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4年。
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代作家裡毛姆對他影響很大。張愛玲也曾說,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
毛姆在將近50歲時,寫下了《面紗》這個近乎完美的愛情故事。
作品出版後幾乎成了暢銷書,短短幾年就重印了五次,先是被改編成了舞臺劇在倫敦上演,之後又被三次改編為電影。
小說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但丁《神曲》中的詩句,書名出自雪萊的十四行詩:
「別揭開這彩色的面紗,它被活人稱為生活;雖然上面所繪的圖景顯得很不真實。只不過是以隨隨便便塗刷的彩色,來摹擬我們願信以為真的一切東西。」
故事講述了沃爾特發現妻子吉蒂在家偷情後,懷著報復之心強行把她帶到了霍亂肆虐的疫區,在瀕臨死亡的邊界線上,兩人終於坦誠相對,最後沃爾特因感染而死,吉蒂卻不斷反省自我,認識到了自身的荒唐與局限,一步步完成了精神上的救贖。
這是一個悲情色彩濃重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女人的救贖之旅。揭開這五彩面紗,我看到的是三個赤裸裸的真相。
01世俗的愛情與婚姻,無非是改善個人處境的手段與工具
在大多數文人墨客的筆下,愛情是浪漫的,婚姻是圓滿的。
但是熟悉毛姆的朋友都知道,他的筆下沒有感人的愛情與美滿的婚姻,因為他自身未曾擁有過。
毛姆10歲的時候,父母就過世了,他小時候身材矮小,又有嚴重口吃,常常被人欺負,自幼養成了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情。
41歲那年,他與有夫之婦茜瑞生下一個女兒,第二年兩人結為夫妻。
他們雖然一起生活了十年,但雙方都覺得這是不幸的十年。毛姆覺得是茜瑞設下陷阱讓自己娶她的,他對茜瑞的恨伴隨了他的後半生。
通過《面紗》中的人物設定與婚配組合,可以明顯看出毛姆對愛情持有懷疑與渴望的矛盾態度。
吉蒂嫁給沃爾特,是為了擺脫給妹妹做伴娘的尷尬處境;查理不離婚,是為了保住仕途前程;吉蒂的母親當年嫁給父親也只是看重他的律師身份。
正如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煙火夫妻一樣,他們的結合不是出於兩情相悅和三觀契合。
在他們眼中,婚姻不過是謀求生活保障亦或是提高身份地位,改善個人處境,甚至是擺脫他人異樣眼光的手段和工具。
但毛姆的愛情觀並不是十足消極的,通過韋丁頓與滿洲格格的婚姻,我們也看到了他對愛的渴求與嚮往。
02愛一個人到了極致是無底線的卑微與妥協
「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
這是沃爾特發現吉蒂偷情以後,對她所說的話。
其實,從一開始沃爾特就知道吉蒂本質上是個怎樣的女人,可那又怎麼樣呢?
縱然她一身缺點,沃爾特還是為她著了迷。
縱然知道她不愛自己,沃爾特還是娶她為妻。
正如張愛玲在送給胡蘭成的照片背面所寫的一樣:「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
愛而不得時,人容易變得卑微,容易做出某種妥協。因為,這些人在心裡還抱著某種期待,期待自己的費力討好和低姿態會打動對方。
可事實上,一個人愛不愛你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縱使你把自己變得面目全非,依然無濟於事。
愛情縱有千萬種模樣,單戀無疑是最苦的。墜入愛河時,不由自主;想要抽離又欲罷不能。
自始至終,苦的只是自己。
03能夠以審視的目光看待自己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什麼是真正的成熟?
真正的成熟不是體現在年齡的數字上,也不是說你去過多少地方看過多少風景,而是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審視完整的自己。
想明白了這一點,自然也就看懂了《面紗》的結局:死的是痴情的沃爾特,重新活過來的是背叛婚姻的吉蒂。
這樣的結局看似很不公平,但細想之下又是合情合理的。
沃爾特是一個沉默寡言,生性敏感的男人,他習慣把一切堆在心裡。在發現吉蒂偷情之後,他依然用盡全力隱忍克制。
他最後選擇死亡,是因為他不能原諒自己當初的選擇,也無法排解對吉蒂的恨意。所以,他以死來作為終結。
吉蒂雖然愛慕虛榮、頭腦空空,但她性格活潑開朗。在疫區的修道院裡她看到了遠離家鄉、奉獻青春的修女們,對比之下,她意識到了自己的荒唐與渺小。
人生的意義絕不止於男歡女愛,人活著也不該只想到自己。只要你敢於面對犯下的過錯,有一顆悔悟和重新啟程的決心,生活可以有另一番風景。
沃爾特死後,吉蒂離開疫區,返回英國,和父親一起生活。
喜歡讀毛姆,是因為他的作品有無窮的魅力,是因為你會輕而易舉在字裡行間找到自己的影子。
關於人性的複雜、人生的方向、庸碌世俗與精神世界的矛盾以及如何完成自我和解與救贖,毛姆會像一個閱盡千帆歸來的長者一樣為你答疑解惑。
如果你願意花上一頓飯錢和幾許閒暇時光,走進毛姆的文學世界,可以點擊下方橫條看一看,《面紗》精裝無刪減版本:
期待與未曾蒙面的你共品書香。
(圖片源於網絡,若侵犯您的權益,請與我聯繫,將立即刪除。原創文章,歡迎轉評贊,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