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學和哲學雙重視域揭開毛姆《赴宴之前》婚姻悲劇的面紗

2020-12-07 紐扣AB面

著名哲學家馬丁·布伯曾說:關係有兩種:我與它,我與你。

當關係是「我與你」的狀態時,你是特別的,是我生命的必須,一旦我們的關係變為「我與它」,你於我而言就像那些身外之物,那麼我還留著你做什麼呢?

這大概就是《赴宴之前》的女主人公米莉森特在婚姻最後的心情,所以她親手殺死了自己的丈夫

這部短篇小說出自英國著名的劇作家、小說家毛姆之手,他的代表作有《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有人說:「毛姆的每一個故事,都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度過一生。」

毛姆似乎是個講故事的天才,他所講述的每個故事在當下對我們都有深刻的警醒意義。

這部《赴宴之前》,字數不多,但情節緊湊,構思巧妙,毛姆以律師斯金納先生一家即將奔赴一個宴席為時間坐標,用一家人的舉動和閒聊引出了大女兒米莉森特的婚姻悲劇。

她在眾望所歸中嫁給了哈羅德——一個大她17歲但身材魁梧事業有成的軍官,兩人婚後育有一女。這位軍官在8個月前去世,米莉森特告訴家人丈夫死於感冒。可妹妹凱薩琳卻聽別人說自己的姐夫死於酗酒自殺,在家人的一再追問下,米莉森特一點點道出了他們婚後波折的生活以及她親手殺死丈夫的真相,眾人目瞪口呆。

一家人驚訝是因為他們生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裡,從未察覺到米莉森特婚姻的不定時炸彈其實早在婚前就已埋下。

從某種程度講,米莉森特的婚姻就是一個埋雷——排雷——爆雷的過程,本文將以心理學和哲學的雙重視野,解析這一場婚姻悲劇的過程和原因以及引發的思考。

1.埋雷:人性的隱藏和暴露 (心理學「鏡中我」視閾VS哲學矛盾主次論2.排雷:人性的弱點和反覆(心理學挫敗感惡性循環VS哲學前進曲折論3.爆雷:人性的偶然和必然(心理學「管他的呢」效應引發了「野馬結局」VS哲學偶然必然之統一

1.埋雷:人性的隱藏和暴露

狄德羅說:「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狄德羅這句話是真理。人性真的不只有是非黑白,而是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隨時隨地會在矛盾的兩方面相互轉化。

《赴宴之下》的米莉森特和哈羅德都未能倖免,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的婚姻埋下了一顆雷。

(1)心理學「鏡中我」視閾:每個人的體面背後都有不堪

「他身材高大魁梧,身形略微有點兒胖,但外表莊重,舉止得體。」

在小說的前半段,作者藉助斯金納太太等人的回憶,為我們描述了一個舉止得體又優秀的哈羅德,所以當斯金納夫婦知道自己的女婿酗酒時,都有點不知所措。

而事實上,這位女婿當時回國不過是帶著娶妻的任務來的,至於這個妻子是誰,他根本不關心。他因為酗酒成性已經在駐守之地呆不下去,他的上司說除非他可以娶一個妻子來管束他,否則他將被開除。

在這樣的情境下,哈羅德將自己不堪的一面隱藏起來,將紳士有理的一面暴露出來,以此來取得斯金納一家的信賴。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鏡中我」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人們期望哈羅德可以娶妻成家,而世俗對於一個理想丈夫的設定導致哈羅德開始對著這面「鏡子」表演,成功獲得了米莉森特的芳心。

而米莉森特呢?她不是沒有表演的成分。她說:「媽媽,你還記得我們當時是怎麼討好他的嗎?其實我們根本不必費那麼大的勁兒」,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米利斯特當時為了能順利嫁給哈羅德,自己也不自覺地淪為「鏡中我」的犧牲品。

「其實,我和哈羅德結婚時,我並不愛他。」「我那時二十七歲,好像也只有他願意娶我。不錯,他當時已經有些年紀了,四十四歲,不過他的職位不錯,對吧?而我呢,可能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

從米莉森特的坦白中,我們可以看到,她不過是覺得哈羅德是一個適合且不容錯過的機會,因此便把自己交付了出去。雙方基於世俗的鏡子發生的感情,將對方想要的一面完美展示,卻悄悄隱藏了自己的不堪,註定是一顆不定時炸彈。

(2)哲學:人性矛盾會隨主次要形勢而變幻

很多人不解,難道人性是可以隱藏的嗎?周圍人差距不到嗎?我們不妨引入哲學中的矛盾論來思考這個問題。

人性的真實與偽裝好比一對矛盾,兩者互為支撐從而達到人性的平衡。但是矛盾是有主次之分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次要方面是處於從屬地位的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因此面對結婚這個當務之急,男女雙方都不知覺地將美好的一面放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便是偽裝,但依然讓雙方順利解決了自己的問題,至少那一刻了,雙方都是歡欣雀躍的。

2.排雷:人性的弱點和反覆

「我們離開吉所羅的時候,格雷太太的話怪兮兮的,讓我很奇怪,好像她把照顧哈羅德的任何很鄭重地交付給了我。」

結婚之後,米莉森特很快就在周圍人的反應和丈夫的舉止中發現了異樣,她似乎感覺到了自己的婚姻是有不可預知的隱患的,於是開始了「排雷」。

(1)心理學:挫敗感之惡性循環

哈羅德酗酒的秘密第一次被發現是在染上瘧疾後,痊癒後的他身體一直莫名地虛弱,米莉森特求他的副官辛普森半天,辛普森終於告訴她:「你的丈夫在辦公室裡放著一瓶威士忌,以便他隨時喝上幾口。」

她衝到他的辦公室揭穿他,他向她道歉:「我保證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事情!」她告訴他自己懷孕了。

之後哈羅德確實沒再喝酒,直到妻子分娩後住在外地,他再次在一個人時開始喝酒。

這時,為了哈羅德的事業和女兒的未來,米莉森特再一次苦苦哀求他,管束他,哈羅德答應再次戒酒,也再次成功,可卻在她帶著女兒出去看病的三個星期裡重蹈覆轍,他又酗酒成性了......

哈羅德三次戒酒,決心都很大,但最終卻又重蹈覆轍,這其實是心理學上的「挫敗感之惡性循環。」

所謂挫敗感的惡性循環指的是人們在挫折本身背後還有罪惡、羞愧等情緒,這些情緒困擾著人們的心靈,以至於再次面對挫折時他們會不自覺地陷入這種挫折中,那些戒酒戒菸者、想節省開支的購物狂都會陷入這個循環。

所以米莉森特在這段看似無恙的婚姻裡特別辛苦,從意識到潛藏危機到發現危機再到排除危機,她真的很努力,但哈羅德卻走不出這個惡性循環,讓米莉森特逐漸對他產生了恨意。

(2)哲學:事物發展是前進與曲折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必然的,前進是其唯一的發展方向,但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曲折經歷,有時候曲折還不是一次,而是多次的反覆。

如果說哈羅德戒酒是一個過程,那其中每一個階段的發展和反覆在哲學領域都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米莉森特面對丈夫的一次次波折,她一次次選擇原諒也是可以理解的。

正如凱薩琳質問姐姐:「你為什麼不離開他?」米莉森特說:「離開有什麼好處?用不了兩個星期,他的公職就會保不住。那樣的話,我和瓊該怎麼生活?我必須留下來。」

生活不是只講道理就可以的,生活也不是只有進退可以概括的。

哈羅德的掙扎和米莉森特的救助,說明他們為了這個家都努力過了,然而他們都沒能等到「發展性戰勝曲折性」的那一刻。

3.爆雷:人性的偶然和必然

爆雷的導火索是:米莉森特陪著痊癒後的孩子去外地療養,回到家時丈夫卻不像往常一樣出來迎接。她一路小跑回去,卻發現了丈夫酩酊大醉後癱在床上的模樣。

「他又故態復萌了。我多年的努力全白費了。我的夢想破滅了。一切希望都沒有了。我怒不可遏。」

毛姆用一串短句描寫了米莉森特當時的心情,在這樣的情緒下,她向丈夫動手了,他們婚姻的雷終於爆了。

(1)心理學:男方的「管他的呢」效應引發了女方的「野馬結局」

關於酗酒,哈羅德一開始是避諱妻子的,他知道這不好,於是絞盡腦汁地偽裝,直到妻子知道了他的過去,看過了他醉酒的醜態後,他開始毫不避諱,頗有點「破罐破摔」的感覺。

心理學上有一個「管他的呢」效應,說的是人們很多時候知道自己身上的惡習,但卻因為這個惡習帶來的負罪感讓自己破罐子破摔,比如有人已經吃了很多餅乾,她也很愧疚,但她會覺得既然這樣了,再吃一塊又如何。

如果說之前哈羅德還會怕飲酒影響自己的事業、家庭、女兒,顯然他在後期已經毫無忌憚,因為他在內心中已經放棄了自己。

這一次次的積累最終引發了女方的「野馬結局」。

所謂野馬結局,說的是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依靠吸食動物血液生存,常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不少野馬命喪於此。然而,動物學家們發現其實蝙蝠吸的血很少,根本不足以讓野馬死去,真正的死因是野馬無法忍受蝙蝠的吸食而導致情緒暴怒而亡。

這個效應在心理學上用來提醒人們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緒。米莉森特在那一刻就像憤怒的野馬,在狂拽、打罵丈夫都不足以喚醒他時,她想著:「還是讓他睡著比較好。」

於是拿下牆上的帕蘭刀,瞬間血從丈夫的喉嚨噴湧而出。

哈羅德死了,米莉森特也變了一個人。婚姻死了,兩個人的也都不復存在。

(2)哲學:所有的偶然背後都是必然

米莉森特突然回家是偶然,她發現丈夫再次酗酒是偶然,她殺死丈夫是偶然,但事實上,所有的偶然背後都是必然。

哲學上說,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統一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補充和表現形式,任何偶然性都服從於內部隱藏著的必然性,沒有脫離必然性的偶然性。

我們不妨重新回顧整本書中的人物和情節,來探尋其中的必然性。

A.斯金納太太:因「美即好效應」而將女兒託付給一個不熟悉的人小說開頭是以斯金納太太糾結要不要戴上女婿給她的白羽毛開頭的,在糾結了一番後,她決定戴上,因為她可以在別人問詢時說:「這是我可憐的女婿最後一次回國探親時帶給我的。」寥寥數筆,毛姆為我們勾勒了一個典型的世俗母親形象,所以當她面對哈羅德近乎完美的偽裝時,她覺得自己的女兒走運,想盡辦法讓女兒嫁給了他。實際上,斯金納太太是那種典型的「美及好效應」中招者,這種人認為外表英俊的人,其他方面也會不錯,事業有成的人待人接物一定也好。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成了女兒婚姻不幸的推手,可悲的是,到最後斯金納太太都沒意識到這一點。

B.斯金納先生:因「投射效應」而逼女兒做出選擇毛姆用不多的筆墨為我們勾勒了斯金納先生,一個有名望的律師,卻常常不願捲入一些「不正經」的業務,為的是保全自己的「體面」。所以當他知道女婿的死另有原因時,他用堂而皇之的語氣說:「你越是想隱瞞真相,流言蜚語就會越多,說得比真相還糟十倍。」這些話沒有錯,只是他將這些說辭用於逼女兒把真相告訴家人後,他卻一臉煩躁地抱怨女兒說出來這些真是「太自私了」。這裡邊有一個「投射效應」,即人們會習慣性地根據自身的某些特性去投射別人,認為別人也會具有同樣的特性。斯金納先生認為自己作為律師一直是真相的代言人,因此要求女兒也說出真相,事實上這樣的真相他卻承受不起。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這位父親對女兒的愛談不上有多少,無非是一位將女兒的婚姻作「面子」的世俗父親罷了。

C.米莉森特:長期壓抑到應激爆發米莉森特在敘述時說起了自己對哈羅德的情感變化。剛結婚時她是愜意的,但聽到周圍人的暗示她會不舒服;第一次知道哈羅德酗酒後他很震驚,尤其當她知道哈羅德娶她只是為了管束自己時,她開始萌生了恨意,但被哈羅德的懺悔、哭泣和決心感動,選擇原諒。哈羅德第二次戒酒成功後,她心理特別高興,她覺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丈夫卻再次重蹈覆轍。「他對不起我,他太對不起我了,我要告訴他,他是個多麼骯髒的禽獸」。她當時瘋狂的舉動實際上是一種長期壓抑的情緒在一次突發事件後的應激反應,她沒辦法控制自己。可見,父母給米莉森特的誤導和漠視是她婚姻悲劇的伏筆,同時她在婚姻裡長期的情緒壓抑也導致了他們婚姻爆雷的必然。

從埋雷、排雷到爆雷,米莉森特和哈羅德的婚姻就像一場被上帝預設好的戲,按部就班的上演,但身在其中卻無比痛苦和掙扎。米利森特在給家人敘述時或許意識到了過程中雙方的錯誤,但一切都無濟於事了。小說的最後,毛姆將這一場驚險的敘述歸於平靜,他們一家人上了司機的車,前往卡農家的花園宴會。毛姆總是以這樣的方式給我們留下思考的餘地和時間。反觀當下的我們,有多少人也在給自己埋雷,或是處於排雷的苦痛中,真的值得警醒。面對人生,置身其中的我們無法窺探全局,也無法像分析小說一樣分析自己的命運得失。但我喜歡希羅多德說的:「心靈決定命運」,在此與君共勉。人生無常,但至少我們可以把控自己的心靈,只要一切得當,我們的命運就不會太差。

我是一粒紐扣,A面編織格局、裝點生命,B面解開困惑,縫合人生。愛閱讀、愛寫作、愛攝影、愛生命。願用一生追求生命的質感,期待與你同行。

相關焦點

  • 毛姆《面紗》:毛姆筆下三種婚戀狀態,揭開婚姻華麗的面紗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一篇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女性自我覺醒的經典之作,小說圍繞女主吉蒂婚前和婚後的變化為主線,講述吉蒂經歷了婚外情暴露被情人的拋棄,隨丈夫深入霍亂疫區後親眼看見一系列的人生疾苦後,思想發生巨大改變的故事。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
  • 疫情之中,看毛姆筆下揭開世人「面紗」後的眾生相
    毛姆說《面紗》是自己唯一一部不是由人物形象為契機發展而成的小說。這個故事的原型來自《神曲·煉獄篇》中的皮婭,「面紗」一詞源於英國詩人雪萊的《別揭開這畫帷》這首詩:別揭開這畫帷:呵,人們就管這叫作生活,雖然它畫的沒有真象;它只是以隨便塗抹的彩色仿製我們意願的事物——而希望和恐懼,雙生的宿命,在後面藏躲,
  • 毛姆《面紗》:愛一個人到了極致是卑微與妥協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4年。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代作家裡毛姆對他影響很大。張愛玲也曾說,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毛姆在將近50歲時,寫下了《面紗》這個近乎完美的愛情故事。
  •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毛姆是一個關注人性的作家,在他的骨子裡,總有一種讓人琢磨不透的悲觀態度,仿佛一切對他來說,都是一場虛幻。而這份悲觀,或許和他父母早逝、寄人籬下、因口吃而產生的自卑感有關。所以,他才會缺乏安全感,甚至成為局外人。在這部作品中,毛姆也同樣給一個看似尋常老套的愛情故事,蒙上了一層悲劇的「面紗」,讓人還未掀開,就已先感受到了一絲涼意。
  • 毛姆《面紗》:如何剝開生命中四層面紗,實現靈魂救贖
    英國作家毛姆,主要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面紗》等。毛姆如同一個外科醫生,持一把手術刀,在小說裡,將人性剖析得淋漓盡致。小說《面紗》保持著毛姆寫作的一貫作風,講述的是一個出軌女人經過自我救贖,最終重獲新生的故事。
  • 《面紗》:揭開悲傷的面紗,願你被歲月溫柔以待
    毛姆的小說很火,很多人鍾情於《面紗》是因為這段感人肺腑的告白。2006年電影版《面紗》的宣傳口號是「真愛一生只揭開一次」,講述了一個歷經生死考驗,最終愛情戰勝死亡的寒冷的溫情脈脈的愛情故事。而原著中,愛情與甜蜜和溫情絕緣,有的只是怨恨和背叛,毛姆用他曾經是外科醫生的手,鎮靜操刀,運用獨具特色的筆觸將人性中的虛榮、嫉妒、仇恨、報復展現的淋漓盡致,道盡了愛情、婚姻、人性、覺醒……探討了「冷漠」所導致的「背叛」與「贖罪」主題,又類似於《飄》、《苔絲》、《包法利夫人》等小說,講述了丈夫、妻子「三角關係」和「紅杏出牆」的故事。
  • 愛情、婚姻、出軌與女性覺醒——毛姆《面紗》
    《面紗》的女主角凱蒂結婚的原因就是因為年紀大了。她生在上個世紀婦女還沒有解放的英國,上層女人是不需要工作的,整天的事情就是參加舞會看賽馬進行各種社交活動。而她在婚姻生活中對丈夫的背叛和出軌,卻是從結婚開始。畢竟,現在出軌已經僅僅被定義為夫妻中一方對對方不忠,所以出軌的原因在哪裡?在於他們結了婚,卻不願意遵守結婚的誓言和對婚姻最基本的責任——忠誠。
  • 《面紗》中隱藏的4大婚姻真相,毛姆說男人並沒有瘋狂愛上你
    作為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英國最具影響力的現實主義作家,毛姆無疑是刻畫人性的高手。在他的筆下,人性的惡無處遁形,人性的善也能淋漓盡致,今天讀的《面紗》也同樣如此。作為一個女性讀者,我既為書中的女主角凱蒂在出軌時的愚蠢和自以為是而羞愧,也為湄譚府修道院的院長和修女們對於人類的愛與責任所具有的宏大自我犧牲精神而感動。
  • 豆瓣9.0《面紗》:毛姆筆下的三種婚戀狀態,詮釋愛與救贖的真諦
    ——但丁《神曲·煉獄》但丁的這幾句詩句,促成了一部偉大作品的產生,那便是被譽為「英國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的毛姆所作的《面紗》。故事以中國香港和內陸為背景,曾三度被改編為電影,是毛姆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
  • 毛姆的20條金句,句句道盡愛情與婚姻的真相
    今天是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毛姆逝世55周年,毛姆的人生應該是充滿色彩的,他做了太多人不敢做的事情,在毛姆的作品中,充滿了對人性的各種諷刺,在這種諷刺的面具下,卻是對人類的同情,今天小K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毛姆作品中的句子吧!1、愛情是個很不幸的水手,你坐一次船,它就憔悴了。
  • 《面紗》:被妻子戴綠帽,老實人沃特臨死之前說的一句話讓人難過
    英國作家毛姆有多出名已經不需介紹,他的經典作品太多,然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這一本【面紗】。這世間太多作者寫婚姻,寫出軌,寫感情,讓人讀後感到驚豔的卻很少。這樣的故事,內容往往大同小異,如何寫出新意是個難題,然而再普通的故事在毛姆筆下都變得不再普通。《面紗》裡的沃特是被出軌者。
  • 毛姆的《面紗》:解讀中華文化的生與死、愛與很
    「面紗」遮蓋的不僅是情感,更將人性的一面也用面紗遮蓋住了。而作者用獨有的視角進行解讀,為我們揭開面紗背後內容。一、中華文化中的「生」與「死」小說故事發生的地點設置在中國,這讓整部小說染上了濃濃的「中國風」,而東方本就是神秘古國。
  • 《面紗》面紗揭開後是怎樣的虛偽現實
    今天嚕嚕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嚕嚕想要推薦的書是毛姆的《面紗》。這部情感類小說實際上反映了女性意識覺醒的過程。面紗有多種隱喻,可以說是生活的面紗也可以是人性的面紗,揭開面紗後那一切美好的表象也隨之消逝,只剩赤裸裸的真相。小說女主角凱蒂是一位容貌嬌美,愛慕虛榮的英國女子。
  • 《面紗》:關於婚姻,你不得不知道的3個真相
    別揭開這五彩面紗,芸芸眾生都管它叫生活。雖然上面所繪的圖景顯得很不真實。只不過是以隨隨便便塗刷的彩色,來摹擬我們願信以為真的一切東西。 ---雪萊英國作家毛姆的《面紗》書名來自於雪萊的這段十四行詩。這部小說創作於1924年,當時毛姆將近50歲,正是他寫作生涯的高峰期。
  • 另類解讀《面紗》:女性覺醒的背後,藏著毛姆對生活的深刻洞察
    在他的多部小說作品中,如《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刀鋒》裡面,讀者都可以尋覓到毛姆在不同地方的旅居印記。其中,有一本小說稍顯特殊,那就是毛姆的《面紗》。和前三者不同不同,《面紗》的主人公是一個容貌美麗的女性角色——凱蒂。
  • 《面紗》:毛姆關於女性精神覺醒的經典作品,三次被改編成電影
    愛情與婚姻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話題,激情、纏綿、嫉妒、背叛,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拉起一張朦朧的面紗,讓我們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我們總是受什麼蠱惑,又因何而絕望,毛姆的《面紗》將為你一一揭曉。《面紗》講的故事是一個長相貌美但是愛慕虛榮的英國女子吉蒂,因不甘落後比妹妹嫁的晚,匆忙中選了一個自己既不了解也不愛的人——沃爾特成為人生的伴侶。之後,因對婚姻感到不滿和無趣,吉蒂對查理·唐森產生了感情。知曉吉蒂的不忠後,沃爾特並沒有當場揭發,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蝴蝶效應。
  • 毛姆《面紗》:婚姻失敗的坑,他們踩了個遍
    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面紗》,講述了一段滑稽又蒼涼的婚姻,說「滑稽」是因為你會覺得好笑,這樣子的兩個人都能結婚;說「蒼涼」是因為,滑稽的背後不是喜劇,不合情理的事情發展到最後,免不了一地雞毛。除了一地雞毛的混亂不堪,還白白斷送一個人的性命。這不是蒼涼,又是什麼?
  • 毛姆《面紗》:不計回報的愛,是世間難得的勇敢!
    《面紗》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它講述了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愛情故事。凱蒂對婚姻感到不滿和無趣,背著丈夫成為了唐生的情人,他們偷情的事情被丈夫所察覺,丈夫一氣之下,帶著妻子去到遙遠的湄潭府,去平息當地的瘟疫。在異國美麗兇險的環境下,凱蒂逐漸明白了感情的真諦,走向了一條精神成長之路。
  • 毛姆《面紗》:原是高級交際花的她,為何最後變成獨立的漂亮寡婦
    而在這之前,好像生活在迷霧中,沒有信仰,找不到坐標,做選擇時並沒有什麼標準……有的只是浪漫幻想和空泛的熱情。對於女人這種感性動物來說,尤其如此。然而,現在再讀,才知毛姆想說的,遠不止這些。《面紗》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01 面紗揭開之前凱蒂是英國人,她的父親是王室的御用律師,母親是一位高貴優雅、善於鑽營的家庭主婦。
  • 愛是對的,但卻愛錯了人,毛姆的《面紗》完成了妻子精神上的救贖
    根據在中國曆遊四個月的見聞經歷,毛姆寫出了三部作品,以香港及中國內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面紗》為觀眾所喜愛。這部小說的靈感得自於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詩句。一八九四年,毛姆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時,去佛羅倫斯度假,房東的女兒教他讀《神曲·煉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