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據悉,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即使期限放寬至2025年,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可以無視監管規則,無限度拖延時間,不積極整改。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周炎炎
編 輯丨馬春園
部分內容來源:wind、券商研報等
圖/ 圖蟲
近期,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一家大行和一家股份制銀行了解到,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資管新規延期一年到2021年底,但窗口指導了部分表外資產體量很大的銀行,上報2021年底預估不能消化完的老資產規模,最終在協商後會有額度豁免。」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另外一位股份行人士稱:
這屬於政策的預留空間,周期較長、最難處理的資產可以一行一策處理,時間放寬到2025年。這樣的話給老資產整改減輕了壓力,更有信心妥善化解風險。
處理不完的是哪些老資產?
「大行基本都有2021年底的豁免額度,部分股份制銀行也有。這確實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比如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一些問題資產,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銀行的永續債。」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坦言。
圖/ 圖蟲
永續債是銀行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重要渠道(銀行的資本可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三類),監管也曾經多次喊話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加快推進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
銀行發行的永續債一部分由銀行理財這類表外資金來認購,因為市場價格低、流動性較低、市場主體的認購意願不足、投資熱情較弱,有些大行的永續債發行又動輒超過500億,各家銀行的表內資金和表外理財都會「互抬轎子」去大規模認購,「你來我往」,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但是根據資管新規,理財產品投永續債又處於較為尷尬的境地,因為永續債不能有明顯贖回安排,也不會有投資人的回售安排,所以無法做到期限匹配。
一位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告訴記者,傳統理財資產端比較複雜,不單單是一些普通的債券,除了非標之外,還包括大量的產業基金、沒有流動性的永續債、優先股,以及二級資本債等債券市場上創新產品,這些標的主要投資力量都是銀行理財。這些資產沒有處置的話,在產品中還必須保持一定的發行力度。
上述大行老產品規模超過萬億,佔五分之一左右,永續債和優先股還有千億級別,另外還有同業資產,今年底之後,難以消化的「硬骨頭」還有3000億-4000億元的規模。
另外一家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稱,他們銀行標準化產品佔比較高,其他很多資產可以通過發行新產品承接、產品自然到期來消化,今年年底還剩1000億左右的「硬骨頭」。
如果等到這些「硬骨頭」資產自然到期,還需要十幾年,並不是5年後能解決的。至於到時候可能的解決方案,有銀行資管人士認為,回表難度較大,表內外業務已經隔離,最終可能會由理財子公司的自營資金去承接。
最終期限並不意味著無作為
圖/ 圖蟲
但即使期限放寬至2025年,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可以無視監管規則,無限度拖延時間,不積極整改。
正如在資管新規延期一年的消息釋放前夕,央行原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曾經指出:「無論是延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的,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製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的。」
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當時也表示,目前,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暫時出現了萎縮,我國經濟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確實也增加了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難度。市場非常關注資管新規過渡期相關政策,有些人建議嚴肅市場紀律,嚴格執行資管新規;有些人建議延長過渡期一年、兩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
周學東還坦言,老的資管產品的壓降也是不容易的。過去很多金融機構願意做資管,是因為可以規避很多的監管,不用繳存款準備金,也不需要提取壞帳撥備,成本很低,帳目上收益率顯得很高。
在上述發言之後,7月31日,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同時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穩有序推進資管行業規範發展。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指出,延長過渡期1年,更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有助於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同時,該負責人也指出過渡期也不宜延長過多,初衷是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延長1年可以鼓勵金融機構「跳起來摘桃子」,在對衝疫情影響的同時,推動金融機構早整改、早轉型。
其實這次監管與各家理財子公司「一行一策」的協商,也是資管新規延期政策的應有之義。政策安排主要內容是「適當延長+個案處理」。到2021年底,資管新規原則上將不再延長過渡期,有關金融機構如未完成則會被個案處理。央行表示,對於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說明原因並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後,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並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央行數據顯示,非標準化債權規模持續減少,5月末資管產品投資的非標準化的債權類資產規模同比下降7.6%,比年初多下降1.2個百分點,資管產品的風險整體上在進一步收斂。
值得注意的是,銀保監會近日以工作論文的形式在官網發布了《中國影子銀行報告》,可以算是近年來最為權威、系統的關於的全國影子銀行的論述。
報告中承認,影子銀行是金融中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之所以在金融體系中擁有一席之地,是雙重因素結合的產物。一方面是因為銀行體系無法徹底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一方面,影子銀行滿足了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同時,報告也強調影子銀行是套利行為驅使的產物,具有天使與魔鬼的兩重性,管理好了是天使,管理不好就是魔鬼。
銀保監會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影子銀行統計監測體系和認定標準,釐清了影子銀行的真實規模和業務分布。但影子銀行橫跨不同行業,數據不完整、口徑不一致和重複計算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必須繼續大力完善統計監測,同時要嚴防反彈回潮。對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設立「禁區」,嚴禁多層嵌套投資、資金空轉、脫實向虛,結構複雜產品和業務死灰復燃,以及假創新和偽創新行為等。此外,還要建立風險隔離,建立相應的防火牆。完善監管制度,慎重開展綜合經營。
報告顯示,我國從2017年初開始集中整治,影子銀行規模從歷史高位大幅下降。
截至2019年末,廣義影子銀行規模降至84.80萬億元,較2017年初100.4萬億元的歷史峰值縮減近16萬億元。
影子銀行佔GDP的比例從2016年底的123%下降至2019年底的86%,降幅達37個百分點。
新政對股市有何影響?
市場人士認為,資管新政過渡期延長有利於穩定A股投資者信心,金融股或受提振。另外由於目前資管產品中,由於證券和保險資管產品存量化解難度不大,銀行理財整改難度更大,因此新政對銀行股利好更多。
9月末以來,A股和H股銀行指數已較低位分別上漲16%和25%。部分市場參與者對銀行股上漲的可持續性和上漲空間存在疑慮,不過多家頭部機構依舊看好。
中金公司在12月9日發布的一份研報中表示,銀行股行情仍然有可持續性。該報告認為目前銀行處於未來5個季度業績V型反轉的起點,處於風險溢價因素反轉的起點,處於估值倉位反轉的起點。「宏觀經濟復甦趨勢明確,流動性環境亦有利於銀行業績表現,向前看,預計A股和H股銀行指數未來3-5個季度的上漲空間分別為50%和60%。」
申萬宏源研究所所長助理、董事總經理馬鯤鵬近期在參加騰訊財經訪談時表示,明年在恢復的過程當中,有基本面、有戰略、前景更加清晰、財務數據表現更好的銀行估值會率先恢復。明年銀行股估值提升的空間和位置應該會高於今年,高於疫情前的水平。就擇股而言,他更傾向於從板塊內部自下而上選擇真正有投資價值的公司。
中信證券看法比較謹慎。該機構在12月10日的報告中表示,宏觀經濟環境改善,銀行經營基本面環境平穩。10月以來銀行板塊投資受益於基本面改善及市場風格,但部分優質個股估值達到階段性高位,年底前市場表現主要依據市場風格。
債市和貨幣政策會怎麼走?
中信固收明明團隊在11月9日的報告中表示,在整改方案上,監管層提出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對於類信貸資產回表也將提高監管容忍度,顯示了監管層試圖降低實施資管新規的外部性,避免風險向二級市場轉移。
該報告指出,在各類資產管理機構按照監管要求進行調整的過程中,對於債市會帶來如下影響:
一方面,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存量與新增的資管產品的投資範圍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整體上傾向於短久期高流動性的券種。此外,避險和收益目標的平衡,將會利多高等級信用債,短期內會導致信用利差的分化,包括曲線的偏陡峭化;
另一方面,為了配合過渡期到期,貨幣政策穩定性有望持續,預計不會收量加息,對於槓桿率水平也會更加包容。因此在過渡期內,資金面料將繼續維持緊平衡,不用過度擔心會出現「錢荒」或者槓桿率大幅壓降的局面。
華泰證券張繼強在此前的研報中指出,在銀行產品壓降背景下,理財淨值化轉型加速容易助漲助跌,非標投資難度加大後追逐「固收+」,利好權益資產;債券配置將發生結構性轉變,利空銀行永續債、長久期信用債而利多中短久期產品;行業格局分化,頭部現象將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