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資管新規的出臺打破了剛兌的痼疾,銀行理財被迫向淨值化轉型,與此同時,背負著銀行理財業務整改、淨值化轉型重任的理財子公司陸續獲批籌建。然而理財子公司「受限」久期匹配無法順利「承接」久期長的PPP項目、永續債等老產品,而大部分這些老產品的持有者為四大行,或正因此,監管部分才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將轉型期限最晚放寬到2025年。
12月10日,據媒體報導,監管此前與部門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而早在2018年4月,央行宣布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7月31日,央行宣布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事實上,一再延期的背後主要是部分久期較長老產品短期難以處理。而專為資管新規設立的理財子公司因面臨期限匹配的規定也致使其去「無力」去承接這些老產品。
久期長的PPP項目、永續債等成為資管新規「攔路虎」
2018年4月,央行聯合多部門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按照既定計劃,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
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大力開展理財業務整改,其中各家銀行積極籌備設立理財子公司,加速產品淨值化轉型。但因疫情滋擾,部分企業經營受影響,產品轉型也面臨較大壓力。
因此央行在7月31日宣布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不過12月10日,有媒體披露,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據悉,這些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銀行的永續債。
永續債是銀行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重要渠道。央行在日前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中表示,下一階段,要繼續推動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一級資本,特別是支持經營穩健的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
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截至11月末,銀行已發行38隻永續債,發行規模達5985億元,發行主體涵蓋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等各類商業銀行。
由於發行規模大、流動性低、久期長等缺點,永續債的認購方多為政策性銀行、大中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而銀行則是動用表內資金和表外理財去認購。
報導中顯示,部分大行的老產品超過萬億規模,約佔產品總規模的五分之一,今年底之後,難以消化的存量資產還有3000億元-4000億元的規模。
這些久期長的老產品,即便銀行有理財子公司,但也因久期匹配「受限」不能順利承接。
理財子公司承接老產品「受限」資管新規
2018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成為去槓桿的標誌性事件。截至2019年末,中國影子銀行規模三年累計壓縮了16萬億元,信託業的同業通道業務較歷史峰值累計下降近5萬億元。
資管新規的重點在於打破剛性兌付、推動產品淨值化轉型以及壓降非標資產,對於不符合監管要求的「老產品」,要求金融機構有序壓縮遞減。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壓降違規理財產品的思路主要有兩種:一是對不符合要求的存量資產進行替換,包括非標轉標、表外資產回表;二是提前終止產品或使其自然到期。
此前,已有多家銀行強行終止已發理財產品。自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432隻產品提前終止,其中有1348隻於新規發布後終止。
不過對於久期長的非標、PPP項目、永續債卻成為理財子公司跨不過去的門檻。
資管新規允許理財子公司的公募理財可以投資非標資產,但有如下規定:一是期限匹配,除另有規定外,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或開放式理財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
而公募理財的資金來源期限一般都很短,幾天或幾個月不等。但是非標債權資產的期限一般在1年期以上。
此外,部分銀行此前持有大量永續債也成為難點,因為永續債沒有明顯贖回安排,也不會有投資人的回售安排,所以無法做到期限匹配。這也意味著,理財子公司想要發行新產品去承接老產品面臨一定的限制。
股份行淨值化率高,四大行墊底
資管新規後,商業銀行紛紛設立理財子公司。2019年2月15日,工商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獲批籌建,僅用3個多月就率先開業,在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中拔得頭籌。
根據工商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6月末,工銀理財總資產168.24億元,淨資產165.94億元,上半年實現淨利潤2.56億元,在已披露業績的理財子公司中排名第六。截至2020年6月末,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2.49萬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3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獲批,包括2家中外合資機構,其中有21家已開業。在全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等6家股份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已陸續開業;廣發銀行、浦發銀行2家旗下的理財子公司也相繼獲批籌建。
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原本就是為了滿足理財產品的淨值化,在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後,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根據2019年理財年報披露的數據,截止到2019年末,非保本理財規模為23.4萬億元,其中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淨值型產品規模為10.13萬億元。也就是說2020年-2021年兩年時間內,仍有13.27萬億元的理財產品面臨著淨值化轉型和整改。
據統計,今年以來主要的20家銀行理財淨值化佔比大幅度提升。其中招商銀行、和北京銀行基本已經完成了淨值化轉型。徽商銀行,交通銀行,北京銀行上半年的淨值化比例大幅度提升,提升比例都是20個百分點。此外中信銀行、江蘇銀行、興業銀行、杭州銀行上半年的理財淨值化比例提升也都有10個百分點。
環球老虎財經製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銀行8月以來的淨值化率提升稍微放緩,目前進度較慢主要集中在4大行和郵儲。
而老產品的持有者絕大部分為四大行,這也能解釋四大行的淨值化率較低。據悉,資管新規實施以來,截至7月31日,工行存量理財產品共計持有非標資產約5000多億元,比高點時壓降了46%。
顯然,短期難以消化的老產品按照「一行一策」的整改原則,時間最晚放寬到2025年,持有這些久期長的老產品銀行整改的壓力將明顯得到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