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資管新規過渡期該怎麼延長?非標產品壓縮存在哪些難點?
7月7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在線上發布了《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報告》(簡稱報告)。
報告由全國人大第十一、十二屆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牽頭,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組織開展。
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行業從此開始進入統一監管時期。資管新規要求,2020年底前為過渡期,各家機構要在此之前完成整改以達到「資管新規」要求。資管新規的核心是打破剛兌、禁止資金池模式與破除多層嵌套等,而過渡期也即將到期。
倒計時只剩6個月,目前資管新老產品的總體交接情況如何?還存在著哪些問題?過渡期是否有必要延長?
在此之際,報告建議將銀行資管的過渡期再延長兩年,即延長至2022年底,並在具體實施時,直接以理財產品的壓縮為資管新規實施路徑的中間目標,而把複雜的資產處置留給各家銀行自行決策。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發布會上分享了一組數據,截至2019年年末,資管行業整體規模在百萬億元以上。理財產品結構已發生了重要變化,淨值型產品餘額佔比已由新規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50%左右。
在發布會的問答環節,吳曉靈則指出,按照這組數據來看,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過渡,恐怕實現的難度是比較大的。淨值型產品現在佔到整個資管行業的50%左右。還有半年的時間,再壓縮50%的產品是不太可能的,於是課題組提出應該延長兩年。延長兩年的意思是說,剩下的老產品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平均每一年20%的速度去消化,將較為實事求是。
吳曉靈評價稱,現在看來整個過渡期仍然基本平穩。目前的難點於一些老的資管產品投資的很多非標產品難以壓縮。因為這些非標產品的存在,有些不具備銀行貸款發放的條件,有的不具備公開向市場去發行債券的條件,或者有一些行業受到國家政策的限制。
7月3日,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匯管理局發布了《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自2020年8月3日起施行,促進市場平穩過渡,原本歸屬於非標的資產在滿足《資管新規》五項標準後,可以通過申請標債資產認定「非標轉標」,從而緩解非標處置壓力。
吳曉靈認為,要給這些融資類的產品一個更好的正常渠道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目前仍有一些產品達不到人民銀行提出來的這5項標準的,又確實有融資需求,而且市場上也有能夠承擔這些風險的主體。這樣的產品,是不是也應該給它以合法的途徑?例如保險的資管產品當中的股權融資計劃、債權融資計劃,信託產品中的融資性產品,還有銀行理財產品當中也有一些融資性的產品。是否可以把這些產品定義為私募證券發行?
吳曉靈表示,這些產品基本上都可以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規定信息披露的範圍,而且也可以實行產品的集中登記和獨立託管。儘管不能是公允價格,但是在一定的轉讓場合的時候,也會形成它的評估。中國在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時,除了公開的市場,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之外,還應該有一些非公開的交易市場,比如櫃檯交易市場。如果在這些方面立下規則,比如對私募證券的發行制定規則,現在大量的一些非標產品就有了存續的空間和發展的空間。
吳曉靈總結稱,課題組的意見是給非標產品制定規則,在資產管理方面,跟資產管理產品分開來,但同時也給它存在的空間,這樣就能夠實行新老產品的平穩過渡。如果把私募證券發行的這條路給堵死了,必須要求轉換為公開的標準化的產品,這樣的話對市場的打擊會很大。因此吳曉靈強調,要給融資類的資管產品一個合法的存在渠道。
建信理財董事長劉興華在報告發布會上呼籲,建議儘快出臺2020年資管新規過渡期後的延伸政策。
劉興華建議,按照「總量控制、逐年壓降、一行一策」的原則,平穩有序推進存量理財產品整改,明確非標轉標、非標回表、非標承接等技術細節。新老理財並行對理財市場監管帶來不同規範,需要加快統一。理財公司承接老產品的節奏和與過渡期安排需要在未來政策中進一步清晰化。
劉興華強調稱,應推動非標資產與標準化資產的共同繁榮。資管新規之後,社會融資結構回歸銀行主體,信貸在社會融資中的佔比提高。從企業的負債結構來看,以債券為主的負債安排容易受發行人經營波動、市場環境變化、政策調控影響,造成融資持續性問題,逆周期調節能力不足。標準資產與非標資產的區分是流動性及信息透明度,可以通過完善信息披露、會計估值等方面的制度,搭建非標資產交易市場,開「非標轉標」正門。非標資產可以與標準資產互為補充,發揮銀行在挖掘客戶、把握風險方面的能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