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零反」食用油?
根據國家標準GB28050規定,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ml)時,就可以稱「不含」反式脂肪酸或「無」反式脂肪酸,還可以使用「0」「沒有」「100%不含」「0%」等同義語。低於這個量時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且檢測數據誤差較大,因此並不是聲稱了「0」就不會檢出任何含量的反式脂肪酸。
「零反」食用油是主張 「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用油」概念,並非噱頭炒作,而是「精準適度加工」理念的實踐,即:以最大程度保留營養、減少風險為目標,依據伴隨物的變遷規律對加工過程進行精確設計和精準控制。過度加工的油品外觀誘人,但天然營養伴隨物損失嚴重;同時還伴生出新的風險因素,如產生反式脂肪酸、3-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等有害風險物質。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提出建議:食品工業界應進一步研發、推廣植物油精煉的新工藝,儘量降低植物油中TFA水平。在植物油中TFA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我國油脂全行業進行了重點技術攻關和設備升級,據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專家的數據:與十年前相比,我國大宗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由2%~5%降至約1%。同時,相關的行業標準修訂已經展開。就在去年8月公布的《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 徵求意見稿》顯示,調和油的質量指標將設置反式脂肪酸的限量!(≤3%)。現在精準適度加工的油,反式酸含量可以控制在較低水平,優先選擇;也就是說「反式脂肪酸」含量將會成為衡量油品合格與否、優良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
如何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
正確的選擇+科學健康生活理念是有效的辦法。
首先,明確一個觀念,絕對不攝入反式脂肪酸基本不可能。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不飽和脂肪酸大都屬於順式構型(cis-)這些脂肪酸的碳碳雙鍵上都連接了兩個氫原子,並且倆氫原子都分布在碳鏈同一側。但是如果遇到外力幹擾,像是高溫、部分氫化等,倆氫原子可能會被迫分開,分布到碳鏈的兩側。這一變形,就使得「順式脂肪酸」變成了「反式脂肪酸」(trans),簡稱「反式酸」。
在人體內,如果反式酸攝入量過高,超過總熱量的1-3%時,就可能增加「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含量,同時還能降低「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含量,並且不同程度地升高血清甘油三酯等,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已有確鑿研究表明:過多攝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膽固醇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GB 28050)。基於反式脂肪酸對健康的不良影響,各國或國際組織制定了其攝入量上限。
2009年,WHO建議,人群每日平均攝入來源於部分氫化油脂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小於膳食總能量的1%,大約2g。另外, 2018年5月,WHO又提出:未來5年在全球範圍內消除工業反式脂肪酸。
那我們國家居民反式酸的攝入量是什麼水平呢?2002年,全國總人群的反式酸供能比為0.16%,遠低於WHO的建議水平(1%),其中大城市居民反式酸供能比為0.26%,稍高於中小城市(0.23%)和農村居民(0.13%)。2011年,對北京、廣州兩地膳食調查顯示,兩地市民的反式酸供能比為0.3%,稍高於2002年的結果。2013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了一份權威評估報告,結論顯示:目前我國居民反式脂肪酸攝入量總體較低,不構成實質性風險,公眾不必擔心。報告同時指出:加工食品是城市居民膳食TFA的主要來源,佔總攝入量的71.2%,其中植物油的貢獻佔49.8%,其他加工食品的貢獻率較低,如糕點、餅乾、麵包等均不足5%。
看著有點複雜,簡而言之就是目前大家的反式脂肪酸攝入水平都是比較低的,都是低於WHO建議量的,沒啥大問題。
雖然沒啥大問題,但是反式脂肪酸的危害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量變引起質變的風險,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要注意,儘量減少攝入量,趨利避害。因此,正確的選擇很重要,購買食品的時候,多看成分表,會讀營養標籤,像買零食或糕點、食用油等食品時,優先選擇反式酸含量少或「0反式脂肪酸」的。此外,除了儘量選擇「0反式脂肪酸」的產品外,科學健康的生活理念很關鍵。不是說「0反式脂肪酸」東西就可以隨意吃多了,吃任何東西,我們最好遵循適量原則,什麼東西都是過猶不及的,零食甜點要適量,烹飪方式要適當。
烹飪時怎麼儘量減少產生反式脂肪酸?不要長時間高溫油煎、油炸。尤其是不要一鍋油反覆煎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