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常常會想,人的一生其實是有「成長節點」的,你遇上一些事情,那些事情使你一下子領悟到了人生到底該在意什麼、珍惜什麼。
而在這之前,好像生活在迷霧中,沒有信仰,找不到坐標,做選擇時並沒有什麼標準……有的只是浪漫幻想和空泛的熱情。
對於女人這種感性動物來說,尤其如此。
很多人知道《面紗》,或許是因為那個知名的句子: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這是一句非常有蠱惑性的話,多少人因為讀到這句話而去接受了一個人?
然而,現在再讀,才知毛姆想說的,遠不止這些。
《面紗》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01 面紗揭開之前
凱蒂是英國人,她的父親是王室的御用律師,母親是一位高貴優雅、善於鑽營的家庭主婦。她定期舉辦晚宴聚會,結交各路名流。
凱蒂的母親一直希望凱蒂跟自己妹妹多麗絲,能夠通過婚姻攀上高枝。凱蒂很漂亮,她有這個資本,也一直被母親寄予厚望。
這樣的家庭教養下,註定凱蒂是一個無知、膚淺、重視外表、沒有內涵的女人。
然而,眼看已經25歲了,近幾年跟自己求婚的人條件卻一年不如一年。而自己19歲的妹妹,長相平平,但一開始出來交際,就跟一位外科醫生的獨生子訂了婚。
凱蒂一氣之下,就嫁給了醫學博士、病菌專家瓦爾特——他孤僻木訥,凱蒂與他認識時間不長,且從沒多瞧幾眼。但瓦爾特對凱蒂,卻是深情專一的。
瓦爾特在香港工作,婚後不久,凱蒂就跟隨他前往香港。
在那裡,凱蒂很快認識了香港布政司唐生,他是一個英俊高大、風趣幽默的男人。兩個生性活潑的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小說一開始,就是凱蒂跟唐生在家裡偷情,卻聽到了門把手轉動的聲音。
在這裡,慣用諷刺手法的毛姆,用了大量的動作和語言,來描述凱蒂和唐生兩人的慌張、驚嚇、混亂:
她的驚恐讓他緊張,鞋子又緊,顯得動作笨手笨腳的……她用梳子理了理自己凌亂的短髮。等她梳理好了,他才把第二隻鞋的帶子系好。
她嚇得面無血色,而他皮膚雖然黝黑,此時臉色卻也慘白如紙……接著她忍不住還是哭了。
這時候的凱蒂,是一個混亂脆弱、只知嬉鬧玩樂、滿足欲望的女人,世界在她面前,還未揭開面紗。
另外,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動作細節和語言細節裡,其實早就鮮明地刻畫出了兩人的性格特點,伏筆了後面的故事走向。草蛇灰線,伏脈千裡,且往下看。
02 面紗揭開之時
瓦爾特知道妻子偷情後,讓她做出選擇,如果唐生與她妻子離婚,並且馬上娶凱蒂,那他也成全他們。
如果事與願違,那兩人就一起去流行霍亂之地——湄潭府。
凱蒂急忙去找唐生,她單純地期待唐生能夠娶她,而結果顯而易見。凱蒂擦去眼淚,她終於見識到了唐生的虛榮自私、冷酷無情。
於是,傷心至極的凱蒂跟隨瓦爾特一起去往湄潭府。
在湄潭府,瓦爾特每天忙於研究霍亂,並不怎麼理睬她。
沃汀頓是那裡的助理專員,他每天忙完工作,會去看看凱蒂。後來在他的建議下,凱蒂去了修道院幫忙。
世界的面紗,即將在凱蒂面前徐徐揭開。
在修道院,凱蒂見到了出身法國名門世家的院長,雖然容顏已經蒼老,但是在她臉上依然能看出年輕時姣好的面容。
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表現了凱蒂內心慢慢地轉變:
端看修道院長,不由得猜想她年輕的時候必定是個美人兒,但轉念之間又頓悟——像修道院長這樣的女人,她的美來自她的品行,這種美會隨著年歲與日俱增。
凱蒂雖然愛笑愛玩、庸俗膚淺,但也單純善良,修道院裡安寧肅穆的氣氛,以及修道院長仁慈謙遜的品格,很快讓凱蒂的心得到了震顫。
後來,熱心的凱蒂又去修道院幫修女們照顧孤兒,在這個過程中,她看人、看世界的方式有了很大轉變,她在這裡瞥見了別樣的生活和人生觀,受到了啟迪,也從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以前,凱蒂看事物習慣流於表面,外觀往往比內在更為吸引她。她之所以喜歡高大英俊、幽默善談的唐生,不喜歡自己木訥孤僻、矮小卻品德高尚的丈夫,就是由她從小的看人、看世界的方式所決定的。
在修道院的日子,也讓凱蒂思量,自己以前狂熱地愛著唐生,簡直不可理喻:「他真是個一無是處的東西。自己過去真是出盡了洋相!如今平靜地思量起唐生,凱蒂納悶自己當初到底看上了他哪一點。」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俗套的進了修道院受到感化就從良的故事。一個人的轉變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03 面紗揭開之後
原先自己看不上的丈夫,卻被高尚的修道院長和修女們屢次誇讚,從旁人嘴裡,凱蒂逐漸改變了對瓦爾特的看法。
可是悲哀的是,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
我們來看一段某天晚上,從修道院回家的凱蒂面對丈夫時的心理獨白:
瓦爾特相貌堂堂,為人誠實可靠,而且才華出眾,可就是無法捕獲她的芳心,多麼奇妙。她以後再也無需忍受瓦爾特的愛撫,她如釋重負。
有一件事情的發生,讓故事走向有了更大的曲折變化——凱蒂突然暈倒,發現自己懷孕了。
而這個孩子,她也不知道是瓦爾特的還是唐生的。並且,她如實告訴了瓦爾特。
瓦爾特建議凱蒂離開這裡,但是凱蒂並沒有同意,還是堅持在修道院工作。
不久之後,瓦爾特感染了霍亂,凱蒂匆匆跑去見他。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懇求瓦爾特原諒她,讓瓦爾特的靈魂更安心地離開人世。
瓦爾特什麼也沒說,聽到凱蒂叫他「親愛的」,更是流出了兩行眼淚——「親愛的」是凱蒂常用的字眼,但瓦爾特只聽到凱蒂用它來稱呼狗、嬰兒、汽車。
瓦爾特說完「死的卻是一條狗」後,就死去了。
瓦爾特下葬後,修道院長勸說她離開湄潭府,回英國。途中轉道香港,不得不暫時住在唐生家裡。
這一次,她信心滿滿絕對不會再受唐生的蠱惑和欺騙了。她不再是以前那個輕浮無知的少婦了。
但是,她錯估了唐生調情的能力。他輕而易舉掌控著交談,圓滑幽默,時不時逗得凱蒂發笑。外表依然乾淨利落、身材頎長、體態挺拔,嗓音也醇厚低沉、溫暖動人……
身體上的安頓,讓凱蒂的精神鬆弛了下來。兩人偶然一次獨處的機會,凱蒂又淪陷了。
事後,她撕心裂肺哭了起來。恥辱,這簡直就是恥辱!她恨他,也恨自己。她曾經以為自己回到香港後會冷靜自製,可她發現她只是個欲望的奴隸。
她打定主意快速買了船票,離開了香港。在船上,她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回到家後,一直被母親壓制的父親,想要離開倫敦。
而這時候,曾經過慣的二十幾年的聲色犬馬的生活,凱蒂也已經能夠跳脫出來回顧了。現在她願意追隨父親一起離開,為了彌補父親對這個家庭的付出,也為了渴求父親的愛。
她跟父親有了一次傾心交談,說到即將出生的孩子,她說:
當我回憶自己過去是個什麼樣的女孩,我對自己感到厭惡。但是我已經沒機會重來了。我要好好撫養我的女兒,讓她成為一個自由而且獨立自主的姑娘。我帶她來到這個世界,養育她,愛護她,把她帶大,絕不是為了將來某個男的特別想和她睡覺,甚至樂意抱養她一輩子。
經歷了一系列的混亂和迷茫,面對過死亡和恐懼、仁慈和欺騙,凱蒂最後終於成長了。
一開始,她的心沒有被錨定,所以極易面對誘惑不能自拔,沉迷於事物的表面。她沒有信仰,沒有做事的一定之規,因而左衝右突,找不到心靈的寧靜。
小說最後,毛姆給了她一個這樣的未來:
她不知道有什麼樣的未來在等著她,但是她能感覺到自己心中充滿勇氣,不管發生什麼事,她都會懷著一顆輕鬆的、朝氣蓬勃的心去面對。
至此,人生的迷霧被驅散,人生的面紗被揭開。
寫在最後
我想,毛姆讓人深感親切的原因,就是他把我們每個人那點小心思全都寫了出來。比如我們就是會喜歡一個一無是處、徒有其表的zha男,忘不了他;也比如我們以為自己足夠清醒冷靜了,但還是會一次次敗給欲望;我們聽過了很多好心人講的道理,但該掉的坑還是一頭栽進去……
好在,在這反覆曲折的路途中,只要你不停步,只要你反思,只要你的心足夠良善,你總能慢慢泅渡到你最終的目的地。
小說裡的凱蒂經歷了很多痛苦和歡樂,在不斷推翻、重建、質疑的過程中,她揭開了人生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很多事情並不是大徹大悟、痛改前非的狗血劇情,而是幽微曲折、反反覆覆。所幸大家都如此脆弱懦弱,而又都嚮往美好和高尚。我們都走在同一條路上。
我喜歡這個小說的結尾,凱蒂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欲望、掙扎以及美好,不畏懼、不感傷、不眷戀、也不再自我譴責。
也許人生就是如此,欲望、罪惡與美好交織纏繞,只要你平靜又嶄新地看待它,它就不再控制你。揭開一層層的面紗,一切如舊,卻也宛若新生。這是真正通向心靈寧靜之路。
毛姆,被稱為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他的小說除了情愛,落腳點在更高處。雖然通俗,但絕不是口水文學。他是張愛玲和村上春樹共同喜歡的作家,他還被中國的書迷戲稱為「英國張愛玲」。
他講故事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他的諷刺戲謔、揭露的人性幽微,都讓人在有趣的語言中感到心頭一震:原來我也如此,愚蠢脆弱的人不只我一個。
如果您想看看毛姆的書,請直接點擊下方連結,雙十一促銷,限時優惠價99元,包含4冊,全是毛姆經典代表作:《人性的枷鎖》、《面紗》、《刀鋒、《月亮與六便士》,精裝版。
在最會講故事的作家那裡,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某個人生段落,他都已經寫好了,靜待你的翻閱。
如果您想買單冊《面紗》,請直接點擊下方連結,限時優惠價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