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紗》:疫區之行是報復還是救贖?從這三個人物著手分析

2020-12-07 希凝育兒

「或許她做過的所有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毛姆《面紗》

前言

《面紗》出自英國著名作家毛姆之手。這本書講述了女主人公凱蒂婚內出軌後,在丈夫沃爾特的設計下,和丈夫一起遠赴霍亂之地湄潭府,最後凱蒂卻獲得了自我覺醒和救贖的故事。

毛姆筆下的凱蒂愛慕虛榮、膚淺無知,卻生得美麗動人,俘獲了眾多男士的心。

小說採用第三人稱的寫作手法,將凱蒂的心理活動毫無遺漏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匆忙出嫁的動機、出軌的誘惑、怕被發現的不安心理,以及最後的自我救贖之路,所有心理活動都描寫得絲絲入扣、引人入勝。不得不佩服毛姆對女性心理的洞察力之深,讓讀者有種真相在瑣事中被緩緩展開的感覺,讀到欲罷不能。

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精神覺醒的經典作品,小說以對道德衝突的敏銳分析,對複雜人性的尖銳、反諷,以及對人類欲望、恐懼和悔恨等內在世界的精準描述,而構建成為一部藝術的傑作。本文就從凱蒂精神覺醒的這個角度出發,談談讓凱蒂最終覺悟的三個主要人物。

01 沃爾特:設計讓凱蒂和他共赴疫區,看似是報復之行,卻也是救贖之路

凱蒂從一開始就瞧不上沃爾特,她覺得他保守、冷淡、自製、無趣、毫無魅力可言。匆匆嫁給他,是因為母親的催嫁,以及面對妹妹的突然訂婚,為了不做妹妹的伴娘,為了不想被別人稱為老姑娘,凱蒂才勉強答應了追求者沃爾特的求婚。

於凱蒂而言,婚後生活不盡如人意,沃爾特的矜持少言,讓想要了解他的凱蒂望而卻步。除了他愛她,生活沒有一點意義。

因為一次聚會凱蒂認識了高大英俊的有婦之夫查爾斯,倆人迅速擦出愛的火花。凱蒂忘我地投入了這一段感情,她崇拜她的情人查爾斯,並愛得無法自拔。

東窗事發後,沃爾特冷靜地給了凱蒂兩個選擇:若查爾斯願意離婚娶凱蒂,那麼他願意離婚成全;不然的話,凱蒂就和作為醫學博士的沃爾特共赴湄潭府支援霍亂災區

這樣做或許是出於對妻子的報復和懲罰,亦或者是對自己的懲罰,其實連沃爾特自己也說不清。

但他吃定了凱蒂會與他共赴疫區接受未知的考驗。因為聰明如沃爾特,他了解人性,更了解查爾斯。靠妻子維持仕途的查爾斯,與凱蒂不過是逢場作戲,怎會輕易離婚?

當凱蒂自信滿滿地去找查爾斯時,毫無疑問被現實殘酷打臉!查爾斯的自私狡猾、置她於不顧,讓凱蒂心生絕望,最終她決定,抱著必死之心遠赴霍亂之地湄潭府。

而凱蒂的覺醒之路正是從湄潭府開始。

初到湄潭府,凱蒂的確過著提心弔膽、生不如死的日子,想逃卻無處可去,每天醒來臉上都淌滿了淚。

好在他們的聯絡海關瓦丁頓時時關照著她,並為她與修道院牽線;在她對外界一無所知時,他告訴了她一切,包括霍亂的蔓延,她丈夫的善行,以及她丈夫如何拿生命去冒險,又如何被人們稱為英雄等。

有一次,沃爾特阻止凱蒂吃沙拉未成功時,他也同凱蒂一起吃這種易感染瘟疫的生蔬菜,仿佛在爭相尋死。她開始懷疑沃爾特帶她過來的動機並非是要報復,他這麼善良,又怎會忍心傷害她?她深知到湄潭府之後,真正以身犯險的是他而不是她,她遭受的不過是良心的不安和心靈的恐懼而已。

加上修道院嬤嬤和修女們對沃爾特的高度評價,從最開始衍生出的自豪感慢慢升華到對沃爾特偉大品質的崇敬,她才頓悟,這是個值得她尊敬的男人,他比查爾斯強千倍百倍,儘管她談不上愛沃爾特。

不愛就是不愛,這不是她的錯。錯就錯在她不該草率嫁給他,還用背叛傷害了他。

這就是毛姆最後讓沃爾特死去的伏筆了,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能長久的,但人總得為自己的的錯誤選擇付出代價。

沃爾特愛上了美麗虛榮的凱蒂,明知她不愛他,他卻百般討好,只要擁有就足夠了,最後遭遇背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凱蒂的代價就是背負著沉重的愧疚感。在沃爾特不幸染上瘟疫掙扎在垂死邊緣時,凱蒂知道沃爾特沒有原諒她,所以走得很痛苦。為了讓他輕鬆些,凱蒂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沃爾特靈魂深處的積怨趕走,也就是讓沃爾特原諒自己。

她說了很多悔恨的話,請求他原諒自己,她顧不了太多,她只想減清沃爾特的痛苦,算是給他的一種補償。這種補償讓她深感自己得到了靈魂的救贖,「那是掙脫了所有靈魂上的牽絆的自由!」。

02 觸動凱蒂加入修道院工作的修女聖約瑟夫——面對霍亂卻仍然簡單快樂

「不過,要說對她觸動最深的,還是那些修女。修女聖約瑟夫總是一張笑臉,臉頰紅得像蘋果。她是十年前跟隨女修道院院長來到中國的其中一個修女,親眼目睹一個個同伴在疾病、貧困和想家中死去。然而,她仍是那麼快樂。她那率真和豁達的氣質是怎麼來的?」——毛姆《面紗》

初次去修道院時,凱蒂就被修女聖約瑟夫的活潑爽朗深深地觸動了,當然觸動她的還有修道院內那種遙遠而神秘的氣息。這座城市霍亂肆虐,卻絲毫未影響到修道院內的修女們,她們都井然有序地進行著工作,那種自我犧牲的無畏精神,以及積極應對的樂觀心態,無一不感染著她。

修道院裡的嬤嬤和修女對凱蒂十分友好和真誠,但凱蒂還是於無形中感覺到了一種漠然,那種漠然在她們之間豎起了一道障礙,阻礙了凱蒂一直刻意追求的精神上的與她們的靈魂融合。她感覺自己卑微、慚愧、無用,更感到孤獨。

於是她決定加入修道院,救贖心靈。

加入修道院後發生的一件事,讓凱蒂對聖約瑟夫更加地刮目相看。

凱蒂要照看的小孩中有一個六歲的弱智兒,她嘴角淌著口水,表情痴傻、聲音刺耳,還總愛黏人、渴望撫摸,凱蒂努力做到不去厭惡她,可實在沒有勇氣去摸摸她。凱蒂在跟聖約瑟夫說這件事時,她說這小白痴活著簡直是一件不幸的事。

聖約瑟夫聽了之後怎麼做的呢?她笑了笑,喚來了弱智兒,並用她那溫暖的手掌撫摸了孩子。

聖約瑟夫說:「可憐的小傢伙,她被送到這兒來的時候幾乎就要死了。上帝保佑,她進來的時候剛好我在門口。我覺得一刻也不能耽擱,便立即為她施了洗禮。你不會相信,為了留住她的生命,我們費了多少心血。有三四次,我們覺得她那幼小的靈魂已經逃進天堂。」

凱蒂沉默了,後來她嘗試著撫摸那個孩子,然後她做到了。

凱蒂和聖約瑟夫很快熟悉起來,她們總是忙裡偷閒地找機會聊天。

有一次凱蒂問聖約瑟夫有沒有想過回家?聖約瑟夫說她沒想過,她喜歡呆在修道院,跟孤兒們在一起讓她感覺非常快樂,孩子們是那麼善良,那麼懂得感恩!

這種無欲無求、友善率真的性格持續感染著凱蒂,她有時候感覺,跟聖約瑟夫在一起說話能讓她忘掉正身處霍亂肆虐之地。心靈救贖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這讓凱蒂越來越精神煥發,甚至那個讓她傷心欲絕的男人查爾斯,也再也沒有出現在她的腦海裡,她自由而快樂!

03 擁有無私忘我精神的修道院嬤嬤——「一個人是無法在工作中、享樂中,世界上或修道院裡找到平靜的,只能在靈魂中找到它。」

「儘管她純樸、不做作,卻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尊貴,使人敬畏,很難想像有誰敢對她無禮……她既有偉大女性身上的那種傲慢,又有聖徒的謙卑。」——毛姆《面紗》

修道院嬤嬤來自顯赫大家族,決定皈依天主教前,她深思了兩年之久。沒有人不喜歡舒適的生活,她也捨不得離開家人和放棄所有的娛樂活動,但信念讓她臣服,最終嬤嬤將她那顆誠摯的心交付給了基督耶穌。

正如上文所述,初到修道院的凱蒂被深深觸動,這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它簡樸粗陋,但「信念將它裝點,仁愛將它哺育,使它獲得了某種靈魂上的秀美」。她置身其中,卻絲毫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她是那麼的卑微、慚愧,一種無法融入其中的無力感遍布全身。

「我在尋找某種東西,我不太清楚那是什麼。可我知道把這種東西弄明白了對我很重要。」——毛姆《面紗》

凱蒂尋找的,無非是內心的平靜,靈魂的救贖。並且她從一開始就明白,修道院的神秘氣息,那種無我精神,完全出自嬤嬤的帶領和影響,嬤嬤那不被塵世所擾的精神,讓凱蒂生出敬畏之心。

進修道院工作後,凱蒂通過聖約瑟夫了解到,最初這裡一無所有,連修道院都是嬤嬤設計好圖並充當監工修建完成的,她們常常缺錢,過得還沒有農民好,是嬤嬤帶著她們祈禱,渡過了無數難關。

而眼下的難關就是這場霍亂,凱蒂雖身處院中,卻仍然感覺和她們不在一個世界,總被什麼東西阻擋著(這一感覺來自,嬤嬤為了保護她,不讓她進醫務室工作)。

「她們似乎擁有某個秘密,讓她們的生活變得如此不同,而我卻不配分享它。那種東西不是信仰,卻比信仰更深更有意義,她們在一個跟我們不同的世界中行走,對她們而言,我們永遠是陌生人。」——毛姆《面紗》

儘管如此,她還是越來越快樂,工作分散了她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她找到了存在感,那股救贖自己的力量從來沒有停止過生長,她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

後來在沃爾特染病去世、在凱蒂即將離開修道院時,她向嬤嬤坦白了心中的疑問,「我覺得有時候很難接受,再也見不到親人和成長中的那些場景了這個事實。」她想看看嬤嬤身上是否還殘留著一些人性的弱點。

嬤嬤更正她的問題,「你是在問我是否後悔當初邁出的那一步?」

「從沒後悔過,我將一種沒有意義的生活跟一種犧牲與祈禱的生活做了交換。」嬤嬤回答道。

凱蒂突然就明白,自己無法達到這種境界。

不過,當她「逃出」這座城市時,她知道自己已經徹底掙脫了煩惱的桎梏,也擺脫喪失了尊嚴的愛情桎梏,更掙脫了所有靈魂上的牽絆。她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有了自由,她也就有了無所畏懼地從容面對未來的勇氣。她——完成了自我救贖。

結語

疫區之行是報復還是救贖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凱蒂獲得了心靈的救贖。

或許深愛著凱蒂的沃爾特曾有過那麼一刻想要報復他的妻子,但最終他妥協了,他能懲罰的只有他自己。

何以為見?當他發現凱蒂懷孕之後,也是在不知道孩子是誰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凱蒂,他極力勸解凱蒂離開湄潭府。所以在我看來沃爾特的行為是由報復轉為救贖。毛姆是以報復為引,來呈現一位女性的自我救贖之路,寫作手法非常獨到。

面紗之下是人性,人性是複雜的,它可以被拯救,也可以被泯滅,就看你身處什麼樣的環境,被什麼樣的人所影響了。

相關焦點

  • 豆瓣9.0《面紗》:毛姆筆下的三種婚戀狀態,詮釋愛與救贖的真諦
    ——但丁《神曲·煉獄》但丁的這幾句詩句,促成了一部偉大作品的產生,那便是被譽為「英國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家」的毛姆所作的《面紗》。故事以中國香港和內陸為背景,曾三度被改編為電影,是毛姆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
  • 毛姆《面紗》:愛一個人到了極致是卑微與妥協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4年。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代作家裡毛姆對他影響很大。張愛玲也曾說,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毛姆在將近50歲時,寫下了《面紗》這個近乎完美的愛情故事。
  • 毛姆《面紗》:如何剝開生命中四層面紗,實現靈魂救贖
    英國作家毛姆,主要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面紗》等。毛姆如同一個外科醫生,持一把手術刀,在小說裡,將人性剖析得淋漓盡致。小說《面紗》保持著毛姆寫作的一貫作風,講述的是一個出軌女人經過自我救贖,最終重獲新生的故事。
  • 愛是對的,但卻愛錯了人,毛姆的《面紗》完成了妻子精神上的救贖
    根據在中國曆遊四個月的見聞經歷,毛姆寫出了三部作品,以香港及中國內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面紗》為觀眾所喜愛。這部小說的靈感得自於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詩句。一八九四年,毛姆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時,去佛羅倫斯度假,房東的女兒教他讀《神曲·煉獄篇》。
  • 毛姆《面紗》:人到中年,我看透了這三個愛情真相
    毛姆是英國文學史上一個特別的存在,他考過外科醫師,在一戰時做過情報收集,喜歡到處遊歷,還靠寫作走上了人生巔峰。毛姆是一個高產且優秀的作家,他的寫作生涯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經歷了整整三代人。鑑於文學上的巨大成就,毛姆獲得了牛津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還被英國女王授予「榮譽團騎士」的稱號。《面紗》是毛姆在將近50歲時創作的一部近乎完美的愛情小說。
  •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這華麗的面紗啊,人們就管這叫做生活,雖然它畫的沒有真象。《面紗》講述了細菌學家瓦爾特,攜妻子凱蒂赴中國研究時,發現妻子與人發生婚外情後,夫妻二人來到了瘟疫肆虐的中國南方農村,然後瓦爾特染病去世的故事。
  • 豆瓣9.0《面紗》:毛姆剖析人性的著作,三次改編成電影
    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但是我愛你。」---《面紗》《面紗》是英國著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作品,故事發生在英國的殖民地香港。美麗、虛榮的凱蒂嫁給了刻板嚴肅,性格孤僻的細菌學家沃爾特,婚後不久,熱情浪漫的查理出現,兩人擦出愛的火花,她不可救藥的出軌了。
  • 瘟疫的隱喻|《面紗》:不確定的世界,不確定的毛姆
    他在行程中收集的中國素材,將在未來的四年中陸續成就為三部作品:一部散文體遊記《在中國的屏風上》,一部劇本《蘇伊士之東》,和一篇長篇小說《面紗》。其中小說《面紗》的醞釀時間最長,1924年才陸續開始在雜誌上連載。1925年3月以書的形式出版。《面紗》一經出版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迅速躋身於暢銷書之列。盛名之下,煩惱也隨之而來,屢屢有人以書中情節前來碰瓷。
  • 毛姆的《面紗》:「死的那個是狗」,沃爾特最後想明白了嗎?
    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作品《面紗》,男主角沃爾特臨終前最後一句話「死的是那條狗」,耐人尋味。為了尋求這句話的答案,讀者不禁會多讀幾遍這部小說,思考著男女主人公的人生與命運。 《面紗》的故事,從女主角凱蒂與查理偷情被她丈夫沃爾特發現開始。這樣的開頭,為整部小說打下了陰鬱、憤怒、不祥的底色。
  • 毛姆《面紗》:一個人若連自己都不愛,拿什麼愛別人
    唯獨《面紗》中的沃爾特是個特殊,他是情痴一般的存在,也是毛姆筆下最可憐可悲的男人。去年讀《面紗》,對沃爾特更多的是同情,一片痴心錯付逃脫不了淪陷的結局;今年再讀才明白,沃爾特的死並不是婚姻的背叛者吉蒂造成的。
  • 《面紗》:毛姆關於女性精神覺醒的經典作品,三次被改編成電影
    愛情與婚姻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話題,激情、纏綿、嫉妒、背叛,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拉起一張朦朧的面紗,讓我們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我們總是受什麼蠱惑,又因何而絕望,毛姆的《面紗》將為你一一揭曉。閱讀毛姆的書就像是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讓你看到生活的本質。
  • 讀完毛姆的《面紗》:女人,別太高估男人對你的愛
    由此可知,蘇瓊斯的拒絕對毛姆的打擊有多大了,不敢說如大平洋的海嘯,但至少是六級以上的島嶼地震了。小說中,他總是冷靜、客觀地描述情節與人物,直言不諱,點到即止很多人不解,《面紗》裡的女主凱蒂在湄潭府改過自新了,可是回到香港還是屈從於渣男查理的誘惑呢?
  • 《面紗》:不僅僅是一個女人得到救贖的故事
    偶然的機會看了電影《面紗》,這兩天讀完了毛姆的同名小說。最會講故事的作家毛姆筆下的文字不僅好看,而且總會不知不覺地把讀者引向比故事本身更深層次的領域。《月亮與六便士》如此,《面紗》也是如此。這本書有太多的地方值得談一談。但為了避免文章過長,先只聊聊故事情節和面紗所代表的含義。
  • 疫情之中,看毛姆筆下揭開世人「面紗」後的眾生相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曾幾度遊歷中國,回國後,他將對東方國家的印象寫入了自己的作品中,《面紗》便是其中之一。毛姆說《面紗》是自己唯一一部不是由人物形象為契機發展而成的小說。瓦爾特只是一名普通的細菌學家,結婚後凱蒂忍受不了木訥的丈夫與自己性格的格格不入,一次做客她結識了文質彬彬又帥氣的查理·唐生,從此二十幾歲年輕的凱蒂被這個年過四十的有婦之夫深深吸引,她自以為找到了靈魂伴侶,到最終被查理無情拋棄,為了報復妻子出軌,瓦爾特要求凱蒂和自己同去遭受瘟疫之災的湄潭府。
  • 為了報復不忠的妻子,他帶她去了霍亂肆虐的疫區!
    根據這四個月的遊歷,毛姆之後在1922至1925年間,發表了三部以中國為背景的作品:劇作《蘇伊士之東》(East of Suez)、遊記《在中國屏風上》(On a Chinese Screen)、以及小說《面紗》(The Painted Veil)。「通姦在中國」指的就是《面紗》。順便提一下,毛姆是英國現代文學史上首位以中國為題材的作家。
  • 毛姆《面紗》:毛姆筆下三種婚戀狀態,揭開婚姻華麗的面紗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一篇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女性自我覺醒的經典之作,小說圍繞女主吉蒂婚前和婚後的變化為主線,講述吉蒂經歷了婚外情暴露被情人的拋棄,隨丈夫深入霍亂疫區後親眼看見一系列的人生疾苦後,思想發生巨大改變的故事。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
  • 毛姆在《面紗》裡揭露的現實:女人的格局,取決於她見過的世面
    十幾歲就立志要嫁個好男人,每天在舞會流連射獵,直到25歲還沒找到合適的對象。為了不讓妹妹比她早結婚,倉促間找了個男人嫁了。婚姻生活無趣她又出軌,還懷了情夫的孩子。這個不符合好女人標準的女人,就是英國小說巨匠毛姆在《面紗》裡塑造的女主人公凱蒂。
  • 《面紗》:婚姻中,80%的痛苦來自於沒有信任和責任
    ————《面紗》面紗《面紗》是英國20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的是二十年代,發生在香港的一對不甚了解卻匆匆結合的夫妻,凱蒂和沃爾特之間背叛與救贖的故事。小說中的凱蒂美麗動人,活潑開朗,但愛慕虛榮。丈夫沃爾特是細菌學家,性情孤僻。沃爾特知曉凱蒂出軌自己的朋友查理.湯森後,沒有當面接發。為了報復,他帶著凱蒂去了中國大陸霍亂嚴重的疫區——湄潭府,結果喪了性命。
  • 毛姆《面紗》:一個出軌女人的自我救贖之路
    原創作者:嘟妹英國作家毛姆的一部長篇小說《面紗》,封面這樣介紹這部作品「一部飽受爭議卻直探人生真諦的女性精神覺醒之作」,毛姆的小說大多數是以男性為主人公,而這部作品是他難得的以女性視角講述一個出軌的女人的自我救贖之路。
  • 毛姆《面紗》:不管哪一種背叛,都不值得你義無反顧
    很多人知道毛姆,是因為他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然而我喜歡毛姆,是因為他的《面紗》。我以為,女孩最應該閱讀的書就是《面紗》,尤其是她們想要步入愛情的時候。據說,毛姆《面紗》這個名字是來自雪萊的十四行詩「不要掀開那被活著的人稱為生活的神秘面紗」。這讓我忍不住好奇,掀開面紗,我們會看到什麼?凱蒂因為長得漂亮,從小深得寵愛,母親對她百般嬌寵不過是期望她能釣個金龜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