包括大量的銀行保本理財。 據普益標準測算,截至2季度末,全市場銀行機構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進度為53.82%。按照此前規定,大量的理財產品需在今年年底完成轉型。
  • 銀行理財「硬骨頭」資產清理最終紅線劃定
    這確實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比如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一些問題資產,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銀行的永續債。」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坦言。永續債是銀行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重要渠道(銀行的資本可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三類),監管也曾經多次喊話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加快推進銀行髮型永續債補充資本。
  • 四天兩度「放風」,資管新規延期,央行怎麼說
    另一方面是淨值性產品佔比穩步上升,資管資金通過增加金融債、企業債投資的方式,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目前,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暫時出現了萎縮,我國經濟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確實也增加了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難度,市場非常關注資管新規過渡期相關政策。有些人建議嚴肅市場紀律,嚴格執行資管新規,有些人建議延長過渡期一年或兩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
  •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1年,基金子公司總算緩口氣,548...
    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今年以來,由於新冠疫情原因,業內對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其實早有預期。年初有媒體報導,央行有延長資管新股過渡期的意願。
  • 重磅來了: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延長 對股市債市有何影響?
    業內認為,資產清理最終時間如果再度延期,對於避免信用過快收縮、緩解信用違約壓力將起到重要作用,有利於穩定資本市場,有利於穩定投資者信心。資管新規過度期或再度延長2018年4月,央行聯合多部門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釋放什麼信號?
    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但實際上從去年以來,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關於延長過渡期的討論就已熱烈,彼時監管也釋放出會研究延期一事的態度。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至2021年底,鼓勵「跳起來摘桃子」?央行...
    7月10日,在央行舉行的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央行辦公廳主任周學東就曾表示,關於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因為今年疫情衝擊,應該延期,但也有機構、學者建議不能延太長,可能延期一年比較合適。央行有關負責人此次強調,過渡期延長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多久?安信、川信風險如何處置?理財浮虧怎麼破...
    理財產品浮虧? 在7月10日召開的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央行相關負責人對市場關心的熱點問題一一回應。資管新規過渡期應該延長目前,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暫時出現了萎縮,我國經濟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確實也增加了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難度,市場非常關注資管新規過渡期相關政策。
  • 關乎90萬億的資管新規過渡期延1年 央行鼓勵跳起來摘桃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關乎90萬億的資管新規過渡期延1年,央行鼓勵跳起來摘桃子涉及超過90萬億資金的資管新規延期終於靴子落地:過渡期將延長一年至2021年底。7月31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央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 關乎90萬億的資管新規過渡期延1年,央行鼓勵跳起來摘桃子
    涉及超過90萬億資金的資管新規延期終於靴子落地:過渡期將延長一年至2021年底。7月31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央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 資管新規過渡期要延長多久?
    央廣網北京7月15日消息(記者蔣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央行相關負責人近日透露,資管新規實施兩年多以來,不規範的影子銀行規模明顯壓縮,資管產品整體風險持續收斂,資管資金通過增加金融債、企業債投資的方式,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 央行宣布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1年,釋放什麼信號?|小編頻道
    7月10日,央行舉行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央行辦公廳主任周學東在會上表示,關於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因為今年疫情衝擊,應該延期,但也有機構、學者建議不能延太長,可能延期一年比較合適。央行有關負責人此次強調,過渡期延長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
  • 央行前副行長吳曉靈牽頭報告:建議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兩年至2022年底
    此次發布的報告研究了資管新規出臺前我國資管行業潛藏的金融風險成因,資管新規出臺後在監管理念、監管分工、監管規則、產品壓降、財富管理等方面所遇到的新問題,指出當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存在直接融資間接化、投資業務融資化、私募產品公募化、市場主體行政化等問題。
  • 權益類產品漸熱或成理財子公司「吸粉」關鍵
    更多理財子公司參與權益市場 資管新規的誕生促使銀行理財業務回歸到代人理財的本質,理財子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起了這一職責。理財子公司具有獲客、引流、創利的戰略意義,自身具備強大資產管理能力的理財子公司將開始布局權益市場,充分展現自身的投研優勢,從而獲取更多的高質量客戶,提高盈利能力。
  • 吳曉靈: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應「寬嚴相濟」 發展資本市場與是否...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由於疫情因素,資管新規的過渡期被延長一年。而在資管新規之下,我國的大資管業務正在走向合規。「我們要求的是資金端的規範,建議按照資金端逐年替換,資金端不能有資金池,必須自己來承擔風險。」
  • 資管新規出臺 多家銀行已提前終止785款理財產品
    數據顯示,從2018年初到2020年10月20日,共有1618款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其中,僅2020年,就有785款產品提前終止合約,涉及多家商業銀行。業內人士分析原因有二:①資管新規。按照資管新規要求,所有理財產品都需要轉換成淨值型理財產品。今年以來,銀行開始加快清退非淨值型理財產品;②資金成本。
  • 中金公司:變革從內部開始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路徑推演
    回顧16年發展史,銀行理財憑藉客群渠道、資產供給等優勢,已經成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幫助銀行獲取客戶、經營客戶、貢獻營收利潤。2018年資管新規開啟銀行資管2.0時代。相比其他資管機構牌照,理財子公司在投資範圍、流動性監管等方面更具競爭力,是銀行輕資本經營的核心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