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這種方式去體悟心,就會探觸到根本的佛性

2022-01-14 銅色吉祥山


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無修


頂果欽哲仁波切

佛教的修行之道可廣泛地分為因乘和果乘兩大系統來加以闡述。因乘包括了小乘及一般大乘,講述五道;果乘即密咒乘,則談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和無修。四瑜伽的教授著重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融合。

專一瑜伽

依於靜相相續動念斷

於動相中靜相自性倚

動靜不二住於平常心

證悟專一境中誦嘛呢

一般而言,心有動、靜兩面。有時候,心是寧靜無念的,像一潭靜水,就是靜相。最後,念頭必從中生起,就是動相。然而在實相上,雖然靜中多少有些念頭的活動,但實際上,兩者之間並無分別――靜的本性是空,動的本性也是空,動、靜只是心的兩個名相罷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曾留意心的狀態,也不會注意心是靜的還是動的;當你禪修時,一個念頭可能從心中生起,例如逛街的念頭,如果你覺察到這個念頭,讓它自行消融,就是念頭的結束。但如果你還停留在不知念頭生起的狀態中,任由它發展下去,就會引生第二念――生起想要休息一下的念頭,霎時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站起來並準備去市場了。很快地,許多念頭和想法隨之而起――要買這個、要買那個等。這時你已和持誦嘛呢咒相隔遙遠了。

念頭不斷生起是很自然的,重點在於不要試著阻止,因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讓它們解脫。做法就是住於離戲狀態中,讓念頭自生自滅,不與任何他念串連。當你不再持續念頭的遷動時,它們就會不留痕跡地自行消融。當你不再用造作來擾亂靜止之心時,你就能不費力地住於心的本然寂靜中。有時,你讓念頭流動,注視著它們後面那不變的自性;有時,突然切斷念頭之流,注視著赤裸的覺性。

無數的念頭和記憶在心中生起,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氣所攪動。一個接著一個,每個念頭似乎已經消失,但只是被下一個念頭取代;輪到下個念頭,在它讓路給未來的念頭之前,也僅是短暫的現前一念。每個念頭都會重拾前一念的動量,所以隨著時間流逝,一串念頭的影響力也增長了,這就是『迷妄之鏈』。如同我們所說的念珠,實際上是成串的珠子。因此我們也常稱心是短暫念頭的相續,這樣連綿的念頭構成了意識之流――心河,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們相信心是一個實體,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討上。我們相信心今日所見之河和昨日所見一樣,但事實上,河水連一秒鐘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肯定現今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同樣的事實也發生在從早到晚流過心河的無數念頭上。我們的心河只是許多短暫念頭的相續,沒有一個你可以指出為心的單獨個體存在。

現在如果我們依照中觀的邏輯來探查念頭的過程,很明顯地,過去的念頭已經死了,就像屍體一樣。未來的念頭尚未出生。至於現在的念頭,也不能說它們有任何屬性,如位置、顏色或形狀等;它們不留痕跡,無處可覓。事實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念頭之間並無任何可能的接點。如果過去念和現在念之間有任何真實的連續性存在於其間的話,就表示過去念是現在,或現在念是過去;如果過去真的能以這種方式延伸到現在,那未來也必定已經是現在了。但無論如何,由於對念頭真實本性的無知,我們保持這種習性,將念頭視為不斷的連結、一個接一個,此乃迷妄的根本。正是這個習性,使我們愈來愈被念頭和情緒所控制,直到全然迷亂為止。

覺知念頭的生起,並平息那些攻擊你的念頭波浪是極為重要的。例如,嗔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習氣,能毀掉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擁有的一切美好功德。沒有人喜歡和發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並沒有天生駭人之處,但因為蛇通常具有攻擊性,只要一看到他們,就令人心生恐懼、厭惡。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強烈的嗔恨,只是未曾檢視惡念日積月累的結果。如果在嗔念生起的一剎那,你了知嗔念是什麼,並明白它有多麼負面,你的憤怒就會自動平靜下來,可以與任何人好好相處。相反地,如果你讓第一嗔念引生第二嗔念,馬上就無法控制怒氣,甚至甘冒生命危險也不惜要毀掉你的敵人。

但請千萬牢記,念頭只是諸多因素與短暫機緣和合的歷程。無論念頭好壞,都沒有具體的存在。只要一個念頭生起,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無力產生第二念,迷妄之鏈將在當下停住。如前所述,這並不表示你要試著壓抑心的原創力,或應嘗試用特殊的對治法去止住每個念頭;單單只要了知念頭的空性,讓它們安住在寬坦的心境中,心的純淨本性,質樸不變,就會住於明明不動中。

至於禪定的兩種方式:『止』和『觀』,『止』提供『觀』的基礎,使『觀』能夠打開心的本性,讓你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如果『止』的基礎不穩固,『觀』也不會穩固,你將很難控制妄念。因此修行專一瑜伽,住於不動的明覺中是很重要的。

離戲瑜伽

擇分俗諦確立勝義諦

於勝義中俗諦互倚現

二諦無別本然離戲境

於不造作見中誦嘛呢

就一般的世俗諦而言,我們可能會接受這個現象界可被分割成許多不可分的微小粒子,但中觀的邏輯則證明,這樣的粒子從未單獨或永久存在。若是這樣,我們怎能說物體是真實地存在呢?同樣地,雖然我們試著將心分解為不可再分割的瞬間意識,我們也發現它們在究竟上是毫無任何實體存在的。

了悟這個空性――無任何真實存在――的相續和遍布,就是了悟勝義諦。這是心的本然狀態,離於任何障礙。在這種狀態下所看到的一切現象,就如諸佛所見般如夢如幻。在這種狀態下,念頭不會引發煩惱或造業;在順境時不會產生驕慢或貪執,遇逆境時則快速轉化為逆增上緣。舉例來說,遇到令你討厭的人,不但不會發怒,反而會幫你生起慈悲,成為一個了知勝義諦與菩提心不可分的機緣。如果你不能放棄對事物的執著,那只是因為你無法了悟其空性。一旦你了悟空性,就不再為如夢的成功驕傲或因如夢的失敗而沮喪。

有些人發現他們身處在美麗舒適、富裕安全的環境下,而有些人卻活在危險惡劣、貧瘠匱乏的環境裡;這些不是偶然也非精心設計的結果。出生在好地方是前世布施、樂於助人及行善的結果;而出生在不堪的生存環境,是因為過去生中攻擊、監禁……等傷害他人的結果。現象並非造物主的傑作,只是許多因緣和合所顯現的產物,就如同雨後陽光照耀,天空現出的彩虹一樣。因此,這輩子你所得到的快樂、健康、富貴、人見人愛,或不快樂、貧窮、疾病纏身、被人輕視,也是你過去累世諸多行為的後果。的確,情器世間的種種只是許多短暫緣起遇合的結果,這就是一切現象是如此無常、不斷歷經變化的原因。

所以當你深入檢視任何事,總會碰到空性,也唯有空性而已;空性是每件事的究竟本性。身為一個在資糧道或加行道上的初學者,我們對空性還沒有真正的體悟。我們知道有煙代表有火,但煙不是火,不過循著煙我們可以發現火。同樣地,空性見和對空性的真正體悟是不同的,了解這點非常重要;但追隨這個見,並逐漸熟悉它,我們將離於任何概念或理論,而達到對空性的真實了悟,這就是對中觀的究竟體解;不可分的二諦、顯空合一。

一切現象的空性就是勝義諦,而它們顯現的方式就是世俗諦。藉著對世俗諦的分析,你將了悟勝義諦,因為勝義諦是一切事物的究竟本性。如果全世界――所有陸地、山脈和森林――都被破壞殆盡而徹底消失,只有遍一切的虛空存留下來,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當你真正了悟世俗現象並不是以有形的實體存在時;除了遍一切處的空性外,不留一物。但只要你仍然相信世俗諦是堅固的、有形的存在,就永遠無法了悟勝義諦。一旦你了悟勝義諦,你就會明白箇中奧妙――整個世俗現象無窮的展現――無異於一個妄想或迷夢,於焉你將無任何的貪執。了悟顯空為一,即是所謂的離戲,或離於一切概念的限制,離於一切造作。

二諦並非兩個分離的個體,像牛的兩隻角般,它們只是本性的『顯』相和『空』相而已。先對這個見有了智識上的了解後,再開展對顯空不二的直接體悟和信心。了悟二諦的不可分,是一種甚深的體悟,完全超越任何的智識概念,這就是離戲瑜伽。安住在此見上,持誦六字大明咒。

一味瑜伽

於外相上斷除心貪執

於心性上外相假穴塌

心相不二無盡大開展

證悟一味境中誦嘛呢

客觀事物向我們主觀顯現的方式,是心的作用使然。事物對我們來說,不管是清淨或染汙、好或壞、吸引人或討人厭,端賴己心對它們的感知方式,就像寂天菩薩在提及地獄道時所說的:

烙鐵地基誰人造?

烈火圈圍何由來?

皆因惡念所從生!

事實上,當你的感官接觸到某物時,這個物體所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促發你意識的認知作用。從那時起,由於受到宿習和過去經驗的影響,當你的心對此物體有所反應時,整個過程則是完全主觀的。因此,當你的心充滿了憤怒,整個世界似乎成了地獄;當你的心是平和的,離於任何的執著或成見,且無論你做什麼都如法時,你體驗到的每件事都是本然清淨的。佛視地獄如同淨土;染汙的眾生看淨土則像地獄。

我們被妄念所染的認知也是如此,就像一個黃疸病人的視覺受到膽汁的影響,使他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黃色。由於執著使心將妄念投射於外相上,當心一感知到某物時,就馬上執取那個認知,然後評估它是喜歡的、討厭的或中立的,最後以這個扭曲的認知為基礎,做出貪愛、厭惡或漠不關心的行為而造業。

為了要切斷心的執著,應了知萬法皆空,就像你所見海市蜃樓的水一樣。美麗的形相對心沒有任何利益,醜陋的外表也無從傷害心,斬斷希望與恐懼、喜好與厭憎的系縛,在了知一切現象無非心的投射中,安住於平等舍。

一旦你了知心的真實本性,這整個虛構的世俗外相和你對它們的執著就會塌陷,好和壞、淨和垢便喪失其強制特性而融成一味,你將達到如米勒日巴尊者的證悟境界;對鐵與金沒有絲毫分別。當岡波巴供養他黃金和茶時,米勒日巴說:『我是一個老人,不需要黃金,也沒爐子可煮茶。』安住在此見上,持誦六字大明咒。

無修瑜伽

心之自性明空本解脫

明覺任運心念自清淨

心覺不二於一明點中

無修法身境中誦嘛呢

心的究竟本性是本然明覺,念頭從中散發,就像光從太陽輻照出一般。一旦了悟這個心的本性時,妄念會消失,如同雲在虛空消散。心的本性離於染汙,無生、住、滅;以密咒乘的詞彙來說,就稱為本然相續之心,或住於當下的離戲。在佛經中也提到,如《般若菠蘿蜜多經》中所說:

心,

心不存在,

其相為明。

當你檢視靜相的心、動相的心和這個能了知動靜二相的心,無論你花多久時間去找『心』,除了空,你找不到任何東西:心無形、無色、無體,這是心的『空』相。但心能夠知道事情、感知現象界的無窮變化,這是心的『明』相。空、明不二,就是本然相續之心

現在,你心的明性被妄念所障蔽,但當此障礙清除時,你會開始揭顯覺性的光輝,直至念頭一生起就立刻解脫的境界,好似水上之畫,才畫下就消失無蹤。以這種方式去體悟心,就會探觸到根本的佛性,此即第四灌頂的修行。當心的本性被了知時就稱做涅磐,當它被妄念障蔽時就稱做輪迴;然而不管輪迴或涅磐,從未與這個究竟的相續分離過。當對明覺的證悟達到爐火純青時,妄念的堡壘將被攻破,可一勞永逸地進駐超越禪修的法身殿。此時不再有座上和座下的分別,證量將不費力地得以穩固,這就是無修瑜伽。住在法身的無盡空中,持誦六字大明咒。

歸結之,專一瑜伽著重在調伏自心,離戲瑜伽建立『觀』,這兩者在一味瑜伽的證量中合而為一,當此證量不可動搖時,就是無修瑜伽。

密咒乘的四瑜伽和經乘的五道相對應,因此把經乘和密續的見、修、行結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所有不同層次的法教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斷除煩惱,因此它們彼此是完全一致的。許多不同的法教支派反映了不同弟子的需求和不同上師的智慧,實際上是同一條河流。

舉世無雙的達波醫師――尊貴的岡波巴大師,先承事一位噶當派上師,並修習大乘道,後來在米勒日巴尊者足下修行密乘的大手印、拙火和其他那諾六法,成為噶舉派的傳承祖師之一。偉大的噶當派上師以經乘的修持而聞名,也教導弟子大手印的完整次第和那諾六法等,他們善巧地將這些修行融合在一起。不要忘了,重點不在於我們的修行屬於經乘或密乘、在這個或那個層級,而在於它是用來做為有效對治執著和煩惱的法門。

摘自《 嗡嘛呢唄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

相關焦點

  • 佛性不可思不可言
    密宗完全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叫作符號藝術。
  • 佛性論
    到了隋代,吉藏(公元549—623年)寫《大乘玄論》談到「佛性」的意義,把過去各家涅槃師的說法作了總結,加上他自己贊同的一家共有十二家。另外,他的同門慧均(他當過「僧正」簡稱「均正」)著《四論玄義》(現存殘本),也講到各家對佛性不同的主張,認為根本之說三家,枝末之說十家,共計十三家,與吉藏的說法大同小異。吉藏所舉的十二家是:(一)  以眾生為正因佛性。
  • 中國禪宗之佛性論
    可見「佛性」是中國禪宗特有的理論範疇,而且是核心範疇。自六祖惠能起,禪宗大師們無數次論及佛性,對佛性的描述和闡釋極其豐富而複雜,且由於禪宗思維邏輯迥異常理,常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西方人將其歸為東方神秘主義,也就勢在必然了。《六祖壇經》中提及「心」308次,提及「自心」33次;提及的次數也遠遠高於前面說到的佛教經典。
  • 最傷人的分手方式,這種人根本不值得去愛!
    人們總是說羨慕那些能夠一直戀愛到結婚的人,卻不知道的是一百對情侶能有一對走到結婚就已經很不錯了,而這樣的概率也是不足1%的。是的,那些能夠戀愛到結婚的人的確了不起,也為他們的愛情感到偉大,可就是因為這樣讓我們更加覺得那些最終沒能走到一起的感情更加可惜。
  • 佛性自見佛性?舍識用根?
    心眼即指佛性,佛性依於六根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可見佛性,豈只是肉眼能見佛性呢?『眼見佛性』,其實是佛性自見佛性,有人可能會懷疑:佛性如何自見於佛性呢?就如眼睛,如何自見自己的眼睛呢?那是說不通的。所以,這是相應、契入的意思,假名說為「眼見佛性」,不然只是法身無相,應物現形,見得佛性境界的意思了。」
  • 每個人都可以回歸的佛性
    《華嚴經》裡,善財童子拜文殊菩薩後開根本智,然後文殊菩薩叫他一位一位去參學,參學所得的叫差別智,以根本智所行的各個方便不一樣。《金剛經》裡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根本智是一樣的,我的佛性、你的佛性是一樣的。
  • 眾生都具備「佛性」,佛性不會流轉,只是被覆遮了
    要想在解脫道上修證出結果來,殺掉煩惱賊,就必須不斷重複的加強自我修習,不然的話就會退轉,因為我們歷來業力太重了。就像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佛法就是自性清淨的佛性,人人本有,那麼我們的佛性在什麼地方呢?這座山就是我們自己,裡面的礦石也就是那些塵雜是我們這座山中的無明煩惱,黃金是我們的佛性,要想見到佛性,要先除去那些覆遮黃金的山石塵雜,所以說無明和佛性是在一起的,眾生想除無明,一定要把我相除去,除去我相即見到了無明也見到了佛性。用開悟的智慧去煉無明礦,自己的佛性就越煉越純了。
  • 你可以不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你知道什麼是佛性嗎?
    為什麼相由心生?佛有三十二相,八十形隨好,紫磨金身。佛為什麼有這樣的容貌呢?「佛性」使然。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動人;心裡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樂。貪慾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樂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對己要有平常心。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
  • 若能心中有真,有真自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
    示學徒二(法演)空門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滋味長。心地不生閒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禪第二句禪師告訴眾生,成佛後就會有親身的經歷和體悟。有了這些以後,就能清楚地了解深淵廣大的成佛的道理,也就是「滋味長」。頸聯禪師主要詮釋,如何才能成就佛道。
  • 佛法講人人都有佛性,了達一切諸法畢竟空寂,就超越了眾生境界
    在佛法來講,證悟有證悟的境界,例如證到阿羅漢果的聖者,這是阿羅漢聖者所證的境界。這個地方講「契心平等,所作俱息」,又是更進一步了。與哪一個心契合?與平等心、無為心、不動心契合。古德講,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相應就是契入,與我們當下這個平等心相應,契入了平等心,平等心就現前了。
  • 智慧的人生,佛性與狼性共存
    尤其在90後、00後更為流行,意思是看破紅塵、看淡一切、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的人生態度,無欲無求心無雜念。 的確,佛性,是一種大美心境,淡泊平和,無欲無求,看似一片安靜祥和。 然而,我們不是生活在桃花源,人也不可能脫離社會、擺脫複雜的人際關係而存在,有人的地方必然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然有紛爭。
  • 「巖中花樹」和「薛丁格的貓」,看似異曲同工,根本是兩回事
    這個原子在一個小時內有機率發生衰變,如果發生衰變就會被檢測裝置所檢測到,進而激活毒氣釋放裝置,毒氣殺死貓。那麼這個被放進封閉盒子裡的貓,就處於一種疊加態。這個貓在一個小時內是生是死?要明心見性就要把意識靜下來陽明先生說的這個「心」,是無法通過意識或者客觀的實驗去證實的,因為它是超越意識的,所以,想用有限的意識來證實無限的心是根本不可能的。
  • 中觀部·瑜伽部——佛性論
    佛何因緣說於佛性。答曰。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除五種過失者。一為令眾生離下劣心故。二為離慢下品人故。三為離虛妄執故。四為離誹謗真實法故五為離我執故。一為令眾生離下劣心者。有諸眾生未聞佛說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當有得佛義故。於此身起下劣想。不能發菩提心。今欲令其發心。舍下劣意故。說眾生悉有佛性。二為離高慢心者。若有人曾聞佛說眾生有佛性故。因此發心。既發心已。
  • 一場食物冥想的奇遇 | 這才是真正的佛性吃飯!
    特別有趣的一場與食物的奇遇,從未這樣認真感受食材進入嘴裡,刺激到舌頭各個部分的味覺系統,完整地品嘗甜酸苦辣,甚至還有些味道叫人意外,又驚又喜。「藜麥原來那麼香」,「平生第一次吃胡蘿蔔,竟然不排斥」,「第二道菜我吃到了冬陰功的味道,回去百度了下,原來是因為洋薊,第一次聽說。」
  • 佛法是不二法,那麼惡人有佛性嗎?
    菩薩問佛: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聖凱 , 陳超 | 地論學派佛性論的「真如」與「真識」義
    佛性本身具有多元面向,是客觀存在的真理,亦是主體內具的心;是作為修行目標的法身,是作為修行資質的體性,更是作為修行主體的神明。《涅槃經》以「佛性」觀念探討成佛之因和佛的本質(性),同時融匯佛性與法身、空性等觀念,對成佛根據展開豐富論說。地論師在追問成佛的根據時,亦反思到眾生的「主體」——心的本質,開啟了詮釋佛性的存在論與心性論兩個面向,核心概念是「真如」和「真識」。
  • 五蘊與「佛性」有何關係?有何啟示?|讀佛典
    如《雜阿含經》所言:「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識蘊即眼、耳、鼻、舌、身等各感覺器官的了別作用。如《俱舍論》言:「各各了別彼此境界,總取境相,故名識蘊。」由於物質世界處於永恆變化之中,並且變化的終極趨勢是「危脆變壞」,所以,建立在這種以「危脆變壞」為特徵的有形世界之上的五蘊,帶給人的終極感受必定是煩惱與痛苦。
  • 悟道與否在於自己的心
    悟道與否在於自己的心心的容量廣大無邊,也能應用無窮。
  • 佛教:這3種人有「佛性」,往往一直有好運,你有嗎?
    許多人都渴望成為與佛菩薩有緣分的人,而且與佛有緣,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得到佛更多的救度,而且更能體現我們作為一個人的佛性的深淺。一般與佛有緣的人,也就是有佛性的人,他們更能得到佛陀的救度,而且更能在最終時離苦得樂,而且還能脫離我們所說的輪迴之苦。如果一個人有佛性,那麼她往往會比普通人更有著好運氣,那究竟是哪三種人天生有佛性,而且這種人會一直有好運氣,可以看一下你有嗎?
  • 實修體悟 | 我到底該怎麼回向才最好?
    世間因果也是一個道理,您念佛多久自己是清楚的,可是您自己背負的因果有多少清楚麼?且不說累世歷劫的,就說今生今世、學佛前做過的錯事,背負的因果,您清楚麼?您算過麼?」趙姐豁然開朗:「您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了,看來還是自己修得不夠好,還是要繼續好好念佛。」——很多人已經習慣於對自己的付出回報率有著不符合實際的過高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