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齊國有位大將名叫孫臏,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當時,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便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領兵攻魏。
在戰鬥中,孫臏利用敵人驕傲狂妄、輕視齊軍的心理,向田忌獻策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建議用逐日減灶的計策,偽裝潰敗逃跑,誘敵深入。田忌採納了他的計謀。驕傲的魏軍果然中計,尾隨齊軍進入一個叫馬陵的險惡地帶。這時,早已埋伏好的齊兵萬弩齊發,一舉殲滅魏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馬陵之戰」。
軍事上,利用敵人的驕傲心理,誘敵上當,以取得勝利,是很高明的計謀。而中醫也很強調因勢利導,要求醫生根據患者體質、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2000多年前的中醫古籍裡就有「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療法則。這裡的「輕」「重」「衰」「高」「下」等都是指疾病的「勢」,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便是「因勢利導」的體現。
病在上部較輕淺的,宜輕揚宣散,因此清代醫家吳鞠通,經常選用質地較輕、氣味較薄的藥,即「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治法。古人還根據「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則,創立吐法,主張服鹽湯或用鵝毛刺激喉管引起嘔吐,使病邪從上而出。再如,夏秋時令,誤食腐敗不潔之物,腹瀉腹痛,醫生也得因勢利導,讓病人繼續瀉下穢臭之物,腹痛、腹瀉亦漸好轉,若此時止瀉,逆其病勢,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兵法與醫法相通。難怪清代名醫徐靈胎說:「用藥如用兵」。他甚至還說:「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在他看來,中醫的治療思想貫穿在《孫子兵法》中。這話頗有幾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