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就立志要嫁個好男人,每天在舞會流連射獵,直到25歲還沒找到合適的對象。為了不讓妹妹比她早結婚,倉促間找了個男人嫁了。婚姻生活無趣她又出軌,還懷了情夫的孩子。這個不符合好女人標準的女人,就是英國小說巨匠毛姆在《面紗》裡塑造的女主人公凱蒂。
你可能沒聽過《面紗》,但你肯定聽過《月亮與六便士》,它們都出自英國小說家W·薩默塞特·毛姆。毛姆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他一生寫過二十部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還有三十多部劇本。
毛姆出生在巴黎,在英國長大,曾去德國留學,又去世界多國遊歷,他的很多小說也都有鮮明的時代和異域特點。《面紗》就是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小說,講述的是女主人公凱蒂的成長故事。
女人最初的格局,來自她的原生家庭
凱蒂的父親伯納德·賈斯汀,跟毛姆的父親一樣,是一名律師。伯納德幹活勤奮韌性十足,但缺乏上進心,事業停滯不前。凱蒂的母親賈斯汀夫人,是一個尖酸刻薄,支配慾強又野心勃勃的「蠢人」。
賈斯汀夫人期望丈夫平步青雲,她就能去高級宴會,像高貴的夫人一樣受人尊重。但事與願違,她不得不和比她小十幾歲的女性聚會,這一切都是丈夫停滯不前的事業。
見丈夫晉升無望,賈斯汀夫人把目光轉向女兒。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就是《面紗》的主人公凱蒂,她是個美人坯子。二女兒多麗絲就太普通了,甚至還有點不好看。所以,凱蒂成了母親跨越階層的期望。
母親把凱蒂培養成交際花,頻頻帶她參加舞會,物色合適的男人。凱蒂在交際中也日益成熟,越來越漂亮,她得心應手地應付著愛慕他又不符合條件的青年們。
轉眼間凱蒂25歲了,依然沒找到合適的人選。為了給凱蒂撐排場,爸爸掙來的錢已經被揮霍光了,母親不想再繼續養凱蒂了。妹妹多麗絲也和一位獲得準男爵封號的醫生訂婚了。
凱蒂不能容忍妹妹比她先結婚,於是,凱蒂匆匆答應了瓦爾特·費恩的求婚,趕在妹妹結婚前出嫁了。
凱蒂是膚淺和虛榮的。從她少女時代起,母親就給她制定了找個好男人的人生目標。她每天接觸到的,是忙於工作少言寡語的父親,這是她實現人生目標的資助者;是給她張羅舞會尋找金龜婿的母親,這是她人生目標的實施者。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凱蒂的虛榮膚淺以及後來的婚外情,都是順利成章的。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凱蒂的丈夫瓦爾特是一名細菌學家。瓦爾特在舞會上第一次見到凱蒂就愛上了她,但瓦爾特不善交際,沉默羞澀,如果不是他要前往中國,恐怕他一輩子也不會向凱蒂表白。
瓦爾特的表白很木訥,雖然他曾經和凱蒂跳過十幾次舞,但凱蒂對他一點印象都沒有,因為他根本不是凱蒂的菜。不過這並不妨礙凱蒂答應瓦爾特的求婚,因為瓦爾特趕上了好時候,凱蒂必須馬上把自己嫁出去。
所以,凱蒂和瓦爾特結婚了。天性活潑的凱蒂和沉默是金的瓦爾特,組成了新的家庭。凱蒂的幸福並沒有來臨,他們經常無話可說,凱蒂的婚姻生活像一潭死水。直到,凱蒂認識了查爾斯·唐生。
在凱蒂眼裡,查爾斯是理想的對象。他幽默風趣又殷勤,他喜歡打網球、馬球和高爾夫球,他還養了一匹賽馬,他很可能會接任布政司的職位,前途無量。
很快,凱蒂和查爾斯墜入愛河,儘管他們都有家庭,還是義無反顧的約會偷情。在這段時間,凱蒂是幸福的,她體會著愛情的甜蜜,她甚至暢想,他們的愛情被伴侶知道,各自離婚然後組成新的家庭,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瓦爾特無意中撞到了妻子和情人約會,他想出一個報復妻子的好方法。他要帶凱蒂去霍亂疫區,想讓妻子在那裡自然死去。凱蒂慌了,她不想去疫區,她想離婚。
瓦爾特雖然沉默羞澀,但他並不傻,他清楚查爾斯的為人。他跟凱蒂說,如果查爾斯同意離婚,他也會離婚成全他們。
凱蒂滿懷希望的去找查爾斯,終於到了她夢想的攤牌時刻。但查爾斯遠沒有凱蒂以為的那麼愛她,查爾斯永遠不會離婚,也沒辦法幫凱蒂。他甚至建議凱蒂跟瓦爾特去疫區,這是確保他倆的「愛情」不被發現的最好辦法。
凱蒂的愛情破滅了,帶著對丈夫的愧疚,對愛情的失望,跟著瓦爾特去了疫區。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沒有愛情的婚姻就更是一座孤墳了吧?連不善交際的瓦爾特都清楚查爾斯的為人,凱蒂卻對查爾斯傾注了全部的感情。凱蒂的膚淺,讓她只能看到面紗,無法看到面紗下掩蓋的人心。
凱蒂的膚淺和短視,來自她的原生家庭,來自她婚姻生活的枯燥無味,來自她侷促的生活和交際空間。這也導致了她能看到查爾斯的幽默風趣,看到瓦爾特的沉默寡言,卻無法看到查爾斯的冷漠自私,也看不到瓦爾特的深情。
女人的最高格局,來自愛和責任
到了疫區的凱蒂,每天在房間裡,跟她以往二十多年的生活沒太大的差異。查爾斯的薄情讓她對瓦爾特的內疚越來越多,但瓦爾特卻比以前更沉默了。
當凱蒂去了一次修道院,聽到修道院院長和修女對瓦爾特發自內心的感激和讚揚,看到修道院裡的孩子們,凱蒂的人生彷佛開啟了新的大門。
凱蒂意識到了瓦爾特的好,這大概是她第一次了解瓦爾特工作的意義,她為瓦爾特自豪。可她的表白並沒有喚醒瓦爾特的深情,瓦爾特已經心如死灰了。
因為修道院缺人手,凱蒂去修道院幫忙了。她每天都忙碌著,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陪孩子們玩遊戲,她的生活也第一次從依附別人的索取變成了全身心的付出。
修道院的生活讓她發現了新大陸。她看到遠離故土遠離親人的院長和修女們,她們竭盡所能無私奉獻,照顧患病的人,照顧無人收養的孤兒。她們由衷感謝瓦爾特為霍亂做出的貢獻,她們對凱蒂的友善源於對瓦爾特的敬仰和尊敬。
院長告訴凱蒂,安寧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也不在歡樂中,也不在這個世界上,或者這所修道院中,它僅僅存在於人的靈魂裡。
院長和修女用實際行動引導凱蒂去探索麵紗下的秘密。凱蒂開始照顧她最初微微厭惡的孩子們,孩子們對凱蒂的喜愛讓她受寵若驚又驕傲自豪,這也讓她更加疼愛他們。
如果說在進入修道院幫忙之前,凱蒂的人生只是一副皮囊,那在修道院的生活讓凱蒂真正觸碰到了靈魂。
凱蒂的生活越來越步入正軌,突如其來的一次暈倒,又重新把她打回地獄。她懷孕了,當瓦爾特問「孩子是誰的」時,凱蒂沒有撒謊,她誠實的說不知道。
孩子的到來,讓瓦爾特決定放棄復仇,他要把凱蒂送到安全的地方。但凱蒂拒絕了,她不捨得離開修道院的孩子們,大概也捨不得離開她心裡閃閃發光的瓦爾特。
故事的結局並不美好,瓦爾特做實驗染上霍亂,死在疫區。他是不小心染上的病菌,還是故意的,毛姆沒有給出確切答案,留給我們充足的想像空間。
經歷這許多波折,凱蒂從一個膚淺的女子變成無畏坦率沉著的女人。她回到娘家,母親去世了,父親要去新的地方工作。凱蒂開始重新思考和父親的關係,此時的父親在她眼裡不再是供養她的出資方,而是她的父親,需要她、她也需要的父親。
凱蒂對肚子裡孩子的期望,也顯示出她的蛻變:她把孩子帶到世界上來愛她養育她,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和哪個男人睡覺,從此把這一輩子依附於他。她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自由自立的人,希望她無畏坦率自製,能找到一個好的活計養活自己。
凱蒂對父親對孩子,不只是養育照顧的責任,更傾注了她心中的愛,凱蒂的態度印證了院長的一句話:「份內之事舉手之勞並不值得誇耀,那是賦予你的責任,就像手髒了要洗一樣理所當然。唯一彌足珍貴的是對責任的愛,當愛與責任合二為一,你就將是崇高的,你將享受一種無法言表的幸福。」
女人的格局取決於她見過的世面。每天見到的都是家長裡短,柴米油鹽,她就會市儈;每天在花叢中爭芳鬥豔,她就是膚淺虛榮。想讓孩子有格局,就要帶她見大世面,去不了環球旅行,就買本世界地圖,告訴她世界不只她看到的這一隅,視野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
小說的最後凱蒂明白,她做過的錯事蠢事,她經受的磨難並非毫無意義,那是一條通往安靜的路。而安寧,是存在於靈魂中的。每個人都會做錯事,做錯事不是不可饒恕的罪孽,它們會幫助我們成長,成為安寧的一部分。只是,這個道理明白得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