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論道300講之35 善與惡:善與惡顯著不同的表現「8」

2021-01-14 梧桐山論道300講

人性之善惡,有時能在瞬間檢測出來。以前網上流傳著一個視頻,內容是國外有人假扮盲人在街頭測試,假扮盲人者對陌生路人說:「能否幫忙換5元零錢?」,而實際上遞過來的是50元的鈔票,同時另只手拿著一張5元的,較善良的或具有正常道德水準的人,在換錢時會告訴對方「你這張是50元的、另只手上的才是5元的」,而品性低劣者,就趁機佔便宜,以5元零錢換走「盲人」的50元,沒有絲毫憐憫之心。

像孝敬老人這種基本的道德觀念,也會受人的善惡本性的影響。社會中當然也有些特殊的情況,比如個別品性惡劣的父母,對子女從小棄之不顧,或嚴重虐待,子女長大後不孝敬他們也未必有錯。但在父母盡到基本責任和義務的情況下,也總有少數品性不良的人不孝敬、不照管老人,在法制類電視節目及社會新聞中常能看到這樣的案例。而那些特別善良的人,對待自家老人自不必說,有的對不存在親緣關係的孤寡老人都能長期照顧,像2018年12月5日媒體報導的,在貴州畢節七星關區阿市鄉,有一位王姓村民帶著一家兩代人,精心照顧天生聾啞、孤身一人的鄰居37年,每天付出、沒有報償,甚至常開小灶來滿足他吃飯的特別要求,像對待自家老人一樣,若非心地特別善良的人是沒辦法做到的,這樣的事跡也不少。

從事某些服務行業的人員,每天接觸許多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時間久了,他們更容易感受到不同的人之間存在的人性及人品差異。他們會接觸到一些很好的人,大部分的人也都還不錯,都能對服務人員保持尊重、禮貌,給予配合,但也時常會遇到一些品性低劣的人,這些人狹隘自私、蠻不講理,稍有不順或摩擦,就可能做出辱罵、毆打、刁難服務人員的行為。這樣的事很多,不勝枚舉,這裡就只說近日出現在新聞中的一例:

2019年5月4日,一列高鐵上,一女子拒絕檢票,並把乘務員推倒,還反過來誣陷乘務員碰瓷,一直盛氣凌人、無理取鬧,把乘務員氣哭,就連旁邊的一個小孩都看不下去了,大聲喊著:「阿姨!本身就那樣的呀!每個人都要檢票啊!每個火車也都要檢票啊!」,人與人之間就是會如此不同。對這類人,夠得上處罰的就應堅決處罰,靠說服教育是沒用的,處罰到他們怕才會有用。

對剛走上社會從事服務工作的年青人,家長和單位最好對他們有個指導,讓他們知道,接觸的人多了就難免會遇到個別「垃圾人」,要有思想準備和適當的應對、處理方法。

【系統了解學習平巒子-梧桐山論道300講(陸續推出),釋人生困惑,長經驗智慧,請關注本帳號。】

【微信公眾號:平巒子梧桐山論道300講】

相關焦點

  • 善、惡與昏沉無記
    善、惡與昏沉無記——《八識規矩頌》學記之七前五識頌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痴。「通三性」,通哪個三性呢?三性就是善、惡、無記。前五識通於善,通於惡,也通於無記,但它不純是善,也不純是惡,也不等於無記。善有兩種,一種是無為的,一種是有為的。無為的善,這一念心,這一件事,它本來就是清淨的、良善的、無染的,本來清淨;有為的善,這一念心,這一件事,其結果對現在和將來都是有利的、有益的。與善相反的,就是惡。它本身就是不清淨的,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有不好的影響,會產生不好的果報。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多是表現人性美好的一面,他追求完美,他的電影溫情,明媚,充滿希望。影片一如既往的延續了導演的拍攝風格,畫面灰暗低沉,影片中沒有激烈的衝突,情節娓娓道來,一點點的把人性的惡展現出來。導演拍人性的惡,卻又不盡然全是人性之惡,在這惡中又透露出人性善良的一點點微光,在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之下,人性夾雜著惡和善,發人深省。楢山是日本信州附近的一座山,在楢山地處的山區裡,有這樣一個百十來人的小村落,這裡貧窮落後,物質匱乏,人們的一切活動只是為了生存。
  • 梧桐山論道300講之25 智與愚:智者絕不首先對人惡語相向(下)
    2019年2月份,江西省瑞昌市警方抓獲了一名殺人逃犯,於是,有媒體採訪回顧了這個發生於8年前的重大刑案。在瑞昌市某鄉鎮上,一名35歲的未婚男子剛建好了新房,因下雨流水問題與鄰居家產生些糾紛,經調解本已平息,但事發當日(2011年1月13日),該男子拿著刀到新房後面砍柴,遇到鄰居家的女主人,受到該女子的抱怨和謾罵,其中要命的一句「三十五六歲都討不到老婆」,一下觸痛男子的內心。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簡單的文字中總是蘊含著大智慧。事實上,沒有大惡與小惡的說法,那個惡就是惡;沒有大善與小善的說法,善就是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而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並做到的人卻不多。為什麼呢?因為當人們在行動前,頭腦開始運作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2017年6月,法院判決肇事者黃淑芬賠償86萬元,其一直稱「給你籌錢」,卻未表現出履行判決誠意,甚至叫囂「我是人品有問題,你在這兒說還有啥用」「我是收入不低,我得還貸款」。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
  • 善痣和惡痣:臉上的惡痣有哪些
    什麼是善善痣和惡痣?善痣和惡痣的區別在哪?各自的特點是什麼?而臉部上那裡長痣是代表著惡痣呢?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在西方,基督教說人生來繼承有人類始祖所犯的「原罪」,又稟有「聖靈」,實際上認為人性中有善也有惡,所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炳睿《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具體闡釋一下,儒家講的是人道,道家講的是天道,所以《道德經》處處都與普通人的想法相反,所以難以理解。但是,又處處體現出大智慧。拿美與醜來說,舉個例子,前些年中國流行「錐子臉」,於是許多人不惜整容刮骨,有的整容失敗,臉都變形了。所以大家很快對這種「美」產生了厭惡,覺得那個臉形並不好看了。
  • 葵花付英律師:善的,惡的和醜陋的
    通常模式:以立場針對立場,以質疑回答質疑,拿人身攻擊換取人身攻擊,用辱罵回應辱罵。參加到這種群眾運動裡的人沒有一個會覺得自己該特別有責任,因為是集體的,責任被分擔開了。網友們既少有耐心去講或聽長篇大論,也難以近距離接觸到事件的本身,隻言片語的人身攻擊和辱罵,就成了普通人們「解決」分歧的最終形態。
  • 「好」與「壞」,「善」與「惡」,僅一念之間
    天和地是沒有思維的,自然也沒有人的感情,它不會因為誰行了善就褒獎誰,也不會因為誰做了惡就懲罰誰,聖人如是!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行演化的規律,其規律又符合自然之法則,天地就任其自生自滅,此所謂天道。在天道看來,人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正如「道」的兩面「有」和「無」,好中有壞,惡中有善,這才是對立統一可稱為完整的人。
  • 梧桐山論道300講之24 智與愚:智者絕不首先對人惡語相向(上)
    有一些愚蠢的人,與人稍有矛盾或衝突,就呈一時口舌之快惡語傷人,完全不顧所帶來的後果和影響。它不但不能決任何問題,還容易使矛盾瞬間激化,而且會使衝突偏離起源的問題本身,使雙方陷入情緒發洩的黑暗漩渦中難以收場,有些會發展到有人命傷亡的悲劇結束,任憑怎樣後悔都無法挽回。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孟子本名孟軻,他提出的「性善論」最著名,且如他那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名言,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學派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透膚入骨,血肉淋漓了,如果還講《論語》裡親親尊尊、君君臣臣那一套,難免有些緩不濟急。
  •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答:我們來解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裡所講的是:一般人是從自我的立場出發,去界定所謂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但是在大自然裡面、在「道」裡面、在法界裡面是外相有區別、有區分,但是,沒有人類貼上去的那些虛妄分別心的標籤。人類這樣的分別,就把一體完美、完整的世界裡切割開來,劃分得四分五裂。讓這整個的完美的世界、完整的世界,變成不斷地廝殺、衝突、對立。
  • 【每日一習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每日一習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020-02-24 07:12:00來源:央廣網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佛陀當年在舍衛城教化眾生的時候,有一天,他散步走到鸚鵡摩納都提家中,真不巧,這個都提(當時印度一個高級官員的職位)當時剛好有事出去。佛陀跟他講。都提的心中既歡喜又悲傷,回到家中立刻對著白狗說:「白狗,如果你真是我前世的父親,你就應該起來吃飯,而且指示藏寶的地方在哪裡。」那個白狗像聽懂了似的,點點頭,即刻就走到藏寶的床下,用爪子拼命地抓土,並不斷地叫著,這個狗就好像是說「財寶就埋藏在床下」。都提心中明白,立刻親自挖掘,果然從地下掘出了很多很多金銀財寶。都提不禁目瞪口呆,心中說不出的滋味。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易經》智慧: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易經》上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意思是說,人的善行如果不積累,就不能成就一生的名聲;人的惡行如果不積累,就不會遭到殺身之禍。這句話中的「積」字非常關鍵。有人做了一點壞事,沒有受到什麼懲罰,就認為「惡有惡報」是騙人的。其實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眼光要放長遠一些。《孝經》上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一個人如果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受到大眾的尊敬,就會令祖上增光,父母欣慰。別人一說這是某某家的孩子,真有出息,不知道人家是怎麼教育出來的,父母聽了就會很開心,這是對父母、祖先最好的供養。
  • 韓劇《惡之花》李準基:都賢收生活在惡中,愛的卻是善
    由李準基和文彩元主演的tvN韓劇《惡之花》,是一部人氣極高的浪漫懸疑劇。該劇主要講述了為了隱藏過去的不堪而改頭換面,冒用他人的身份重新開始生活,並與重案組刑警結婚後的故事。四處逃竄、隱姓埋名的逃犯和敢愛敢恨、聰明理智的美女警花,這樣的角色設定倒是挺新穎的。