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紗》:原是高級交際花的她,為何最後變成獨立的漂亮寡婦

2020-12-07 陳清輕

有時候我常常會想,人的一生其實是有「成長節點」的,你遇上一些事情,那些事情使你一下子領悟到了人生到底該在意什麼、珍惜什麼。

而在這之前,好像生活在迷霧中,沒有信仰,找不到坐標,做選擇時並沒有什麼標準……有的只是浪漫幻想和空泛的熱情。

對於女人這種感性動物來說,尤其如此。

很多人知道《面紗》,或許是因為那個知名的句子: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這是一句非常有蠱惑性的話,多少人因為讀到這句話而去接受了一個人?

然而,現在再讀,才知毛姆想說的,遠不止這些

《面紗》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01 面紗揭開之前

凱蒂是英國人,她的父親是王室的御用律師,母親是一位高貴優雅、善於鑽營的家庭主婦。她定期舉辦晚宴聚會,結交各路名流。

凱蒂的母親一直希望凱蒂跟自己妹妹多麗絲,能夠通過婚姻攀上高枝。凱蒂很漂亮,她有這個資本,也一直被母親寄予厚望。

這樣的家庭教養下,註定凱蒂是一個無知、膚淺、重視外表、沒有內涵的女人。

然而,眼看已經25歲了,近幾年跟自己求婚的人條件卻一年不如一年。而自己19歲的妹妹,長相平平,但一開始出來交際,就跟一位外科醫生的獨生子訂了婚。

凱蒂一氣之下,就嫁給了醫學博士、病菌專家瓦爾特——他孤僻木訥,凱蒂與他認識時間不長,且從沒多瞧幾眼。但瓦爾特對凱蒂,卻是深情專一的。

瓦爾特在香港工作,婚後不久,凱蒂就跟隨他前往香港。

在那裡,凱蒂很快認識了香港布政司唐生,他是一個英俊高大、風趣幽默的男人。兩個生性活潑的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小說一開始,就是凱蒂跟唐生在家裡偷情,卻聽到了門把手轉動的聲音。

在這裡,慣用諷刺手法的毛姆,用了大量的動作和語言,來描述凱蒂和唐生兩人的慌張、驚嚇、混亂:

她的驚恐讓他緊張,鞋子又緊,顯得動作笨手笨腳的……她用梳子理了理自己凌亂的短髮。等她梳理好了,他才把第二隻鞋的帶子系好。

她嚇得面無血色,而他皮膚雖然黝黑,此時臉色卻也慘白如紙……接著她忍不住還是哭了。

這時候的凱蒂,是一個混亂脆弱、只知嬉鬧玩樂、滿足欲望的女人,世界在她面前,還未揭開面紗。

另外,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動作細節和語言細節裡,其實早就鮮明地刻畫出了兩人的性格特點,伏筆了後面的故事走向。草蛇灰線,伏脈千裡,且往下看。

02 面紗揭開之時

瓦爾特知道妻子偷情後,讓她做出選擇,如果唐生與她妻子離婚,並且馬上娶凱蒂,那他也成全他們。

如果事與願違,那兩人就一起去流行霍亂之地——湄潭府。

凱蒂急忙去找唐生,她單純地期待唐生能夠娶她,而結果顯而易見。凱蒂擦去眼淚,她終於見識到了唐生的虛榮自私、冷酷無情。

於是,傷心至極的凱蒂跟隨瓦爾特一起去往湄潭府。

在湄潭府,瓦爾特每天忙於研究霍亂,並不怎麼理睬她。

沃汀頓是那裡的助理專員,他每天忙完工作,會去看看凱蒂。後來在他的建議下,凱蒂去了修道院幫忙。

世界的面紗,即將在凱蒂面前徐徐揭開

在修道院,凱蒂見到了出身法國名門世家的院長,雖然容顏已經蒼老,但是在她臉上依然能看出年輕時姣好的面容。

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表現了凱蒂內心慢慢地轉變:

端看修道院長,不由得猜想她年輕的時候必定是個美人兒,但轉念之間又頓悟——像修道院長這樣的女人,她的美來自她的品行,這種美會隨著年歲與日俱增。

凱蒂雖然愛笑愛玩、庸俗膚淺,但也單純善良,修道院裡安寧肅穆的氣氛,以及修道院長仁慈謙遜的品格,很快讓凱蒂的心得到了震顫

後來,熱心的凱蒂又去修道院幫修女們照顧孤兒,在這個過程中,她看人、看世界的方式有了很大轉變,她在這裡瞥見了別樣的生活和人生觀,受到了啟迪,也從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以前,凱蒂看事物習慣流於表面,外觀往往比內在更為吸引她。她之所以喜歡高大英俊、幽默善談的唐生,不喜歡自己木訥孤僻、矮小卻品德高尚的丈夫,就是由她從小的看人、看世界的方式所決定的

在修道院的日子,也讓凱蒂思量,自己以前狂熱地愛著唐生,簡直不可理喻:「他真是個一無是處的東西。自己過去真是出盡了洋相!如今平靜地思量起唐生,凱蒂納悶自己當初到底看上了他哪一點。」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俗套的進了修道院受到感化就從良的故事。一個人的轉變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03 面紗揭開之後

原先自己看不上的丈夫,卻被高尚的修道院長和修女們屢次誇讚,從旁人嘴裡,凱蒂逐漸改變了對瓦爾特的看法。

可是悲哀的是,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

我們來看一段某天晚上,從修道院回家的凱蒂面對丈夫時的心理獨白:

瓦爾特相貌堂堂,為人誠實可靠,而且才華出眾,可就是無法捕獲她的芳心,多麼奇妙。她以後再也無需忍受瓦爾特的愛撫,她如釋重負。

有一件事情的發生,讓故事走向有了更大的曲折變化——凱蒂突然暈倒,發現自己懷孕了。

而這個孩子,她也不知道是瓦爾特的還是唐生的。並且,她如實告訴了瓦爾特。

瓦爾特建議凱蒂離開這裡,但是凱蒂並沒有同意,還是堅持在修道院工作。

不久之後,瓦爾特感染了霍亂,凱蒂匆匆跑去見他。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懇求瓦爾特原諒她,讓瓦爾特的靈魂更安心地離開人世。

瓦爾特什麼也沒說,聽到凱蒂叫他「親愛的」,更是流出了兩行眼淚——「親愛的」是凱蒂常用的字眼,但瓦爾特只聽到凱蒂用它來稱呼狗、嬰兒、汽車。

瓦爾特說完「死的卻是一條狗」後,就死去了。

瓦爾特下葬後,修道院長勸說她離開湄潭府,回英國。途中轉道香港,不得不暫時住在唐生家裡。

這一次,她信心滿滿絕對不會再受唐生的蠱惑和欺騙了。她不再是以前那個輕浮無知的少婦了。

但是,她錯估了唐生調情的能力。他輕而易舉掌控著交談,圓滑幽默,時不時逗得凱蒂發笑。外表依然乾淨利落、身材頎長、體態挺拔,嗓音也醇厚低沉、溫暖動人……

身體上的安頓,讓凱蒂的精神鬆弛了下來。兩人偶然一次獨處的機會,凱蒂又淪陷了。

事後,她撕心裂肺哭了起來。恥辱,這簡直就是恥辱!她恨他,也恨自己。她曾經以為自己回到香港後會冷靜自製,可她發現她只是個欲望的奴隸。

她打定主意快速買了船票,離開了香港。在船上,她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回到家後,一直被母親壓制的父親,想要離開倫敦。

而這時候,曾經過慣的二十幾年的聲色犬馬的生活,凱蒂也已經能夠跳脫出來回顧了。現在她願意追隨父親一起離開,為了彌補父親對這個家庭的付出,也為了渴求父親的愛。

她跟父親有了一次傾心交談,說到即將出生的孩子,她說:

當我回憶自己過去是個什麼樣的女孩,我對自己感到厭惡。但是我已經沒機會重來了。我要好好撫養我的女兒,讓她成為一個自由而且獨立自主的姑娘。我帶她來到這個世界,養育她,愛護她,把她帶大,絕不是為了將來某個男的特別想和她睡覺,甚至樂意抱養她一輩子。

經歷了一系列的混亂和迷茫,面對過死亡和恐懼、仁慈和欺騙,凱蒂最後終於成長了。

一開始,她的心沒有被錨定,所以極易面對誘惑不能自拔,沉迷於事物的表面。她沒有信仰,沒有做事的一定之規,因而左衝右突,找不到心靈的寧靜。

小說最後,毛姆給了她一個這樣的未來:

她不知道有什麼樣的未來在等著她,但是她能感覺到自己心中充滿勇氣,不管發生什麼事,她都會懷著一顆輕鬆的、朝氣蓬勃的心去面對。

至此,人生的迷霧被驅散,人生的面紗被揭開。

寫在最後

我想,毛姆讓人深感親切的原因,就是他把我們每個人那點小心思全都寫了出來。比如我們就是會喜歡一個一無是處、徒有其表的zha男,忘不了他;也比如我們以為自己足夠清醒冷靜了,但還是會一次次敗給欲望;我們聽過了很多好心人講的道理,但該掉的坑還是一頭栽進去……

好在,在這反覆曲折的路途中,只要你不停步,只要你反思,只要你的心足夠良善,你總能慢慢泅渡到你最終的目的地。

小說裡的凱蒂經歷了很多痛苦和歡樂,在不斷推翻、重建、質疑的過程中,她揭開了人生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很多事情並不是大徹大悟、痛改前非的狗血劇情,而是幽微曲折、反反覆覆。所幸大家都如此脆弱懦弱,而又都嚮往美好和高尚。我們都走在同一條路上。

我喜歡這個小說的結尾,凱蒂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欲望、掙扎以及美好,不畏懼、不感傷、不眷戀、也不再自我譴責。

也許人生就是如此,欲望、罪惡與美好交織纏繞,只要你平靜又嶄新地看待它,它就不再控制你。揭開一層層的面紗,一切如舊,卻也宛若新生。這是真正通向心靈寧靜之路。

毛姆,被稱為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他的小說除了情愛,落腳點在更高處。雖然通俗,但絕不是口水文學。他是張愛玲和村上春樹共同喜歡的作家,他還被中國的書迷戲稱為「英國張愛玲」。

他講故事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他的諷刺戲謔、揭露的人性幽微,都讓人在有趣的語言中感到心頭一震:原來我也如此,愚蠢脆弱的人不只我一個。

如果您想看看毛姆的書,請直接點擊下方連結,雙十一促銷,限時優惠價99元,包含4冊,全是毛姆經典代表作:《人性的枷鎖》、《面紗》、《刀鋒、《月亮與六便士》,精裝版。

在最會講故事的作家那裡,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某個人生段落,他都已經寫好了,靜待你的翻閱。

如果您想買單冊《面紗》,請直接點擊下方連結,限時優惠價36元。

相關焦點

  • 毛姆在《面紗》裡揭露的現實:女人的格局,取決於她見過的世面
    為了不讓妹妹比她早結婚,倉促間找了個男人嫁了。婚姻生活無趣她又出軌,還懷了情夫的孩子。這個不符合好女人標準的女人,就是英國小說巨匠毛姆在《面紗》裡塑造的女主人公凱蒂。你可能沒聽過《面紗》,但你肯定聽過《月亮與六便士》,它們都出自英國小說家W·薩默塞特·毛姆。毛姆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他一生寫過二十部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還有三十多部劇本。
  • 毛姆《面紗》:毛姆筆下三種婚戀狀態,揭開婚姻華麗的面紗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一篇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女性自我覺醒的經典之作,小說圍繞女主吉蒂婚前和婚後的變化為主線,講述吉蒂經歷了婚外情暴露被情人的拋棄,隨丈夫深入霍亂疫區後親眼看見一系列的人生疾苦後,思想發生巨大改變的故事。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
  • 讀完毛姆的《面紗》:女人,別太高估男人對你的愛
    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面紗》等讓讀者感覺到毛姆對女性最惡毒的作品《人性的枷鎖》出版於1915年,《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於1919年,《面紗》出版於1925年。這些作品都有一個不變的主旨——不幸的婚姻。
  • 另類解讀《面紗》:女性覺醒的背後,藏著毛姆對生活的深刻洞察
    但真正讓凱蒂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是在與查理的再度重逢之後,她再次敗給了情慾的糾葛。故事的最後,經歷了生活的一系列波折,凱蒂終於頓悟:能讓女性獲得安寧的不是看似浪漫的愛情,也不是依附於男性,而是靠自己的力量獨立於世。
  • 毛姆《面紗》:如何剝開生命中四層面紗,實現靈魂救贖
    英國作家毛姆,主要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面紗》等。毛姆如同一個外科醫生,持一把手術刀,在小說裡,將人性剖析得淋漓盡致。小說《面紗》保持著毛姆寫作的一貫作風,講述的是一個出軌女人經過自我救贖,最終重獲新生的故事。
  • 毛姆《面紗》:一個追求獨立和尋求自我的故事
    小說《面紗》是英國小說家毛姆出版的小說,很多人說這是一個關於自我救贖的故事,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故事。虛榮的愛慕虛榮的女主角凱蒂因為年紀大了未婚,被母親拒絕了,為了擺脫這種生活,她嫁給了孤立的細菌學家沃爾特費恩。
  • 瘟疫的隱喻|《面紗》:不確定的世界,不確定的毛姆
    毛姆水陸並行,沿途歷經內陸的山城,寥落的農村,到訪了遠東最繁華的都市上海,充滿悠遠情調的皇城北京,最後他在充滿殖民風情的香港待了三個月。1920年4月,毛姆經日本、蘇伊士運河返回英國。四個月的中國之旅,給毛姆帶來了強烈而持久的衝擊。
  • 愛情、婚姻、出軌與女性覺醒——毛姆《面紗》
    《面紗》的女主角凱蒂結婚的原因就是因為年紀大了。她生在上個世紀婦女還沒有解放的英國,上層女人是不需要工作的,整天的事情就是參加舞會看賽馬進行各種社交活動。而凱蒂漂亮活潑,自然成為母親的最大希望。但是從小被灌輸要嫁個好人家的凱蒂對自己遇到的男人並不滿意,挑挑選選便成了大姑娘,未能完成母親期望的她反而成了家中的累贅,不斷地受到母親嫌棄。
  •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毛姆是一個關注人性的作家,在他的骨子裡,總有一種讓人琢磨不透的悲觀態度,仿佛一切對他來說,都是一場虛幻。而這份悲觀,或許和他父母早逝、寄人籬下、因口吃而產生的自卑感有關。所以,他才會缺乏安全感,甚至成為局外人。在這部作品中,毛姆也同樣給一個看似尋常老套的愛情故事,蒙上了一層悲劇的「面紗」,讓人還未掀開,就已先感受到了一絲涼意。
  • 愛是對的,但卻愛錯了人,毛姆的《面紗》完成了妻子精神上的救贖
    根據在中國曆遊四個月的見聞經歷,毛姆寫出了三部作品,以香港及中國內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面紗》為觀眾所喜愛。這部小說的靈感得自於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詩句。一八九四年,毛姆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時,去佛羅倫斯度假,房東的女兒教他讀《神曲·煉獄篇》。
  • 《面紗》:為何女人會在愛情裡受傷,毛姆早就說得清楚明白!
    很多人知道毛姆,是因為他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然而我喜歡毛姆,是因為他的《面紗》。私以為,女孩最應該閱讀的書就是《面紗》,尤其是她們想要步入愛情的時候。這本書會告訴女孩們,一生最重要,最美好,也是最艱難的事就是學會愛,然後去愛人。而在此之前,女孩需要做好一些必要的準備。
  • 毛姆《面紗》女人別太高估男人對你的愛
    毛姆的《面紗》源於但丁《神曲·煉獄篇》的畢婭:畢婭乃錫耶納的貴婦,她與丈夫本身沒有多少感情,只是覺得丈夫忠厚老實容易控制。最核心她的丈夫一直很愛她,對她忠心耿耿。畢婭不愛她的丈夫,她愛上了另一個男人,私通的時候不小心被丈夫發現了。
  • 毛姆《面紗》:愛一個人到了極致是卑微與妥協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4年。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代作家裡毛姆對他影響很大。張愛玲也曾說,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毛姆在將近50歲時,寫下了《面紗》這個近乎完美的愛情故事。
  • 疫情之中,看毛姆筆下揭開世人「面紗」後的眾生相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曾幾度遊歷中國,回國後,他將對東方國家的印象寫入了自己的作品中,《面紗》便是其中之一。毛姆說《面紗》是自己唯一一部不是由人物形象為契機發展而成的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凱蒂帶著母親想擠入社會上流的願望頻繁結交男性,凱蒂愛慕虛榮,她想嫁給一位既有身份又足夠英俊的男子,正因為眼光過高,25歲的年齡還沒找到合適的人,家人逐漸也對她不再寄託希望,看著17歲的妹妹眼看就要出嫁,不甘落後的她最後勉強嫁給了對自己一見鍾情的瓦爾特,並與瓦爾特共同來到遙遠的中國香港生活。
  • 毛姆《面紗》:一部具有中國風的英倫小說,中華文化盈潤其中
    毛姆的《面紗》是毛姆諸多作品中的特殊存在。剛開始閱讀小說時感覺小說不夠「厚重」。小說講述一對新婚夫婦的愛情故事,故事線條清晰,筆觸簡單,有一種精簡版的《包法利夫人》的感覺。但在後續的情感升華上面沒有太多的文字和內容,所以初讀感覺小說的內涵不夠豐富。
  • 豆瓣9.0《面紗》:毛姆筆下的三種婚戀狀態,詮釋愛與救贖的真諦
    ——但丁《神曲·煉獄》但丁的這幾句詩句,促成了一部偉大作品的產生,那便是被譽為「英國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的毛姆所作的《面紗》。故事以中國香港和內陸為背景,曾三度被改編為電影,是毛姆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
  • 真正的勇士,也不見得敢於正視這塊面紗
    《面紗》講述的是一對怨偶——瓦爾特·費恩和凱蒂·費恩的故事。瓦爾特是英國政府派往中國的細菌學家,瓦爾特又一次休假回家,他們初次相遇在倫敦社交場的一次舞會上。漂亮的凱蒂徵服了瓦爾特的心,可害羞、內省、看似有點古板的瓦爾特根本不是凱蒂喜歡的那類男人。但她已經25歲,是母親口中一名有嫁不出去危險的女人。
  • 從婚內出軌自我迷失,到走向獨立自由,毛姆筆下的她經歷了什麼?
    這是《面紗》中男主人公深情告白的經典橋段。但事實上,毛姆的《面紗》不只是一部悽慘的愛情小說,更是一部女性意識覺醒的著作。《面紗》的創作靈感,據說有兩個出處:一是毛姆讀但丁《神曲》中的一個情節:一位貴婦的丈夫懷疑她紅杏出牆,將她帶到一城堡,期盼她死於周圍沼澤的毒氣;二是毛姆在中國時聽到一個在香港的英國女人的故事。
  • 毛姆的《面紗》:「死的那個是狗」,沃爾特最後想明白了嗎?
    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作品《面紗》,男主角沃爾特臨終前最後一句話「死的是那條狗」,耐人尋味。為了尋求這句話的答案,讀者不禁會多讀幾遍這部小說,思考著男女主人公的人生與命運。 《面紗》的故事,從女主角凱蒂與查理偷情被她丈夫沃爾特發現開始。這樣的開頭,為整部小說打下了陰鬱、憤怒、不祥的底色。
  • 毛姆《面紗》:不管哪一種背叛,都不值得你義無反顧
    很多人知道毛姆,是因為他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然而我喜歡毛姆,是因為他的《面紗》。我以為,女孩最應該閱讀的書就是《面紗》,尤其是她們想要步入愛情的時候。如果沒有做好準備,一定不要輕易揭開愛情的這層面紗。據說,毛姆《面紗》這個名字是來自雪萊的十四行詩「不要掀開那被活著的人稱為生活的神秘面紗」。這讓我忍不住好奇,掀開面紗,我們會看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