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她做過的所有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毛姆《面紗》
前言
《面紗》出自英國著名作家毛姆之手。這本書講述了女主人公凱蒂婚內出軌後,在丈夫沃爾特的設計下,和丈夫一起遠赴霍亂之地湄潭府,最後凱蒂卻獲得了自我覺醒和救贖的故事。
毛姆筆下的凱蒂愛慕虛榮、膚淺無知,卻生得美麗動人,俘獲了眾多男士的心。
小說採用第三人稱的寫作手法,將凱蒂的心理活動毫無遺漏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匆忙出嫁的動機、出軌的誘惑、怕被發現的不安心理,以及最後的自我救贖之路,所有心理活動都描寫得絲絲入扣、引人入勝。不得不佩服毛姆對女性心理的洞察力之深,讓讀者有種真相在瑣事中被緩緩展開的感覺,讀到欲罷不能。
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精神覺醒的經典作品,小說以對道德衝突的敏銳分析,對複雜人性的尖銳、反諷,以及對人類欲望、恐懼和悔恨等內在世界的精準描述,而構建成為一部藝術的傑作。本文就從凱蒂精神覺醒的這個角度出發,談談讓凱蒂最終覺悟的三個主要人物。
01 沃爾特:設計讓凱蒂和他共赴疫區,看似是報復之行,卻也是救贖之路
凱蒂從一開始就瞧不上沃爾特,她覺得他保守、冷淡、自製、無趣、毫無魅力可言。匆匆嫁給他,是因為母親的催嫁,以及面對妹妹的突然訂婚,為了不做妹妹的伴娘,為了不想被別人稱為老姑娘,凱蒂才勉強答應了追求者沃爾特的求婚。
於凱蒂而言,婚後生活不盡如人意,沃爾特的矜持少言,讓想要了解他的凱蒂望而卻步。除了他愛她,生活沒有一點意義。
因為一次聚會凱蒂認識了高大英俊的有婦之夫查爾斯,倆人迅速擦出愛的火花。凱蒂忘我地投入了這一段感情,她崇拜她的情人查爾斯,並愛得無法自拔。
東窗事發後,沃爾特冷靜地給了凱蒂兩個選擇:若查爾斯願意離婚娶凱蒂,那麼他願意離婚成全;不然的話,凱蒂就和作為醫學博士的沃爾特共赴湄潭府支援霍亂災區。
這樣做或許是出於對妻子的報復和懲罰,亦或者是對自己的懲罰,其實連沃爾特自己也說不清。
但他吃定了凱蒂會與他共赴疫區接受未知的考驗。因為聰明如沃爾特,他了解人性,更了解查爾斯。靠妻子維持仕途的查爾斯,與凱蒂不過是逢場作戲,怎會輕易離婚?
當凱蒂自信滿滿地去找查爾斯時,毫無疑問被現實殘酷打臉!查爾斯的自私狡猾、置她於不顧,讓凱蒂心生絕望,最終她決定,抱著必死之心遠赴霍亂之地湄潭府。
而凱蒂的覺醒之路正是從湄潭府開始。
初到湄潭府,凱蒂的確過著提心弔膽、生不如死的日子,想逃卻無處可去,每天醒來臉上都淌滿了淚。
好在他們的聯絡海關瓦丁頓時時關照著她,並為她與修道院牽線;在她對外界一無所知時,他告訴了她一切,包括霍亂的蔓延,她丈夫的善行,以及她丈夫如何拿生命去冒險,又如何被人們稱為英雄等。
有一次,沃爾特阻止凱蒂吃沙拉未成功時,他也同凱蒂一起吃這種易感染瘟疫的生蔬菜,仿佛在爭相尋死。她開始懷疑沃爾特帶她過來的動機並非是要報復,他這麼善良,又怎會忍心傷害她?她深知到湄潭府之後,真正以身犯險的是他而不是她,她遭受的不過是良心的不安和心靈的恐懼而已。
加上修道院嬤嬤和修女們對沃爾特的高度評價,從最開始衍生出的自豪感慢慢升華到對沃爾特偉大品質的崇敬,她才頓悟,這是個值得她尊敬的男人,他比查爾斯強千倍百倍,儘管她談不上愛沃爾特。
不愛就是不愛,這不是她的錯。錯就錯在她不該草率嫁給他,還用背叛傷害了他。
這就是毛姆最後讓沃爾特死去的伏筆了,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能長久的,但人總得為自己的的錯誤選擇付出代價。
沃爾特愛上了美麗虛榮的凱蒂,明知她不愛他,他卻百般討好,只要擁有就足夠了,最後遭遇背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凱蒂的代價就是背負著沉重的愧疚感。在沃爾特不幸染上瘟疫掙扎在垂死邊緣時,凱蒂知道沃爾特沒有原諒她,所以走得很痛苦。為了讓他輕鬆些,凱蒂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沃爾特靈魂深處的積怨趕走,也就是讓沃爾特原諒自己。
她說了很多悔恨的話,請求他原諒自己,她顧不了太多,她只想減清沃爾特的痛苦,算是給他的一種補償。這種補償讓她深感自己得到了靈魂的救贖,「那是掙脫了所有靈魂上的牽絆的自由!」。
02 觸動凱蒂加入修道院工作的修女聖約瑟夫——面對霍亂卻仍然簡單快樂
「不過,要說對她觸動最深的,還是那些修女。修女聖約瑟夫總是一張笑臉,臉頰紅得像蘋果。她是十年前跟隨女修道院院長來到中國的其中一個修女,親眼目睹一個個同伴在疾病、貧困和想家中死去。然而,她仍是那麼快樂。她那率真和豁達的氣質是怎麼來的?」——毛姆《面紗》
初次去修道院時,凱蒂就被修女聖約瑟夫的活潑爽朗深深地觸動了,當然觸動她的還有修道院內那種遙遠而神秘的氣息。這座城市霍亂肆虐,卻絲毫未影響到修道院內的修女們,她們都井然有序地進行著工作,那種自我犧牲的無畏精神,以及積極應對的樂觀心態,無一不感染著她。
修道院裡的嬤嬤和修女對凱蒂十分友好和真誠,但凱蒂還是於無形中感覺到了一種漠然,那種漠然在她們之間豎起了一道障礙,阻礙了凱蒂一直刻意追求的精神上的與她們的靈魂融合。她感覺自己卑微、慚愧、無用,更感到孤獨。
於是她決定加入修道院,救贖心靈。
加入修道院後發生的一件事,讓凱蒂對聖約瑟夫更加地刮目相看。
凱蒂要照看的小孩中有一個六歲的弱智兒,她嘴角淌著口水,表情痴傻、聲音刺耳,還總愛黏人、渴望撫摸,凱蒂努力做到不去厭惡她,可實在沒有勇氣去摸摸她。凱蒂在跟聖約瑟夫說這件事時,她說這小白痴活著簡直是一件不幸的事。
聖約瑟夫聽了之後怎麼做的呢?她笑了笑,喚來了弱智兒,並用她那溫暖的手掌撫摸了孩子。
聖約瑟夫說:「可憐的小傢伙,她被送到這兒來的時候幾乎就要死了。上帝保佑,她進來的時候剛好我在門口。我覺得一刻也不能耽擱,便立即為她施了洗禮。你不會相信,為了留住她的生命,我們費了多少心血。有三四次,我們覺得她那幼小的靈魂已經逃進天堂。」
凱蒂沉默了,後來她嘗試著撫摸那個孩子,然後她做到了。
凱蒂和聖約瑟夫很快熟悉起來,她們總是忙裡偷閒地找機會聊天。
有一次凱蒂問聖約瑟夫有沒有想過回家?聖約瑟夫說她沒想過,她喜歡呆在修道院,跟孤兒們在一起讓她感覺非常快樂,孩子們是那麼善良,那麼懂得感恩!
這種無欲無求、友善率真的性格持續感染著凱蒂,她有時候感覺,跟聖約瑟夫在一起說話能讓她忘掉正身處霍亂肆虐之地。心靈救贖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這讓凱蒂越來越精神煥發,甚至那個讓她傷心欲絕的男人查爾斯,也再也沒有出現在她的腦海裡,她自由而快樂!
03 擁有無私忘我精神的修道院嬤嬤——「一個人是無法在工作中、享樂中,世界上或修道院裡找到平靜的,只能在靈魂中找到它。」
「儘管她純樸、不做作,卻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尊貴,使人敬畏,很難想像有誰敢對她無禮……她既有偉大女性身上的那種傲慢,又有聖徒的謙卑。」——毛姆《面紗》
修道院嬤嬤來自顯赫大家族,決定皈依天主教前,她深思了兩年之久。沒有人不喜歡舒適的生活,她也捨不得離開家人和放棄所有的娛樂活動,但信念讓她臣服,最終嬤嬤將她那顆誠摯的心交付給了基督耶穌。
正如上文所述,初到修道院的凱蒂被深深觸動,這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它簡樸粗陋,但「信念將它裝點,仁愛將它哺育,使它獲得了某種靈魂上的秀美」。她置身其中,卻絲毫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她是那麼的卑微、慚愧,一種無法融入其中的無力感遍布全身。
「我在尋找某種東西,我不太清楚那是什麼。可我知道把這種東西弄明白了對我很重要。」——毛姆《面紗》
凱蒂尋找的,無非是內心的平靜,靈魂的救贖。並且她從一開始就明白,修道院的神秘氣息,那種無我精神,完全出自嬤嬤的帶領和影響,嬤嬤那不被塵世所擾的精神,讓凱蒂生出敬畏之心。
進修道院工作後,凱蒂通過聖約瑟夫了解到,最初這裡一無所有,連修道院都是嬤嬤設計好圖並充當監工修建完成的,她們常常缺錢,過得還沒有農民好,是嬤嬤帶著她們祈禱,渡過了無數難關。
而眼下的難關就是這場霍亂,凱蒂雖身處院中,卻仍然感覺和她們不在一個世界,總被什麼東西阻擋著(這一感覺來自,嬤嬤為了保護她,不讓她進醫務室工作)。
「她們似乎擁有某個秘密,讓她們的生活變得如此不同,而我卻不配分享它。那種東西不是信仰,卻比信仰更深更有意義,她們在一個跟我們不同的世界中行走,對她們而言,我們永遠是陌生人。」——毛姆《面紗》
儘管如此,她還是越來越快樂,工作分散了她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她找到了存在感,那股救贖自己的力量從來沒有停止過生長,她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
後來在沃爾特染病去世、在凱蒂即將離開修道院時,她向嬤嬤坦白了心中的疑問,「我覺得有時候很難接受,再也見不到親人和成長中的那些場景了這個事實。」她想看看嬤嬤身上是否還殘留著一些人性的弱點。
嬤嬤更正她的問題,「你是在問我是否後悔當初邁出的那一步?」
「從沒後悔過,我將一種沒有意義的生活跟一種犧牲與祈禱的生活做了交換。」嬤嬤回答道。
凱蒂突然就明白,自己無法達到這種境界。
不過,當她「逃出」這座城市時,她知道自己已經徹底掙脫了煩惱的桎梏,也擺脫喪失了尊嚴的愛情桎梏,更掙脫了所有靈魂上的牽絆。她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有了自由,她也就有了無所畏懼地從容面對未來的勇氣。她——完成了自我救贖。
結語
疫區之行是報復還是救贖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凱蒂獲得了心靈的救贖。
或許深愛著凱蒂的沃爾特曾有過那麼一刻想要報復他的妻子,但最終他妥協了,他能懲罰的只有他自己。
何以為見?當他發現凱蒂懷孕之後,也是在不知道孩子是誰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凱蒂,他極力勸解凱蒂離開湄潭府。所以在我看來沃爾特的行為是由報復轉為救贖。毛姆是以報復為引,來呈現一位女性的自我救贖之路,寫作手法非常獨到。
面紗之下是人性,人性是複雜的,它可以被拯救,也可以被泯滅,就看你身處什麼樣的環境,被什麼樣的人所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